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战争磨难与书籍力量的新视角
——《当图书进入战争:美国利用图书赢得二战的故事》述评

2019-01-19王建江

图书情报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纳粹战争协会

王建江

(浙江省海宁市图书馆 海宁 314400)

图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追求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承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战争作为一种极端的暴力行为,其过程伴随了摧毁与破坏。“文明程度的提高丝毫没有阻碍或改变战争的性质——战争的目的仍然是消灭敌人”[1]。当“图书”进入“战争”,这两种特殊的“存在”会发生怎样的作用或影响?蕴含了人类思想的书本在战争中的“命运”如何?它们最后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或者借鉴?通过战争中的图书的价值体现,我们对图书与阅读的意义会产生哪些新的理解和认知?《当图书进入战争:美国利用图书赢得二战的故事》以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运用“图书”这一新颖的视角解读了二战,披露图书为美国军人获得胜利发挥出的特殊作用,揭示了美国发起图书传播运动的历程及其怎样帮助他们战后文化秩序的重建。这些信息,带给我们新的思考与借鉴。

1 图书简介

《当图书进入战争:美国利用图书赢得二战的故事》著者是美国的莫里·古皮提尔·曼宁。犹家仲翻译、彭金玲译审后,2017年1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曼宁身兼作家、律师双职,著述丰厚。在为其著作挖掘研究资料时,接触到“军供版图书”和参与二战美军对“战时图书协会”的感谢信,激发其写作此书。通过搜集、研究大量当事人的手稿、书信和文件等等第一手资料,最终完成了这本意义特殊、备受关注的历史著作。美国《科克斯书评》称它“为我们审视战争的磨难和书籍的力量提供了一个新颖独到的视角”[2]封底。

这本书有一个略带夸饰的副标题:“美国利用图书赢得二战的故事”。细阅全书,图书作为一种“思想武器”,在二战中凭藉美国在全国发起的“胜利图书运动”以及之后的“战时图书协会”,为美军提升士气、战胜敌人,乃至战后就业、再教育等方面,产生了不同寻常的积极影响。该书共十一个章节,完整回顾了二战中及战争前后,相关图书在特殊背景下的命运及历史作用。从大意上分,第一章讲述德国纳粹焚书活动及对敌对国的文化破坏,招致美国媒体、图书馆界的揭露和反击;第二章和第三章讲述美国为抵御纳粹思想文化入侵,发起全国范围大规模“胜利图书运动”,募集书本给参战美军以鼓舞士气;第四章至第九章,讲述美国的“战时图书协会”出版“军供版图书”给前线军人,助其消除心理阴影获得精神支撑,最终赢得战争;第十章和第十一章讲述战后这些图书为退役美军重新就业或再教育发挥的积极作用。作者的叙述笔调兼具历史的严谨性与文学的生动性,既顾及历史背景的交代,也注重故事细节的叙述。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除了在正文前加入诸如“民众捐书情景”、“军供版图书书影”、“美军阅读图书”等插页之外,书后还附录了“遭纳粹查禁的作家名录”(部分)和“军供版图书总目”,为本书增添了史料色彩。

2 “图书传播运动”下呈现的多重意蕴图景

在曼宁的这部著作里,战争成了一个融汇全书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下,图书及与之相关的事件成了一种与战争相涉的动态的存在物,呈现出历史、文化、政治等多重意蕴。

2.1 纳粹焚书运动与美国“图书传播运动”的起因

美国力推图书作为精神武器,起因于抗议德国纳粹的焚书运动。为了进行思想文化控制,纳粹分子上台后不久即成立了一个“德国图书馆管理员联合委员会”,“禁止出借布尔什维克书籍、马克思主义书籍以及犹太书籍”[3]。不仅如此,凡是被怀疑威胁纳粹民族运动的“非德意志”图书与文献,包括犹太人的著作,全被焚毁[2]2。审查、惩罚“一切反纳粹思想的同情者”。“很多人先发制人地销毁那些可能有问题的文献及著作”[2]4。利用文化语言的率先渗透和入侵,德国相继打败了波兰、芬兰、丹麦、挪威、比利时、荷兰以及卢森堡等国。对这些国家,纳粹力图“推倒的第一根支柱便是图书馆。”“对于不喜欢的书,他们便付之一炬”,取而代之的是“体现德国化的进程”并“经纳粹认可过的作品”[2]11-12。

