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蓄得缣缃能饷士,一乡文化在山南”*
——秦毓钧与近代无锡文献

2019-01-19许琳瑶

图书情报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无锡图书馆

许琳瑶

(无锡市档案史志馆 无锡 214021)

地处江苏南部、太湖之滨的无锡,在宋代,有一个书香之家尤氏。到了尤袤(字延之,1127-1194)时,在惠山脚下梁溪河畔筑下了一座“万卷楼”,如今虽然楼中所藏文献及其所著《梁溪集》稿本早已散佚无存,但其所著《梁溪遗稿》两卷却传承于今,所撰《遂初堂书目》更是我国最早的版本目录之书。

自明、清以来,当地民众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利用京杭大运河所带来的地域区位优势发家致富。有的世家名族经过持续数代的财富积累和家业发展,日益注重对自家子弟进行儒家文化培养,提升其儒学修养。与此相关,造就了当地读书、藏书,以至刻书、著书活动的活跃,无锡地域的文风日趋昌盛。

到了晚清时代及中华民国早期,因时局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书籍的保存和收集由以私家藏书为主,逐渐向公共图书馆的形式过渡,一些有着家族藏书背景的读书人,开始投身于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大力推动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秦毓钧先生(1873-1942)就是这样一位在新、旧文化激荡下成长起来的人物。

1 家风熏染、国学基础与“新学”启蒙

秦毓钧,字祖同,号平甫、一鸣,出身于锡山秦氏家族。

锡山秦氏源远流长,其先祖为北宋后期著名词人秦观(1049-1100)。秦氏于南宋时始迁于无锡,以仕宦发家,以孝友传家,至明、清时达到鼎盛。在科举时代,秦氏家族史上出过七十七名举人,三十二名进士。在三十二名进士中,又有十三人被钦点了翰林,得以入翰林院供职[1]。在家族成员中,颇多热爱藏书、读书、著书者等文化活动,代有文人雅士,如明朝有秦旭①秦旭(1410-1494),字景阳,号修敬,善画梅,著有《修敬集》,开创了碧山吟社。、秦金②秦金(1467-1544),字国声,号凤山,明朝“两京五部尚书、九转三朝太保”,著有《凤山奏稿》《抚湘政要》《凤山诗集》等,辞官告老还乡后,在惠山脚下修造“凤谷行窝”(寄畅园前身),并与邵宝等人恢复碧山吟社。、秦瀚③秦瀚(1493-1566),字叔度,号从川,著有《秦封君集》《严栖集》《碧山吟社志》《从川诗集》等。、秦汴④秦汴(1509-1581),字思宋,号次山,秦金仲子,明代藏书家、刻书家,建有“万卷楼”作为藏书之所,刊刻图书场所名为“绣石书堂”。、秦梁⑤秦梁(1515-1578),字子成,号虹洲,秦瀚之子,为锡山秦氏家族中第一个修编《无锡县志》之人。等,明代诗人、画家秦旭(1410-1494)创立了“碧山吟社”;清朝有秦松龄⑥秦松龄(1637-1714),字汉石、次椒,号留仙、对岩,晚号苍岘山人,著有《苍岘山人文集》六卷,《诗集》五卷,《微云词》一卷,《毛诗日笺》六卷。、秦道然⑦秦道然(1658-1747),字雒生,号南沙,又号泉南,秦松龄长子,著有《泉南山人存稿》等。、秦蕙田⑧秦蕙田(1702-1764),字树峰,号味经,清朝官员、学者,与祖父秦松龄、父亲秦道然是三世三进士。、秦瀛⑨秦瀛(1743-1821),字凌沧,一字小岘,号遂庵,秦松龄玄孙,著有《小岘山人诗文集》《己未词科录》《无锡金匮县志》等。等等。秦氏家族的文化产业,更为人所熟知的是其在惠山东麓的私家花园——“寄畅园”,自明嘉靖初年由秦金始建,后经历代子孙进一步扩建、构筑,其山水园景之意趣也深受清康熙、乾隆帝的喜爱,时至今日仍为江南园林典范。

