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教学的教育性

2019-01-19侯长林

铜仁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教育性专业课应用型

侯长林

( 铜仁学院 梵净教育研究院, 贵州 铜仁 554300 )

教学的教育性,原本不是问题,但是在我国高校包括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知识或技术的传授、轻教育的问题,尤其是在各种专业课的教学中,教育性往往被忽视,甚至有的专业课教师根本没有教育性的意识,认为教育性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以及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事,与他们无关。这就使部分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育性出现了真空地带。学校是教育发生的地方,课堂教学更是教育的主战场。教育主战场出现教育缺位或不到位,我们怎么把学生培养成人,怎么完成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使命?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教学的教育性必须强化,不能放松和懈怠。

一、课堂教学教育性的内涵

(一)课堂教学教育性的提出

教育和教学原本是一个整体,即教育中包含教学,教学中包含教育。比如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其意思为:广博地学,审慎地求问,慎重地思考,明白地分辨,笃诚地践行。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学的过程。但是随着教育内容的不断拓展,教育与教学逐步发生了分离。如果说捷克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Comenius,Johann Amos)的《大教学论》一书还属于教育学与教学论未发生学科分化的理论形态,那么,德国教育家、哲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的《教育学讲授提纲》一书则标志着教育学与教学论已经开始发生分化。赫尔巴特的贡献是,构建了以教学论为支柱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并明确指出:“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1],以及“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1]但是把教学的教育性推到极致的则是前苏联的伊·安·凯洛夫(N.A.Kaiipob)。他在其《教育学》一书中认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的作用。”[2]此后,前苏联的达尼洛夫(М.А.Данилов)、叶希波夫(Б.П.Есипов)也有类似的看法:“教学永远是具有教育性的,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定态度,培养他们的世界观、性格、思维和活动,不可避免地都跟教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3]休金娜(Г.И.шукиной)则说得更明白:“教学的教育性是一种在任何时代和任何条件下都会表现出来的客观规律性。”[4]即是说,教学的教育性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是我们必须遵循的教学规律。

(二)课堂教学教育性的含义

既然教学的教育性是一条客观规律,那么,其含义到底如何?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什么是教育说起。只有搞清楚了教育概念的内涵,才能理解教学的教育性的内涵。古往今来,关于教育的讨论比较多,比如“修道之谓教”(《中庸》)、“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以及“教育本身是责任和爱(对社会、对后代、对自我)的象征,所以,教育在其本性上是道德的”[5],“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人们在各个不同的民族中找出共同的人性”[6]等等。尽管这些关于教育的论述各不相同,但是这些定义“都赋予了教育这种影响的积极性、道德性或伦理色彩,强调了教育之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增强’‘增进’‘获得’等积极的功能,强调了教育的终极价值与目的——道德性。”[7]赫尔巴特也认为:“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包括。”[8]这种观点抓住了教育性的主要内容,但是教学的教育性绝不应该只是道德性,“它应该是一种基于道德,而又超越道德的主体价值追求”[7],应该有更宽广的含义和更大的包容性,以及更全面的影响力,而不应该囿于“思想”“道德”“伦理”等概念所包含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南斯拉夫的鲍良克(Viadimir Doljak))在其《教学论》一书中就曾经指出:“除了教养任务外,教学还是使学生掌握一定教育的(道德的、美育的、体育的、劳动的)价值的过程。”[9]即在鲍良克看来,教育就不仅仅包括道德的,还包括美育的、体育的、劳动的等方面的内容。事实也确实如此,教育所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仅包括德育、智育和美育,还包括体育、技育和教学等方面的内容,因而,“教育比教学的外延更广阔,内涵更丰富。”[10]对现实中客观存在的教学的教育性进行细细考察,还会发现,仅仅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教学等方面来梳理教学的教育性的内容,还不够,也容易与这些具体的教育内容发生混淆,其实,只要是教师有意识地体现在课程内容、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中的能够对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有积极的作用或影响的,都可以纳入教学的教育性的范畴。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教学体现教育性的必要性

