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译汉文学作品的风格维护
——以《动物农场》为例

2019-01-19盛宇霏汤雅仪蔡荣寿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译本文学作品译者

盛宇霏,汤雅仪,蔡荣寿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1400)

中国的翻译历史悠久,而文学翻译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学作品照耀人心,文学风格多种多样,那么,作为一名译者,应如何解决各式风格问题,如何能在维护作品风格的前提下将文学作品更完美地展现给读者?文学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文学类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行为,文学翻译与文学接受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相对而言,文学接受者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更为明显。文学翻译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而我国近代对于国外文学作品的翻译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即近代文学翻译活动时期和现代文学翻译活动时期。前者以政治小说、教育小说、科学小说为主,代表作如 《苏格兰独立记》、《游侠风云录》、《官场现形记》等;后者则主张推到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和山林文学,建设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

大量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有关文学翻译的理论阐述,使得文学翻译及其研究成果成为翻译研究中的经典话题。正如TRANSLATION一书中所说:“Across history,and around the world,linguistic oddities created by translation have been absorbed into the texture of national languages.”许均先生曾经说过:“做文学翻译,不能对原作之美熟视无睹,翻译失却了原作的美,无异于断其生命”(《美的探索与理论创新》,许均,2001)。文学作品翻译不应只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切体会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进而在自己思想、情感、生活体验中找到关于原作内容的最适合的印证,同时还必须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疑的再现出来。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翻译不仅要完美体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更要对其作品风格进行维护。

对于风格的定义,《辞海》这样解释的,“风格: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作家、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了作品的风格。”文学作品翻译风格亦为如此,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位翻译家也有一千种翻译风格。风格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就一部作品来说,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就一个作家来说,可以有个人的风格;就一个流派、一个民族的文学来说,有可以有流派风格、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

关于文学作品风格翻译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可译与不可译之争。有人认为:风格本身就具有神秘性和不可传递性,它蕴含了作者的许多情感,是作者在长期的写作或其生活阅历的熏陶下形成的,因此颇有几分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味道。比如:“文如其人”——译者不同于原作者;“意之所到,风格随之”——译者之“意”不同于原作者之“意”。

风格可译者认为,风格是有它应用的规律及其结合与联合的方法的。译者在不断的翻译过程中与原作者进行思想的沟通得到启发,保留原作者的风格,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将原文原汁原味送到读者面前,由此可见风格可译的前提是内容可感知、形式可转换。风格可译的程度要看译者的功底和与原作者在行文气质方面的近似度了,最好是译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跟自己气质相近的作品来翻译。能根据不同的文体使用不同的语言,翻译新闻像新闻,翻译文件像文件,翻译故事像故事,翻译诗歌像诗歌,这极不易作到。因为,一个作家的文章总有他的特点:有的喜造长句,有的喜为短句;有的喜用僻字,有的文字通俗;有的文笔豪放,有的力求简练。我们看出特点所在,就应下苦工夫,争取保持,否则,就是对原文的不忠。而且,文学作品的妙处不仅在乎它说了什么,而且在乎它是怎么说的。假若文学译本仅顾到原著说了什么,而不管怎么说的,读起来便索然寡味。

文学作品风格翻译的手段很多,我们以《动物农场》的译本为例,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动物农场》是乔治·奥威尔的作品,故事描述了一场“动物主义”革命的酝酿、兴起和最终衰落;一个农庄的动物不堪人类主人的压迫在猪的带领下奋起反抗,赶走了农场主动物们实现了平等自治的愿望,但是后来处于领导地位的猪为了权力,相互倾轧,胜利者驱赶了对手并成为了独裁者,农庄从“所有动物一律平等”恢复到了从前的悲惨状况。该书在国内的中译版有李继宏译本、董乐山译本、孙仲旭译本、李元莘译本、荣如德译本、李美华译本等。本文主要选取了李继宏译本和李元莘译本进行对比。

一、语音和

语音是语言的声音,是包裹语言的外壳。因为浸润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每种语言衍生出的语音及其含义也不尽相同。所以,每门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音。而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会遇见一些常用的,用来保持文体音调优美的手法,比如押韵,拟声,叠韵,节奏和停顿。这些手法在文学创作中使作品的音调协调,平仄统一,在朗诵时产生和谐感和美感,达到“朗朗上口”的作用。而这就对翻译研究者们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中的韵律的一致性以及和谐性?下面我们就对此进行案例分析:

Eg1:Rings shall vanish from our nose,

And the harness from our back,

Bit and spur shall rust forever,

Cruel whips no more shall crack.