待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秦氏家族虽日渐式微,但仍然维持着尊师重学的家族门风。秦毓钧的祖父秦焕⑩秦焕(1813-1892),原名熙,字辑篁,号笠亭,廪贡生,官句容县训导,著有《水竹轩诗文集》等。“生平嗜学,出于天性”,在族中做过义举,“自奉至约,而褒其撙节之羡以资乐育,在句容时尝捐俸为月课,归里后,既捐款鸠资以充书塾经费,又为会课而自监督之,造就族中子弟”[2]598。在这样的家风影响下,秦毓钧自小受到良好的国学教育,少年时师从邑中名师秦复培、龚叔度先生,后又就读于东林书院。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考中秀才,次年调赴江阴南菁书院就读。

光绪二十八年(1902)八月,在秦氏家族的支持下,秦毓钧赴日本自费留学,就读于1902年成立的弘文学院师范科。弘文学院是当时日本官方支持的专为中国留学生兴办的高等学校,宗旨是教授日本语及普通教育[3]。当时正是国力衰弱、军阀混战的时期,留学生启程去往日本便抱有救国的思想,归国后大多成为了推动近代中国革命、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有许多当时著名的革命家和文化界人士,如黄兴、陈独秀、鲁迅、范源濂、陈宝泉等。秦毓钧在日本留学的两年时间内,接受了当时新式的知识教育,并接触了新的近代化生活方式和社会教育理念。光绪三十年(1904)学成归国后,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批接受过东洋乃至欧美西式教育的新一代知识分子,秦毓钧同大多数留学归国的同乡一样,投入到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历任济南、青浦、松江及本邑锡金师范学堂教习,并撰写了师范教育的专业教材《教育学》[4]24-31。

2 任职无锡县立图书馆馆长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至民国六年(1917)间,秦毓钧历任上海《申报》、《时报》主笔;民国九年(1920)至民国十四年(1925)一月,又回到无锡任《锡报》主笔;并于民国十四年(1925)六月至民国十五年(1926)二月间自主创办《无锡新闻》,任社长兼主笔[4]32-89。尤其《申报》主笔一职,相比他的其他经历而言,更为本邑之外的民众所知。担任各报社主笔期间,秦毓钧不畏强权,无论亲疏,所撰社论针砭时弊,启发民智,很受读者欢迎,这与他耿直不阿的性格和那一代读书人“经世致用”的抱负是分不开的。

在报业辗转多年之后,秦毓钧在民国十四年(1925)接任无锡县立图书馆第三任馆长。无锡县立图书馆于民国四年(1915)元旦开馆,仅比国家图书馆前身的“国立京师图书馆”晚了三年,是全国五大县立图书馆成立最早的一家。对秦毓钧的人生而言,这是另一个能够发挥所长的平台。

2.1 与图书馆的缘始

虽然在成立十年后方才接任馆长,但是从县立图书馆肇始之初,秦毓钧就与其结下不解之缘。据秦毓钧编纂的《无锡县立图书馆历年概况》(1928)记载:

民国元年四月,邑人丁宝书、林志熙、华文川、秦玉书、吴学莱、蔡文森、顾倬、侯鸿鉴、曹铨、黄龙骧、秦振镐、陶守恒等联名呈请无锡军政分府秦毓鎏就三清殿旧址拨款筹办图书馆,由军政分府照会顾倬、秦玉书为经董,秦董主建筑工程,顾董主购办图书,筹备馆事三年[5]225-226。

