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暴力沟通技术在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中的应用

2019-01-20何剑骅

铜陵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谈话辅导员思想

何剑骅 房 利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谈心谈话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发展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当前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谈心谈话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途径[1]。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简称31号文件)中进一步要求,建立健全校领导、院(系)领导联系师生、谈心谈话制度,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文环境的变化,新时代“95后”甚至“00后”学生个性特点与以往学生有所不同,学校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日益增强,辅导员工作也遇到了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其中有一项就是与学生谈心谈话,谈心谈话的质量直接影响师生关系和感情、学让思想动态掌握和心理危机干预,进一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由此,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良好的谈心谈话能增强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同感和信任度,最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效果不佳,一般是沟通出现了问题,如说教、指责、谩骂、批评、嘲讽和随意的评价等[3]。这些“语言暴力”较为隐蔽且发生的频率较高,对学生的精神情感上造成的心理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深,促使沟通大门的关闭,师生对立,甚至辅导员都没有觉察自身的沟通出现了问题[4]。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依据其谈话和倾听,积极消解人与人沟通上的矛盾,使得双方情意相通。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称其非暴力沟通,也称爱的语言。非暴力沟通在辅导员谈心谈话中的应用尤显重要。

一、谈心谈话的功能和价值

谈心谈话是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小学贯穿到大学,改变的是不同阶段的谈话主体和不同问题。新时代的谈心谈话需要准确把握当下的主体特征、时代内涵和重要意义,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业和思想上进行指导,有效实现育人目标[2]。辅导员核心工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任,肩负着培养合格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把好学生思想上的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谈心谈话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工作的最重要且直接的方法,促进师生相互了解、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思想,对学生成长成才和辅导员自身专业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一)谈心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有效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时间和空间都发生了变化。人们从面对面慢慢发展到使用书信、电话、短信、网络 BBS、Email、QQ、微信等工具进行交流,不再受空间的限制,网络卫星极大缩短了人与人建立沟通连接的时间。随着工具的发展和便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方式日益丰富,网络让思政教育无处不在。网络不是无所不能,它是一把双刃剑,存在大量垃圾信息在影响我们一些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全面网络信息化的时代,西方思想价值观冲击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大学生思想信念难免出现动摇,价值选择出现困惑[5]。面对面的谈心谈话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它能直面学生,深入交流思想,有针对的进行具体的学业帮扶、正确三观树立、人际关系处理、就业指导[5]。

(二)谈心工作有效执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育理念

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有效谈心谈话,需要调查且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尽可能全面掌握信息,结合学生的问题和自身特点,理出清晰的工作思路。一般需要掌握的信息有,谈话对象目前的身心状态、情绪情况、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学生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遭遇具体事情的轻重缓急、室友对他情况的反馈、班级干部对他情况的反馈,等等。充分了解学生后,在谈话过程中对待学生真诚友善、有爱心、耐心和细心,营造心理舒适和安全的谈话氛围,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真实地想法,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辅导员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采用开放式提问和苏格拉底式对话方法,重视学生地自我探索和自我觉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实现助人自助。

(三)谈心工作有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谈心谈话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途径,增进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成长。通过走进校园、走进食堂、走进教室和走进宿舍与学生谈心,拉近师生之间的物理距离,交谈间的关心和关爱,无形中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辅导员与学生亦师亦友,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只有在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前提下,才能获取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情况,对日后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四)谈心工作有利于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提升

与学生谈心谈话,辅导员一般会遇到一些棘手的场景,比如学生对老师进行语言回击、沉默不配合、撒谎、敷衍。遇到这些问题和困难,辅导员经过反思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理论学习的欠缺,进而不断学习理论和工作方法,提升自身工作能力。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的学习,还可以探索具有创新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或工作机制。

二、谈心谈话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角色定位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一般辅导员自身有“管理者身份”刻板印象[6],有调查显示,多数高校辅导员仍抱着“我就是学生的管理者,学生不出问题就不需要刻意找他谈话,我找他谈话就是为了纠正问题”的刻板认知,严重影响了谈话效果[6]。辅导员偶尔需要放下管理者身份,以知心朋友身份与学生相处,以诚相见,关心学生,建立人格上平等的师生关系,此时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才会在学生心目中大大提升,学生也更多地主动吐露心声。辅导员要学会倾听学生,陪伴学生成长。

(二)批评说教化

谈心谈话除了获取学生思想动态信息外,更多的是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科学世界观、正确人生观,指出学生思想认识中的不足和价值取向,帮助其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探求解决的办法,使大学生能够获得成长。然而,部分辅导员与学生沟通时,变成了辅导员单方面地说教,原本应是学生领悟的道理,被粗暴简单且直白的灌输给学生。忽略了新时代的大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主体性和相信学生有选择和思辨的能力[7]。现代大学生可以快速便捷的通过网络对信息和知识进行搜索,掌握的知识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另外学生希望与老师尽可能的平等对话,热情沟通。他们并不是不认同道理的本身,只是对说教和讲大道理非常反感和抵触,这样阻碍了辅导员谈心工作的顺利开展。实践及研究表明,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创造适度的空间,心理支持性谈心谈话有助于与学生沟通,效果显著[8]。

