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错综六艺,以作词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辞赋艺术文献整理与研究”会议综述

2019-01-20程维

天中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辞赋小说艺术

程维



“错综六艺,以作词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辞赋艺术文献整理与研究”会议综述

程维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辞赋艺术文献整理与研究”第四次研讨会在安徽芜湖召开。会议围绕“辞赋与绘画关系研究”“辞赋与书法关系研究”“辞赋与小说关系研究”“辞赋与戏曲关系研究”“辞赋与器物关系研究”5个问题,结合参会者提交的论文展开讨论。会议还总结了项目的前期工作成果,商定了近期的文献汇编任务与出版事宜,并对未来研究的标准、方向、关节点都进行了探讨。

辞赋;绘画;书法;小说;戏曲;器物;研讨会

2018年7月27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辞赋艺术文献整理与研究”第四次研讨会在安徽芜湖召开。课题首席专家南京大学文学院许结教授,子项目负责人安徽师大文学院潘务正教授,华侨大学蒋晓光教授,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王思豪副研究员,黄淮学院刘小兵副教授等提交了项目相关论文并参加了讨论。项目参与人安徽师范大学程维博士、刘长悦博士、南京大学博士生宋永祥、安徽师大博士生刘亚文也都提交了论文。参加会议的还有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总编办公室主任王林军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时俊龙。

“辞赋艺术文献整理与研究”以辞赋在各种艺术领域中的呈现状态为研究对象,包括文献整理与研究两大类。文献整理方面,本次会议总结了前期的材料汇集工作,细致地布置了近期的文献汇编工作任务,并与王林军、时俊龙两位出版社编辑商定了出版事宜。研究方面,许结教授2018年3月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的《辞赋研究的艺术视域》一文就针对辞赋与艺术的关系研究做出了总纲性的解析。他认为辞赋的描绘性和类型化是奠定辞赋与其他艺术关系的重中之重;而辞赋自身创作的“名物美”(体物特征)、“形象性”(拟象与构象)、“仪式化”(语言的程式化与表演性)等特质,构成了辞赋与艺术交互发展、彼此影响的重要基础;而从历史的变迁的角度考察辞赋与艺术形态的共生与发展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路径。本次会议的论文在这三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在辞赋与艺术关系的研究上有着较为多面的尝试。会议就参会论文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各位参会人也分享了各个子课题的研究心得,提出了各自的困惑,并以论文为基座,对未来研究的标准、方向、关节点进行了探讨。

一、辞赋与绘画关系研究

《历代赋汇》“典礼”类首列“王会”赋,收录晋傅玄《朝会赋》、唐王起《南蛮北狄同日朝见赋》、宋文彦博《诸侯春入贡赋》,等等。而南朝梁萧绎,唐初阎立德与立本兄弟有“职贡图”,此后王会图渐兴。元李廉与龚瑨有同题《王会图赋》,清人承续者颇多,从而出现了赋与图的互文现象。许结教授的《王会赋 · 图:帝国形态的历史影像》一文就此现象进行了探讨。该文回溯了王会文本与图像呈现的历史,阐发了唐以后王会赋、图交相辉映的礼制内涵,分析了图、赋在创作心理上“尚奇”的共通性以及其在创作主旨上“宣威与昭德”的一致性。许结先生在讨论中还对文学的仪式化和图像化问题、文图的官方化和私人化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进行了研究展望。

文图关系研究是当下学界较为活跃的研究路径。现有的文图研究大多依赖文本的分析、对比,而且大多以人物、作品或者时段为中心。《王会赋 · 图:帝国形态的历史影像》一文无论从历史的跨度、研究的角度还是思维的深度上都对文图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

二、辞赋与书法关系研究

刘小兵《书家书赋的学理原因寻绎》一文探讨辞赋与书法之间的“互访”关系。该文认为辞赋与书法之所以有这样频繁的互动,原因有三:一是形式体制的呼应,二是情思志趣的寄托,三是审美境界的相通互补。此外,文章还论述了书法技艺传承接力的因素。辞赋与书法关系的研究容易流于外缘化或浅碟化,而难以深入两种艺术的本质沟通。刘小兵《书家书赋的学理原因寻绎》一文力图从两种艺术的体制、情志、审美这三个核心要素入手,探讨赋学与书学的交叉交融,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都具有很大的野心。参会人同时也对刘文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要加大文本的考察和深挖,一切判断必须找到大量的切实的文本依据;第二,赋学与书学在形式体制上的呼应也应当以个案研究为主轴。