积极参与筹办图书馆的乡贤名人中,多人与秦毓钧交好,如侯鸿鉴①侯鸿鉴(1872-1961),字葆三,号铁梅、病骥、梦狮、沧一,又号病骥老人,民国教育家、藏书家,留日学成归国后历任竣实校长、南菁学监、蚕业校长,江苏、江西各省视学,河南第一师范讲师,集美学校校长,福建教育厅秘书,上海致用大学校长等职,并出资兴办竞志女子学校,以献身教育为宗旨。、顾倬②顾倬(1872-1938),字述之,别号云窝,留日归国后历任东林学堂校长、上海中国图书公司编辑、直隶提学使署教育科长等职,创办新民小学、女子职业学校,后又任江苏省第三师范学堂(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前身)监督(校长)。是与其一同到日本弘文学院留学的同届学生,蔡文森③蔡文森(1872-1948),字松如、处默,曾任锡金初级师范第一任校长、无锡县立师范校长、商务印书馆编译等职。曹铨④曹铨(生卒不详),字次庵,与吴稚晖,俞复、丁宝书等创办无锡三等公学堂。是秦毓钧的昔日同窗、同事,裘廷梁⑤裘廷梁(1857-1943),别字可桴,清末时任锡金学务公所总董,主持恢复了竢实、东林和三等学堂,并设立四城小学、乐歌补习所和初等师范学堂,大兴办学之风。、廉泉⑥廉泉(1868-1931),字惠卿,号南湖,别号岫云山人,无锡著名藏书家、收藏家,曾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徐锡麟等人。、孙揆均⑦孙揆均(1866-1941),字叔方,又名道毅,号寒厓、江东孙叔等,藏书家,来鹤楼楼主,与吴稚晖、丁福保等著名教育家、藏书家交情颇深。、俞复⑧俞复(1866-1931),字仲还,与吴稚晖等创办无锡三等公学堂,历任锡金军政分府民政部部长、无锡县民政署民政长、无锡市公所总董等职。等无锡文化界名人也都与秦毓钧有较为密切的来往,秦玉书⑨秦琢如(1866-1945),字玉书,与顾倬一起为无锡县图书馆筹建经董,负责筹建、督建图书馆工程,并主持编制了《无锡县立图书馆汇刊》《无锡县立图书馆乡贤部书目》等。、秦振镐⑩秦振镐(1871-?),原名大镛,字卓桴,号尚园,历任秦氏公学、竢实学堂校长,乙种工业女子师范、松江、吴江中学校等监教员,无锡市议员。、秦毓鎏⑪秦毓鎏(1880-1937),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民国初年任锡金军政分府总理一职,任内曾主持开辟光复门、筹设图书馆、扩大公花园等市政工程。等则是其族中叔侄兄弟。在图书馆建筑工程过程中,当时担任《申报》主笔的秦毓钧还在上海代为联系为图书馆采购大自鸣钟事宜[4]91。

自民国九年(1920)从上海回到无锡以后,秦毓钧一直关心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多次在报纸上发布有关无锡县立图书馆的评论,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一地之图书馆,与地方文明,至有关系。建设愈多,则地方之文明愈启”[6]92。可见秦毓钧对图书馆在一地文明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有着清晰的认识,也有着借图书馆的建设开启民智、普及新知的美好愿望。

然而1925年的中国正兵祸连年,内忧外患之下,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推进都无比艰难。但是在秦毓钧接任馆长的四年里,他还是排除万难,专于馆内工作,将教化民众作为己任,自述“萧规曹随之后,抱知新温故之心,业业兢兢不遑暇逸”[5]225,为当时无锡县的文化事业、为保存无锡县立图书馆的宝贵资料做了重要的贡献。

2.2 重视前人成果

编纂出版《无锡县立图书馆书目》,是秦毓钧接任馆长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部书目历经三任馆长之手、遭受兵燹劫难之后终于付印出版,其过程详细记录于1926年2月,校读全稿完毕后他的附言之中:

本馆图书目录由前馆长刘书勳于民国四年编印一次,后五年又续印一次,均系油印,日久未免漫漶。刘先生正拟汇集前后两次书目并新增之书详为编校,用聚珍版排印,以期完善,忽萌退志,仓猝授代以去。(民国十三年二月严毓芬附识)

是编系严前馆长偕黄前馆员悉心编纂成经史子集丛书五部目录,釐为十六卷,其他因限于时间,不及统编。会值两次军兴,邑遭蹂躏,荏苒年余始克付印。毓钧受代後忝厠校阅,汲深绠短莫赞一辞,惟鲁鱼亥豕,贻误良多;行列畸邪,自知不免。[5]2

这部书目将古籍按《四库全书》之方法分为经、史、子、集、丛书五部,完整地反映了当时无锡县立图书馆的旧学类馆藏,并集中体现了民国时期无锡目录学的实践成果。未及统编入册的新学类书籍则自成体系,另分为政、事、学、文、报章五部,亦体现了时人对新文学体裁类目的理解。该《书目》共十六卷,出版历程命途多舛,就当时有限的人力来讲,梳理校对工作亦是艰巨,秦毓钧完成这项工作,既在上任之初便对图书馆的概况有了全面的了解,也体现了他深厚的国学水平和坚韧刻苦的治学风格。

