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據居延漢簡校讀《孫子》一例

2019-01-19劉洪濤

简帛 2018年1期

劉洪濤 張 紅

關鍵詞: 居延漢簡;《孫子》;押韻;避諱;亂

《居延漢簡》第三册重新收録的268·17號簡是一枚古書簡,首尾皆殘,僅存8字。簡牘整理小組所作釋文如下:[注]簡牘整理小組編: 《居延漢簡(參)》,中研院史語所專刊之一九2016年,第174頁。

將弱而毋常,教道不

第一字“將”,舊皆釋爲“持”,此爲簡牘整理小組據紅外綫照片改釋。限於體例,簡牘整理小組並没有進一步討論簡文内容。但是劉嬌女士曾轉述整理小組成員之一的顔世鉉先生對簡文内容的意見,今引述於下:

蒙顔世鉉先生見告,此簡首字,史語所簡牘整理小組所作《居延漢簡(叁)》的新釋文已釋爲“將”,小組成員曾指出這是“兵書殘文”。顔先生也懷疑其字爲“將”,並檢索出簡文可能出自《孫子·地形》:“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横,曰亂。”[注]劉嬌: 《居延漢簡所見六藝諸子類資料(草稿)》,“第二届古文字學青年論壇”論文,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16年。

在此之前,常燕娜女士也提出過相類似的意見,其説如下:

【校記】 “將”,原釋作“持”,據圖版改。原釋釋“將”爲“持”,可能是將本簡視爲與《老子》相關了。

【出處】 與《孫子·地形》有關的内容,或即《孫子》異文。

【考證】 簡本雖與今本有文字差别,但大概意思及用詞是一致的。[注]常燕娜: 《居延書籍簡分類整理與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北師範大學2015年,第95頁。

二位先生都指出簡文内容與《孫子·地形》有關,但又都作疑詞,不敢肯定就是《地形》原文,大概是因爲簡文與《地形》的文字差别較大,一時無法做出合理解釋的原故。我們認爲可以不必作疑詞,簡文就是《孫子·地形》之殘文,二者文字差别較大,是傳本《地形》文字存在訛誤的緣故。

《孫子·地形》講到有六種情况會導致兵敗,其原因不是天災,而是主將之過。原文内容如下: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横,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衆,以弱擊强,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上揭居延漢簡《孫子》殘文是其第五種情况“亂”的一部分内容。亂有四種表現: (一) “將 弱不嚴”,對應簡文“將弱而毋常”,二者文字差别較大;(二) “教道不明”,對應簡文“教道不”三字,可知二者文字相同,只是後者殘去一“明”字;(三) “吏卒無常”,(四) “陳兵縱横”,簡文相關内容都已經殘去,無法比較文字之異同。

從押韻的角度來看,簡文作“毋常”較優。《孫子》一書是有韻的,根據前人的研究,[注]〔清〕 江有誥: 《音學十書·先秦韻讀》,中華書局1993年,第178頁;鈕國平: 《〈孫子〉韻例》,《西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3期,第24—27頁。我們把屬於句句入韻的例子轉引於下:

(1) 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

(《九地》)

(2) 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

(同上)

(3) 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户;後如脱兔,敵不及拒。

(同上)

(4)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謀攻》)

例(1)“事”、“謀”、“識”三字入韻,押之職部韻;例(2)“居”、“途”、“慮”三字入韻,押魚部韻;例(3)“女”、“户”、“兔”、“拒”四字入韻,也押魚部韻;例(4)“己”、“殆”、“己”、“負”、“己”、“殆”六字入韻,押之部韻;它們都是句句入韻。《地形》“曰亂”部分文字的後三句肯定是有韻的,“明”、“常”、“横”三字入韻,押陽部韻。根據傳本,其第一句句末字作“嚴”,上古音屬談部,與陽部字讀音遠隔,不大可能入韻。但是根據簡文,其第一句句末字作“常”,上古音也屬陽部,可以入韻,其用韻就跟上揭四例一樣,也是句句入韻。這説明簡文作“將弱而毋常”,很可能是正確的。

