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策略研究
——以网络表情符号的演变为视角

2019-01-20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表情符号亚文化话语

刘 畅

(上海大学,上海 200444)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表情符号已成为人们在网络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沟通交流工具。网络技术是网络表情符号发展的物质基础,移动智能设备的更新换代更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应用空间。网络表情符号的盛行是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媒体时代下,厘清梳理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变迁,审视网络表情符号的青年亚文化表征,进一步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和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诞生与发展:网络表情符号及其进化

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演变过程是网络媒介发展的映照,印证了人们对网络技术从初步了解到熟练应用,再到文化生产再造的时代发展进程。以微信、微博、腾讯QQ、百度贴吧等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是滋养和孕育网络表情符号的土壤,其关键爆发事件始于微博带图评论功能的启用。从字符集到颜文字再到表情包,其内涵、形式不断更新演变,网络表情符号的主要情绪表达作用得以延展,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远远高于符号意义本身。

表情符号的英文是EMOTICON由EMOTION(情感、情绪)和ICON(小图标)两个单词构成。1982年9月19日,第一个网络表情符号“:-)”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法尔曼教授创造出来。字符集表情符号主要是通过键盘上的各种符号,如英文字母、数字、标点等进行组合并模拟出人的面部表情。字符集主要是侧面、横向的,通过改变嘴巴的形状来改变表达的态度。

笑脸符号诞生后,迅速席卷了网络世界。表情符号流入日本后,被进一步创新和改进,发明了颜文字。主要通过软键盘进行组合,模拟人的正面表情,一般是纵向,主要通过眼睛传达意义和情绪,比如。网络语言符号的诞生充分说明了人们对非文字表达的需求,利用网络表情符号对人的面部表情和神态进行模仿和再造,将人的情绪和情感用简洁又细腻、形象而不失真的表情符号呈现,使得纯粹枯燥的语言文字居多的网络社交交流变得生动而有趣。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各类网络表情符号层出不穷,已然发展到新的阶段。以动漫、影视截图、明星、语录等为素材配以简短幽默的文字或者流行语,制作成静态或动态图片图文表情,用以表达特定的情绪和心情。这类网络表情图片通常是以组或者系列的形式呈现,所以被称作“表情包”。著名的网络表情符号系列有兔斯基、炮炮兵、张小盒等;还有“亚洲表情包三巨头”的“姚明脸”“金馆长”“兵库北的微笑”;小胖斜眼表情包、傅园慧表情包、葛优躺、“达康书记”等表情包在不同阶段、不同的流行事件中应运而生;黄子韬、周杰、张学友等明星为元素的表情包更是在网络空间风靡,受到青年群体的广泛追捧。

从字符到图片,从静态到动态,从二维到三维,将网络表情符号的演变进行梳理发现,网络表情符号是信息传播工具,也是大众娱乐与网络狂欢的工具,更演变成青年群体网络参与的新型“武器”。

二、表达与抗争:网络表情符号的青年亚文化审视

网络表情符号是网络时代人们的特殊表达方式,它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生成,伴随移动互联技术的广泛应用而演变,其生成、发展和演变的历程是人们对互联网从初步认知到应用熟悉到文化再造的缩影。在视觉文化和读图时代,作为网络表情符号的主要用户的大学生群体,乐于运用这样新潮的沟通互动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其恶搞无厘头的特点、戏谑与娱乐化的风格以及解构拼接的手法,呈现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表征,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一)以图叙事:网络话语体系变化,“无图不欢”的交流模式趋势明显

移动互联时代,网络话语体系发展变化巨大。大学生群体的话语环境变化,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交错,互动频繁;话语内容更新变革频率加快,日新月异;话语传播途径多元,及时便捷。当人们无法准确表达时、交流尴尬时、无暇打字时,表情包便闪亮登场,充当表达自我情感、恶搞、调侃、自嘲的“神器”。

