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消费升级引领扬州产业发展新方位
2019-01-19张雨
□张雨
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改革开放40年来,扬州居民消费潜力、行为和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消费领域新业态、新热点层出不穷,成为各地发展的新蓝海和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基于此,顺应居民消费嬗变大趋势,把握扬州产业发展新方位,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对新常态下扬州经济实现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意义重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消费视角来看,就是指现有供给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扬州市作为全国性供求市场的一份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需要根据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特点,优化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把准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产业发展新路。
扬州居民消费水平与结构变迁轨迹及特征
(一)消费潜力显著提升
1978年至2017年,扬州市经济总量(GDP)由14.38亿元上升到5064.92亿元,增长了351.2倍,年均增长1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16元增加到38828元,增长135.1倍,年均增长13.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5元增加到19694元,增长238.1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5.1%。
(二)消费规模总量扩大
扬州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1985年的725元增加到2017年的22093元,年均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1985年的432元增加到2017年的14766元,年均增长11.7%。197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6.56亿元,2002年达202.56亿元,2013年达1099.51亿元,2017年达1494.01亿元。
(三)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1.生存类消费支出比重持续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扬州城乡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1984年扬州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为55.2%,农村居民为50.1%;2008年城镇居民为38.6%,农村居民为38.8%;2017年城镇居民为30.8%,农村居民为30.1%。就恩格尔系数而言,扬州城乡居民生活总体水平已超越小康,接近进入富裕的初级阶段。
2.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比重逐年上升。2017年扬州城乡居民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大幅度减低,比2010年分别降低7.2和7.9个百分点。而居住类支出比重分别上升12.8和7.2个百分点,医疗保健类支出比重分别上升0.8和1.3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类支出比重分别上升0.8和3.5个百分点。
3.消费热点不断更替。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带动了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换代,从上世纪80年代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老三件”到9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三件”,再到新世纪移动电话、计算机和汽车成为消费新宠。2017年,扬州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的移动电话、计算机和家用汽车分别为251部、77台、29.7辆,比2010年分别增加36.8部、9.8台和12.8辆。
(四)消费呈现新特征和新趋势
1.消费主体多元化。一是80、90后渐成消费主力,定制、稀缺、娱乐、互动是其消费标签。二是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潜力逐步释放。预计到2020年,全国中等收入人口有望达到6亿人左右,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高40%~45%。三是老年消费成为亟待开发的潜在富矿。从扬州市看,截至2017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15.91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5.20%。据预测,到2020年,全市老年人口比例将达27%,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超过30%。从全国来看,2021年—203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将明显加快,到2030年占比将达到25%左右。我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社区、医疗护理、老年旅游等,都是老年人迫切需要的服务。
2.消费业态服务化。体验类消费快速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发展方兴未艾。2013-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名义增长13.7%。2017年,全国人均出游已达3.7次,国内旅游人数达到50亿人次,是1994年的10倍,年均增长10.3%。2017年全国旅游总花费约4.6万亿元,是1994年的45倍,年均增长18%。
3.消费方式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改变消费习惯、变革消费模式、重塑消费流程,催生跨区跨境、线上线下等多种消费业态兴起。2017年全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5.4%;互联网上网人数7.7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7.5亿人。2017年,全国网上零售额71751亿元,比2014年增长1.6倍。
4.消费层级品质化。品质商品、品质服务和品质生活成为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载体。根据京东大数据显示,2015-2017年,高端化品牌商品销售额增长超过130%,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销售额同比增长均超过200%。
消费升级背景下扬州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层次不高