李继宏译:

我们的鼻环必将被除去,

我们的脊背会告别鞍具。

嚼子和马刺将永远生锈,

残忍的皮鞭再也不高举。

李元莘译:

我们的鼻中不再扣环,

我们的背上不再配鞍,

嚼子、马刺永远生锈,

无情的鞭子也不再抽下。

从前两句来看,两位译者的翻译得都朗朗上口,特别是李元莘的翻译片段,对照工整,句式整齐,可是到了三四句的时候,似乎是李继宏的版本更胜一筹。他不仅保持了句式的统一,基本保持了节拍的一致性,同时还压了一、二、四句的尾韵。原文中作者使用的是二、四句压尾韵“/k/”,而李元莘的版本压的是一、二句的尾韵,对比与原文的忠实度,前者的译本更循序原文的韵律,且没有因为要保持语音的统一而丢失原文内容和文采,自然比后者更胜一筹。

Eg2:Friend of fatherless!

Fountain of happiness!

Lord of the swill bucket!Oh,

how my soul is on

Fire when I gaze at thy

Calm and commanding eye,

Like the sun in the sky,

Comarade Napoleon!

李继宏译:

您是孤儿的朋友!

您是幸福的源头!

您让我们衣食无忧!

每当看到您坚定而威严的眼神,

我就忍不住热血沸腾。

拿破仑同志啊,

您就是那天空中的太阳神!

李元莘译:

您是孤儿的慈父!

您是幸福的源泉!

您是万物的恩主!

您的双目坚毅沉静

如日当空。

啊!我满怀激情地仰视您

拿破仑同志!

从前三句来看,李继宏三句都压了尾韵,而李元莘的翻译片段虽然只压一、三句的尾韵,但更为工整,句式整齐。可是到了第四句以后时候,还是李继宏的版本更有韵味。在句式难以保持统一整齐的情况下,他保持了一、二、四句的尾韵统一,调整了句子的顺序,使这首诗读起来更流畅和富有激情。而李元莘的翻译版本尽管也调整了句子的语序,但显然处理结果并不是很好。该版本从第四句开始就放弃了尾韵的统一,读起来过于沉静,在渲染盲目崇拜的情绪上就比李继宏版略微逊色。前者的译本在循序原文韵律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和润色使得该诗更朗朗上口,符合这首“洗脑诗”的传唱目的,一个个盲从者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而后者虽尽量保持句式的统一,但在保持语音优美这一方面做得不如前者好,所以情绪渲染得不够到位。在韵律和谐方面,孰胜孰败十分明了。

二、词义达

衡量一本文学翻译作品是否信、达、雅,其用词是判断的重要标准之一。只有选词得当,才能更好地体现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或是隐含的话语,使文章更形象生动,符合所译语言的文化习惯,进一步凸显原作的风格和写作精神。如果选词不当,则很有可能会出现漏译、错译、或是让人不明所以,不知所云的“翻译腔”。

Eg1:However,these stories were never fully believed.

李继宏译:然而这些故事并没有得到完全的相信。

李元莘:然而,谁也没有听信这些说法。

在这一句关于“stories”的翻译选词中,前者使用的基本意义——“故事”,而后者则稍微变通,使用了“说法”这个词。这个“stories”在前文中指的是两个农场主为了污蔑动物农场而编造的骇人听闻的事件。“故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强调的是“事件发生的过程”,而“说法”则更加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强调的是“个人的意见”。在此,作为污蔑别人的话语,恐怕选用“说法”作为含义比使用“故事”这个中性词汇更加准确。

Eg2:He had only one criticism,he said,to make of Mr.Pilkington’s excellent and neighbourly speech.

