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通过河长制改善东沙河的水环境
2019-01-19何理智
路 阳 何理智 刘 凡
东沙河是宿迁市中心城区的主要排涝河道之一,也是宿迁市中心城区重要的外环河道。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部分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加之东沙河水环境容量小,导致东沙河水生态环境较差。本文在充分调研东沙河现状情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研究东沙河在水环境生态、河道主要功能、河道管理等方面的现状,结合河长制要求,依据“因河施策、系统治理”的原则,浅谈如何改善东沙河的整体水环境。
一、河长制背景
“河长制”由无锡市首创。2007年5月太湖蓝藻水华事件爆发后,无锡市探索实行了以水质达标为主要目标的河长制。2012年9月,在总结多年来“河长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全省河道管理“河长制”工作的意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以保障河道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为重点的河道管理“河长制”,通过强化规划引领、综合治理、控源截污、巡查考核等举措,加大河湖管理保护力度。宿迁市相继制定了《宿迁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宿迁市“一河一策”河长手册编制说明》等一系列推行河长制工作的文件,切实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彰显宿迁生态优势。
二、东沙河现状
1.基本情况
东沙河属于宿迁市中心城市主要排涝河道,东沙河源于宿城区耿车镇大同村西,流经宿城区耿车镇、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棵树乡、宿城区项里街道,在船行干渠刘桥渡槽北侧约80m处汇入西民便河,全长16.1km,流域面积119.17km2。河道沿线控制性建筑物1座,为东沙河红卫闸,位于东沙河K5+500处,现状破损严重;河道沿线水文监测站1座,位于东沙河K15+700处。
2.水资源现状
东沙河全长16.1km,分为2级蓄水,九支沟~红卫闸段(K2+750~K5+500)利用红卫闸蓄水,闸上正常蓄水位19.50m,蓄水深2.8~3.1m,蓄水量22.4万m3;红卫闸~西民便河段(K5+500~K16+100)利用交汇处下游80m的刘桥蓄水闸蓄水,闸上正常蓄水位为17.80m,蓄水深1.4~3.5m,蓄水量139.9万m3,东沙河总蓄水量162.3万m。
河道沿线较大的排污口共6处,其中,宿城区耿车镇境内有2处,分别位于新华2组(东沙河K3+350左岸)、新华8组(东沙河K3+700左岸);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4处,分别为十支沟排污口(东沙河K6+870右岸)、东沙河与人民大道交叉口东排污口(东沙河K12+100左岸)、三棵树乡医院处排污口(东沙河K12+390左岸)和三树人家小区排污口(东沙河K12+950左岸)。
3.水环境生态现状
根据宿迁市环保局2017年4~11月的水质监测资料,东沙河中桥、纬十路桥和东沙河桥3个监测断面的水质基本处于Ⅴ~劣Ⅴ类。东沙河沿线现状大部分为农田,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化肥、农药经雨水、灌溉回归水直接排入东沙河,导致河道氮、磷等化学元素超标;同时河道沿线零星分布农村居民生活点、城市住宅小区,生活垃圾沿河道堆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乡村配套生活废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滞后,其中耿车镇新华2组、新华8组以及三棵树镇区等6处较大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河,导致水体严重污染。
4.河道主要功能现状
2012年以来市、区级政府在《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宿城区耿车项目区》中,治理了东沙河九支沟~红卫闸段(K2+750~K5+500),长2.75km,但由于征迁等原因,纬十路桥下游段两岸约0.3km岸坡护砌和S325~红卫闸段左岸约1.2km河道疏浚尚未实施;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疏浚整治完成红卫闸~蔡庄桥段(K5+500~K8+000),长2.50km;在《江苏省淮河流域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宿迁市宿城区东沙河疏浚治理工程》中治理了东沙河蔡庄桥~西民便河段(K8+000~K16+100),长8.10km。目前,东沙河八支沟~徐淮路段1.75km、S325~红卫闸段1.2km左岸河道多年未治理,排涝标准不足10年一遇。
5.河道管理现状
东沙河主要由沿线耿车、项里街道和三棵树等乡镇管护(其中河道右岸为船行干渠渠堤,由船行灌区管理所管理),但沿线无专门管护队伍,水利执法队伍主要为市、区水利执法机构,河道未建立专门的水利执法队伍,而且管理涉及水利、国土、交通等部门,各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水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沿线群众水利方面守法观念淡薄,违法、违规占用水域、堤防的现象普遍存在,侵占河道管理范围、垃圾入河的现象时有发生,难以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
三、存在问题
1.水资源问题
