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激励相容理论的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策略探微

2019-01-20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师德考核建设

钟 斌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一、激励相容理论的内涵阐释与师德建设

“激励相容”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莱昂尼德·赫维奇提出的概念。激励相容的主要观点是通过各种激励策略,避免代理人为了自身利益作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保证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行动,从而使双方都能趋向于效用最大化。简而言之,就是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不会损害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双赢”。现代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表明,运用激励相容理论,能够有效地解决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因此,激励相容原则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师德,顾名思义,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也是人类道德的重要范畴之一。作为上层建筑范畴的道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为,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以人的需要为源点,遵循“人的需要(道德需要)——激励目标——道德行为的逻辑”。人作为主体,必须要有道德的内在需要,才能形成道德意识,而道德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意识形式,在本质上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道德的产生是随着人对利益的追求引起了矛盾,为调整这些矛盾而逐渐被社会成员认可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师德建设也必然需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目标的一致性。因此,笔者认为,促进师德建设从根本上是要实现师德建设的激励相容。在激励相容理论的视角下,将高校作为整体系统,教师作为参与的个体,通过健全师德回报机制、完善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以及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促进各种主体利益的激励相容,从而更好地服务教师师德建设。

二、当前师德建设中激励不相容的现象及原因

(一)师德建设动力层面的激励不相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哲学,为激发师德建设动力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明确了需要是激发动力的源泉,从需要出发能够更好地激励教师个体自觉遵循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动力,从而带动学校师德建设的全面发展、整体提升,实现激励相容。然而,当前在师德建设中: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利义”观的影响,将“德”与“得”分开,造成在师德激励中矫枉过正的现象,排斥教师对正当利益的追求,造成当前对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激励不足、提供满足教师需求的激励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受到市场文化、企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仍然有部分教师理想信念模糊,不能身体力行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导致立德树人理念模糊、价值选择失衡,进而追逐不符合教师身份的需要,降低了师德激励的实效。

(二)师德建设考核层面的激励不相容

师德考核结果是激励的根本依据,因此确保师德考核的公正、科学就显得尤为关键。当前高职院校在师德考核过程中存在有失公正的现象,危害师德权威性,动摇人们心中的道德信念,让师德激励本身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教师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师德奖励、惩罚和教师个人道德品行的不匹配,让师德激励产生负作用。师德考核就激励层面而言,可分为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负面激励主要是惩罚。当前高职院校存在“平均分配”“奖励名额”“轮流坐庄”式奖励分配以及“论资排辈”式分等次等诸多违背师德考核公正原则的现象,让本该受到奖励或惩罚的教师没有受到应有的奖励或惩罚。除此之外,师德惩罚中还存在“躺着中枪”的现象,让本身师德合格的教师受到惩罚。二是考核指标量化和考核结果的等次化,不利于师德水平的整体提高。“师德如水,润物无声”,师德考核评分指标的量化,让“春雨润物”般的隐性教育行为更难以得到体现。师德是一个难以量化的概念,量化后的指标也无非集中在教学获奖、科研成果及社会服务影响力等领域,而这些指标能够直接让少数高层次人才获益,其他“默默无闻”品行高尚的教师则无缘所谓的“师德优秀”。考核结果的等次化,也会造成如果本身是优秀的教师团队,却必须有教师在师德方面“低一层”,直接给教师群体带来负面情绪,制约了师德建设。

(三)师德建设管理层面的激励不相容

师德建设的管理对教师道德行为的监督、引导、反馈具有关键作用。当前师德管理中存在师德建设过程管理的严重缺失、师德教育机制的失位以及行政管理的错位等问题,造成了教师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一是师德建过程管理的严重缺失,让教师存在被动心理。一方面,对教师师德重惩罚、轻激励,师德建设的具体措施偏重理论,只重视师德考核结果,没有注重师德建设过程等问题;另一方面,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疏忽或落实难的问题。师德惩罚和奖励的落实不到位现象,让教师产生被动心理,阻碍了师德建设。二是师德教育机制的失位、行政管理的错位,让教师有逆反心理。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培养主要集中在师德主题教育活动月内开展,以师德征文、微视频征集、师德宣传、师德标兵示范等形式开展,没有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打造不同的师德“培训菜单”,也没有将师德培训制度化、常态化,存在师德教育机制不完善、师德教育缺乏力度等问题。再加之专任教师越来越多受到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例如,行政坐班、安全值班、企业实践、应对各类评审、参与学校的各种项目申报等诸如此类。在评优评先、绩效考核过程中,还会受到行政的错位干预,例如,在评优评先过程中采取“轮流制”“论资排辈”式等。