(一)我国高校教学教育性的现状

教学的教育性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其作用和价值早为教育家们所关注。比如孔子主张:“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等,“文道结合”的主张都蕴含着他们对教学的教育性意义的认识。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Васи́л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Сухомли́нский)也说:“不发挥教育职能,教师的全部技能和知识就会是一堆死学问。”[11]但是现实的情况不是每一个教师都明白这个道理,因而不是每一堂课的教学都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就曾经明确指出:“决不是一切教学都有教育性。”[12]比如,为了收益和生计,以及出于业余爱好而学习等,与一个人能够会变好还是会变坏关联度不大。我国高等教育包括应用型本科高校就不同程度地存在非教育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发展目标上的趋同化、发展战略上的扩张化、价值取向上的功利化、大学文化上的庸俗化、师生关系的疏离化、学校管理上的行政化等。[13]这里所指的非教育性,是就整个高等教育而言的,但是也包括高校教学中的非教育性问题。高校教学中的非教育性问题与高等教育的非教育性问题不一定一一对应,但却是客观存在的,比如课堂教学有没有发展目标趋同化的问题,课堂教学文化有没有庸俗化的现象存在等,回答是肯定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教学,尤其是专业课堂教学由于要强化专业知识或专业技术的学习,强化应用性或实用性知识和技术本身,必然带来功利化的倾向,并同时有可能弱化其教育性,如果专业课教师认识不到位,这个问题更难解决,甚至会成为应用型类型本身的痼疾或顽症。

(二)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立德树人的需要

教学具有教育性,是教学的基本规律,当然也是高校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高校重视教学的教育性也就成了必然的价值选择和应有的行为导向。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4]也就是说,按照自己国家的政治标准和要求培养人,是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全世界都在这么做,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躲躲闪闪,我们要理直气壮!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包括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因而,从教育能够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别的,仍在于成人,即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它内在地规定了其教学势必要具有教育性”[15]。

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它以服务社会为宗旨,而要很好地服务社会关键还得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能够适应并很好地服务社会,除了需要掌握其社会岗位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或技术外,首先需要学会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即需要学习作为社会人所必须具有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审美能力、社会认知,以及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孔子对德的养成特别重视。他不仅从立德与政治、修身与治国的关系出发,肯定立德的重要性,比如“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还从立德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关系出发,认为应把立德放在首位,比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述而》),以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等,讲的都是这个道理。人无德不立。做人是做学问、干事业的前提,教会学生做人比教会学生做学问、干事业更重要。而做人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养成,正好是学校教育性的责任和使命。学校的教育性分为课内和课外两部分。过去,我们重视了课外的教育性,比如各高校都比较重视开展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的课外教育活动,应该说,这一块的教育性,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育性,都做得比较扎实,很多学校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是其它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的教学的教育性则往往有所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包括立德树人的任务,仅仅靠课外的文化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育性很难完成,必须整合学校所有的教育力量,包括所有课堂教学的教育性资源,尤其是还有很大开发空间的专业课教学的教育性资源,才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合格的社会公民。

三、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高校课堂教学教育性的重要体现

虽然高校教学的教育性内涵十分丰富,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广,但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主体,因此,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就是高校教学教育性的重要体现。

(一)思政课程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简称。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这个《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年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并规定:四年制本科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课程设置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16]因此,思政课程具体就是指各高校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必修课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这些课程是显性的,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条件,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和其他公共课与专业课教学教育性中的引领作用。总之,思政课程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思想品德教育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体现育人的方向和育人的宗旨,并进一步凸显其课堂教学的教育性。

(二)课程思政是有效发挥教学全方位育人作用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7]即是说学校所有课程的教学都有育人的责任和使命,要努力形成教学全方位育人的格局。近几年来,上海教育界在这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目前上海市的课程思政试点已经基本实现高校全覆盖,其中课程思政整体试点校明确了12所、重点培育校明确了12所、一般培育校明确了34所。上海外国语大学推出的“中外时文选读”课程,上海中医药大学推出的“人体解剖学”课程,复旦大学推出的“国际关系导论”等课程,都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16年起,天津、浙江、山东等22个省(或直辖市)的近300所高校纷纷到上海各校学习借鉴其做法,以推进本校课程思政的改革。2017年5月,课程思政由地方实践探索上升为国家战略部署,被纳入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8年,教育部先后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开始在全国对课程思政进行部署推广。[18]此后,课程思政的改革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展起来。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北京联合大学做得风生水起,很有特色和成效。2017年11月,北京联合大学就推出了《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到目前为止,各学院均制定了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政实施细则,重新修订了70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1000多门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改革,涌现了教授《微电子学》课程的教师将因芯片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而引发的中兴事件写入课程,以及教师韩永萍将北京雾霾治理和河南兰考群众挖河排涝、根治盐碱地等故事融入课堂[19]等课程思政的优秀案例。