李继宏译:拿破仑说,对皮尔金顿先生那番出色而和睦的讲话,他只有一点批评意见。

李元莘译:他说,皮尔金顿先生的精彩而友好的演讲,他只有一点要作补充修正。

在这一句关于“criticism”的翻译选词中,前者使用了“批评意见”这个更为常见的用法,语义并无不妥,后者则使用了“补充修正”一词,联系上下文,此处为拿破仑对皮尔金顿先生说话的补充,所以“补充修正”似乎更为妥帖。

三、句法顺

现代汉语中有六种主要的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同样,在英语中,也有相对应的六大句子成分:subject,predicate,predicative,object,attribute,adverbial。在翻译前,一定要理清句子的结构和成分,从而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用法习惯、结构顺序不同,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这两者之间的差别。

Eg.1:Jones and his men suddenly found themselves being butted and kicked from all sides.(Animal Farm,Chapter II,p12,2008)

李继宏译:琼斯和帮工突然发现他们全身上下都遭到顶撞和踢打。

李元莘译:琼斯先生一伙忽然发现他们自己正处在四面包围之中。被犄角抵,被蹄子踢。

英文原版《动物农场》中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英文语言“当主动式不便于表达时,出于造句的需要或修辞的考虑,往往采用被动式”的表达习惯。而汉语则多用主动句,李继宏译版此处就稍显翻译腔了。李元莘译版则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读起来更为流畅自然。

Eg.2:However,these storieswere neverfully believed.(Animal Farm,Chapter IV,p25,2008)

李继宏译:然而这些故事并没有得到完全的相信。

李元莘译:然而,谁也没有完全听信这些说法。

英语中多用无灵主语,而在翻译过程中,多将其转化为汉语中常见的有灵主语。李继宏译版过于直译,没有转换主语;而李元莘译版则更为可取。

四、修辞活

文学作品,修辞手法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等,而英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有simile,metaphor,exaggeration,personification等。由于修辞手法繁多,修辞形式不同,修辞手法的翻译往往是译者关注的重点。我们来看以下几个案例:

Eg.1:…cried Mollie,beginning to prance and paw the ground.

李继宏译:莫莉愤愤地说,她显得很局促,四只脚起起落落地动个不停。

李元莘译:莫丽大声嚷着,抬起前蹄子搔着地。

Eg.2:…attempt to recapture the farm and reinstate Mr.Jones.

李继宏译:以图夺回农场,让琼斯先生复辟。李元莘译:为夺回农场并使琼斯先生复辟。

上述这两个例子均用到了头韵 (alliteration)的修辞手法(第一句中的prance和paw,第二句中的recapture和reinstate),这种修辞手法着重展现英语的音韵美,但却很难在中文翻译中表现出来,相比较而言,例1李继宏翻译的版本更显生动,“起起落落”也一定程度上照应了原文中的 “prance and paw”。

五、意境美

文学翻译不同于其他种类的翻译,更需要一种文学气息。无论是翻译的遣词造句,或直译,或意译,都需要注重原文的意境。

Eg.1:Mr.Jones,of the Manor Farm,had locked the hen-houses for the night,but was too drunk to remember to shut the pop-holes.With the ring of light from his lantern dancing from side to side he lurched across the yard,kicked off his boots at the back door,drew himself a last glass of beer from barrel in the scullery,and made his way up to bed,where Mrs Jones was already snoring.(Animal Farm,Chapter I,p1,2008)

李继宏译:这天晚上,里甲农场的琼斯先生锁上了鸡舍,但他醉得太厉害,竟然忘记关好畜栏的门。跟随着不停晃来晃去的提灯光圈,他跌跌撞撞地穿过院子,在后门甩脱他的短靴,又从洗碗间里的木桶舀起最后一杯啤酒喝掉,接着爬上床铺,琼斯太太正在上面睡得呼呼响。

