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民国时期文学类文献分类组织与探索

2019-01-19沈立力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9年7期
关键词:期刊文学政治

姜 鹏,王 静,沈立力(上海图书馆 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1 背景

晚清、民国时期(1840-1949)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一段时期,经历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社会变革,完成了从清王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跨越。这段时期,中国社会激烈动荡,中西方思想猛烈碰撞,文学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历史的力量影响着文学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争论、文学创作。[1]通过对这一时期期刊的研究,有助于发现文学以及历史的发展进程和趋势。

学界对晚清、民国时期文献分类体系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四部法》等标准分类法为主。就文学类期刊而言,上述三种分类法分类形式较为单一,不能完全揭示期刊本身所蕴含的信息。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为例,I2为中国文学,下设现状及发展、作品集、曲艺、小说等下位类,主要以题材立类,文学中所蕴含的政治性内容,并不能体现出来。

目前,《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收录2万余种晚清、民国时期期刊,其中绝大多数为民国时期期刊。为了方便用户使用,2017年初采用人工分类方式对每种期刊标记了所属类目(文学、经济、教育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文学类期刊的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并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参考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进一步整理出文学类期刊篇名分类体系。

2 晚清、民国时期文学期刊立类依据

2.1 文学的发展

文学的发展和社会形态息息相关。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帝国列强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识之士逐步摆脱天朝上国的幻想,因民族危机感而觉醒,探索富国强民之路,文学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并被视为社会改良的工具。鸦片战争后,社会思潮变化较为复杂,但主线变化不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文学学习西方,以及在西方文化的撞击下求新求变的过程。[2]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分界线,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启蒙主义(思想)改良主义(语言)文学新潮”和“五四新文学潮流”。[3]进一步又可划分为:① 中国近代文学的发轫期(鸦片战争-19世纪70年代初),这一时期虽出现了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经世致用”的散文以及太平天国的革命诗文,但还远不能形成潮流,封建主义文学仍占主导地位;② 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期(19世纪70年代初—甲午战争),这一阶段文学向着自觉革新的道路迈进了一大步,诗歌创作与现实斗争结合更紧密,同时散文的题材被扩大;③ 近代文学的繁荣期(甲午战争—辛亥革命),这一阶段梁启超等人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号召使用“新文体”,并创作了大量反应现实的诗篇;④ 近代文学的低潮期与中国新文学的萌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这一阶段“同光体”统治诗坛,黑幕小说大行其道,戏剧走向没落;⑤ 五四时期文学(1917-1927),从文学革命走向革命文学,着重探讨文学内容的深入发展,要求文学和社会革命、实际生活相结合;⑥ 左翼(革命)时期文学(1928-1937),五四新文学不断走向成熟,出现了内容比较激进的“左翼”文学思潮,也出现了文学自由化、多元化的文学思潮;⑦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1938-1949),这一时期出现了全国范围内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文学热潮,“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

1840-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的近代文学呈现出如下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的政治性,战斗性越来越加强和显著;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民主革命宣传的需要,出现了文学团体和文学刊物,它们起着前所未有的组织、教育与鼓舞群众的作用;由于社会迅速的变化以及作家阶级立场和世界观的局限,文学发展呈现复杂景象和过度状态。[4]

2.2 文学的政治性

文学和政治都是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构成因素,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政治对文学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它会使文学的反应对象充满政治内容和政治色彩,其次可以促成作家的政治观点。[5]1840-1949年,以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为主要方式的政治斗争成为社会的主流,从政治制度到政治观念的深刻变动构成了这一时期中国历史演进的中心环节。政治家出于阶级利益的需要、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变革家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成为阶级斗争的武器。梁启超提出“今日与改良群志,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民智不开”,把文学革新推崇为实现政治目的的直接的根本的途径,倡导“小说界革命”;“南社”宣扬民主共和,提倡自由、平等、人权和“新民”“觉民”的创作;国民党加强思想控制,严格管制出版物,颁布《宣传品审查条例》,规定凡“反对或违背本党主义政纲政策及决议案者”均为“反动宣传品”,应予“查禁查封或究办之”;毛主席把文学视为革命的重要一翼,认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把它规定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武器”。几乎一个世纪,就其主流而言,文学都是作为工具服务于政治使命的。[6]