那么,什么是课程思政?所谓课程思政就是指高校思政课程之外的所有课程,在传授知识或技术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各高校的课程开设不尽相同,但如果按专业划分,一般可以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者可交叉。公共课中又可以分为两类: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程和其他公共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程就是我们这里讨论的思政课程。而课程思政即是指在思政课程之外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以体现课程教学的教育性。简而言之,课程思政就是思政课程之外的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教育性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它隶属于思政课程之外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教育性,其区别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内涵和外延的差别上。从逻辑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只是教育的种概念,但是教育的主体部分,有丰富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明确的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7]这段论述,具体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一是提高学生思想水平;二是提高学生政治觉悟;三是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四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也就是说,只要是能够帮助或促进学生提高其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都是课程思政所要查找和挖掘的教育资源。

四、增强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教学体现教育性的策略

(一)做好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升课堂教学教育性的统筹规划

所有高校包括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想增强教学的教育性,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的教育性体系构建而言,既隶属于整个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应用性教学体系,又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应用性科学研究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以及应用性学科体系、应用性专业技术体系、应用性课程体系等紧密相连,与领导及管理体系、操作与实践体系、监督与评价体系等的关联度也很大。总之,应用型本科高校增强其教学的教育性涉及的因素很多,而且各高校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其影响因素也不完全相同。这就需要各高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统筹规划,制定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增强教学教育性的总体方案,并分步实施。在制定方案时,尤其要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教育性的特殊性进行深入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的教育性与其他普通高校有什么区别,比如与研究型高校和职业技能型高校教学教育性的区别在哪里等问题,要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只有这些问题研究透了,制定出的方案,才既符合学校实际,又具有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教育性的特色。有特色,才更有价值。

(二)制定应用型本科高校课堂教学教育性的标准

所谓标准,就是指衡量事物的准则。标准既是考核评价的依据,也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了解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标准。世界一流企业或公司的标准很清晰、明确,而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则比较模糊。因为衡量公司组织的指标比较单一,即主要是观其盈利状况。而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项职能,涉及的功能和任务比较复杂,难以制定能够通用的固定标准。但是世界一流大学大致的标准是有的,比如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学科,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一流的社会服务,一流的内部治理等。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想增强其教学的教育性,也需要有一个标准。只有制定出了相应的标准,才能使广大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按照其相关标准不断提升教学的教育性,同时,也只有制定出了标准,才能进行考核和评价。尽管制定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教育性的标准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很多指标难以做出明确的规定,不过,就是制定出的标准比较模糊甚至不很准确,但有一个大致的标准总比没有标准好。所以,制定标准是增强教学教育性难以回避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教育性的标准,也同一般高校一样,其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政课程教学的教育性标准;二是课程思政教学的教育性标准。这两大标准制定的基础不一样,具体要求也不一样。所以,每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制定其标准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尤其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不同的基础来确定,不能简单借鉴和移植,更不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不分,混淆使用。

(三)提升其他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师育人的意识与能力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想增强其教学的教育性,教师是关键。教师的问题解决不了,就等于空谈。再好的设想,都需要教师去完成。应用型本科高校所有教师育人的意识和能力都需要提升,但重点是其他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师,因为思政课程教师从事教学教育性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强,而绝大部分其他公共课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对教学教育性的意识及其能力都存在比较大的问题,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教育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事。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要提升其他公共课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对其教学教育性的认知。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都十分强调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传授,而对教学的教育性则基本上没有具体的要求。因而也就给其他公共课尤其是专业课教师造成了很大的误解——似乎只要完成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或技术的传授,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不然,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虽然研究领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有不同,但均有育人的责任,这是一致的。作为大学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要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的教学之中。”[17]因此,要向教师讲清楚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其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会影响专业课程自身的教学工作,反而还会提升教学的思想内涵与人文情怀。二是要提升其他公共课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规律。这就需要其他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掌握其他公共课和专业课的相关知识及技术,还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这样教师才能主动结合专业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深入钻研教材,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挖掘隐藏在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由于其他公共课和专业课是按照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体系建构的,因而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隐匿着的,它包含于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之中。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精心查找和深入挖掘,比如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要重点挖掘具有政治文化育人价值的材料,自然科学课程要重点挖掘有关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材料,应用技能型工科课程则可以通过整合教育实践资源等形式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材料。[20]对其他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师来说,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难度,在讲义撰写和教学过程中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公共基础知识或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也有难度,需要有一个逐步熟悉和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教师自身努力外,需要学校加强指导和搭建有关教学教育性理论研讨会等平台,尤其需要学校给教师提供各种相关培训学习的机会,使其不断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增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的教育性,对学校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如何构建具有应用型特征的教学教育性体系,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任务;对教师而言,则是一场革命,不自我更新,就难以适应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甚至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猜你喜欢

教育性专业课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学前教育保持教育性和公益性的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