2.3 记录图书馆概况

在秦毓钧担任馆长期间,《无锡县立图书馆历年概况》于民国十七年(1928)付梓出版。《概况》由钱基博①钱基博(1887-1957),字子泉,别号潜庐,1918年曾任无锡县立图书馆经董,一生从事教育事业44年,先后任教于无锡师范学校、清华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武昌华中大学。作序,其中评价道:“江苏六十县,无锡号为壮县,而就图书馆而论,亦以无锡为巨擘”[5]213。相较于当时无锡域内的大公图书馆、天上市图书馆、泰伯市图书馆、泾浜图书馆,无锡县立图书馆作为无锡县唯一的公立图书馆,创立最早,且草创者都是本邑乡贤,多有留学东洋的经历,他们从日本引入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思想与理念,使得整个图书馆从建筑风格到内部管理,都具有新做派。秦毓钧在《概况》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图书馆的场馆结构、组织沿革、经济收支、藏书构成、馆内规程等内容,配以手绘的图书馆前场图、各楼层剖面图和馆舍全貌、馆室重要区域的实景照片,并编纂《无锡县立图书馆乡贤书续目》《历史保存部目次》《本馆储藏乡先达殿试策记》列在附录中,资料非常丰富详实,为后世考证无锡县立图书馆之源起发展有重要的佐证价值。

2.4 改进管理制度

秦毓钧在编写《无锡县立图书馆历年概况》时对图书馆的社会作用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民主教育之精神不仅在提高而在普及,图书馆者所以补助学校教育之不及,继续满足社会一般人民智识的欲望、引起研究的兴趣,换言之,即人类终身之学校也”[5]272。他深谙教育之重要,书籍之可贵,为此在接任以来一直以扩充书库、改进管理为第一要务。首先着手清理检点书籍,确保数目正确、条目清晰,使管理者一目了然;二是因经费紧张而调整采办书籍宗旨,他认为“图书馆之设含保存旧籍、灌输新知两大主义”,为此“除乡贤各书酌事搜罗外,新出各籍以杂志教科儿童用书为大宗”,并向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函请捐赠大量书籍;三是馆舍清理整顿,使环境宜人,保障安全;四是改进巡回书库管理制度,特请助理员主管收发,于寒暑假前专门检查、领取,并设两管理员分别于各市乡巡回,负责索回未还图书,以避免图书遗失;五是大力扩充儿童图书,在寒暑假期间对儿童优惠售券,并设置奖品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最终达到普及教育的目的[5] 267-270。

2.5 设立“善本书室”

秦毓钧素有爱书惜书之心,虽无锡县立图书馆经费有限,馆中善本精本书籍为数不多,但他认为有必要投入财力物力,挑选条件优良的阅览室进行改造,设立善本书室加以保存:“拟即以现有之特别阅书室改装书橱,组织善本书室,先从鉴别印本入手。而另改特别阅书室于二层中楼职员办事所后方,凭窗临风,空气光线两者俱足且便监视”[5]269。秦毓钧亲自拟定五条鉴定标准:

一曰旧刻,宋椠元刊流传绝少,本馆成立既晚,又乏巨资从事购置,间有明本亦大抵在嘉靖以后,然阅时愈久,流传愈稀……其免于劫而幸存者偶得一二,固宜球图视之,此其一也。一曰精本,书虽晚出,雕刻务求其精,校刊务求其适,若者正文补注有裨于后生,若者朱墨灿然为艺林至宝,得之既不属易,荟之实为钜观,此其二也。一曰孤本,雕刻印行当日无多,流传既久,十九湮没,其幸有孑遗者又复藏书家秘不示人、著录家亦未寓目,更历岁年有百损无一增例……此其三也。一曰钞本……本馆历年钞存不少,而精力所萃,每留意于乡人爱日精庐,间收当代未刻之籍,善本书室注意蒐辑乡先遗存,虽一卷半帙,亦皆先哲心血所留,他年贤子孙敏求先集,可望传播以免散遗,此其四也。一曰重本……如梁溪诗钞、常郡艺文志、江苏诗征,馆存不一,耳目所及,类予提存以资保守,求诸全国亦有先例,如江南第一图书馆提取重本分储于半边街通俗图书馆,如浙江省立图书馆提取重本别储于大方伯分馆,主善为师,非敢创制,此其五也。[5]323

