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研究
2019-01-19葛勇徐长余
□葛勇 徐长余
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近年来,江苏装备制造业持续较快发展,产业规模扩张明显、竞争力有所提升,但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也越发明显。因此,要客观审视江苏省装备工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对标找差比对分析,借鉴成功经验与做法,理性选择江苏装备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被誉为“工业母机”,是制造业中的核心产业。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装备制造业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要客观审视江苏省装备工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对标找差比对分析,理性选择江苏装备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致力于推进江苏装备工业走向高端化、自主化、国际化,进而引领江苏制造实现高质量发展,并站上新的制高点。
江苏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装备制造业是推动江苏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重要基石,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规模逐步壮大、行业门类齐全、区域分布趋优、质量效益向好、发展水平提升的特点。
(一)产业规模逐步壮大
2017年年末,江苏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数达20278家,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比重为45.3%,较2011年提高3.7个百分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50余家,产业规模呈现出逐步壮大的态势。2017年,新增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数达2238家,占全部规上工业新增企业数比重达49.4%,较2011年提高6.1个百分点。2012—2017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新增固定资产年均增长11%。近年来,江苏装备制造业企业数逐年增加、资产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二)行业门类齐全均衡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涵盖所有31个制造业行业大类,其中,8个装备类行业齐全且发展均衡。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按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十的行业中,装备制造业占据六席,分别是电子、电气、通用设备、汽车、专用设备、金属制品等6大行业;且除汽车行业外,其他5大行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比均超过17%,位居前列。此外,仪器仪表、交运设备行业虽在全省制造业中占比不高,但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比达到36.1%、19.4%,占有较大的比重。
(三)区域分布趋于优化
2012—2017年,苏南苏中苏北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5.9%、14.1%、14.9%,苏中苏北增速明显快于苏南水平;苏中苏北较快的发展速度,使得与苏南地区间规模差距趋于缩小,2017年,苏南苏中苏北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占全省装备制造业比重分别为59%、26.6%、14.4%,与2011年相比,苏南下降9个百分点,苏中苏北分别提高5.4个、3.6个百分点。
(四)质量效益稳中有进
近年来,江苏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质效呈现出稳中有进的态势,对制造业的贡献作用突出。2012—2017年,全省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9%,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0.5%,保持相对较快增长。2017年,人均主营业务收入达129.4万元,较2011年增加39.6万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6.7%、7.1%,虽均较2011年略低0.1个百分点,但近年来利润率保持在6.7%、7.1%左右,均高于同期制造业平均水平,并未明显受到上游产业价格大幅波动、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动等因素影响,保持较为稳定的盈利能力。
(五)发展水平有所提升
江苏“十三五”规划,已将装备制造“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创新取得成效、国际竞争力提升”作为主要发展目标,致力于装备制造业壮“大”增“强”,力争成为享誉国际的装备制造业强省。2017年,装备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1045亿元,是2011年研发经费投入的近2倍,占销售收入比例较2011年提升0.4个百分点;有效发明专利数9.8万余件,较2011年增长4.4倍。2017年,装备制造类产品(主要是机电产品)出口额2393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比例为69%,较2011年提升11.9个百分点,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例提升明显。
江苏装备制造业发展对标分析
(一)对比制造业强国认清装备制造业发展瓶颈
1.制造业基础薄弱、产业链不甚完善,关键装备过度依赖进口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我国制造业整体向基础产业倾斜较大,选择产业链中投入较少的低附加值环节,制造业发展基础薄弱;而低度化的产业结构、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也限制了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如此长期发展,形成了装备制造业生产所需的机械设备国内难购、生产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国内难觅而过度依赖进口的现状(2017年江苏机电类产品进口额9161.1亿元,占全部商品进口总额比例63%,常年保持高位;其中集成电路进口额达3265.7亿元,贸易逆差2108.4亿元),甚至组织生产的技术人才也需要聘请“外援”。这在贸易争端频发的国际形势下,不利于装备产业健康发展。产业链不完善、关键装备过度依赖进口成为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产业结构低端化、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优势难以维系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江苏装备制造业依赖产品规模扩张和劳动力低成本在国际市场上谋求竞争优势,产业结构低端化明显,高端装备制造业占比偏低,2017年江苏高端装备制造业收入占装备制造业比例低于5%。