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关怀复合效应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01-20

铜陵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关怀人文育人

张 晖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讲话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定位于“人”,把做“人”的工作作为最初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本质是关注人的思想,实现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化,科学塑造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宗旨是尊重个体人,关怀与指导人的成长、成才、成人。

我们研究的主体是地方应用型高校 (以下高校指的即是此类),按照国家的定位这一类高校是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地方应用型专门人才。由于这一部分高校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占比非常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施教者有效实施对“人”进行人文关怀是提高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对学生采用的人文关怀措施很多,但具体效果有待作进一步考量,关照其在实施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效度具有现实意义。施教者将人文关怀融入思政教育中可以形成人文关怀复合效应,利于产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塑造、全面培养、人格完善的聚集效能。

一、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呼唤

当前,高校较为重视大学生思政教育人文关怀实践,施教环境有了较明显的改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间的关系趋向好转,在实践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已呈多样化趋势。目前,高校内形成的全校人文关怀氛围明显不够浓厚,多部门协调实施的合力效果尚不显著,关怀对象也过于狭窄,形式内容还不够丰富,这与学生期盼的高校在思政教育中给予其更具普遍性人文关怀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一)施教主体趋于单行度的设定

此处所指的单向度指的是施教主体在进行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的范畴、过程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自觉或不自觉的预设,忽略了实际情况、学生主动诉求。

1.施教部门设定的单向度。在高校内,对大学生实施人文关怀力度最大是学生工作部门,其他部门的介入方式更多是在形式上参与,选择性地忽略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高校育人过程是要“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2],偏废任何一个方面,育人效果的显示度可能会打折扣。

2.时间设定的单向度。当下,高校对大学生人文关怀大多放在开学期间、贫困生认定、重要节假日等主要时间节点上。在此期间,高校一般会采用走访、接受申请等方式对存在诸多困难的学生进行细致梳理,施教者给予其适度的人文关怀。从时间的预设上看,此种单向度较为明显。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的“资助过程仍然重视经济资助,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3]。实际上,资助过程即是人文关怀的过程,是育人的过程,而不只是在某一些特定的时间上开展。

3.关怀对象的单向度。我们不否认高校目前人文关怀对象有相对合理性,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施教者重点关注的是显性对象。如,已知的生活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困难、就业困难学生等群体。实际上,在学生中还存在个性成长困难、科学发展困难等隐性群体。施教主体对其关注一旦缺失或不到位,这部分学生将会失去健康成长的机遇。

4.关怀内容的单向度。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主要集中于资助类、学业类、心理类等范畴,易忽视关怀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成才和成人等内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应 “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着力点,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服务学生”[4]。如: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仅靠单纯的经济资助不可能完全解决,伴随最多的是学生在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缺失,忽视了对其进行全方位关怀,施教者难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领域,不易提高人文关怀的效度。

(二)学生总体需求趋向于综合性

因为高校施教者在进行人文关怀时进了一些单向度的预设,所以学生对施教者的人文关怀感知度不高。施教者人文关怀的对象是“人”,人的需求具有多维导向性,学生对人文关照的需求是综合的而不是单维度的。

1.解除成长烦恼的期盼。学生在高校内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学界论述不一致,但更多指向于学生对自己未来发展走向的成长类困惑。学生对此类人文关怀的期盼在目前更加具有典范意义,因为为育人成长是高校根本任务之一。为学生提供建设性成长建议帮助其走出成长困境,关怀其成长的全过程也就是育人的过程。如,学生在入校时对专业前景认知不深,随着学习的深入才发现所学的专业与想象的专业有差距。要破解这个“烦恼”,就需要专业教师从专业发展上予以持续关怀。

2.期待关怀实现常态化。高校在时间上、预设部门和内容上的单向度人文关怀具有现实意义,但学生是否情愿被动地接受,这是值得深究的。既然教育育人的目标达成是一个过程,思政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当然也不例外。高校开展常态化的人文关怀是一个应然选项。学生在特定的时间需要某些合理的、限定内容的主动需要时,施教者能给予积极关注更利于学生接受。如,学生突然遭遇学业困难时,其原因可能是专业认知困难、家庭状况突变、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问题显现等多方面的集中表现,人文关怀实施者要给予其综合的、适度的、持续的关注。