此五条标准与善本书室所藏书籍之目录均收录在《无锡县立图书馆善本书目》中,该书目其实也是一本无锡地方文献和著述的目录汇集。虽然很多文献后来还是因战乱、灾祸等各种原因损毁遗失了,但此举还是汇集保存了不少地方文献。

秦毓钧在图书馆管理上向来有自己的主张, 他所作的一系列举措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馆藏书籍通过购置、捐赠、寄附等方式有了较多增长,且据《阅览概况》统计:“秦馆长自民国十四年八月继任至今,最多数全年共有一万一千八百八十人,每日平均三十三人零。以现今阅览人数较之初开办时,实已增进十分之七”[5]256。

3 地方文献搜集整理

由于大量文献在多次的社会动荡中已散失不可考,秦毓钧本人有关藏书的见解多仅见于《无锡县立图书馆历年概况》《无锡县立图书馆善本书目》等担任无锡县立图书馆馆长时期的著述。因此未有他奔走四方寻访古籍的记载,也未见他为自己的私人书斋立传。但他一生致力于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尤其对锡山秦氏家族文献汇集整理做了大量工作,由此可对其生平所藏所好窥见一斑。

3.1 捐赠书籍

据民国时期无锡县立图书馆各时期书目记载,秦毓钧本人共向图书馆捐赠了十三部书籍:

《自问稿》 ([明]秦汧著),一册,原稿本;

《自问稿选》 ([明]秦汧著),一册,钞本;

《竹外山房诗集》 ([清]秦潮著),二卷,旧刊本;

《梓里录》 ([清]秦焕辑),一册,原稿本;

《后乐轩遗稿》 ([清]秦森源著),一册,钞本;

《明秋馆集》 ([清]裘凌仙女士著),四卷二册,铅印本;

《怡安室诗稿》 ([清]华韫珣女士著),一册,旧刻本;

《峄青阁稿》 ([清]张应兰著),一册,钞本;

《三君事述》 ([清]朱培年著),一册,木刻本;

《灵兰阁律赋》 ([清]王礼甲著),一册,钞本;

《辛亥水利调查笔记》 ([清]胡雨人著),一册,铅印本;

《滇缅划界图说》 ([清]薛福成著),一册,石印本;

《英法意比志译略》([清]薛福成鉴定),四卷二册,石印本。

秦毓钧所捐书籍中,前七部均是族人所著作品,其中秦焕为其祖父,秦森源①秦森源(1901-1925),字筠芬,别号思潜,笔名铸魂,秦毓钧长女,毕业于无锡竞志女子中学,临终之际,曾将自己的诗文手稿转交给父亲。是其女儿,包括裘凌仙、华韫珣两位女士也是秦氏族人的妻室;另外六部则是本邑文人学者所著作品;可见其对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尤为热衷。在这方面,秦毓钧的祖父早有榜样在先,秦焕“好经说及经济有用之书,纂言提要汇录数十册,尝手抄人谱、高子遗书及方舆纪要全书以时浏览,尤熟复于秦氏掌故,手辑成卷,遇族中子姓,称述先德孜孜不倦”[2]。秦毓钧自小受此耳濡目染,无形中决定了其毕生的志趣。他曾在担任《锡报》主笔期间,开设专栏专门撰写无锡地方掌故,从1920年10月到1922年3月,共留下九十余篇地方人文的考证文章[4]74,引书据典,信手拈来,侧面反映出秦毓钧搜罗、关注了数量较多的地方文献。

