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对教师教育类课程“金课”建设的思考

2019-01-19田印红

铜仁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国考金课教学内容

田印红

( 铜仁学院 教育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一、背景

早在1995年12月12日的《教师资格条例》中就规定: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当依法取得教师资格。在教师资格证没有实施“国考”之前,师范生只需要在学校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两门课程,学期考试过关后,普通话达到相应的要求,毕业时就可以申请教师资格证了;而非师范生也只需要做一些考前模拟题,通过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两门课程,就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了。2013年8月15日,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规定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简称“国考”)。从2015年开始,国家全面推行教师资格证“国考”,师范生毕业时不再直接获得教师资格证,必须通过“国考”后才能获得从业资格。实施“国考”后的教师资格证考试,表现出以下几个变化:

一是考试科目增加,考试范围和内容更广。教师资格证“国考”分为笔试与面试两个部分,笔试需要考核“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两门科目。其中,“综合素质”主要由教育理念、教育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基本能力等部分构成。“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除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外,还涵盖了班级管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各科教学设计等内容。面试则包含结构化面试和模拟试讲两部分,围绕“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八个方面展开评价。

二是注重考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运用。[1]《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面试)指出:必须从申请教师资格者的“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潜质、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等三方面进行深入考察与评估。与以前相比,教师资格证“国考”从对知识的识记、理解为主的考核转变为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为主,如笔试中的案例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在考题中所占分数比例很大;面试中的试讲(或展示)环节,更是对教学实践能力的直接考核。

三是没有规定统一的教材,考试难度增加。“国考”只规定了考试科目,没有统一的考试教材,考生面对市场上的参考教材如何选择就成为一个难题。再加上两门笔试科目里包含的课程众多,很难在短时间里掌握完整的知识。而面试则要考查考生应具备的教师的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潜质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由考生先随机抽取备课课题进行20分钟的备课,然后接受20分钟的面试,如果考生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是很难通过面试的。这些都加大了“国考”的难度。

从上述可以看出,教师资格证“国考”笔试需要对教育类知识和技能的整体性把握、综合运用等情况进行考查,考试内容与当前的教育改革、新的教育理念密切关联;在面试方面,对先进教育理念的掌握、实际教学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要求,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同时也对教师教育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会上,陈宝生部长提出:对大学生要有效“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真正把“水课”转变为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提出: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大学生学习过程管理。

“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理念的适时提出,得到了高等学校乃至社会的普遍认同,为师范类院校适应教师资格证“国考”的需要提出了很好的解决办法,课程要适应新时代培养教师的需要必须结合“金课”的打造,这是高校教师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师范院校以此为契机,纷纷反思怎样才能淘汰教师教育类的“水课”,打造“金课”,以便更好地适应教师资格证“国考”的需要。

二、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课”就是质量不高的课,这种课具有一些共同点:课程标准要求较低、培养方案的设计缺乏调研;课堂管理松、授课深度低;教学方法死板、教学内容陈旧等等。[2]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学习参与度很低。结合实际情况,为深入研究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取G学院为调研对象,该校共有在校学生8415人,其中师范生4612人,占学生总人数的55%。虽然教师教育类课程是该校重要课程体系,作为师范类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一)教师专业意识不够,跨学科能力不足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合并,许多师范类院校已经升级为综合性高校,保留下来的教师教育类专业隶属于各个综合类专业学院之下,每个二级学院既有师范类专业,也有非师范类专业,这种模式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师教育系统,不利于对专业教师的培养,教师的专业意识普遍不够。对于部分高校来说,虽有教师教育学院,却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一机构的作用。以G学院为例,通过调查发现,虽然它也建立了教师教育学院,但基本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履行起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管理的职责。

在师范类院校开设的教师教育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这些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学生毕业以后从事教师教育工作奠定理论知识基础和具备初步的教育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虽然学科意识强,但专业意识不够,跨学科能力不足,忽略了教育实际问题导向下学生教育类知识整体建构以及技能的综合培养。G学院现从事“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的专任教师有16人,具有跨“心理学”“教育学”两门学科能力的教师有 7人,具有跨三门学科能力的教师仅有 4人,分别只占专业教师总数的 43%和 25%。没有跨学科能力的老师在教学时主要是完成单个学科知识的讲解,很难促成学生对整个教师教育类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既不利于学生参加“国考”,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整体把握也非常不扎实,没有形成有关教师教育的系统知识。