一方面,产业结构低端化促使装备类产品的低附加值问题日益突出。对比制造业增加值率,美、日、德等均超过30%,江苏仅为22%左右。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较快上升导致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竞争优势逐步丧失。相关统计数字显示,自2012年以来,我国机电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均超过20%,“十二五”期末更是达到24.9%,但2017年这一数字下降到17%,下滑明显。以往的竞争优势难以维系、国际市场份额逐步萎缩成为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自主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效率低,创新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江苏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尚显不足,生产环节和最终产品的自主产权缺乏,核心技术、关键工艺、高新技术装备依赖进口等问题依然突出;研发投入效率略低,2017年,江苏装备制造业每亿元研发费用支出的发明专利申请量28.3件,发明专利实施数6.1万件,占有效发明专利数比重为62.4%,仍显不高。而政府在产业创新中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在鼓励激励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产学研相互合作、搭建企业协同创新平台等方面还需要继续探索和完善,以形成有效机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成为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找准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1.低、高端产品比例失衡,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制造业前期发展中出现重复布局、资本逐利而忽略产品质量和制造升级,导致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用力过猛、生产能力过剩,而对投入过大、技术工艺等要求较高的高新产品鲜有涉足,生产能力严重不足。江苏装备制造产业这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为明显: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装备制造细分行业中,物料搬运设备制造、采矿冶金建筑设备制造、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等行业内的传统低端产品国内市场占比较大,且供大于求;其中,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业,2017年出厂价格下跌3.3%,跌幅最大,且已是连续四个年头下跌,产能过剩的迹象尤为明显。新产品尚未形成规模。2017年,江苏装备制造业列统具有产量的产品210种,较2011年增加42种,与“十二五”末期相比增加5种,但新产品产值占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仅13.3%,比例仍不高;其中,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产品近年来虽快速增长,但国内占比较低,2017年,产量不足全国5%、10%。高端产品供给不足。2017年,江苏集成电路等产品进口额占机电类产品进口额比重超过三成;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但占比过低,2017年江苏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比重仅为4.5%,其中,工业机器人、城市轨道车辆、新能源汽车、服务器、3D打印机等新产业产品虽实现从无到有且快速增长,但产业未规模化、产量偏低。
2.企业规模、效益弱相关,小而不精与大而不强并存。2017年,江苏拥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20278家、资产总计58045.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773.2亿元,其中,大型企业占比分别为3.6%、45%、41.8%,小微型企业占比分别为82.4%、29.1%、28.6%;大型、小微型企业,户均资产分别为35.9亿元、1亿元,总资产利润率分别为7.6%、8.1%。不难看出规模与效益的相关性并不强,具体分析:一是企业规模偏小、资产使用灵活,但“小而不精”。小微型企业所获得政府支持相对较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立足就要逐利,利用资产灵活的特点,转向更赚钱的产品或产业以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但往往缺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精品,2017年,小微型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增加值率仅为17.8%,低于装备制造业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可见小微型企业并非使产品精益求精而提高附加值。二是企业规模庞大、资产利用效率不高,“大而不强”。政府注重大型企业的培养,鼓励与支持力度较大,企业自身质效俱佳,产品具有一定竞争力,2017年,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增加值率达22.7%,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但基础创新能力不强,生产要素利用不充分,产品国际地位不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有待提升,具有国际影响力旗舰型领军企业欠缺。
3.区域布局、效力存差异,重点支撑与贡献弱化并存。江苏装备制造业产业布局、产出效力上存在差异,导致装备制造业对地区工业经济贡献呈现不同态势。2017年,苏南、苏中、苏北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3.3%、52.1%、27.7%,与2011年相比,苏南提升2.9个百分点,苏中持平,苏北下降1.1个百分点。地区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态势不一致:苏南占领装备制造产业至高地,成为地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且作用不断强化;苏中受船舶、金属制品等传统优势行业产能过剩影响,装备制造业发展相对平稳,仍对地区工业经济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苏北延续发展落后之势,除机械设备制造业以外,其余装备类行业占全省同行业比重均不足二成,装备制造业占比偏低,且贡献趋于弱化。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导致地区间呈现出实质性差异:苏南装备制造业规模优势明显、支撑作用强劲,但医疗设备、城市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对苏南地区的支撑作用有限,无法替代传统优势行业接续增长动力,高端化进程还待时日;苏中在装备制造业产业中层次略低,基础装备制造部分领域的关键环节有待突破,船舶制造、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略显缓慢,新兴制造业还未跟上苏南步伐;苏北整体规模偏小,行业发展层次不均衡,虽有机械制造、风电设备等特色装备制造业,但新增长点的培育尚不充分。
