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课堂教学资料补充的细节

2019-01-19济南理工中等职业学校薛凯洲

天津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小董资料历史

■济南理工中等职业学校 薛凯洲

历史课堂教学是师生知识传授与学习的基本环节,教师要在固定的授课时间内讲清楚历史要点,落实“三维目标”,还要经常在与历史的“对话”中帮助学生探究历史的真相,获得必要的历史观点。课堂的真谛使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我们应该从的资料细节入手,通过挖掘教材外的细节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获取对历史的感悟,从而使学生对历史课堂产生兴趣。一节历史课的细节可以是复习与导入环节的有机衔接;可以是情景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一步步地从情景中感知历史;也可以是及时处理课堂上生成的问题、细节等。对于教材中隐形问题细节的处理,如何整体筹划、处理好对教材资料的有效补充,从而体现出新课标的理念,这是历史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也是发挥出自己的教学特长、展现出自己的教学特色的重要一环,是落实新课标关于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

在众多的历史资料中,如何选择有针对性的材料对历史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补充,是教师课下备课的重点,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贴近学生年龄认知特征,提供给学生历史情景资料

历史教学强调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课堂教学中运用一些贴近学生年龄认知特征、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历史资料,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感知历史、感悟历史。这些材料可以从学生相对熟悉的电影、电视作品、歌曲、广告等生活场景入手,体现生活与历史相互联系、必不可分,使学生感受历史就在眼前,使历史更贴近生活。例如,《红军不怕远征难》和活动课《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两课中,历史课标要求教师讲述红军长征中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红军的英雄主义牺牲精神,认识长征历程的艰难曲折。教材中针对课标要求编写的内容是“十八勇士勇夺泸定桥”的事迹和“红军爬雪山中的艰苦生活”,在授课中,可适当增加材料,作为对课标的解读和对教材的有效补充。

在长征艰苦的日子里,有一位叫小董的女战士,年龄仅13岁。为了克服严寒,部队在爬雪山时给每人发了一个小辣椒,如果感觉到冷,就嚼一口。小董因为怕辣,没有带这个小辣椒。没想到小董才爬到半山腰,就被冻得浑身发抖,旁边的队员一直在提醒并大声喊道:“大家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雪山的半山腰,女战士小董实在坚持不下,但是她看到没有一个人坐下,并且都在相互拉对方一把,13岁的小战士强忍着,最后终于到了山顶。下山的时候,小董眼看着队员们都毫不犹豫地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蹲下屁股,握紧拳头,喊了一声:“下山!”便翻身滚了一百多丈,终于成功地翻越了雪山。

这则材料,第一个引用的是“13 岁的小战士”。13 岁是初二学生的年龄,这个年龄的学生正在课堂上安心地学习,而13岁的红军战士却在为革命事业历尽艰辛,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两者之间的比较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感知长征的艰苦,珍惜今天的学习环境,从而巧妙地把对课标的理解融入认知过程中。引用的这段资料,生活味道浓厚,既能使学生在历史知识中领略生活的气息,也能促使学生学会用同龄人的眼光看待历史,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从而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和顽强意识。

二、发掘营造历史氛围、“神入”历史情景的资料

“神入”意为使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观察历史,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历史,从而把握历史的脉络,得出合乎学生认知的情感、信仰和价值观,而具有历史氛围的教学资料会使历史课堂达到“随风潜入”“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历史《难忘九一八》一课中,引入的材料是:

材料一:每年的5月3日上午十点,济南市都会鸣放防空警报,以此让全市人民勿忘国耻。为什么济南市要在5月3日拉响防空警报呢?