2.3 文学社团和流派

现代中国处于一个动荡的大变革时代,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出现了不同阶级、不同取向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潮的纷然杂陈,受各种政治、文学思潮与艺术方法影响的作家们显示出不同的创作倾向,相近者聚集在一起成立了文学社团、流派,相互探讨问题、砥砺学术。受到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的影响,以康有为、严复、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提倡新文化,要求文学借鉴西方文化,为思想启蒙和维新变法服务。1909年,柳亚子、高旭及陈去病等人在苏州成立南社,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20世纪20年代是文学创作活跃、文学社团蜂起的年代,茅盾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曾说到“从民国十一年(1922)到民国十四年,先后成立的文学团体及刊物,不下一百余”,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分别揭起“为人生”和“为艺术”两面大旗的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除此之外,新月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莽原社、太阳社等在当时也极具影响力。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基本格局为左右对峙。1930年3月2日,左翼作家联盟(左联)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左联成立后不久,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社联)、左翼戏剧作家联盟(剧联)等相继成立;同年6月,国民党军政界提出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也公开亮出期号,民族主义招牌亮出后,南京便有开展社、长风社等表示赞同;抗战爆发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在汉口成立,之后,文协各地分会纷纷成立。

2.4 文学冲突

在这个大变革时期,各种倾向、观点相互争辩,各种见解杂然并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学社团、流派间的冲突。孔范金先生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将文学冲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政治性冲突,最为典型的为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与国民党以体现其意志为主要目的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二者的对立,其实质是两种政治观念的冲突在文学领域内的表现。另外太阳社、创造社所引发的1928年关于“革命文学”的激烈论争以及30年代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论争也同属政治性冲突。第二类为政治功利性文学观和非政治性文学观的对立,这种冲突贯穿文学发展的全过程,并在文坛形成基本性对抗,既实现了文学的政治功能又保证了文学相对独立的多元发展。梁启超和王国维的对立、胡适与林纾的争论、左联对“鸳鸯蝴蝶派”的斗争、对“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批判,以及文协与“与抗战无关”的文学争论,均属于此类对立。第三类为不同艺术派别在艺术追求方面所发生的冲突,如京海派之争。[6]前两种文学冲突是主流,而第三种影响范围和影响力相对较小。它们之间呈现出彼此冲突而又互相影响与吸收的复杂情形,促进着中国文学的进步。

2.5 文学体裁

对文学期刊的分类,文献体裁是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目前常用的分类标准有三分法、四分法和五分法。三分法是把文学体裁依据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划分为三个大类:叙事类、抒情类和戏剧类;四分法和五分法是从文学作品的形象塑造、体制结构、语言运用和表现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分类。其中,四分法包含诗歌、散文、剧本、小说,五分法包含诗歌、剧本、剧小说、小说、散文。四分法注重我国文学传统,是在历史发展中客观形成的,在20世纪得到广泛认同。经对期刊内容分析,并参照《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中的设置,将文学期刊按题材分为小说、散文、戏曲、诗词,同时根据期刊数量,还可将民间文学以及儿童文学从中抽出。此外,晚清、民国时期文学的发展受西方影响较大,涌现出以严复、林纾为代表的翻译家,他们分别以各自熟悉的领域翻译西方社会科学和文学作品,对传播新思想、新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在他们的影响下,19世纪末出现了翻译文学的热潮,“远摭泰西之良规,近挹海东之余韵”成了一些期刊的办刊宗旨,为此,有必要将翻译文学作为一种单独的题材单列。

2.6 文学大家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文学巨匠,他们中的很多人同时也是革命家,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除了我们耳闻能详的鲁迅、郁达夫、陈独秀、老舍等人外,还有清末明初的中国近代浪漫主义先驱苏曼殊,他通晓日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在诗歌、小说等领域均取得了成就,柳亚子先生编订了《苏曼殊全集》;苏雪林以《绿天》《棘心》蜚名文坛,被阿英称为“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与冰心、丁玲等一并被称为20世纪30年代五大女作家。为这些文学巨匠单独立类,有助于用户检索。

综上所述,晚清、民国时期文学类文献可划分为6类,分别为各时代文学、政治性文学、文学社团及流派、文学冲突、文学体裁、文学大家。

目前分类工作仍在继续中,此次分类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所做的一次尝试。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遇到一些困难,如类名不够严谨、一些文献出版年代或实际作者难以查询、作者在不同年代所属文学社团有所不同等。在分类完成的基础上,后续可以以类目为核心,根据文献的属性,结合本体论相关知识,建立可视化模型,以更好地揭示文献所蕴含的知识,方便用户使用。

猜你喜欢

期刊文学政治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我们需要文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期刊问答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