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面向基层图书馆开展数字资源帮扶模式研究
2019-01-19李志尧
李志尧 韩 萌
(中国国家图书馆 北京 100081)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人群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1]。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由习近平在2013年首次提出,经过5年的发展,其理论内涵和系统实践不断完善。贫困问题从表象上看是经济与社会问题,但深层实则是文化与意识问题。文化精准扶贫是指通过在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品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扶持、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开展因需而异、因地制宜的精准扶贫活动,从而有效提升贫困人口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技能,逐步改善和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2]。2014年1月,中央下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开展贫困地区文化建设与信息化工作,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要求[3]。2015年11月,文化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充分应用“互联网+”思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服务内容,实现精准扶贫。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教育的学校、公民教育的课堂,在文化精准扶贫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公共图书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图书馆开展精准文化扶贫就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采用合理方法精准识别关键因素,确保真正的贫困人口参与文化扶贫项目,增强自我产业发展的能力,真正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4]。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以下简称“推广工程”)是依托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构建的基础性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在开展文化帮扶过程中,一直将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一方面不断满足贫困地区公众的数字信息需求,逐步引导当地公众树立主体意识;另一方面,重视加强对当地优秀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增强当地文化自信。
1 基层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现状
近年来,依托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我国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能力显著增强。一方面,国家将一批优秀的数字资源面向基层进行推送共享,已分批推送至全国近3 000个县级公共图书馆;另一方面,部分条件成熟的县级图书馆依托地方特色和馆藏优势,开展了本地区特色数字资源的建设工作。目前覆盖全国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已初具规模,与国家图书馆和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共同构成了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
随着构建现代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纵深发展,我国基层图书馆尤其是贫困县图书馆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体系中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县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到2020年基本具备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远程服务能力。但通过对贫困地区基层图书馆的调研发现,部分公众对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满意度偏低,仍有超过30%的基层公众从未接触过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具体来看,基层图书馆在数字资源服务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 资源获取与利用存在障碍
贫困地区基层公众的数字文化接触率偏低,信息素养普遍不高;缺少数字资源检索与利用相关的技能培训,对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认识不足。但囿于版权,推广工程提供的数字资源大部分只能借助数字图书馆专用网络和用户管理系统提供服务。截至2017年12月,推广工程网络资源中仅有26%可实现互联网访问,74%的资源需借助数字图书馆专用网络和统一用户管理系统访问利用,这增加了贫困县图书馆基层读者使用推广工程数字资源的技术壁垒。
1.2 资源配送精准性不足
先期针对贫困地区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帮扶主要集中在资源的种类、数量、覆盖范围等指标上,缺少数字资源调节与分配的制度安排,对数字资源是否因地制宜、合理分配、配送到位等内容关注较少。“大水漫灌”式的文化资源输入对于精准扶贫收效甚微[5]。在数字文化资源扶贫过程中,公众处于被动状态,资源供需错位、精准性不足成为一大难题。
1.3 缺乏对资源利用的绩效管理
贫困地区基层图书馆数字资源供给过程中存在重建设、轻服务的倾向,缺少对基层公众资源需求征集与调研,资源服务渠道不畅、内容单一、方式老旧;缺少有效的资源更新与资源淘汰机制,导致资源服务效能普遍偏低;对资源服务后期跟踪不到位,资源使用反馈评价机制不健全,资源扶贫效果不尽如人意。
2 推广工程面向基层图书馆开展数字资源服务的实践
推广工程一直坚持“资源下沉,服务下移”的宗旨,通过多种方式持续开展适用于基层公众的数字资源建设,并注重将资源建设成果通过多种服务渠道面向基层图书馆共享推广,惠及更广泛的贫困地区基层公众。截至“十二五”末,我国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量得到了较大均衡增长,大多数县级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保有量已超过4TB。
2.1 镜像资源基本实现县级图书馆全覆盖
在镜像资源方面,推广工程面向基层图书馆的资源涵盖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图片、视频、网络资源等多种类型。2010年,通过“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6],国家图书馆科学遴选、组织一批优秀数字资源推送至全国近3 000个县级公共图书馆,资源量达1TB;2016年,借助“基层图书馆数字资源提升活动”,推广工程进一步对县级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进行补充更新,面向全国近2700余家基层图书馆共享5 000种电子图书、200种电子期刊、5.2万幅电子图片、6 000集视频、300首音频、26万条网络资源等内容。
2.2 专用网络资源服务规模不断扩大
在网络资源方面,自2016年起,推广工程逐步开展县级数字图书馆专用网络建设,并重点向贫困县图书馆倾斜,逐步将县级数字图书馆网络接入国家数字图书馆网络体系,从而快速提升贫困县图书馆数字资源保障能力,为本地区开展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提供坚实基础。截至2018年底,全国已有300余家县级公共图书馆开展数字图书馆专网建设。借助基层图书馆网络互联互通,县级公共图书馆可以访问包括13万种中文图书、1.22万种中文期刊、300种报纸、40万张图片、1 600余集少儿动画等普适类数字资源。