(1)水资源保障率低。东沙河沿线仅1座梯级蓄水建筑物红卫闸,年久失修,在闸门完全关闭情况下,闸身平均漏水量约0.5m3/s,日漏水量约4.3万m3,占红卫闸以上段河槽总蓄水量约19%。红卫闸以下段河道蓄水量、水位不足,河底高差和比降较大,而西民便河刘桥蓄水闸蓄水位较低,仅17.80m,上游东沙河十一支沟入口处河道水深仅0.5m左右,不能满足水生态、景观需求。(2)水功能区水质达标不稳定。2017年4~11月的水质监测资料显示,东沙河中桥、纬十路桥和东沙河桥3个监测断面的水质基本处于Ⅴ~劣Ⅴ类。
2.河道资源问题
(1)开发布局不够优化,缺乏科学论证。岸线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高效利用。(2)岸线开发利用欠缺完善的经济调控手段。(3)岸线开发利用欠缺规范的管理制度。东沙河河道岸线资源侵占现象较为严重,河道沿线违建、违种现象时有发生。
3.水环境问题
(1)污水直排入河。东沙河沿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河道流域范围内仅有耿车镇污水处理厂、富春紫光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部分工业生活污水缺少排放出路,就近排入附近水体。(2)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东沙河沿岸农田化肥、农药施用量较大,畜禽养殖,产生的废水与养殖残渣随意排入水体的现象较为普遍。(3)生活垃圾污染。沿河村镇虽已设立垃圾收集站、中转站,但是部分居民环保意识不强,仍然将垃圾就近堆放至河道边侧,影响河道水环境。
4.水生态问题
(1)亲水岸线建设滞后。东沙河河道岸线均为土质边坡,河道左岸部分岸坡坍塌损毁,杂草丛生,沿线人居生态环境较差。(2)水系连通性差。东沙河徐淮路~九支沟段由于城市建设等历史原因,上游段河道被填平,造成东沙河失去补给水源,非汛期河道水体流动性差,形成一河死水。(3)湿地资源质量下降。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东沙河徐淮路~九支沟段遭人为填平建成居民住宅小区,河道沿线原有自然湿地资源被人为开垦,大小不一的水塘仅剩17亩。人为因素过度开发破坏了原有的河道、池塘水网交融的生态环境,造成河网调蓄能力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4)水土流失情况严重。东沙河沿线仅上游段东沙河中桥~纬十路东沙河桥段1.2km河道岸坡采取较好的植物防护措施,其余段河道河坡和滩地现状为耕地。不合理的耕作措施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
5.管理问题
(1)未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不能形成统一管理模式;尚未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各管理部门无据可循、无章可依,不能形成长效、规律的管理理念。同时,沿线乡镇及村组管理缺乏充足的管理资金。(2)执法监督问题。由于各部门职责权限界定不清,职责分工不明,易形成执法盲点。(3)河道动态监管难度大,不能及时发现企业超标排放、偷排以及侵占河道水域岸线等现象,执法监督存在薄弱环节。(4)群众认识不到位,缺乏河道保护意识,随意占用堤坡,向河道内倾倒垃圾等行为屡禁不止。
四、如何改善水环境的几点建议
1.水资源管理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拆建东沙河红卫闸,控制水闸附近地基及岸坡渗水、闸门漏水,确保水闸不出现因工程措施导致的水资源漏损;同时在河道下游新建马庙闸,增加河道拦蓄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按照流域、区域目标要求,结合河道沿线周边产业结构及经济水平,确定东沙河宿城景观娱乐区河道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在河道沿线较大的6处排污口、3条支流入口布控水质监测点,确保水功能区水质达标。
2.河道资源保护
制定河道管理保护规划,实行水域占用补偿、等效替代。依法制定东沙河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科学划定河道功能,合理确定河道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加强东沙河岸线利用管控和水域资源保护,整治岸线突出问题。
3.水环境治理
依托《宿迁市东沙河上段治理工程》,结合耿车生态经济示范镇的建设需求,建设“水美乡镇”,对东沙河沿线靠近耿车镇镇区纬十路东沙河桥~红卫闸段(K4+000~K5+500)两岸进行生态护砌。实施黑臭河道清淤工程。依托《宿迁市不达标水功能区整治方案》,加强水体污染治理,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截污纳管等工程,彻底解决入河排污口污染问题。通过实施东沙河清淤工程,清淤河道,彻底解决河道内源污染问题。
4.水生态修复
依托《宿迁市中心城区水系连通规划》,实施九支沟~西民便河连通工程,引西民便河水入东沙河,保障正常的生态水位和流量,通过水系沟通规划的换水与循环工程形成正常的水体循环,维持东沙河健康的水生态环境。结合东沙河徐淮路~九支沟段(河道被填平)北侧低洼、水塘等有利地形、周边城市景观生活小区,建设东沙河生态湿地(白鹿湖),提升河道周边自然环境及生态景观效果。
5.长效管护
建立日常监管巡查制度,明确巡查内容,加强河道巡查、观测、维护、养护、保洁,使河道保洁、维修养护、河岸绿化和日常巡查常态化,杜绝非法排污、非法侵占岸线资源、垃圾水草挤占水域等现象发生。
结合已有道路贯通东沙河左岸交通便道,以便河道日常巡查养护及与后期生态景观廊道相结合。
建立河流管护信息公开制度,利用微信等网络平台,实现实时沟通,从而提高信息化动态监控能力建设,防范严重侵占河流的重大违法水事案件,对违法违规项目信息及整改情况依法予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