3.普遍性的个性化需要。目前,高校人文关怀重点关注的是显性群体,但对隐形群体的需求保障力度还亟待进一步强化。如果说显性群体的需要具有共通性,那么隐性群体的需要就有个性化、综合性的特征。原来单纯的、条块化的实施方式可达成部分效果,但远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如,克服学生发展困难,要整合专业教师、心理情感咨询、职业发展规划、本科导师等多方面资源,帮助其准确认知专业、明确发展方向、确立成长目标。

综上,我们认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实施大学生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的范畴与全面育人的范畴基本一致,其过程与育人全过程基本相同。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克服预设单向度的瓶颈,主动适应新时代学生主动的、合理的需求。

二、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人文关怀是一个常说常新的理论。在我国 “人文”最早出现在《易经·贲》中,“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马斯洛需求模型指出需求分成生理、安全、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类,我们认为施教者对受教者进行人文关怀时,要高度重视受教者需要关怀的真实需求,即受教者需要他者对涉及其生命保障、尊严维护、生存需要、价值体现、发展环境等进行有温度的关怀。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5]。人文关怀是对一个具有独立个体“人”的全面发展的塑造,以人为本是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所以,在高校在进行人文关怀时要更多的关注于学生自我需要。人文关怀是思政教育的中心环节,在实践中施教者应立足于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教育人、指导人和激励人,尊重“人”的本性需要,认知“人”的个体差异,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自觉性,用人性化的方式对待受教者,推进其全面发展。

我们认为,大学生思政教育人文关怀应至少有五个方面的内涵:

1.尊重生命意识。关怀生命是人文关怀的基本维度,主要包含对大学生进行珍爱生命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健康生活教育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指导大学生阳光健康生活的关怀体制[6]。

2.维护个体尊严。维护人格尊严是人文关怀中“人”的主体维度,这也是其公民基本权益的最终落脚点。大学生首先是一名公民,维护大学生的个体尊严就是要保护其正当的权益[7]。在高校内,维护大学生个体尊严具体体现在尊重个人隐私、尊重个人合理选择、关怀各类困难生等。

3.保障生存需要。生存要求是人文关怀的需求维度,“人”最基本的需要外显为对生存的基本需要。如果无法保障“人”的生存需要,“人”的一切将无从谈起。大学生的生存需要体现在学生对大学生活多方面需求上,如学业学习上、生活质量上、工作开展上、人际交往上等等,维护大学生的生存权利是维护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

4.体现有效价值。价值体现是人文关怀的目标维度,人文关怀凸显的目标是对“人”价值实现的尊重。大学生价值体现的评价标准应是多元化、立体式,施教者更应关注的是学生的自我成长,通过横向比较(同类同学之间)、纵向比较(个人成长状况)等,充分肯定学生的成长价值与现实意义,建立起积极的评价体系,促成学生在大学校园文化中实现“四自”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8]。

5.提供发展环境。“人”的自我发展是人文关怀的方向维度,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是我们国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教育工作者的最高目标。同时,要注重传统优秀文化对在校大学生的教育功能,“高校从整体角度对校园文化和活动进行设计,以便于把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每个角落”[9]。高校思政教育人文关怀要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明晰、自主学习能力强化、综合素质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提供一个个人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文环境。

三、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大学生思政教育人文关怀复合效应的基本内容

我们一直强调人文关怀复合效应,目的是摒弃原有各自发力式、单向度预设明显的人文关怀工作思路,主旨是建立起集结高校各方力量,形成具有聚集效应的人文关怀体系,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文关怀的复合效应。