但是問題並不這麽簡單。我們知道,古書中存在因避諱而改字的情况,例如爲避漢明帝劉莊之諱,把古書中之“莊”字改爲“嚴”。王觀國《學林》卷三“名諱”條説:

漢明帝名莊,故姓莊者皆改姓嚴。《前漢·藝文志》,莊忌改爲嚴忌,莊助改爲嚴助,莊尤改爲嚴尤。又《五行志》,《春秋》莊公改爲嚴公,楚莊王改爲楚嚴王。《異姓諸侯王表》,秦昭莊改爲昭嚴。又班固《叙傳》,謂老、莊之術爲老、嚴之術,謂莊子謂嚴子之類是也。[注]〔宋〕 王觀國撰,田瑞娟點校: 《學林》,中華書局1988年,第78頁。

《孫子》是漢明帝以前的書,漢明帝之時或其後爲避漢明帝之諱,應該存在把其上之“莊”字改爲“嚴”的情况。上古音“莊”屬陽部,也與“明”、“常”、“横”三字韻部相同,可以入韻。因此,“將弱不嚴”之“嚴”字也可能原本是作“莊”的,因避漢明帝諱而改爲“嚴”,遂致失韻。《楚辭·天問》:“勳闔夢生,少離散亡。何壯武厲,能流厥嚴?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詩·商頌·殷武》四章:“天命降監,下民有嚴。不僭不濫,不敢怠遑。”二詩中之“嚴”字本應作“莊”,在《天問》中與“亡”、“饗”、“長”押韻,在《殷武》中與“遑”押韻,也是因避漢明帝諱而改爲“嚴”,遂致失韻。[注]《朱子語類》卷八十《詩一》引吴棫説,參〔宋〕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 《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第2080頁。〔清〕 江有誥: 《音學十書·古韻總論》第23頁。彼此可以互證。[注]在出土文獻中,也有因避諱而改“莊”爲“嚴”的例子。例如東漢張景造土牛碑有“嚴事”一語,參鄭傑祥: 《南陽新出土的東漢張景造土牛碑》,《文物》1963年第11期,第1—3頁。又見於《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邢義田先生指出原應作“莊事”,是因避諱才改爲“嚴事”,“莊事”見於時代屬於西漢中晚期的敦煌懸泉漢簡《失亡傳信册》,參邢義田: 《敦煌懸泉〈失亡傳信册〉的構成》,張德芳主編: 《甘肅省第二届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4頁注②。可見,文獻中把“莊”改爲“嚴”是很普遍的事。此例蒙邢先生提示,非常感謝!

那麽《地形》原文到底是作“常”,還是作“莊”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理順“亂”之四種表現的邏輯關係。前人關於這四種表現的邏輯關係,大致有四種意見:

一、 所説是並列關係的四事,四者無因果關係。例如唐李筌注:“將或有一於此,亂之道也。”[注]楊丙安: 《十一家注孫子校理》,中華書局1999年,第224頁。下引張預、賈林、梅堯臣、杜牧等説,皆出此書,不再一一注明。南宋張預注:“將弱不嚴,謂將帥無威德也;教道不明,謂教閲無古法也;吏卒無常,謂將臣無久任也;陳兵縱横,謂士卒無節制也。爲將若此,自亂之道。”明劉寅注:“大將怯弱而號令不嚴,教閲兵之道不依古法,吏與卒皆無常守之職,陳設兵之行列或縱或横,皆無節制,名之曰亂。”[注]〔明〕 劉寅直解,張實、徐韻真點校: 《武經七書直解》,嶽麓書社1992年,第93頁。明趙本學注:“主將性懦無威,而教閲之法又不稽古,吏無常卒,卒無常吏,坐起無節,進退無度。如此者,亂之道也。”[注]〔明〕 趙本學: 《孫子書校解引類》,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第170頁。