潘务正曾在2018年5月发表于《光明日报》的《辞赋与书画》一文中介绍乾隆御制《盛京赋》说:“辞赋代表着国家形象,而由馆阁中人以端庄的篆书、楷书书写,尽管少了很多个人色彩,数十人字迹如一笔书,但这种高度统一的馆阁体书风最能展现权威性。由此,书风的选择包含着复杂的文化意蕴。”本次会议潘务正所提交的《清朝正统观的艺术呈现——三十二体篆书〈盛京赋〉论》一文正是对此问题的深入讨论。乾隆皇帝赴沈阳拜谒祖陵而作《盛京赋》,傅恒、汪由敦等请将《盛京赋》缮成满汉篆文三十二体,此事于赋、于书法皆是一件重要的事件。潘文分“稽古右文的政治理想”“礼制建设的统序意义”“赋风书风的典范追寻”“输诚效忠的别样表达”4个部分探讨了此事的文化内涵及心理动机,认为《盛京赋》文学上的赋体选择与文字上的篆体选择在政治理念、礼制内核、风格功用、文化心态上具有一致性。

形式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潘文致力于同一文本中两种艺术选择的共通性研究,选题极为巧妙而难度亦极大。潘文的论述深入篆文和赋体这两种艺术的源头以及体制选择的内在根本,在文学和书法的交叉研究中开拓了另一条路径,并且树立了很高的标准。

三、辞赋与小说关系研究

王思豪《再论“赋 · 说同构”的文学传统——以〈红楼〉中赋与赋写〈红楼〉为中心》一文为“辞赋与小说关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发,并且树立了研究典范。王文分5个部分:“别样赋学:《红楼梦》中的赋与赋论”“曲终奏雅:七体结构与《红楼梦》第五回叙事层级”“造化经典:几种《红楼梦赋》的作者及版本考述”“闺阁昭传:赋写《红楼》的文化内涵”“情事互文:赋 · 说同构的文学元素”,分别讨论《红楼梦》中《警幻仙赋》的叙事意义、《红楼梦》第五回的赋学结构、题红赋的文献考述与文化内涵以及辞赋和小说的互文因素等重要问题。讨论的问题繁而不乱,其共同的特点是建立在文献学基础上的叙事学研究。例如作者考出《红楼梦》诸本中的《警幻仙赋》的异文,再以《红楼梦》的第七十八回的文论为据,从而认为“甲戌本的赋作原文更符合曹雪芹的本意”,并在此基础上考订《警幻仙赋》对曹植《洛神赋》遣词造句的借鉴,并探讨《警幻仙赋》在《红楼梦》叙事架构的预示意味。这样缜密而幽深的论证充溢于论文全篇。

王文对于“辞赋与小说关系研究”也有方法上的启发,它为辞赋与小说交叉研究提供了如下全新的思路:第一是小说中辞赋的“叙事参与”研究;第二是小说中辞赋及赋论的校勘学功能研究;第三是赋体异文的叙事学分析;第四是辞赋对小说重新书写的文献考察和经典化研究。学界对《红楼梦》的研究已经极为细致了,王思豪《再论“赋 · 说同构”的文学传统——以〈红楼〉中赋与赋写〈红楼〉为中心》能另辟蹊径,这无论对于红学还是赋学都有贡献。参会者对王文也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论文阐释的问题偏多,应当分成数篇论文来讨论。

四、辞赋与戏曲关系研究

戏曲是综合艺术,除了舞台表演外,往往也能综合诗、词、辞赋等艺术形式于其中。而赋体因素大量存在于戏曲作品之中,是一种尚未得到学术界充分认识和客观评价的创作现象。宋永祥《论赋体因素在戏曲作品中的旁衍、作用及其评价——以汤显祖戏文创作为中心》一文即是对此问题的一个个案性探讨。文章探讨了汤显祖戏文创作中的赋体要素,分别从“直接造作”“赋典画心”“赋写百相”“批评取舍”4个方位进行考察,从而认为汤显祖的戏曲作品“从抒写内容和创作手法上都从赋体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对加深戏文主旨、生动刻画心理活动、差异化展现人物形象等都能起到相当程度的作用,是戏曲创作不可或缺之一环;但同时也可能会对戏曲作品的登台演出造成一些损害,汤显祖认识到了这一负面作用并通过对赋体妥当的取舍成功地进行了纠补”。这种尝试对于戏曲来说属于细部研究,对于辞赋学来说是一个新的角度。宋文的细部研究不离整体性的观照,新角度的考察兼顾旧的辞赋学传统,无论对于汤显祖的研究还是明代辞赋学的研究都有所推进。对于该文的建议有:首先,对于戏曲中的赋应当界定清楚;其次,有些用词过分追求简洁和对称,造成了达意上的障碍;再次,应当关注汤显祖戏文的评点文献。

五、辞赋与器物关系研究

赋与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赋”字之本义以及赋体文学的产生本身就与早期礼制中的“献物”传统联系紧密。这种联系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两种,即器物赋和器物上的赋。蒋晓光《〈长笛赋〉与东汉中后期士风》是对器物赋的研究。作者通过分析发现,马融一方面高扬礼制,一方面又企慕老庄;一方面依照儒家规范书写长笛的制作与演奏,寓托教化,一方面又加以调侃,最终归于空明虚静。文章第三部分通过分析马融的个人经历来解释《长笛赋》的思想根源,认为马融外戚豪门的出身使得他的思想具有“经学”和“俗欲”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世俗之欲使之贪恋富贵,与士林所推崇的“清”的准则背道而驰,依违于“玄”“礼”之间,这是《长笛赋》思想矛盾之根源。而这种矛盾非马融所独有,乃是东汉中后期乱世之中士人的一种典型心理。