我们认为大学生思政教育人文关怀复合效应定义为:在高校内破除部门条块管理、克除既有预设,统筹可使用的人文关怀力量,凝聚各方面协同的人文关怀合力,形成高校人文关怀复合效应,提升人文关怀整体水平,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大学生思政教育人文关怀复合效应,重点在于要充分尊重“人”的个体性,聚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多方合力,实施人文关怀。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人文关怀要从尊重学生个体需求、实现资源互动互通、聚合多个部门力量、实现全面协调交融等四个基本要求出发,形成对大学生进行有效人文关怀的复合效应。

(二)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基本路径

在实现人文关怀复合效应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中,我们认为关键是要建立人文关怀大数据库、健全人文关怀育人体系、形成若干人文关怀育人平台、有效用好校园文化育人环境等,实现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人文关怀。

1.建设高校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大数据库

我们这里提出建立大数据库的目的是基于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实行精准的人文关怀,杜绝主管臆断式的、单向度的实施干预。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获得学生在实际生活学习工作中面临的具体困难,进而进行人文关怀有效介入。

建立完整反映学生基本情况数据库。数据库中要包含学生的学业成绩、家庭经济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发展基本概况、成长基本诉求等。这需要高校的党团组织、宣传、教务、学工、宣传、财务、职业发展、就业需求、信息技术等部门整合数据资源、实现通力合作,采集相应数据,建立起能够较全面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状况的数据信息。

形成基本反映学生诉求的分析报告。基于如上数据,我们要形成每一位学生的个人分析报告。报告能基本反映学生的学业情况、家庭经济状况、生活消费情况、心理健康状态、思想基本动态、个人发展成长要求等。正如我们所知,大学生在校基本情况分析是点上和面上的工作融合,要义是对重点对象给予精准实施人文关怀。如,数据显示学生在食堂消费水平低于全校平均值,我们实施人文关怀的重点是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可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助研助工等岗位,实际解决学生生活上的难题,引导其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业发展、个人成长等关键方面。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学生个人分析报告,准确定位学生在校期间的切实需要,高校可以进行精准的人文关怀介入。

同时,我们也认为数据分析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就实际工作而言,仅依靠数据还远远不够。因为,做“人”的工作是最为复杂、最需要入心的。所以,高校还要对施教者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作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从源头上解决人文关怀单向度的现象,以实现人文关怀的复合效应。

2.建立完善的大学生人文关怀育人机制

“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之魂”[10]。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大学生人文关怀育人机制是对大学生进行有效人文关怀的前提。

完善人文关怀育人机制设定。正如我们在研究中显示出来的问题,其中心是原有的条块式工作理念、工作方法等基本上是基于本单位或部门的思考,还没有完全实现资源的统筹整合,人文关怀的复合效应未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所以,高校在做顶层建设时在理念上要突破原条块式人文关怀理念的既有设计,探索建立健全全面整合高校内外部资源的人文关怀育人机制,最大限度地将工作视角拓展到学生的隐性需求上。

建立人文关怀教育实践机构。高校层面上可统筹成立由学生工作部门等所有职能部门、院系等全面、全程参与的,形成网格化、无遗漏、对点式的可实施人文关怀的大“人文关怀”综合教育实践机构。该机构对因家庭经济、学业、心理健康、就业、发展、成长等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该部门可以进行适时介入,实施适度的人文关怀,从而形成高校思政教育人文关怀复合效应。

3.构建多维立体式的人文关怀育人平台

高校在实践的过程中,应建立起人文关怀教育实践平台,通过若干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文关怀。

家庭经济困难生关怀平台。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存在多方面因素,要综合考量因孤、病、残、灾、多子女等情况。高校应积极对接所在地的国家精准扶贫平台,全面完善奖、贷、助、勤、补、免等资助体系,在经济上实施精准的生存关怀,缓解该部分学生生活压力。同时,高校应区别对待这部分学生,给予其尊严关怀,帮助其走出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的诸如自卑、颓废、脱离群体等心理亚健康困境,实现资助育人的全覆盖。