推进江苏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
(一)企业路径:加强战略合作、设立研发中心、培养技术人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1.与研发机构加强战略合作。与国内的院校、科研机构等加强开发合作,借助研发机构的基础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基础工艺、基础技术等产出效率;与境外院校、企业的研发机构加强交流合作,提升在新性能、新产品、新产业领域创造能力。政府应搭建合作平台、实施优惠政策等,大力支持企业加强战略合作。
2.在企业内部设立研发中心。在企业内部设立研发部门,在大型企业、有实力的企业设立产业研发中心,形成比较健全的研发体系,积极融入国内外相关产业产品、技术的研发中,提升企业在产业创新中的地位;同时,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在关键技术、主要产品上自主创新,积极推动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并推广共性技术和专利成果,以提升企业在国内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3.依托产学研培养技术人才。技术人才对制造业来说尤为重要,高级技工水平直接决定装备制造业产品质量。企业在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才培养,依托产学研的力量建立人才培养机制,资源共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相关领域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并提供相应的条件留住人才。政府应出台相应住房、教育等暖心政策帮助企业技术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二)产业路径: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端装备、实施产业走出去,提升江苏装备制造层次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路径
1.优化产业结构,稳步制造升级。装备制造子产业具备不同发展特征,产业政策应有差异和针对性。对比广东山东等装备制造业大省,江苏的优势在新材料、机械装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将其作为制造升级的主攻方向,实现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通过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强化创新创造,不断提升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产品的高端化程度;电气设备、船舶制造等传统行业处于快速增长后的市场饱和期,加速整合、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企业、产品的“专、精、特、新”发展;相比之下不具备优势的电子、汽车产业,已失去智能终端设备和整车制造阵地后,应着力在全球新一轮产业布局中,占领新一代信息设备、新能源应用、智慧硬件等领域。
2.紧跟国际变革,发展高端制造。面对已经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江苏需紧跟国际步伐,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布局,落实《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全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先进轨道交通设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产业与制造业强国展开竞争。政府应积极建成江苏装备制造业创新体系,促进龙头企业国际间交流、实现技术接轨,营造同行业企业间优势互补、消除技术壁垒。
3.推进智能制造,坚定装备走出去。制造业的未来将是数字化走向智能化,装备产业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江苏制造应坚定推进制造业智能化之路,虽远必行,并积极实施装备产业“走出去”。首先,江苏的装备制造产业内向型企业居多,缺少国际战略思维,企业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坚定树立品牌意识,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政府应对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加大税收及补贴优惠力度,提升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实现产品“走出去”。其次,抓住“一带一路”等战略机遇期,鼓励装备类产业加大对外投资,将要素成本具有优势的境外地区作为国内强有力的支撑,实现企业“走出去”,促进产业发展向外向型转变。
(三)区域路径:确立雁行形态、打造集群优势、扩大聚集效应,提升三大区域发展质量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1.确立雁行模式,统筹区域产业布局。产业在区域间呈现“雁行形态”,是整个地区产业高级化发展的有效方式。从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来看,苏南明显领先全省,处于产业结构的“雁首”位置;苏北相对落后,且对地区支撑作用减弱,当属“雁尾”。布局中,苏南资金与人才密集,要注重原始创新,促使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建成高端装备制造业引领发展区,以带动江苏制造升级,并将相对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苏中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产业,在发展中形成突破,提升装备制造地位,紧随苏南地区发展新兴装备制造业;苏北则立足现有产业逐步壮大,同时承接苏南转移产业加强合作,带动区域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升级,形成区域各具特色的发展局面。
2.实现产业聚集,打造合作共享优势。根据区域的产业布局,积极推进装备制造业企业入园聚集,在苏南逐步建立智能制造装备等各类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区,苏中建设海工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集聚区,苏北打造工程机械、风电设备制造等特色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通过引导装备制造领域上下游关联企业集聚,并争取在集聚区内引入国内同行业的龙头企业,加强战略合作,提高规模效应,形成区内共建创新平台,共享创新成果,提高企业协作能力,提升产业整体层级,共同构建利于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扩大产业聚集的功能效应,进一步促进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