(二)重视理论教学,缺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师范类院校在教师培养上重视理论教学,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了解G学院教师的上课情况,在所开设的“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三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都是尽心尽力地进行学科知识的传授,理论教学的时间占到了所有教学时间的 90%以上,基本涵盖了整个教学过程。只有极少的内容,通过采用学生讨论、自学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G学院的16位教师教育专业教师中,因教学需要而经常性地走进中小学校的教师较少,对基础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不多。部分老师仅仅是对书本理论的讲授,导致很多师范生所学的教育理论成为“死知识”,不能将教育理论用于实践。再加上学生缺少经常化的见习,教育实习时间也短,并且时间滞后,如G学院的学生一般在大三上学期能参加教师资格证“国考”,而教育技能训练课程却要在大三下学期开设,实践课程则是通过极少时间的教育见习和大四实习来完成。因此,在参加“国考”时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教学实践能力是其短板。

(三)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

教师教育类知识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在教学时必须密切结合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经常性地参加外出培训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但由于各种原因,近5年,G学院16位专业教师经常外出参加培训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20%,偶尔外出培训的大概占总人数的60%左右,有 20%的教师基本没有外出培训的经历,这将导致教师们几年如一日地“照本宣科”,没有很好地做到与时俱进,忽略教育基本理论与社会发展的结合,使得教学内容非常陈旧。

G学院现有的13个师范类专业,共有学生4612人,这些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大多非常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专业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却忽略了作为师范生必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的储备。虽然在“国考”全面实施之后,学生逃课和在课堂上违纪的现象有所下降,但仍然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如认为作为一个好老师,只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就可以了;教师教育类课程只需要在考前背背书、做做题就可以顺利过关了等等。由此导致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教学效果不佳,丢失了在“国考”中师范生系统学习过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优势。

(四)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G学院的教师大多缺乏创新意识,存在教学手段落后的现象。虽然教师们都会采用PPT进行教学,但并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只是简单地用PPT代替黑板,让学生跟着PPT抄笔记,对一些先进的教学平台更是没有过任何尝试。

此外,由于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往往一个学期下来都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来完成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以调研的G学院为例,该学院的教师教育专业教师中,只有不到 50%的教师会经常性地采用讨论提问法、自学辅导法、情境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因此很难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也较少在课堂上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观,更没有把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运用于教学实践,由此导致了教学效果较差。

从上述可以看出,G学院传统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距离“水课”的标准已经不远,如果不思改变,就有滑向“水课”的可能。由此可见,教师教育类课程“水课”问题的严重性,亟待关注并积极探索其解决路径。

此外,也应当看到,关于G学院在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的上述问题,绝非个案,一些高校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亦存在“水课”现象,表现出教师专业意识不够、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共性问题。这也是教育部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题中之义。鉴于此,在教师资格证“国考”的背景下,要培养合格的师资,就必须要消灭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水课”,打造“金课”。

三、在“国考”背景下打造教师教育类课程“金课”的对策

什么是“金课”?可以归结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3]这是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提出的“金课”标准。即把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而且需要教师认真花时间、花精力、花情感备课讲课,学生课上课下要有较多的学习时间和思考的具有含金量的课堂,是学生愿意投入精力,觉得有收获,能帮助个人成长的课堂;是教师必须因材施教、教学内容丰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的课堂。[4]这种教学的过程中具有两重性:教学内容有深度、教学方法有效果。[5]“金课”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上,都与传统的“水课”有很大的差异。“金课”重视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提倡学术性探究和创新,学生通过学习产生很强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铜仁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从改变教师的观念入手,在全校轰轰烈烈开展了“消灭水课,打造金课”的系列改革,提出“金课”打造必须把握 “七性”:即教育性、实用性、丰富性、前沿性、思辨性、研究性、艺术性,[6]以此全面推进各门“金课”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在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铜仁学院积极面对共性问题,吸取并总结经验,围绕如何打造教师教育类“金课”的问题,展开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七性”课堂,提出打造教师教育类课程“金课”的四大对策。