二、 所説是有因果關係的四事,其中(一)與(三)、(二)與(四)分别存在因果關係。例如唐賈林注:“威令既不嚴明,士卒則無常禀,如此軍幕,不亂何爲?謂將無嚴令,賞罰不行之故。”北宋梅堯臣注:“懦而不嚴,則士無常檢;教而不明,則出陳縱横不整。亂之道也。”[注]後幾句《十一家注孫子校理》標點作“教而不明,則出陳縱横。不整,亂之道也”,非是。

三、 也認爲所説是有因果關係的四事,但是(一)與(二)、(三)與(四)分别存在因果關係。例如唐杜牧注:“言吏卒皆不拘常度,故引兵出陳,或縱或横,皆自亂之也。”

四、 也認爲所説是有因果關係的四事,但是(一)和(二)與(三)和(四)存在因果關係。宋施子美注:“將弱而不嚴,則人必不畏;教道不明,則教不素行。夫如是,則吏卒無常次,而兵之所陣必縱横而不齊。若是者謂之亂也。”[注]〔宋〕 施子美: 《施氏七書講義》,收入《中國兵書集成》第八册,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1992年,第179頁。

我們認爲,這四事雖然存在一定的邏輯聯繫,但是却不具備必然的因果關係。請看下揭《史記·孫子吴起列傳》中關於孫武如何治兵的一段記載:

(5)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吴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闔廬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於是許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爲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爲隊長,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後,即視背。”婦人曰:“諾。”約束既布,乃設鈇鉞,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婦人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斬左右隊長。吴王從臺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爲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以徇。用其次爲隊長,於是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

這段文字記載孫武治兵,發布命令後“婦人大笑”。孫武以爲自己號令不明,婦人不解何意,故又再“三令五申之”。然而“婦人復大笑”。這説明不是孫武號令不明,而是婦人不敬,不把訓練當回事,如同兒戲一樣。可見主將號令無論明與不明,吏卒都可能不敬,二者之間没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孫武説“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意思是號令不明時是將之罪,而號令已明時則是吏卒之罪,並不全都是將之罪。但仔細想來,婦人之所以再三不敬,大概是因爲作爲吴王寵姬的婦人們地位較高,而孫武初來乍到,地位既低,勢力又弱,實在不值得尊敬,没有必要聽他的號令。也就是説,表面上是吏卒不敬,但根本原因是“將弱”,故此《孫子·地形》才把所有的過錯都看作是“將之過也”。明白這一點,就可知道《孫子·地形》“將弱不嚴,教道不明”是説將之過錯,“吏卒無常,陳兵縱横”是説吏卒之過錯,吏卒之過錯雖然可能不是由主將之過錯直接導致,但在根本上還是主將缺乏領導力。上述第二和第四種説法更符合《孫子·地形》的原意。

“陳兵縱横”是指排兵布陣無章法,陣容雜亂不整。“教道不明”是指軍隊管理混亂,號令不明晰。一個是雜亂,一個是混亂,都有一個“亂”字。上揭梅堯臣注“教而不明,則出陳縱横不整”,已點明二事的聯繫。《史記·孫子吴起列傳》所記孫武第一次訓練的結果是“婦人大笑”,肯定是陣容雜亂不整。孫武反思原因,認爲可能是自己“約束不明,申令不熟”,是“將之罪也”。正是上述情况的一個實例。