(四)师德建设文化层面的激励不相容

文化是影响师德建设的最深层次力量,文化中蕴含的价值导向会制约着师德激功能的发挥。一是急功近利的建设文化制约了师德激励的效果,降低了教师自我提升道德行为的积极性。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时代性的过程。然而,受到社会中非主流急功近利建设文化的影响,计时式出成果的要求迫使“刚播种就要收获”,各类以师德为名的评优、奖励要求周期短、成果多,评审的要求及指标的导向从某种程度上误导教师盲目应对,破坏了教师原应有的安心立德树人、静心科学研究的环境,与传统文化中教师“重义轻利”、淡泊名利的形象相悖,让师德建设也变得急功近利化,失去了对师德追求的初心。二是受到社会经济浪潮的负面影响,制约了师德激励作用。社会非主流文化中存在崇尚“金钱”而不是崇尚“圣贤”的风气,容易导致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心理失衡,陷入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深渊,被金钱和欲望所侵蚀,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时间谈论的是房子、投资、项目,而非教学、研究、学生等诸多不良现象。教师的职业道德本该立足于“立德树人”,然而受到社会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导致信念不坚定的教师动摇了师德建设的初心,偏离本该追求的初衷,降低了师德的激励效果。

三、促进师德建设激励相容的路径设计

针对教师师德激励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相容的问题,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师德建设策略,运用激励相容的理论来设计师德建设路径。激励的宗旨是要激发被激励对象的动力,不同的激励理论侧重点也不同。激励相容理论是要处理好个体与集体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投入到集体发展的动力。按照这一原理,借用“阶梯”的模型,由单个个体逐步递进到整个集体的激励思路。从教师个体角度而言,师德激励要与教师的合理需求相容,师德建设要结合教师的合法权益,要充分考虑教师个体的正当利益,将师德激励与教师实实在在的利益挂钩。从学校组织层面而言,师德激励与教师的道德行为相容。师德教育对教师个人道德行为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而师德的考核和管理机制是教师师德行为最有力的判断和约束,师德考核评价和管理是否科学、公平、合理,直接与师德激励的效果挂钩。因此,可以从完善师德教育机制、考核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方面,来引导、约束教师的道德行为。从学校文化层面而言,师德激励与优良的师德文化相容。文化对个人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师德建设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塑造,可以通过对优良师德师风的宣传,营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氛围,充分发挥优良校园文化对教师道德行为的培育、引导和塑造作用。

教师个人层面、学校组织层面和学校文化层面的激励设计并非是割裂的,而是逐级递进、相互联系、彼此呼应。个人是激励的“源泉”,组织是激励的手段和过程,文化是激励的“大海”,教师师德的激励源点是教师的道德需求,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完善师德教育机制、考核机制及管理机制,才能更好地激发教师参与学校建设的动力。师德教育、考核与管理机制本身就是文化的外在体现,同时又深受文化的制约与影响,师德的建设最终要融入文化建设中来。

四、促进师德建设激励相容的对策

(一)建立师德建设回报和求助制度,激发师德建设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利益是推动人类进行一切社会历史活动的根本原因”“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推动教师师德发展也必然需要保障好教师的合法权益及正当需求。对于社会任何职业的从业人员而言,职业本身是一种谋生的工具,对于教师来说也不例外。然而在传统观念中,过于关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塑造了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淡泊名利的“道德圣人”形象,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首先是教师借以维持生存、发展的“工具”,教师的“德”与“得”并非是对立、割裂的,不应该用道德来排斥教师的正当利益。因此,在师德激励中,应充分保障教师的合法利益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建立师德回报和救助制度,关注教师工资奖励、生活保障、个人名誉,尊重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学诉求,让“有德之人有好报”。

建立师德回报和救助制度可以从三个层次入手。一是保障物质激励。物质需求是人类发展不可回避的基本需求,应当充分发挥物质激励在教师师德建设中的作用。物质上的激励需要做到“公平公正”。对于学校发展具有突出贡献且品行高尚的教师给予奖励、课酬、工资等合理的物质激励,增强教师在师德建设过程中的获得感。根据教师个人对学校贡献的大小,基于客观事实和量化的数据,分等级提供物质激励。二是支持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外延包括了师德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包括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发展,同时教师个人师德水平的提升也会助推自身专业水平的整体的发展。因此,要让教师明确自身的专业地位和发展方向,树立专业理念,在师德建设过程管理中要尊重教师的专业地位,给教师应有的自主权,创设有利条件,提供进修、培训、考察机会,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三是关注精神需求。依托教师咨询服务中心,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充分尊重每一位教师的才智,用引导和激励的方式让教师参与到学校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等事业,让发展共同体的理念深入到每个教师内心,增强教师与学校发展同向并进的意识,让学校成为教师精神家园的归宿。