李元莘译:故事发生在曼纳农场里。这天晚上,农场的主人琼斯先生锁好了鸡舍,可是醉得忘了把鸡舍上的小洞也堵上。他脚步踉跄地走过院子,手里提灯的光圈晃来晃去。到了后门,他把靴子一脚一只踢了出去,又从洗碗间的酒桶里舀起最后一杯啤酒,一饮而尽,然后才上床休息。此时,床上的琼斯夫人已是鼾声如雷了。

此处两种译本各有千秋,李继宏译本偏于直译,没有改变原文中的顺序,但“跟随着不停晃来晃去的提灯光圈,他跌跌撞撞地穿过院子”,此句显得有些不合理。而李元莘译版“他脚步踉跄地走过院子,手里提灯的光圈晃来晃去”更加流畅自然。另一点明显不同之处在于“kicked off his boots at the back door”,李继宏译版将其翻译为“在后门甩脱他的短靴”,这显然是直译。而李元莘将其译为“他把靴子一脚一只踢了出去”,画面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但也有自己臆测的部分(原文中并未提到“一脚一只”的概念)

Eg.2:They had never seen animals behave like thisbefore,and thissudden uprising ofcreatures whom they were used to thrashing and maltreating just as they chose,frightened them almost out of their wits.After only a moment or two they gave up trying to defend themselves and took to their heels.A minute later all five of them were in full flightdown thecart-track thatled to themain road,with the animals pursuing them in triumph.(Animal Farm,Chapter II,p12,2008)

李继宏译:局面完全不受他们控制。他们从来没见过动物有这种行为,这些动物以往逆来顺受,任由他们肆意欺凌,如今却突然奋起反抗,这把他们吓得魂飞魄散。很快他们放弃了自我防卫,转身就逃。一分钟后,这五个人沿着通往大路的马车道没命地飞奔,农场的动物则在后面乘胜追击。

李元莘译:形势完全失去了控制。他们从前还没有见到动物这样的举动,他们曾经是怎样随心所欲地鞭笞和虐待这一群畜牲!而这群畜牲们的突然暴动吓得他们几乎不知所措。转眼工夫,他们便放弃自卫,拔腿就逃。又过了个把分钟,在动物们势如破竹的追赶下,他们五个人沿着通往大路的车道仓皇败逃。

此段两人的翻译都堪称经典,前者使用语“逆来顺受”“肆意欺凌”“奋起反抗”“魂飞魄散”“乘胜追击”等一连串的四字词烘托出紧张而激烈的气氛,后者则使用感染力十足的语言,让人如临其境,似乎能通过文字观赏了动物们抗争的战斗场面。两者均精准地展现了原文中人类面对动物突然暴动而惊慌失措的场面,同时还不失语言的优美性和流畅性。

综上所述,如何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做好风格维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保持韵律一致,在音律上通过押韵,拟声,叠韵,节奏和停顿等手法尽可能地提高与原文的忠实度和文章的音乐性,但切忌因为要保持语音的统一而漏译,或从个人主观上添加原文没有的内容或含义。要精准用词,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重语境,即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不能“理所当然”地直接使用词语的常用含义,而应根据文章所给的线索,选用最贴切的含义。要在必要时修改句式结构,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句式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用法习惯和结构顺序上。修辞需要仔细斟酌。英文中的修辞和中文多有不同,译者应该在保持原文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尽量译出原文中的修辞,但也不能为了译出修辞强行改变原文所表含义。要保持意境美,既然是文学作品,就不能失了文学作品的意境美。多揣摩原文意境,翻译时多注意遣词造句,争取做到符合原文意境。

文学翻译的历史非常悠久,大量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有关文学翻译的理论阐述,使得文学翻译及其研究成果成为翻译研究中的经典话题。文学作品翻译不应只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切体会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 进而在自己思想、情感、生活体验中找到关于原作内容的最适合的印证,同时还必须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疑的再现出来。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翻译不仅要完美体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更要对其作品风格进行维护。

猜你喜欢

译本文学作品译者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学作品与数学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