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街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019-01-19李小康
摘 要:本文以开封双龙巷历史街区保护性改造设计为例,分析了历史街区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历史街区更新中应借助商业形态保护的途径,从单纯的物质环境改变转向注重老街区人文面貌及改善自然环境的规划,鼓励并推动居民的积极参与,促进政府、居民以及开发商共同承担保护与改善的任务。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可持续发展
1 规划背景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增速,历史街区建设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其生活居住区建筑及环境特色也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值得保护和研究。《开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将双龙巷列为“四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具有建筑艺术、历史、文化等多方面价值和保护意义。规划将根据《开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对齐进行更新、保护的方法进行探讨,力图打造一个具有相应价值的实例。
2 双龙巷历史街区改造影响因素
一个历史街区加以保护改造和更新,需要更好的传承历史文化及定位。首先它必须具有特有的文化色彩。同时通过商业引入的方式,将文化附加品进行运营。因此历史街区必须有自己的总体定位。以双龙巷历史街区为例,规划内设定了三个片区,锦绣文化区、餐饮娱乐区、民俗市井区。希图通过片区的设定发掘文化特色,发扬遗产精神。
2.1 商业业态因素
历史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演进历程的见证和传统文化的体现,其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出于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城市发展的必然性,对城市老街区(历史街区)进行适当的改造与更新的动态保护观念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并在许多城市引入了商业开发的改造模式(表1)。 实践证明成功商业开发会在充分尊重历史遗产的基础上,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提供历史建筑、文物的保护资金,提升历史街区人气,带动旅游业发展,使地段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2.2 空间格局因素
无论是文化特色的挖掘体现.还是活动项目的安排策划.最终都还是要落实到空间环境之中.这也是规划在实质上最能起到把握与控制作用的地方。营造历史街区主要通过对传统街巷格局的梳理和对新老建筑风貌的整治来实现。街巷格局规划包括控制道路的尺度和交接方式、整合建筑与节点开放空间的关系等内容。重在以线型要素划分面状区域、串联节点空间,强化界面和序列感,以形成清晰可识别的城市肌理。建筑风貌规划则应从建筑体量、比例、色彩、材质、构件等方面入手,提炼出传统元素与符号,对老建筑开展保护和修缮,对新建筑进行解构和重組,体现出历史性与共时性的统一。城市历史街区的空间营造针对的不仅是建筑和街道空间,还包含了功能空间及场所精神空间,因此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中的空间营造可由空间整合功能重构为基础,针对三维实体围合的物质空间让历史街区适应城市现代建设的方式。在历史街区的改造中,历史建筑作为历史遗存的实体往往是被重点关注的对象建筑是以三维呈现的实体,也以三维围合空间,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维度时间,历史街区则更注重表现城市中独特的地域风貌,这种历史感不是建筑与建筑年代或者与建筑形式的简单相加,而是需要空间的营造来让人们感受到历史街区在时间与空间中存在的意义。
2.3 现状因素分析
规划之前的主要用地有居住用地、传统民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厂房用地、教育用地、道路用地、名人故居等。根据开封市规划局颁布的《开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规划后,分为居住用地、教育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商业用地等。整个规划主要是对基地交通系统,场地肌理,空间结构等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现场的了解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在设计中去解决问题。从尊重场地环境,尊重场地人文现状入手,做到可持续的,真正的保护。应从规划的四大功能分区入手(图1),合理控制每一项的用地规模,使其做到平衡发展。这样才能使双龙巷历史街区更加具有活力和魅力。
3 城区文化保护更新策略
3.1 保留街区整体风貌
改造后的双龙巷整体空间风貌较为完整,延续了民情民居风格,街道在形制上属于北方胡同街巷。整个规划设计对交通系统,建筑高度,空间尺度,整合空间形态等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现场的了解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在设计中去解决问题。从尊重场地环境,尊重场地人文现状入手,做到可持续的,真正的保护。
3.2 建设宜人化的空间感受
对历史街区的空间进行功能重构,不仅能提升城市形象,缓解就业压力,而且能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使历史街区空间的改造成为城市有机更新的一部分。在双龙巷的改造中,迁出了部分原来沿街的居民,在原来的住宅内置入迎合现代城市的商业功能和消费观念。功能重构后的住宅空间用于餐饮、休闲、娱乐、服务等,多功能、多业种、多业态的商业集合体满足游憩活动中不同的功能需求。这些功能活动与原来的居住空间相结合,使商业的活动也因空间的气质而更具有吸引力。
另一个用于功能重构的是街道的边缘化空间,边缘空间不仅是区分边缘的因素,同时是塑造空间形象、表达空间存在含义、营造场所认知氛围的要素。双龙巷主要利用了檐下空间和实墙边缘空间,充分发挥了这些空间的公共性。在原有的空间模式中,边缘空间产生了丰富的生活化活动,如聊天、喝茶、打麻将。在这些具有积极意义的边缘空间加入消费功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原有休闲生活方式的延续。人在游憩活动中,在观赏景物时由于视点、视线和视角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例如,由外面观赏古迹风貌时仰角45°为欣赏景物细部的观赏视角;仰角27°为欣赏景物最为清晰的观赏视角;仰角9°~18°为欣赏包括背景在内的风景全貌的观赏视角。在双龙巷中,游览视角大约在30°~45°,这个角度在观赏景物细部的范围内。这种空间尺度帮助游人将视线吸引到建筑上,并通过门窗引入庭院空间,形成街道氛围静亲切、疏紧宜人,院落空间封闭、内敛的对比。
3.3 完善街道空间层次
改造后的双龙巷空间层次完善而清晰,从街到巷,再到门厅、院落,营造出了从公共空间到半私密空间,再到私密空间的完整序列。从宽敞的街巷到院落通过几级向里退的阶梯过度到门厅,门厅主要用于出入和迎客,空间也显得单纯、明快,内部的庭院空间则通过摆设、装饰尽显精致之感。在这样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里,公共活动空间满足了从游赏到休闲到品位的不同公共活动需求,使全民性体验活动成为可能。
3.4 强化街区历史感
双龙巷,双井街的沿街传统特色立面保存基本完好,其中以院门的形式最为丰富。每家每户的大门呈现出不同风格、不同材料、不同朝向、不同尺度。加上青磚墙与小青瓦做的窗花,整个街道的主调呈现出民清时代的特征。建筑作为空间的表皮,是空间历史感的外部表象,通过这些实体界面的强化,让历史街区重塑出空间的时间厚度。
4 总结
在开封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设计过程中,注重空间关系的改造以及文化的传承。注重人与空间的关系和商业形态的引入对历史老街区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进而对城区进行整体规划,最终形成具有历史特征及文化要素的街区改建项目。
参考文献:
[1] 王彬.胡同九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2] 叶如棠.在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J].建筑学报,2002.
[3] 牛建强.开封文化旅游资源调查及其开发利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
[4] 范飞,陈遮,划溆憨.多元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理念分析——以开封旧城双龙巷—穆家桥街为例[J].规划师,2004.
[5] 阮仪山.城市遗产保护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 吴翔,付邦道.浅谈开封旅游形象设计[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0.
[7] 郭钦.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8] 冯俊强.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战略[J].河南科技,2006(7):16~17.
[9] 史本林.开封市旅游资源评价及其开发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
[10] 谢友宁,盛志伟.国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策略鸟瞰[J].现代城市研究.2005(1):39~45.
作者简介:
李小康(1990—)男,河南郑州市人,助教,主要从事景观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