(三)任务程式化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辅导员工作对接学校各管理职能部门,落实各部门开展工作的实施者,要策划组织和通知落实,工作任务量大,事务庞杂。部分辅导员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完成任务,把与学生的谈心谈话当作一项任务,而非师生之间思想上的交流和对学生的关心和关爱。长久于此,这总程式化工作无法触动学生内心,难以感染和改变学生。学生与辅导员沟通逐渐减少,让潜在的问题积聚增多,不利于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精神境界的提升、优良品德和健康心理的养成。

三、非暴力沟通技术在谈心谈话中的应用

非暴力沟通方式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称NVC),也称爱的语言或者长颈鹿语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马歇尔·卢森堡提出,以观察(observa-tion)、感受(feelings)、需要(demand)和请求(request)为人际沟通的四要素,鼓励真实地表达自己和关切倾听他人,从而避免因指责、说教、嘲讽和臆断等沟通不当带来的伤害,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隔膜。

(一)观察事实,用心倾听

观察(observation),客观描述你看到的事件和结果,不带有任和道德评判。大学校园环境相对高中更加自由,但是存在一些学生对规矩和界限意识淡薄。在触犯了学校的校纪校规时,辅导员一般都会找其谈心谈话。与学生进行谈话工作中,辅导员做到不评价、指责或者说教其实是有挑战性,因为我们从小受教育批评的模式较多,突然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练习和觉察。辅导员时常在做考勤工作时,偶尔遇到迟到的学生,“你是怎么回事?总是迟到,昨晚干什么去了?”学生听后回一句,“我哪有经常迟到?”或者沉默不语。“总是迟到”不是事实和结果的描述,是一种评价,这样的沟通容易让学生感觉委屈,同时学生与辅导员关系对立,不利于交谈的深入。如果换成“这周上课你迟到两次了,从脸色看上去你不像生病,能告诉我什么原因吗”,我们借助于不带情绪和评判的态度描述一个事实去与学生沟通,不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学生更容易配合。

(二)表达感受,觉察需求

感受(feelings),辅导员要学会觉察自我和共情他人,在沟通中运用多种形式及具体的语言及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辅导员与学生日常谈话中,辅导员往往以管理者权威的身份自居,更多像是上级对下级的训导和表达自己的看法。谈话中可能带有批评,学生因受到指责而感觉委屈和愤怒,不愿与辅导员进行沟通,甚至产生激烈冲突。如果辅导员换个方式,认真倾听学生,换位思考,理解学生后,这时抽离思考时的学生角色,恢复辅导员身份,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与辅导员就能情意相通。比如说“你这周两次迟到的表现,既不是生病或者有其它原因,辅导员对你表现感到失望”。学生听后,感受到辅导员是真诚的关心关爱他,这样他们愿意与辅导员沟通,并因此感到内疚和羞愧。

需要(demand),理解语言背后的需要。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层次需要理论,各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是根源我们自身内心深层次的需要。当辅导员在指责学生时,希望学生产生内疚而改变言行,很多时候事与愿违,辅导员何不体会自己的需要,并表达出来呢。辅导员遇到迟到的学生,在表达了事实和感受后,可以适当示弱,“辅导员对你的迟到违纪行为进行批评,是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向学生清楚表达我们的需要,而不是指责和谩骂,学生也会理解和接受教育。

(三)提出请求,等待回应

请求(request),结合情境,提出具体的请求。这里我们要区分请求还是命令。如果用武断且命令的语气来提出请求,如“下次不准迟到,学校不是你家,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样沟通效果大打折扣。学生要不不情愿的执行,要不通过沉默或充耳不闻来表发无声的反抗。即使执行了,师生关系激化了,我们不禁要问这样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了吗?这时换一种表达,“请你今后上课来早一点,不再迟到,好吗?”,如果教师做了“观察”“感受”“需要”三步骤,我相信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关爱、期望和尊重,更愿意积极回应老师的请求。

四、非暴力沟通技术应用于谈心谈话的启示

非暴力沟通技术的学习,最重要的是理解人性,人有归属、爱和尊重的需要。师生交流时,老师要学会听懂学生话语背后内心深层次的需要,恰当表达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请求,实现师生间良好沟通并达到教育的目的。非暴力沟通技术应用在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中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勿生搬硬套,如果生硬的以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四要素程序式来与学生交流,学生会感觉格外显得刻意,也脱离了非暴力沟通的精神内涵,另外在本土文化的影响下,这样的类程序式交流方式很少,刻意程序式沟通阻碍了师生思想上的交流。

非暴力沟通技术的应用使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更加科学化、有效化、工作经验理论化,也是践行高校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辅导员掌握了非暴力沟通的精神内涵,工作中不能像以往一直以管理者角色自居,学会管理者、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三种角色根据特定情境进行切换,可以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去除一味批评和说教化,一方面增强了辅导员的自我认同、工作效能感和职业成就感,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解决西方意识形态入侵下的政治信仰不坚定、社会民族责任感缺乏、刻苦学习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谈话辅导员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未来5年,你会不会成为被淘汰的料企之一?从海大薛华的谈话中,窥见“危与机”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