(二)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健全师德教育、考核、监督制度

针对当前师德激励与教师行为不相容的问题,通过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健全其中的师德教育、考核与监督制度来达到激励相容的效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融合师德教育、师德考核、师德监督等功能的“师德银行”系统,为每个教师建立师德“银行账号”,制定师德负面清单,实施师德预警机制等更好地服务师德教育、师德考核与监督,进而服务师德建设。

教师的师德教育就是引导教师进行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并使其对自己、学生和社会负责。充分利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大势,坚定立德树人的宗旨,挖掘师德教育元素,丰富师德培训的内容,将师德教育融入到“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组织以师德、师魂教育为主的课程思政说课比赛,开展师德规范、师德准则、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为主的师德专题培训,加强家庭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宣传,做到全方位、多层次地对师德进行全员化、精准化、常态化的培训。利用“师德银行”系统,开发网路资源,建立师德宣传栏、师德精品课,充分利用MOOC资源、“学习强国”平台资源等丰富师德教育内容。通过师德教育,让教师的师德行为符合学校发展的规定,融入学校发展的主流中来,提升全体教师的道德修养,进而推动学校的整体提升。

师德考核对教师行为具有导向性、强制性作用,为师德建设决策信息和成果保障。一方面,科学设计师德考核标准,挖掘中华文明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等优良传统,结合新时代社会对高职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借鉴安云凤、吴来苏等学者在高校教师道德评价研究中的成果,制定具体、清晰、可操作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丰富师德考核形式,采取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采用多元评价主体,借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教师个人“师德积分银行”,定期公布师德积分,将师德考核制度化、标准化。除此之外,注重将师德考核结果运用到师德建设的过程管理之中,将师德的短期考核与长期考核相结合。

道德规范的遵守是以自我本性的必要节制为前提的,而人的本性具有无限膨胀的自然特性,如果没有一定的制度力量作为他律进行控制和调节,光靠个体的良心是很难遏制自然本性的无限膨胀的。师德监督是有效的他律方式,通过监督可以发挥师德规章制度对教师言行应有的约束作用和师德考核的落实情况。从监督形式而言,可以采取自我监督、行政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相结合。利用“师德银行”系统,为每个教师建立“师德银行账户”,教师个人可以在“师德银行”系统里面查看自己的“师德积分”,让教师能够更好地自我监督。学校也可以通过“师德银行”系统,对每一位教师进行监督,建立师德预警机制,及时引导教师纠正自我行为。另外,发挥社会监督的力量,通过社会媒体等渠道对师德起到监督与促进作用。从监督结果而言,建立和完善师德监督反馈机制,引导每个教师树立平等观念、增强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弥补行政监督的单一,对师德失范行为及时进行通报和惩罚。

师德教育在进行考核与管理、重视师德奖惩的同时,一定要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只有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才能让教师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工作,点燃教师内心深处立德树人的信念,促进师德建设。

(三)健全师德宣传制度,改善师德建设的校内文化氛围

健全师德宣传制度,扩大师德宣传途径,丰富师德宣传形式,提高师德宣传效率,进而通过有效的师德宣传改善学校师德建设的校内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健全师德宣传制度,将师德宣传纳入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中,推动师德宣传常态化、专题化。师德宣传工作除了专门的宣传部门外各二级学院(部),也可以在各自的宣传网页建设师德宣传栏。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师德文化的常态宣传,将师德宣传融入到教师日常工作中,以学校官网、校园动态、宣传栏海报、报告讲座等形式丰富师德宣传的形式。还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客观环境,建造与师德相关的人文景观,例如雕塑、标语、展览等事物,丰富师德宣传的形式,打造尊师重教的校园文化,让教师个人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我道德。身边的榜样是更具号召力的“资源”,在选择师德宣传素材的时候,需要重点关注学校自身拥有的资源,选择校内优秀的道德模范,开展师德师风讲座、优秀师德事迹报告会、教师师德沙龙等活动,引导全体教师学习先进、学习典范,不断提升师德水平。同时,对触犯高校师德“底线”的反面典型案例,通过通报批评、组织教师讨论等形式,引起所有教师警戒。

通过有效的师德宣传,营造人人“望贤思齐”“崇贤尚德”的氛围,让每个教师深刻领会到个体命运与集体命运是息息相关不可割裂的。崇高的教师品德既是个人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呼唤”,引导更多教师在追求合法权益的过程中主动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中来,从“要我奉献”提升到“我要奉献”的精神境界。营造更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的师德师风,守住“象牙塔”中那份纯洁,守住教师应有的“清高”,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戒骄戒躁,端正身心,树立高尚的追求,做好“引路人”。

猜你喜欢

师德考核建设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内部考核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