使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表情包,某种程度上成为衡量大学生群体时尚度、潮流度的重要标准。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社交中表情包的“刚需”人群,其表情包依赖的症候突出。“没有表情包不会聊天”的趋势明显,无图不欢的网络交流模式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网络聊天日常。“以图代字”“以图叙事”的网络表情包昭示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以图像为主的阅读习惯日渐形成,这对大学生群体的话语习惯和沟通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图像化时代,图像的叙事功能和意义传达被强化,体现了网络亚文化对传统文字叙事的解构表征。

(二)情绪宣泄:戏谑、娱乐化的网络社交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情感释放的通路

大学生群体对网络表情符号的制作、收藏和转发,形成了网络社交独特的表情包文化景观。网络群聊时,“尬聊不够,表情包来凑”“一言不合就斗图”。斗图活动起始于QQ,群聊时大家发送搞趣图片以相互娱乐,后来发展到百度贴吧等各种论坛上,时常有人发帖组织斗图活动,你来我往、狂轰乱炸。广大网友将表情包化身新时代的“武器”,通过在社交平台中集中占据评论内容,用表情包刷屏的形式表达立场、宣泄情感。

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去中心化等特征,高度契合了青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他们构筑了尽情释放自我、张扬个性的异度空间[1]。在网络社交中,大学生群体打通了一条情绪宣泄、心理诉求、思想碰撞的情感释放的通路。表情包大战无疑是用戏谑性、娱乐化的网络狂欢,展示对主导文化的风格化抵抗。表情包文化日渐成为青年一代独有的心理疏导和生活减压的方式,是青年亚文化的独特范式。

(三)身份认同:集结“志同道合”的社群,获得心理情感和身份价值的认同

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广泛使用,在网络空间成立了大量的网络社群。大学生们集结一批“志同道合”的社群成员,用新媒体技术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并以新媒体技术为工具,自觉维护群体身份,积极拥护社群文化,在自身和父辈之间建立起一道自我保护的“防火墙”,借以阻隔霸权。他们乐于开拓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善于利用新媒介话语阐释个人的迷茫和焦虑,敢于用自己的方式消解传统、挑战权威。

正如那句流行语“确认过眼神,你是对的人”,网络表情符号让他们找到了“对的人”,集成了自我呈现、自我认同的场域。这些特定网络社群,虽然活动场域是虚拟网络空间,但却真切地影响着年轻人的现实生活。他们从中通过线上互动交流等方式,获得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契合和情感共鸣,寻求身份认同,实现自我价值。

(四)文化折射:冲突与抵抗的亚文化表征突显,参与修补主流文化

网络表情符号是“一种即兴或改编的文化过程,客体、符号或行为由此被移植到不同的意义系统与文化背景之中,从而获得新的意味[2]”。作为资深的“表情党”,大学生崇尚个体情感表达的个性化和异见性,热衷于追从网络潮流,对网络集群有强烈的归属感。网络表情符号满足了身份认同的心理诉求、情感宣泄,通过技术赋权达成仪式的抵抗和对主流文化的解构,这种冲突与抵抗成为新时代青年社会参与的惯性方式,对主导文化的传统优势和效应力具有一定影响。

《人民的名义》是收视口碑齐高的政治剧,网友们将“达康书记”表情包、“汉东男子天团”等正剧人物进行“萌化”,用卖萌消解严肃,以轻松面对沉重,具有萌化特征的表情包与严肃的政治人物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年轻人以特有的方式吸收具有主流文化的元素和因子,修补主流文化在宣传传播中的缺陷和不足。在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大学生群体用其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地塑造主体身份,促进价值认同,弥补和填充现实生活中个体社会化过程的缺失。

三、顺势与提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流行文化更新迅速,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易发生变化。在传媒“碎片化”的当今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会运用新媒体、新理念、新技术,积极寻求方法策略。

