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研究

2019-01-19谢宜婷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信息化服务建设

谢宜婷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 201418)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信息化也已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趋势。“教育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一起,已经成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三个核心。”[1]教育信息化作为社会信息化的核心,对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起着促进和引领作用。同时,高校作为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应该走在教育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最前沿。

高校信息化是国家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高校在国家和教育部门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培养人才和对外交流全方位发展提供服务的过程。信息化建设是指为实现信息化而采取的措施和行动。[2]高校信息化建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高校信息化软硬件环境建设、高校信息化资源建设、高校信息化机制建设。[3]

从“信息化”概念的提出到现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历史总体看来还不是太长。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学者梅田忠夫在 《信息产业论》中首次提出了“信息化”概念。1990年,Kenneth.C.Green开启了Campus Computing Project,迈出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我国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始于90年代中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校信息化水平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正视差距,发现原因,努力缩小差距,是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也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信息化时代,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化服务,信息化水平越高,对于教学与科研的服务与促进作用就越强;反之,其服务与促进作用越弱。瞄准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信息化建设能够及时更新和运用高科技,服务教学与科研,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从而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因此,一定意义上说,信息化建设水平反映了高校的办学水平。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提升培养人才能力的重要手段

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也在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内容与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因而高校信息化建设就成为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相比,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其独到之处,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另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提升教学效果,如慕课、微课等等。当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还能对教学过程做到全方位的服务,监控教学流程,保证教学效果。

(三)高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对外交流与合作是高校的重要使命。这里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是广义的理解,既包括境内外的,也包括国内外的;既包括教育教学的,也包括科学研究的;既包括理论研究的,也包括产学研合作的。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就是搭建广阔平台,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从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合作能力。

(四)高校信息化建设是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

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是十分强大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需要进一步拓展。实际上,高校可以通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政策咨询、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来提供多种服务,这种服务对学校来说是需要的,对社会来说也是需求的,因而是双赢的。如何让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更好地体现出来呢?答案是:信息化建设是展示产品的橱窗,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关系到高校社会化服务的水平。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进入2.0时代,信息化趋势和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4]2015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政府共同举办的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强调,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信息化由数字化转向智能化

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智能化是指事物在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所具有的能动地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属性。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广泛应用,经济社会各行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高校信息化已经由数字化转向智能化,智慧校园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一体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数据技术引领的时代,数据处理技术日新月异,为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及其应用提供了可能性。高校信息化建设正借助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教学科研、学生学习生活、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的海量数据进行收集、归纳、分析与发掘,着力构建以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为核心、以云服务平台为依托、以校园管理服务平台为应用形式、以物理校园建设为终端的信息化校园。如校园管理服务平台中的教育资源平台建设,提供了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改变了以往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机构固化的状况,并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提供配套信息服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轨迹和学习效果,提供量身定做的学习计划,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效和学习成就感。[5]

(三)数据服务价值进一步提升

大数据时代,数据价值由数据信息转向数据服务发展。与以前的数据价值由数据信息体现不同的是,当前的数据价值主要体现为数据服务。数据服务就是将以往的数据孤岛整合成数据资源,形成安全可靠、优质高效、融合共享的服务平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管理服务工作,从而实现高校数据信息战略资源和无形资产的服务价值。通过这种方式,高校信息化建设在掌握大量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建立起辅助决策系统,为学校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为实现学校发展创造价值。

三、高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亟待提高

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存在着高校之间信息化建设水平不一,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这主要是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少数领导的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或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二是教职员工的信息化运用和需求不强,部分教师还是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不能适应教学手段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三是信息化建设部门发展意识不强,一些学校还没有形成功能完善、组织完备、运行高效的专门机构,存在着多头管理、各自为战的状况。这些都对高校的信息化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

(二)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不够完善

2010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和《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等目标任务。[6]但在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还没有科学设计;或是还停留在纸面上,没有落到实处;或是存在部门设置、制度安排、功能整合和管理服务等方面问题;或是先进技术未能得到重视与应用。有数据显示,受调查的243所高校中,由于IPV4地址资源竭尽,47%的校园网出口使用私有IPV4地址;IPV6的部署不足一半,观望严重,需要发展。[7]

(三)信息化建设实际投入严重不足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4G时代即将结束,5G时代即将来临。新的时代要求高校信息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调查表明,一些高校重视学校的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忽视了信息化等软件方面的建设,尽管信息化建设也是硬件建设的重要内容。部分高校的信息化教学设施、科研平台、管理系统、服务网络都还停留在满足最基本的需求水平上,年均投入经费严重不足。经费投入不足既影响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又影响了学校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水平的提高。根据《“互联网+”时代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报告》的调查数据,222所高校中,在经费预算方面,有年度经费预算的占比35.7%,没有固定年度经费预算的高校占比64.3%;在经费投入状况方面,轻运维、重建设的情况表现明显。总体建设经费分布呈近似橄榄型特征,运维经费整体偏低,呈线性递减特征。[8]

(四)信息化专门人才的匮乏

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性强,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新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信息经济、现代科技发展态势良好,对计算机、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量较大,人才流向趋向这些部门的趋势比较明显,因为这些单位提供的薪酬更有吸引力。相比之下,高校的优势并不明显,一些高校由于没有专业水准的人才,信息化建设受到了极大的制约。现有研究表明,信息化管理部门人员规模分布存在结构性不均衡特征,人员规模在10人以内的高校占54%,11-30人的高校占 37.1%,31-50人的高校占7.0%,51-80人的高校占1.9%。而高校学生培养规模却呈橄榄型特征,5000人以下的高校比例为9.0%,5000-10000人的高校比例为15.1%,10000-20000人高校比例为30.7%,20000-30000人的高校比例为26.4%,30000人以上高校占比为18.9%。两者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9]

四、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认识是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校信息化建设必须适应科技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高度重视是信息化建设推进的思想前提。为此,从高校领导到师生员工,必须提高认识,重视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提高教学、科研和服务水平,以更好地发挥高校的功能作用,更多地培养高素质人才,更优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科学规划信息化建设格局是基础

信息化建设是一盘棋,布局谋篇是基础。针对目前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总体规划必须科学设计,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根据国家和教育部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编制信息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五年规划,设定建设目标;二是整合信息化建设的部门设置。形式服务于内容,部门设置应该着眼于功能和效率的实现。针对部门设置混乱,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可以整合为功能集中的信息化技术中心,提升服务效率与水平,如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就探索设立了信息化技术中心,中心设有办公室、应用研发部、数字资源部、网络技术部、教学支持部、用户服务部六个技术服务部门,作为校信息化建设与教学技术发展的职能部门,服务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三是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规划。高校的管理部门、教学单位、服务机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发展趋势拟定发展规划,以适应教育现代化和科技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如教学单位可以设定学科发展、课程资源的平台建设规划等等。

(三)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是关键

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校信息化建设需要以人才队伍为支撑。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基本上能够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但从提高服务水平和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看,还需要加强队伍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一是加强培训学习,更新知识存量,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二是引进专门人才,开展技术研发和维护;三是加强对外合作,开发更多更好的平台。

(四)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是保障

信息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资金投入作保障。学校应在部门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在总体规划中编制信息化建设投入经费,落实到位并且逐年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能够顺利推进。

猜你喜欢

信息化服务建设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