从扬州产业结构看,传统产业占比较大,重工业占比偏高,重工业比重一直高于江苏省均1-2个百分点。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只有745家,未能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从产品类型看,终端消费类产品比重偏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只有30%的企业生产最终用户产品,其中拥有自主品牌、研发和市场开发能力的又不到一半;约70%的企业主要生产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等中间产品,且缺乏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话语权,盈利空间不大。从企业实力看,缺乏像海尔、格力等在国内外叫得响的领军型龙头企业和标杆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生产基地类企业经济总量占比达50%,企业市场营销、投融资和资本运作能力不强。
(二)产业发展创新不足
目前,扬州不少企业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还不够。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当年有研发活动、有研发机构的仅占总数的43.3%、49.1%,规上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仅为0.94%,较省均水平低0.1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较省均低0.3个百分点。从新产品看,2017年,扬州市新产品产出比(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为15%,低于省均4.2个百分点。
(三)产业特色不够突出
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资源可以深入挖掘,但城市本身所赋有的文化资源、环境资源等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没有形成扬州独有的特色和优势。如扬州市文化企业多集中在玩具制造、工艺美术品生产、印刷复印等传统领域,基本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工艺品制造业既是扬州的传统产业也是扬州的优势产业,但由于缺少龙头型旗舰型企业的引领带动,总体规模偏小,目前的市场影响力还不大,对经济的贡献份额偏小;旅游业作为永久性基本产业,其发展还局限于传统的游览观光,没能有效拉动会展、创意等多产业的联动发展。
(四)实体“触电”热情不足
调研显示,扬州传统商业在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方面仍显不足,转型调整任重道远。2017年,在全市748家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中,现只有28家批零企业开展了网上销售,比重只有3.7%;累计实现限额以上网络零售额9.47亿元,只占全部限额以上零售额的2%。
(五)软件和互联网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制约
从扬州本土软件互联网企业自身看,现有企业普遍规模小、层次低,整体上还属于配套服务提供商的角色。从总量规模看,截至2017年底,全市软件和互联网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体,仅有4家企业年业务收入超亿元;入选“省规划布局重点”的10家软件企业没有一家是规模型企业。从资质类型看,拥有ISP、ICP等资质的企业数量较少。从创新能力看,绝大多数企业仍沿用传统的经营模式,不少研发类企业还以模仿开发为主,处于价值链低端,通过“双软评估”的企业数、产品数近年来虽然在省内排名靠前,但与前几位差距较大。
在消费嬗变中寻求扬州产业发展新方位
(一)聚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扬州制造业亟需改变传统发展理念和经营方式,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和消费升级,增加高端产品、新产品供给,使扬州制造业从中低端产品生产为主向高端产品生产迈进。一是以参与省扬子江城市群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为契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加快向中高端攀升,持续优化供给质量。二是大力引导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提高创新的针对性。引导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做好品牌宣传推介,以品牌带市场,满足人们对高质量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二)推动全域、全业旅游发展
旅游业作为扬州永久性基本产业,无论从宏观发展要求,还是从自身发展需要来看,都到了从高速旅游增长阶段转向优质旅游发展阶段的关键节点。需要通过强化“多业融合、全域联动”来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抢占新一轮旅游业发展的先机。一是突破扬州目前较为单一的观光旅游业态,挖掘、整合以园林美食、生态宜居为特色的全域旅游资源,使单一的观光游转变成集美食、休闲、养生、文化等旅游业态于一体的“组合拳”。二是加强新媒体营销,加大与网络媒体和旅游电商平台的合作力度,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提高旅游整体营销和个性化营销的互动与精准度。
(三)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扬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应立足文化产业是支柱产业和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这两个基点,提升文化与其他产业发展格局与境界。一是加强产业融合,拓展产业链条。重点培育发展设计服务、现代传媒、艺术品、文化休闲旅游、文化会展等五大文化产业,努力在动漫业、网络游戏、新兴媒体等新兴产业有所作为。二是打响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影响力。紧抓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历史机遇,充分挖掘“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规划建设好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充分彰显大运河文化效应,推动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走在全国最前列。
(四)加快软件互联网产业做大做强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经济社会的各个行业高度融合和息息相关,对生产和消费拉动作用巨大。应以打造新兴软件名城为目标,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发展,推动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抓大不放小、引进培育两手抓,通过扩大小微软件企业群体规模和单体实力、引进行业龙头等方式,壮大产业规模。二是鼓励企业围绕研发设计、生产管控、营销服务等重点环节提升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水平。重点培育一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推动全市电子商务交易上规模。
(五)抢抓健康产业发展新机遇
健康产业非常契合扬州的城市特质,扬州应抢抓机遇,奋发作为。一是依据扬州独特的城市品质、中等的城市规模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重点发展老年生活照料、老年产品用品、老年健康服务、老年旅游等为主的健康养老服务产业,积极打造养生养老健康城。二是充分发挥长三角区域健康服务业专委会牵头城市作用,重点在政策突破、载体建设、项目推进、智慧应用、区域合作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打造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本,走出产业发展“扬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