在德国故技重施,战争进行前“借助电台对美国发动了思想攻势”后[2]14,美国媒体轻而易举地“揭露出德国电台的真实意图”。美国图书馆协会表示,对于企图消灭人民思想的德国纳粹,“最理想的武器与装备便是图书本身”。他们呼吁通过鼓励美国全民阅读,淡化德国人电台思想进攻的影响力。的确,从人类思想意识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来说,抵御一种思想的入侵,最大的力量存在于文字里。如果纳粹试图用他们的书籍“激起千百万人的不宽容、压制以及仇恨”,那么,最大的反击,不就是“找其他的书来号召千百万人与之对抗吗”[2]15?这也是美国发动声势浩大图书运动的起因。

2.2 抵御、反击敌对国思想入侵的“图书传播运动”

本书的大量内容在于叙述美国应对二战所发起的“图书传播运动”,这个运动在历史上寓含了两个阶段:募集书本的“胜利图书运动”、制作“军供版图书”的“战时图书协会”活动。

2.2.1 从“国防图书活动”到“胜利图书运动” 行动开始,部分图书管理员们出于道义和专业,自愿地主持地方性图书捐赠活动。不久,美国图书馆协会被这些成功的地方性募书活动吸引,经过政府批准,通过美国劳军联合组织和美国红十字会等部门筹措资金,很快发起了一次全国性的图书捐赠活动,即美国“国防图书活动”。

通过覆盖全国的宣传运作,募书活动渐成规模。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让美国面临在太平洋和欧洲、非洲两个战争,也促成了“国防图书活动”向“胜利图书运动”的转变,美国以此命名意图“阐明国家打仗的原因”,“反映美国的参战进程”[2]32-33。美国图书馆协会呼吁美国民众运用图书这一精神武器抵御、打击纳粹。在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宣传举措下,美国民众懂得了战争旨在“保卫自由”,爱国捐书活动在美国社会如火如荼展开。

2.2.2 从“胜利图书运动”到“战时图书协会” 募书活动达到一定阶段后产生了问题:从数量上说,军队规模膨胀,募书资源却面临极限;就质地而论,行军需轻装,而不少书本过于厚重。这些问题从根本上促成了图书从单纯的募集向科学而具备针对性的制作发展。“来自几个大出版社的代表以及出版界的几位关键人物组成了一个工作委员会”,即“战时图书协会”[2]64。该协会的成立,后来促成了一个在美国历史上的关于图书的持久项目——创设、印行“军供版图书”作为“精神装备”给作战前线的美军。

“军供版图书”对美国政府来说,成了分发给士兵的“必需的武器装备”。在普通的“平装书”不能解决前线美军对图书需求的情况下,“军供版图书”应运而生。这种旨在适应服役美军具体环境的图书,采用特别的印制技术。“节约空间,减少重量,书也柔软,更容易塞进口袋里或装入背包中”[2]76。在曼宁的叙述里,协会对图书规格的细化程度,具体到了文字的印制格式等,“双列各式”每页不仅能多容纳文字,“即使在较差的灯光下和运动环境中也能够阅读”。封底内页还列出协会最近新书书名[2]77-78。在选题上,出版商“选出那些服役人员需要的书”,协会的阅读小组“收缩选择的范围”,军方负责人就这些选题寻求政府批准,以此让书本“适应每位士兵的阅读趣味”[2]79。这些图书为“精疲力竭、疲乏困顿”的战士提供了“精神依托”[2]90。