“將弱不嚴”舊説認爲是指主將無能,志氣弱而少威嚴。但是根據上文所述,原本應作“將弱而毋常”或“將弱而不莊”。“莊”、“嚴”作爲同義詞,都有莊重、恭敬二義。《論語·爲政》“臨之以莊,則敬”,何晏集解引包咸曰:“莊,嚴也。”《管子·四時》:“其德憂哀、静正、嚴順,居不敢淫佚。”此爲莊重義。《吕氏春秋·孝行》“居處不莊,非孝也”,高誘注:“莊,敬也。”戰國中山王壺銘(《集成》9735):“穆穆濟濟,嚴敬不敢怠荒。”此爲恭敬義。因此,“將弱而不莊”意思爲將弱而又不莊重、恭敬,即不認真不慎重對待其事。《論語·述而》:“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是不慎重其事者,“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是慎重其事者,不慎重其事必然會導致身死軍滅。這種情况可以稱爲“亂”。因此,作“將弱而不莊”在文義上是比較順暢的。

“毋常”之“毋”本是表示使令的否定副詞,在古書中又經常用作否定動詞,與“無”通用。用作否定動詞的例子如:

(6) 言而毋儀,譬猶運鈞之上而立朝夕者也。

(《墨子·非命上》)

(7) 三人成虎,十夫楺椎。衆口所移,毋翼而飛。

(《戰國策·秦策三》)

(8) 以我爲君子也,君子安可毋敬也?

(《韓非子·説林下》)

“將弱而毋常”和“吏卒無常”説的是主將與吏卒的表現,而不是勸令,此可證“毋”、“無”都用作否定動詞,其後之“常”是名詞。“毋常”或“無常”古書習見。例如:

(9) 不法法則事毋常,法不法則令不行。

(《管子·法法》)

(10)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爲邪也;進退無恒,非离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

(《易·文言》)

(11) 易之爲書也不可遠,爲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虚。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爲典要,唯變所適。

(《易·繫辭下》)

(12) 冀芮曰:“子勉之。國亂民擾,大夫無常,不可失也。非亂何入?非危何安?幸苟君之子,唯其索之也。方亂以擾,孰適禦我?大夫無常,苟衆所置,孰能勿從?子盍盡國以賂外内,無愛虚以求入,既入而後圖聚。”

(《國語·晋語二》)

(13) 處君位而令不行則危,五官分而無常則亂,法制設而私善行則民不畏刑。君尊則令行,官修則有常事,法制明則民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

(《商君書·君臣》)

(14) 初,襄公立,無常。鮑叔牙曰:“君使民慢,亂將作矣。”

(《左傳》莊公八年)

(15) 夫民無常勇,亦無常怯。有氣則實,實則勇;無氣則虚,虚則怯。怯勇虚實,其由甚微,不可不知。勇則戰,怯則北。戰而勝者,戰其勇者也;戰而北者,戰其怯者也。怯勇無常,倏忽往來,而莫知其方,惟聖人獨見其所由然。

(《吕氏春秋·决胜》)

(16) 趣舍無定謂之無常。

(《荀子·修身》)

除例(9)作“毋常”外,其他諸例都作“無常”。諸例中之“常”都是恒定不變的意思,因此“無常”是變亂無定的意思。例(10)與“無恒”對文,例(11)與“變動不居”對言,例(12)、例(13)、例(14)與“亂”、“擾”有因果關係,例(15)用“倏忽往來”形容,例(16)用“無定”來解釋,可以看出“無常”意思的核心是一直在變,没有一定之規。因此,“將弱而毋常”的意思是主將勢弱而又無一定之規。“弱”和“毋常”正對應將之五德的“嚴”和“信”。將有五德,見於《孫子·計》篇:“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杜牧注:“信者,使人不惑於刑賞也;嚴者,以威刑肅三軍也。”王晳注:“信者,號令一也;嚴者,以威嚴肅衆心也。”如果將無嚴德,就是勢“弱”,後果是有令不行。如果將無信德,就會號令“毋常”,後果是吏卒不知所從。主將既無威嚴又無信用,軍隊一定會生亂。例(14)的主語是齊襄公,是一國之統帥,其重要性遠超一軍之統帥,因其經常變亂舊法,没有一定之規,最終才導致人民叛亂,國家動亂。這是主將“毋常”而生亂的一個實例。因此,作“將弱而毋常”在文義上也是十分順暢的。兩相比較,漢簡《地形》殘文作“將弱而毋常”在文義上更優。