蒋晓光的这篇论文与他以前的《元成庙议与〈长杨赋〉的结构及影响》(《浙江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月令之学与〈二京赋〉的论述》(《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太一信仰与〈大人赋〉关系考论》(《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3期)、《宾祭之礼与赋体文本的构建及演变》(《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的文章,蒋氏已经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与会学者对该文的建议主要有:第一,文章总体上是关于器物赋的研究,但是对于辞赋与器物之间关系的探讨突破不多;第二,文章第三部分的某些论断有笼统之嫌,应当更加集中和精确。

六、其他议题

除了上述几篇论文之外,本次会议还讨论了其他文体的三篇论文,以图达成文学领域的相互激发。程维《论南宋中兴“杂兴体”》一文考察了南宋中兴时期杂兴体诗歌的兴起及其原因和影响。“杂兴体”在南宋中兴诗坛的兴盛程度不同寻常。它的背景是中兴诗坛对江西诗法的整体性反思,以及“感兴”传统在南宋的被重新发掘和发展。这二者都指向“兴”,使得“兴”成为重要的诗学话语。中兴“杂兴体”又吸收了魏晋以来的“杂诗”的传统,具有随意性、组诗化和个人化的特点。这不仅是对江西诗派的反动,也是对科举试诗以来固定化、主题化、对象化诗法的反动。会议肯定了该文选题的精彩和立论的新颖,同时也提出了几点问题:首先,拟题中的犯重问题,即“兴”字出现两次;其次,文章第二部分的论证结构过于平铺直叙,应当集中于“杜诗的重新诠释”这一点;再次,文章中的统计数据不应仅限于《全宋诗》,还应涉及学界最新的全宋诗辑佚的成果。纪昀论诗以通达著称,“无所爱憎”于唐、宋之间,然而其《苏文忠公诗集》评点却有明显的尊唐黜宋倾向。刘亚文《馆阁文臣的困境与选择——纪昀评点〈苏文忠公诗集〉的时代特质》一文正是针对这一现象做出的探讨。论文认为纪昀在乾隆朝馆阁诗风的嬗变与苏诗接受的转型中的保守立场体现了其对廊庙诗风的维护,而清代文臣的双重身份及其文化处境,使得其诗学观表现为官方话语支配下的文学理想主义。纪昀《纪评苏诗》以批评式评点方式对当时诗坛风气进行有力回应。王文诰等人对纪评的反思,代表了山林诗风对馆阁的驳正。该文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接受史现象并对其做出了深入而合理的阐释,这对于辞赋的艺术接受也很有启发。刘长悦《晚清小说中官场文体研究》考察了晚清世情小说中普遍嵌入官场文体的现象,通过梳理小说中官场文体的使用情况和类型,比对小说中的文体与实际应用的文体,总结其叙事功能和文体学价值,阐释其文化意义。作者认为官场文体通过渗透、融入,跟晚清小说自身的情节、主题等形成关联,从而成为建构小说的重要因素。同时,晚清小说中对于官场文体的使用往往是“艺术的真实”,是对现实社会生活中实际应用的相关文体的借鉴和变形。晚清世情小说很大程度都与当时的官僚体系有关,该文以“官场文体”为桥梁,考察艺术真实与现实真实间的缝隙,从中觑见作者的真实意图,这是一个巧妙的角度。参会者对该文的建议:首先要注重个案的分析,不可泛泛而谈;其次是对于不同小说中的“官场文体”不可一褱而论,须就文论文。

本次学术会议主要有两大特点:其一是讨论的激烈程度与充分度。每篇文章都讨论将近一个小时。参会者对所有文章都比较熟悉,所以讨论起来没有障碍,而且火花四溅。其二是务实性和前瞻性。会议对于每个题目的今后研究方向都进行了思考和讨论。会议最后,课题首席专家许结教授与两位出版社编辑探讨了《大美中国赋》和《历代艺术赋汇编》两部书编辑和出版的具体事宜。《历代艺术赋汇编》主要分“绘画卷”“书法卷”“小说卷”“戏曲卷”“器物卷”五卷,暂定于2019年整理出版。

2018-11-01

全国高校古籍委员会项目(1704);2017 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7ZDA249)

程维(1984―),男,安徽桐城人,讲师,博士。

I206

A

1006–5261(2019)02–0065–04

〔责任编辑 刘小兵〕

猜你喜欢

辞赋小说艺术
辞赋神鹰银铠图序
论民国辞赋学史的建构及其意义
什么叫辞赋及其与对联的关系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纸的艺术
《中国辞赋理论通史》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