2.2.3 图书界人士的努力 通读本书发现,美国声势浩大的图书传播运动,吸引了从总统到普通美国公民的踊跃参与。图书馆管理员、政治家、教师、大学生、出版商、作家、演员等等,都扮演了积极的角色,成了致力美军战胜敌人的“精神力量”的推动者。美国图书馆界在其中的努力是极其重要的。作为一个专业机构,美国图书馆协会以其在图书馆界的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为驻扎在海内外的美国士兵发起了募集资金和图书的运动,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4]。

依照本书的叙述,从这些参与者中略列几例图书工作者。艾尔斯·沃伦:美国“国防图书活动”即后来的“胜利图书运动”设立初期的负责人,她从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的职位上被聘请过来开展该项活动的工作。“沃伦的人格、职业道德以及图书馆的工作经历”,使她能够胜任这份寓含“挑战性的工作”[2]29。短短几个月,该项活动便募书几百万册。约翰·康纳:沃伦的继任者,之前是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助理管理员。他不仅指导完成了预设的募书数量并向前线士兵进行输送,还通过援助机构向被关押的战俘送去图书。范·多伦·斯特恩:军供版图书生产管理的负责人,之前从事口袋书的编辑工作。他监管的程序和经手的图书众多,不仅负责图书的选印等,还不时应对来自印刷公司等的、威胁到军供版图书“及时出版的障碍”之类问题。

2.3 主动层面之“图书应用”:选择、阅读与交流

作为大规模的国家行为,对图书内容的选择、阅读,显然是不能疏忽的问题。我们发现,作者对“图书应用”的问题着重于两个层面的阐述:主动式择书和主动式阅读。

主动式择书。在作者笔下,募集图书的“标准”并没被作过多的叙述,但显然并不是所有的书本都被募来送给士兵。“胜利图书运动”初期募来400 万册图书,然而分类中心拒收了150 万册,“因为它们不适合训练营使用”[2]40。后来募得的书很多书“不适合军队阅读”,因此被分发给某些团体或地区等[2]54。图书制作上,“战时图书协会”筹备之初,设立“战争图书专家组”,旨在“推动选题特别的图书”,诸如“国家为什么会参战,什么价值观正在受到危害,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结束战争等”[2]69。这些图书被作为“紧急”系列图书出版并取得成功。

主动式阅读。本书内容上的特色之一是,对前线美军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主动姿态”,叙述较多。一是作为读者的军人与这些图书作者的交流沟通,他们主动写信给作者,表达他们的阅读感受(更多的是被书中情感思想吸引产生共鸣)和对图书的看法,并获得了作者的回信[2]103-109。二是军人给“战时图书协会”写信,表达他们对“军供版图书”的看法或建议。这些来信或“赞美协会的努力”,或“要求新的选题”,或讲述在前线“读书的故事”,或“痛苦地抱怨某本书”[2]116。 “很多军人喜欢读”“参战国的书”并表达了他们的这个论点;不少士兵“提到对某些选题的特殊要求”;“一些士兵索要经典著作、运动类图书、现代小说、历史书籍”等[2]119-121。

3 “图书传播运动”带来的历史思考

3.1 图书在“两个战争”中的特殊作用

“战争”在全书中,是个双重概念,一是意识形态的入侵,一是枪林弹雨的环境。图书运动在抵御敌对国思想领域的入侵上,显然起了巨大作用。在曼宁的笔下,作为极端生存环境之一的战争,不仅带给人身体之危险和紧张,它对人精神的残酷还在于,“很少有渠道能让他们放下”精神重负,“每一封寄回家的信都经过了审查”,确保“任何敏感的信息”不致“泄露出去”,“每封信都由身边的另一位士兵读出来”[2]102。图书成了很多人唯一可靠的精神寄托。作为阅读承载物的图书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作者对此并没泛泛而谈,却借助这次运动的参与者(工作者与阅读者)的言行进行了阐述,令人信服。“胜利图书运动”设立初期的负责人艾尔斯·沃伦在为一本图书馆杂志撰写的社论中表达出她对图书作用的认识:某些图书能够帮助阅读者消去“病痛”、“走出厌烦或孤独,去进行愉快的冒险”、“找到快速进步的思想”[2]30。确实,一种观点认为,“阅读疗法”的不可替代性,是它“利用文献作为主要工具”,“调动和强化读者自身的力量”[5]。