材料二:2011年9月18日上午9时18分,沈阳和东北三省所有城市同时拉响防空警报。

为什么沈阳等各城市要在9月18日上午9时18分拉响防空警报呢?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课堂历史教学更加注重材料引用的“效果”,新材料、新情景的“效果题引”越来越多见。课标要求是“简述‘九一八事变’的事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引用两地拉响防空警报资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牢记“五三惨案”给济南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让学生要不忘国耻,而接着引用的“沈阳等地拉响防空警报”就是为给本课的讲述进行有针对性的导入,两段材料相互印证,使学生对日本侵华的事实有了一定了解。

三、恰当选取文献记载资料,还原历史真实面貌

利用文献记载作为素材,为学生课堂学习提供有利的帮助,是目前历史教学的趋势。文献记载广泛而丰富,教师可以从历史名著、名人名言、报纸杂志等中摘取素材,也可以从诗歌、小说、剧本、歌谣、楹联等文学资料中选出资料,创设真实、逼真、可信的历史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真情实感,以考查学生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以及归纳、比较、概括、辩证等能力。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是“江南地区的开发”,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要求学生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的事实,而“江南地区的开发”又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把握和讲述这个重点,只依靠课本进行讲述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不利于知识目标的落实。

材料一:东汉时,南方有些地方的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牛耕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政府由此也很重视牛耕,一再下令禁止杀牛。史载,南朝人傅昭的儿媳把别人送来的牛肉用来孝敬公公傅昭。傅昭一看是牛肉,大吃一惊,马上找到儿子,说:“吃了会犯法,告发又不行。”于是他们只好把牛肉赶紧埋掉。

材料二:北方人南迁时给南方带去了许多崭新的习惯风俗,南北文化的融合速度加快。在南宋都城临安,本地人开的酒馆往往会效仿汴京的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挂名人画像。因为北方风尘较大,北方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先去掉皮,有趣的是南方人也跟着学会了,竟然也去皮才吃。

材料一用生活中的现实例子说明南北方不同生活方式的融合交流,是江南开发的一个原因。材料二说明北方先进的技术传入了南方,加上历代统治者制定的经济政策促进了江南的开发。这两个材料浅显易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是对“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有效补充,通过阅读材料能够有效考查学生对江南地区的开发进行初步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比较概括的能力。

四、结合乡土文化资源,体会身边真实的历史

在课堂中渗透乡土历史内容、乡土色彩和乡土气息是历史课堂行之有效、深受欢迎的形式。乡土历史不仅包括本地区的历史文物、历史事件、文化遗存,还涉及当地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风土民情、教育艺术、人口环境、旅游与经济发展等。这些素材与学生生活相关,可信、可亲,能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兴趣。在这节课中,我们力求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与地方历史有关的洋务派的主要活动——“洋务运动在山东”的材料:

材料一:烟台是中国邮政事业的发祥地,1878年,烟台海关书信馆发售中国第一套“大龙票”,成为中国邮政上具有纪念意义的一件事。在1886年,烟台海关设邮务办事处,兼办邮递外使信件,被视为近代邮政的先声。

材料二:趵突泉是济南著名的旅游景点,没想到这里面也隐藏着洋务运动的足迹。进趵突泉南门向右拐,过小桥后有一个小院,名字叫“尚志书院”,这是1869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创办的尚志堂。在这里,学生除了学习儒学外,还学习天文、地舆、算数,成为具有浓厚学风的新式学堂。书院培养了无数人才,鲁、川许多人才从他提倡创办的书院中走出来,迈向了全国。

材料一在课本中作为拓展延伸内容出现过,但不含“烟台”两个字,多数教师只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而单独出示“烟台”字眼资料,其中的效果会不言而喻。这两则材料的呈现包含浓浓的乡情,自然贴切,读来轻松、亲切,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掌握理解洋务运动的有关知识,同时因家乡历史中能够有洋务运动的足迹倍感自豪。地方乡土资料在遥远的历史与身边的历史之间有效架设了桥梁,把落脚点放在了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与研究家乡历史的价值兴趣上,有利于学生感悟历史,表现了历史教学应有的教育性和人文性。

猜你喜欢

小董资料历史
包容
练习拉拉链的小董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新历史
兼职电商路难行:淘宝卖家初上路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