3.2 以抄本扩充书库

民国时期,出版印刷技术尚不发达,秦毓钧既然已有搜集地方文献作为善本保存之发展规划,便提出以抄本复制保存的途径。民国十五年(1926)一月,秦毓钧将《县图书馆之进行策划》的报告刊登在报纸上,广而告之,其中提到:“略谓自来收藏图书,其效用至大,首在表彰散佚乡哲遗书,零篇断简,或为人间孤本、或并未刊布,而抄本流传尤宜广为搜罗,以资储藏,现拟酌雇抄书员一人,向私家指借抄存藏馆,以不没先哲著述之苦心,其宜策划进行者一[4]94。”于是在其所编纂的《无锡县立图书馆乡贤书续目》《无锡县立图书馆善本书目》中,记载有大量的“本馆抄本”,利用公共的资源将私人藏书抄录复制另作善本保存,是真正的化私为公、为民所用,足以说明秦毓钧在藏书用书方面的思想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且此举确实搜集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地方文献,推动了无锡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

3.3 家族文献整理

作为锡山秦氏后人,秦毓钧无疑对家族有深厚的感情并引以为傲,致力于搜罗整理家族文献资料,在工作之余始终笔耕不辍。在《无锡县立图书馆历年纪要》中就有记载,于民国七年(1918)三月,图书馆曾“为秦平甫君搜录秦氏撰著”[6]。秦氏乃无锡地区名门望族,无锡文脉的重要部分,整理族人的文献著作任务艰巨、卷帙浩繁,但秦毓钧怀有一腔热情,孜孜不倦,从各类志书资料、家族所藏、图书馆馆藏中多方搜寻线索,其间多次遇到障碍掣肘,也曾因经费问题难以为继,仍潜心坚持,先后主编出版了《锡山秦氏宗谱》《秦氏三府君集》《锡山秦氏文钞》,并留下了《寄畅园考》 《秦氏献征录》《秦氏诗余集》等手稿,为后人研究无锡文史做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另有《锡山秦氏献抄》 《秦氏闺媛集》《秦氏碑碣记》等惨遭战火毁损,实为憾事。

4 结语

“蓄得缣缃能饷士,一乡文化在山南”。这是民国初期《锡山风土竹枝词》的作者,热情赞誉“大公图书馆”的诗句。在清末民初,公共图书馆在我国属于外来引进的新事物,秦毓钧和本邑一批新知识分子一起,筚路蓝缕,笔耕不辍,充满热忱地收录新学图书;征集整理古籍善本;想方设法为推广阅读设置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不仅出版了馆藏目录,还公开一系列馆内相关事务情况,发布馆刊,在动荡的社会里建立起了规模齐备、运转有序的现代图书馆,可以说是一项壮举。

近代史上的无锡得中外开明风气之先,地灵人杰,卓越人物众多,秦毓钧并不最为世人所熟知。然而他在完成自己社会公职的同时,还特别专注于本邑、本族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一地文脉之传承,文化教育的变革发展,揆诸实际,确实非常需要像秦毓钧这样热爱乡邦文献、乡土文化并有志于教化地方来者的文人志士。

除了无锡县立图书馆的创办和经营,秦毓钧以及一批同时期的近代新知识分子,如钱基博、丁福保①丁福保(1874-1952),字仲祜,近代藏书家、书目专家,编辑刊印多部书目及丛书,藏书众多,建有“诂林精舍”,向无锡县立图书馆、无锡县立第一小学图书馆、上海市立图书馆、上海震旦大学、北京图书馆等捐赠了大量书籍。、顾倬、侯鸿鉴、孙揆均、胡雨人②胡尔霖(1867-1928),字雨人,与兄长胡壹修一同创办“胡氏公学蒙学堂”和天上市图书馆,先后任北京女子师范教务长、校长,江苏南菁中学、无锡公益工商中学、宜兴中学等校校长,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等,还参与了无锡县立历史博物馆、无锡竢实学堂、东林学堂、竞志女学堂、第三师范学堂、天上市图书馆等的创办和经营,其中许多文化和教育机构,时至今日仍然在无锡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他们相互支持,共同以卓越的开拓精神在旧社会形制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新社会的样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看来,仍让人感佩他们的务实进取和远见卓识。

猜你喜欢

无锡图书馆
吴子岳:让产品从无锡制造变成无锡设计
无锡一棉
无锡景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图书馆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