(一)加强教师的专业化管理,实施课程的模块化教学[7]

在“国考”背景下,高校需要探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师教育系统,以利于对专业教师的培养。通过制度保障,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化管理,按照“中学课程标准”采用系统培训的方式,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意识和跨学科能力。同时要求教师也必须实现由学科身份向专业身份的转型,从扩展自身专业素质,改变自身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做起。

传统教师教育类理论课程的“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老三门模式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来说,都显得过于单薄,也不能为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提供必备的专业基础[8]。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里提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这标志着教师教育改革真正进入到课程层面。“国考”全面实施后,对师范生观念、知识、技能、能力的考核难度也明显加大。因此,高校可以在《标准》的引领下全面展开课程改革,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六大学习领域对教师教育各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利用高校教师资源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突出以“学生为本”的育人观、实践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观。设置“教育理念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教育技能与实践”“综合知识与文化修养”四个模块。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老三门”教学内容,而采用模块化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根据每个模块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筛选,使教学内容信息量大,并科学融入大量相关信息及跨学科知识点,多维度达成人才培养目标,以把握课堂教学知识的前沿性和丰富性;另一方面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和思辨性。

(二)加大实践教学课程比例,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师范类院校传统的课程设置主要表现为学科专业课程学时比例过大, 忽视了教育类课程和通识课程。面对这一问题,按照“国考”发展趋势和十九大提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铜仁学院在原有基础上调整教师教育学时比例,压缩学科专业课时,增加技能课和实践课时,并在课时上突出对师德的培养[9],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彰显课堂教学的教育性。

教学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师范生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技能,除了掌握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外,更应该加强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运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性地进入中小学收集各种资料,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组织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分析,梳理课程对应的能力要素;也可以采用技能训练和教学观摩、见习等形式,重视传授实用性的技术、知识,重构课堂教学内容,培养专业实用技能和能力。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既是适应“金课”打造的需要,也是师范生更好地应对教师资格证“国考”的需要。

(三)改进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很多老师只注重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忽略教育基本理论与社会发展的结合,使得教学内容陈旧、枯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高校在教师教育类课程“金课”的打造过程中,需要鼓励教师在充分考虑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内在逻辑性上,改进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呢?可以通过优化知识结构来促进学生发展,即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参照“国考”考试大纲的要求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如精选丰富的教学案例来吸引学生,把一些具有前沿性的教育理念穿插在案例分析的全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案例的分析来培养其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学基本技能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机地把“国考”科目融进教学内容当中,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目标体系,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学生了解了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其更容易通过“国考”,自然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了。

(四)引进先进的课堂教学技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为了更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金课”打造的过程中,铜仁学院的部分老师已开始尝试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雨课堂”“学习通”等教学平台引进课堂。这些教学平台可利用手机中的微信功能,把教学课件与微信融合起来,打通了课外预习与课堂教学之间的障碍,既发挥了传统教学的理论优势,又充分利用了学生“爱玩”手机的习惯,运用现代技术,以青年人的话语方式和时尚的呈现手段,教学内容丰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使师生能实行良好的互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鉴于此,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也可以采用具有前沿性和艺术性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案例教学、项目教学、MOOC教学、翻转课堂、在线学习、智慧教学、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愿意投入精力、觉得有收获、能帮助个人成长,因此能有效地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正是“金课”建设的重要点所在,它可以让师生的教学体验更好,矢地组织学生进行“国考”相关训练,并通过加大学习过程化的评价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

总之,随着“国考”的实施,传统教学的弊端日趋明显,难以适应“国考”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新要求,与“金课”的标准相去甚远。打造教师教育类“金课“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放手让他们进行课堂展示。教师的重要工作是课前依据教学目标设置好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课中则组织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教学成为真正的“金课”。“‘金课’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师生互动、关注过程、严格要求。”[10]根据这三个特点,在“金课”打造过程中可尝试采用以下的教学形式:

1.反思型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只讲解基本理论,唱“独角戏”,让学生做听众,进行“满堂灌”,而应改变知识本位、教师主体的现象,围绕教学内容和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反思,学生能提出问题,不惧权威,发散思维,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如:在“教育心理学”关于“学习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掌握各派学习理论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引导其思考:从联结派到认知派,再到人本主义学派的发展过程中,学习理论是怎样发展并建构起“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的?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更快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2.资源型教学

教师教育类知识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时代性,很多社会上发生的教育现象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只停留在教学基本原理的讲授上,而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资源,诸如电视、网络、报刊、会议精神等,引导对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可以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关注了解学生的基本需求,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有的放学生查询相关资料,围绕教育时事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使学生能扩大知识面,及早了解教育领域发展的新动向。如:在进行“教育目的”的教学中,可以引进十八大、十九大对“教育目的”的阐释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在“教育心理学”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查找课本以外的其他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的重要研究理论,比较几种理论的异同等等。这种让学生课下查找重要教育资源,课堂上进行分享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以应对“国考”知识面广的需要。

3.阅读型教学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在课余时间阅读各种中外教育名著,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领悟“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等教育思想;《陶行知教育名著》提出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的《每一个孩子都会成功》介绍了如何发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及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等等。并做出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以此近距离地感受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为潜移默化地迁移到以后的教学中奠定理论基础。

4.体验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实行“三讲两不讲”,即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要讲,学生无法查询到更多信息的知识点要讲,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全新的理论知识要讲;学生容易自主学习的知识不讲,浅显易懂的知识点不讲[11]。对一些浅显的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会没有兴趣,因此可以采用体验性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分组,实行“翻转教学”。如: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分组对这部分内容事先备课,在课堂上选取小组代表进行授课,小组其他成员配合整个教学过程,积极参与讨论与回答问题等。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教学能力,体验教师的角色扮演;还可以提升小组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

5.思辨型教学

思辨能力是成为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高校打造“金课”的重中之重。我国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有许多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需要去探索,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对“教育公平”“课程改革”“新型教师观、学生观”等诸多教育时事问题进行讨论,如:什么是教育公平?你在社会中所见到的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有哪些?能否提出改善的建议?等等。甚至分组展开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既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

6.案例型教学

案例型教学是提升新时代中国高校“金课”教改质量的有效形式[12]。这种教学方式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既定发展能力等基础情况,又要综合思考课程目标对学生的要求,恰当地选择教学案例、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具体的案例把整个知识体系安插其中,从而实现案例情景与生活情景相匹配、案例阐释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教学效果。如:在实施“教育和人的发展”的教学时,可选择“狼孩卡马拉”的案例进行分析;在进行“教师观、学生观”的教学时,可以选取以下这个内容: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经常听到送孩子的家长对老师这样说:“我把孩子交给您了,请您严加管教,孩子不听话,要打要骂随您的便。”引导学生分析这个案例在哪些方面违背了现代教育思想。当然,教学过程中各种案例实在太多,在此不能一一枚举。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注意收集各种教学过程中的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致力于打造“金课”来提升师范生的课程教学质量。

值得指出的是:高校课堂是艺术的课堂,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金课”打造,需充分关注到教学的全过程,尊重教育规律,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课堂教学从开始到结束,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让他们用主动活泼、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学习;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性与开发性思维的培养、价值观和品德的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结论

在“国考”的背景下,高校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既要能提高学生的“国考”过关率,也要使学生能掌握教育教学知识,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技能。那么如何打造教师教育类课程“金课”,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铜仁学院通过打造“七性”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金课”的“两性一度”,将“七性”标准融合在每一节“金课”打造之中,结合“消灭水课,打造金课”的系列创新改革,提出加强教师的专业化管理,实施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加大实践教学课程比例,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进先进的课堂教学技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等打造“金课”的四大对策,以期能够为高校的教师教育类课程“金课”打造提供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国考金课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病案突进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打造监狱学专业实训金课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