学业困难生关怀平台。高校要对学业困难生进行有效分类,建立起科学的学业困难生学业指导平台。学业预警机制是目前多数国内高校采用的主要方法,通过任课教师、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学业优秀生、党团骨干等对学业困难生进行学业帮扶,以期形成成体系的人文关怀复合效应。但是,我们认为学生课程考核不及格,只是学生学习困难的外在表现,应合理区分归纳造成学生课业困难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只简单的进行课业帮扶。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业困难主要因素还有学习兴趣不高、身体状况不佳、家庭经济情况不好、精神压力过大等。这需要对因不同成因造成学生学业困难进行细化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的原因实施不同的指导策略。高校要先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再进行相应的人文帮扶,才能形成人文关怀复合效应。

心理健康困难生关怀平台。积极心理干预制度是对心理健康困难生进行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在建立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队伍的基础上,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同时,高校还应逐步建立起心理预警学生档案库,进行主动干预、积极干预。该平台还应有有效监控机制、科学帮扶指导机制,整合宿舍室友、学生心理委员、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校医院和学生家长等多方力量,为心理预警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关怀与服务。

就业困难生关怀平台。学生就业困难更多的表现为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不高、稳定性不够。当然,这里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的确找不到工作。对第一部分学生,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就业规划类指导,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在职业化时代下从业者要具备的基本素养,消除其内心的职业恐惧感。对第二部分学生,高校应积极联系行业企业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另外,高校还要鼓励院系开拓就业市场,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要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激励教师推荐学生进入个人熟悉的工作单位就业,促进就业困难生就业。高校要通过校、院、系、教师四位一体的就业帮扶体系,对就业困难生进行人文关怀。

发展困难生关怀平台。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会遇到发展瓶颈。在一定阶段内,这部分学生在诸多方面停滞不前,了无前进动力,缺失发展方向,这是发展困难生典型的外在表现。高校要给予这部分学生足够的重视,如果任其发展,学生将会成为真正的“困难生”。高校要建立学生成长导师制,充分吸纳专业教师、实验实训教师、成长指导师、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往届优秀学生、优秀校友等,结合第二课堂成绩单[1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专业竞赛等,以一系列围绕学生发展的文化、科研、创新、发明等活动为载体,搭建起大学生发展平台,充分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实施有效的互动式人文关怀。

成长困难生关怀平台。进入高校后,学生会关注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自己想要成为的“人”。高校的软环境如无法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学生就会产生成长困惑。这需要高校协调各方力量,建设多部门参与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综合实践课程,从软环境上着手实施人文关怀,以引导学生在学校的育人环境中汲取丰富养分,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校情、生情,夯实理论基础、确定发展目标、明确成长方向。

4.创设多元一体化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

高校优良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是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学生的身上会明显留下校园文化教育烙印。所以,创设多元一体的校园文化人文关怀氛围是高校亟需要做的工作。

厚植校园文化人文育人土壤。高校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要职责,人文关怀教育理应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可以凝练校园文化中关涉人文关怀教育的内质,用以培养参与学生人文关怀的施教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校要给予该部分施教者极为充分的教育、培训,人文关怀融入学生思政教育要成为所有施教者介入具体工作的中心。同时,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好宣传媒介,作该内容的全面介绍、推送、宣传,形成人文关怀育人的场阈,达成高校人文关怀复合效应。

创造多元合一的人文育人环境。高校育人工作是一项需要全员深度参加,贯穿学生教育全过程,落实在全方位的教育教学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施教者树立牢固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是创设多元合一人文育人环境的具体体现。美育教育、劳动实践、人文艺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文学作品、传统优秀艺术等是人文育人的重要载体,对于施教者和受教者来说,两者从中获得心灵上“感同身受”的体悟是双方可以“交心”的重要“粘合剂”。

所以,高校理应创设一个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育人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理解学生切实需求、包容学生合理诉求、关爱学生个体成长,从而形成校园文化育人的人文关怀合力。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中心是“人”,在润物无声的状态下维护学生的生命权益,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最大限度缓解学生的生存压力,指导学生逐步实现自我价值,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让学生充分感知幸福,这是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的本质诉求。

猜你喜欢

关怀人文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