不過,要最終解决何者爲原文這一問題,還必須處理好二者異文的來源問題。即,如果“常”是原文,其異文“莊”是怎麽來的呢如果“莊”是原文,其異文“常”是怎麽來的呢如果“將弱不莊”是原文,那麽簡本“將弱而毋常”存在訛誤,其“毋常”應該是涉下文“吏卒無(毋)常”之“無(毋)常”而誤。也就是説,《地形》原文應作“將弱不莊,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横,曰亂”,今本只有“嚴”字存在訛誤,是爲避漢明帝諱而改。如果簡本“將弱而毋常”是原文,那麽今本“將弱不莊”存在訛誤。我們注意到,下文“吏卒無常”是用“無常”描述吏卒的行爲,跟上文“將弱而毋常”用“毋常”描述主將的行爲重複。以《孫子》的行文邏輯,不可能既説主將無常,又説吏卒無常,二者必有一誤。既然假設“將弱而毋常”不誤,那麽“吏卒無常”一定存在訛誤。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原作“將弱而毋常,教道不明,吏卒不莊,陳兵縱横,曰亂”,今本出於某種原因,把“毋常”、“不莊”二者位置互倒。因此,要判斷何者爲原文,只需再判斷“吏卒無(毋)常”和“吏卒不莊”何者在文義上更優即可。

“吏卒無(毋)常”前人做過許多研究,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爲“常”是法的意思,但在具體解釋上多有不同。或認爲是指吏卒不守法度,[注]上揭杜牧注。《孫子兵法譯注》:“士卒不守規矩。”參郭化若: 《孫子兵法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79頁。或認爲是指吏卒無法度可守,[注]上揭賈林注。《孫子兵法新注》:“下級將领和士卒無所遵循。”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研究部《孫子》注釋小組編: 《孫子兵法新注》,中華書局2005年,第78頁。或認爲是指吏卒無法度約束,[注]上揭梅堯臣注。《孫子譯注》:“軍吏和士卒没有紀律約束。”參李零: 《孫子譯注》,中華書局2009年,第96頁。或認爲是指吏卒關係失常,[注]《孫子兵法校釋》:“官不成官,卒不成卒,毫無秩序可言。無常,謂無常紀,無常規,猶言無秩序也。”參陳啓天: 《孫子兵法校釋》,上海中華書局1947年,第135頁。《〈孫子〉會箋》:“‘無常’,無一定法度規矩。‘吏卒無常’,言上下級關係失常。”參楊炳安: 《〈孫子〉會箋》,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46頁。《孫子校釋》:“無常規無法紀,軍中上下關係失常也。”參吴九龍: 《孫子校釋》,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年,第177頁。存在較大分歧。另一種觀點認爲“常”是恒定不變的意思,在具體解釋上也有所不同。或認爲是指吏卒經常調任,[注]上揭張預注、劉寅注、趙本學注。或認爲是指攻守無恒。[注]《孫子集注》:“士卒無常,謂戰守無恒也。”參鄧廷羅: 《兵鏡三種》,《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35册,齊魯書社1995年,第26頁。根據上文的論述,可知把“常”訓爲恒定不變是正確的,“吏卒無常”意思是吏卒不恒定無變,也就是經常調任。但是吏卒調任應該多爲軍隊内部調任,很少有跨軍隊調任的,因此對軍隊的影響應該不會太大,不至於生亂。但是如果作“吏卒不莊”,意思是吏卒不莊重、不恭敬,即對自己職事不用心,對領導不恭敬。這樣勢必會導致吏卒陽奉陰違,甚或公然違抗軍令,可是要出大亂子的。上揭《史記·孫子吴起列傳》所記孫武第二次訓練是因婦人不敬而致亂,正是這一類的情况。吏卒因主將弱而無常,遂致悖逆不敬,不聽將令而生亂。這樣理解正好也能對應上“亂”字,是叛亂、悖亂之“亂”。《論語·學而》有子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孝弟”是尊敬、服從父兄,不尊敬、服從父兄的人容易犯上和作亂,是生亂的根源。由此可見,爲人下者尊敬長上的重要,不只有在軍隊中才如此。因此,作“吏卒不莊”在文義上要遠勝作“吏卒無常”。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知作“將弱而毋常”、“吏卒不莊”在文義上要遠勝作“將弱不莊”、“吏卒毋常”,因此這段文字當根據簡本校改爲“將弱而毋常,教道不明,吏卒不莊,陳兵縱横,曰亂”。《地形》原文訛誤作今本的形態,大致經歷了四點變化:

1. 把“莊”字改爲“嚴”,作“將弱而毋常”、“吏卒不嚴”。其原因是爲避漢明帝劉莊諱。

2. 把“毋常”、“不嚴”易位,作“將弱而不嚴”、“吏卒毋常”。其原因大概是誤以爲“嚴”是威嚴的意思,不應該用來描述“吏卒”,而應該用來描述“將”,而“常”的常見意思是典法,也可以用來描述“吏卒”,以爲是錯簡,遂把二者位置互調,造成真的錯簡。

3. 省略“而”字,作“將弱不嚴”。其原因是“而”爲連接兩個並列成分的連詞,有時可以省略,省略之後都是四字句,句式比較整齊。《太平御覽》卷二七二《兵部上》引作“將弱而嚴”,猶存“而”字,只是奪去一“不”字而已。舊認爲“而”是“不”字之訛,不一定可信。

4. 把“毋”改爲“無”,作“吏卒無常”。其原因是“毋”、“無”二字作否定動詞時可以通用,古書中的“毋”就往往改爲“無”。

最後總結一下本文的觀點。《孫子·地形》講“亂”之表現的一段文字應該校正爲“將弱而毋常,教道不明,吏卒不莊,陳兵縱横,曰亂”。其“常”、“明”、“莊”、“横”四字入韻,都押陽部韻。“將弱而毋常”指變亂,是因主將勢弱而又無一定之規而生亂;“教道不明”指混亂,是因主將號令不明而生亂;“吏卒不莊”指悖亂,是因吏卒本身不敬而生亂;“陳兵縱横”指雜亂,是因主將號令不明或吏卒本身無訓練而生亂。四者皆表現爲亂或是致亂的原因,因而統稱爲“亂”。前二者爲將之過,後二者爲吏卒之過,但吏卒之過可能是由將之過導致,即使不是由將之過直接導致,將也需承擔領導責任或連帶責任,因而才説“非天之災,將之過也”。

2017年4月初稿

2017年8月修改

附記: 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本文作者之一(劉洪濤)在臺北中研院史語所作學術訪問,有幸參與收藏在史語所的上世紀30年代發掘出土的居延漢簡的再釋讀工作,得到整理小組諸位先生的關懷和照顧。離臺前,邢義田先生又把《居延漢簡》第一、二册和他的學術論文集贈予我,供我研究使用。離臺後,顔世鉉先生又遠道寄來剛出版的《居延漢簡》第三、四册,並希望我能够在漢代簡帛文字研究上有所涉足。諸位先生的深情厚誼,没齒難忘,敢不盡心!文章定稿之後讀到李迎春、常燕娜《居延出土〈孫子·地形〉篇殘簡初探》一文(“新出土文獻與古文字考釋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論文,東北師範大學2017年9月;正式刊於張德芳主編: 《甘肅省第三届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12月),應是在本文所引常女士碩士學位論文基礎上的進一步研究,與本文觀點有較大不同,讀者可以參看。2018年3月20日。

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