(一)正视青年亚文化,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化实践

网络表情符号传达的是青春的声音与呼唤,是青年人所特有的认知与情绪,是人生特定阶段的沉思与矛盾。我们要理性正视青年亚文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接受青年亚文化的文化反哺功能。首先,要开放胸怀,理解包容青年文化中特有的另类表达和鲜活因子,同时理性鉴别,去粗取精,加以引导,力求最大限度发挥其积极作用。其次,教育者必须追求自身进步,学会放下身段,以不耻下问的谦虚心态汲取新知识、学习新经验、掌握新文化。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和图像叙事能力有待提升。要把社会主导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导向转化为不同形式的符号图像进行宣传,以视觉修辞还原呈现宏观抽象的文字叙事,让道理“看得见”。如今,网络社交在大学生的社交沟通中占重要地位,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大学生所思、所想、所爱,跟上学生的步伐,知己知彼,才能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

(二)融入浸润大学生语境,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效力

互联网的兴起使网络语言急剧丰富,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语言生态、话语格局和沟通模式。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生存状态,就在这些载浮载沉的网络表情符号中呈现。大学生在亚文化的语境中完成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和话语接纳。大学生沟通方式的个性化、自主化、多元化,使得教育过程中常出现话语冲突的尴尬,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为消除话语冲突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然需要直面青年话语变迁的现实,寻求可能的突破方向[3]。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要主动改革与创新,打破话语阻隔,避免话语断裂,将晦涩的抽象转换为形象的具体,少一点高大空的文件语气,多一些“接地气”大众语言。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要以平等的姿态浸润大学生语境中,对学生网络话语的适应和语境的融入过程需要耐心持久的坚持,是润物无声、细水长流的“状态”,而非一闪一念的“节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见影。学会主动倾听和疏导大学生的思想困惑,贴近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世界,在“共情”“共境”“共鸣”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沟通的畅达与效力。

(三)解码大学生心理诉求,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群体的共同价值追求及心理诉求。大学生通过外在张扬的网络表情符号,用夸张宣泄的行为方式引起他人的关注。网络则成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更现实、更直接地表现自我、释放内在心理能量的载体平台。所以,对当前的教育而言,要正确引导网络语言的规范和发展,深度解码流行文化现象背后的大学生深层次需求和心理诉求。

为此,我们要直面以网络表情符号为代表的新网络语言的挑战,积极汲取其“话语优势”,推动网络语言与青年文化反哺的良性互动,实现大学生价值观与主导价值观从冲突走向融合。在教育活动中,深入挖掘德育资源,推进青春正能量,擅用正向外因引导,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将思想信念、价值观念贯穿在教育过程始终。价值引领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正面宣传,转变传播方式,强调从理论灌输到感性浸润再到情景体验,增强网络思政宣传的可视化、符号化、故事化。抢占网络文化阵地,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觉。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和新形式。用大学生喜欢的话语风格和表达方式,把握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精心设计活动项目,力求解决大学生群体在思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和困惑,实现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大众化。

(四)转换教育范式,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

在新媒体时代下,面对青年亚文化,是排斥还是融入,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现代性反思的两种选择。“排斥”意味着回避;“融入”意味着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而人的思想信念、价值认同会随着个体的社会化而逐渐发生变化或波动,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求变,即不断更新教育范式、教育技术、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道德规范以及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重点关注大学生个体成长的社会价值,这是不变的价值导向,是原则和根本。教育者在“变”与“不变”中把握教育规律,创新教育资源,改变教育形式,转换教育范式。

在意识层面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还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维护机制。第一,建立动态追踪机制。要对青年亚文化进行动态监控,跟踪观察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曲线波动,获取第一手信息素材和数据资料,达到手中有“货”,只有心中有“数”,脑中有“料”,才能对症下药。第二,建立多样多元的沟通机制。要通过坦诚对话、凝聚共识、强化主流、激浊扬清,架设多层次沟通平台,拓宽多元化诉求渠道,使大学生在亚文化中找到主导性、科学性价值观。第三,建立长效的维护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案,指导教育者在不断更新的青年亚文化危机中寻求化解和办法处理,并形成良好的维护运转机制,以达到长效、持续的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表情符号亚文化话语
微信表情符号写入判决:你发的每个表情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世界表情符号日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把脉“腐败亚文化”
这个表情符号,你用对了吗
表情符号玩上瘾 时尚爱尝鲜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