图书为很多人提供了宣泄的渠道,让陷入困境的思想和心灵得以平衡。一些作品巧妙地表达了“个人深层的经验与情感”,这让很多士兵觉得作者“了解他们的内在思想与情感”,获得慰藉[2]103。一些士兵致信作者“我的精神不断提升,终于找到了我自己”,这些作品成了“一封来自家乡的珍贵的信”[2]105。作者列举美军给协会的信,表达了图书在充斥着死亡气息的阵地所给予阅读者的精神支撑作用。在战壕,借助手电,“读军供版图书”,图书中“这位下士的经历让我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尽管空气中响彻着死亡的声音”;一些书还让人觉得“即使在战事非常紧张的时候,我也会想着那本书,它真是太有趣了”;因炮弹受伤的士兵无法动弹的时候,只能通过读一页页的书“远离现实环境”,直到被送进医院[2]124-126。

3.2 “图书传播运动”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深远影响了人类现代社会形态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图书馆事业”,是“世界范围内图书馆职业形态发展的重要阶段”[6]。本书对于图书的姿态,呈现给读者两个迥然不同的行动:纳粹的焚书,美国的图书传播行动。实质上,这是两种文化行为的角力。从这个高度去审视战争,本书的“战争”,事实上也是两种文化作用的冲突。德国纳粹的焚书之举,及其之后的对战败国的图书破坏行为,本意在于“同化”它们的文化,破坏民众的精神自由。但一个不可忽视的也是最基本的道理是,人类的文化与思想,一经图书物质得到传播之后,是不能被轻易毁灭的。

“胜利图书运动”在战争背景下的表现,显然“加强了图书馆与本地和国家重要组织和机构的联系,由此构建了积极的美国图书馆公共关系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美国图书馆界在民众和政府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4]。而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图书传播运动”也“为美国通过爱国主义来提振国民精神提供了契机”[2]303,在战后,美国图书馆界把退伍军人的就业问题纳入选题范畴,为他们提供各类关于就业与教育的咨询参考。因为图书传播运动,不少退伍军人在战后的受教育中,表现优秀,这对提升美国的国民文化素质无疑作用深刻。

图书运动产生的历史影响,超越了战争的背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美国的图书出版业在二战中,审时度势地把“精心挑选”的图书通过各类“国际化”宣传运作,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并在无形中为赢得战争胜利提供了“思想文化支持”,提升了“美国的文化软实力”[7]。这些关于图书传播运动的经验及对文化传播的功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 结语

本书作为一部历史研究著作,务求客观性与科学性是其叙述基础。暴力的“战争”与文明的“图书”作为一组对立关系的存在物,得到了较好的统一。图书、图书运动、阅读、出版,等等,在政府的支持、导向下,成为寓含国家色彩的行为,不仅在战争背景下,彰显了特殊的作用,即便在战后,历史影响还是深广的。当然,跳出某种历史局限,美国图书馆协会在战争中出于满足国家需求却忽略了“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违背了知识平等的理念和知识自由的原则”,蓄意审查“敌对国的图书期刊”之行为,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4]。在二战中,美国把“精神武器”的图书印行到海外,既是出于经济利益的权衡,也在无形中“巧妙地灌输”某类“意识形态”,从另一个角度来论,或也是“文化上的一种入侵”[8]。不过,作为一部运用“图书”这一独特参照来审视“战争”的研究著作,本书呈现给我们之历史事件及其现象背后的文化、政治及地域等影响,却给我们提供了体会其中蕴意的多维度视角和历史思考。

猜你喜欢

纳粹战争协会
娄底市翻译协会简介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纳粹举手礼?(历史老照片)
他们的战争
《白丝带》:纳粹是怎样炼成的?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
纳粹“海报男孩”晒与希特勒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