2.3 新媒体资源建设与移动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在新媒体资源方面,构建移动数字图书馆云服务中心,将10万余册优质电子图书、300余种电子期刊和近2万集听书资源在全国基层图书馆共享。借助全国近400家的推广工程移动阅读平台服务分站,广大基层读者通过一次登录,即可免费获取海量数字资源。此外,借助图书馆公开课服务平台,基层公众可方便利用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图书馆公开课资源,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随身的便捷阅读体验。
2.4 打造“基层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
推广工程于2016年正式启动“网络书香基层图书馆帮扶计划”,截至目前,通过联通网络、遴选资源、搭建平台、专题培训等形式面向68家欠发达地区县级图书馆开展帮扶。推广工程为帮扶县搭建的“基层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基层用户可以通过电脑端和移动端利用该平台。此外,平台与统一用户系统实现了对接,基层用户注册后,除了可以使用该平台的数字资源,还可以一站式获取移动阅读平台、国图公开课等大量优质数字资源,实现了平台无缝式链接以及用户一站式体验。同时推广工程作了该平台的手机微信端适配版,帮扶县馆可以在本馆的微信公众号菜单栏里嵌入该平台,方便微信用户使用。平台为基层用户提供了3 000册电子图书、200种普及型期刊、2 500集各类视频,共约1.5TB数字资源,资源适用对象包括各类农业人群以及农村老人、妇女、儿童等;资源内容覆盖农林牧渔、医药健康、创业就业、法律咨询等领域,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认可。
3 推广工程面向基层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图书馆开展文化帮扶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遵循“精准”原则:明确能有效利用的文化扶贫资源,识别“精准”的服务对象,开展“精准”的文化帮扶项目[7]。在文化精准扶贫过程中,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贫困地区文化需求的精准识别、文化内容的精准帮扶和服务绩效的精准管理。推广工程作为一项国家级的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其资源扶贫一定要以贫困地区基层公众的数字文化需求为导向,建立与贫困地区公众信息文化素养相适应的服务方式,并提供长期、稳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同时,推广工程的数字资源精准扶贫也是面向贫困地区基层公众的一种数字文化理念传播行为,通过资源服务、宣传活动、政府推广等方式不断提升贫困地区基层公众的数字文化素养,弥补数字鸿沟。推广工程在开展资源建设精准扶贫工作中,亦应持续加强基层公众资源使用的评估反馈,对资源服务进行动态调控。
3.1 精准识别贫困地区基层图书馆用户需求
精准识别需求是图书馆开展文化扶贫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文化扶贫目标的重要保障,确保文化扶贫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扶贫对象的针对性,达到文化扶贫领域的“真扶贫”“扶真贫”的要求。目前不同文化贫困人群受当地经济、生活水平以及自身年龄、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所需要的文化内容、类型、获取途径等均有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基层图书馆把用户的数字文化需求作为服务重点,既要考虑地区发展与文化差异,同时也要明确年龄、教育程度、信息素养能力等不同读者的具体需求,按照用户的基本信息、行为特征、资源需求等开展多维度的识别。同时,在针对贫困地区基层馆的资源需求识别中,一定要加强针对基层图书馆员的调研,并且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等方式开展。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未来将逐步分析不同贫困群体及其文化需求,采用“供给创造需求”和“需求引导供给”的可持续帮扶机制开展扶贫工作。所谓“供给创造需求”,是指面向“无意愿利用文化资源脱贫”的贫困群众开展工作,这里的无意愿又分为无能力无意愿和有能力无意愿,这些群众主要是前期对文化和数字文化不够了解和重视,没能充分利用数字文化资源脱贫,因此推广工程将面向这些群众开展信息素养普及培训,引导他们利用工程推送的数字资源,逐步让这些群众了解到数字文化对脱贫的重要性。所谓“需求引导供给”,则是面向“有意愿利用文化资源脱贫”的群众,他们本身明确知道自己所需要哪些类型和内容的数字资源,推广工程将结合他们的实际需求,提供切实有效的数字资源与服务。未来,推广工程将实现供给和需求的有机平衡,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为目标,在不断丰富资源与服务供给的基础上,加快建立“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方式,进一步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3.2 加强针对贫困地区基层图书馆的定制化资源建设
经过多年发展,推广工程的资源建设逐步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共知、共建、共享”的建设思路。在这一思路下,针对贫困地区基层馆的数字资源建设中,推广工程充分运用 “图书馆合作”[8]这一理念,依托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开展的数字资源联合建设,通过数字化拍摄、转制加工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与贫困地区基层图书馆需求相适应的数字资源,形成有效的精准扶贫资源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推广工程构建我国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多向传输和交互共享机制,将一批适合基层公众使用的普适性的服务类商购资源面向贫困地区图书馆共享,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基层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水平。
3.2.1 面向不同群体定制个性化数字资源
在精准识别用户需求的基础上,面向贫困地区群众的定制化资源建设应重点面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返乡创业青壮年等群体。面向老人群体重点定制养生健康、休闲类的音视频、听书类资源;面向少儿群体,重点定制寓教于乐的教育课件、绘本、动画类资源;此外,针对当前农村青壮年返乡潮这一现象,也应加强农林牧渔、创业就业、电商等技能知识类资源定制。
3.2.2 打造“文化+旅游”的数字资源
虽然很多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但是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文化旅游开发的潜力,可以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业实现脱贫致富。推广工程未来将围绕文化和旅游部的新政策、新思路,秉承多业态融合发展的趋势,在推进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充分考虑贫困地区文化旅游潜在特点,按照“缺什么就补什么”的思路,为贫困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打造贫困地区“文化+旅游”相融合的精准扶贫道路,以文化旅游扶贫带动当地经济脱贫,保障文化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3.3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贫困地区群众获得感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图书馆在数字化基础上进一步全面互联。泛在的互联互通,也就是将分散异构的信息资源及数据、信息获取终端、用户本身连接起来,实现任何人、任何信息资源、任何位置、任何时间的全面互联和共享。数字技术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促使公众对数字阅读和数字文化体验需求的不断提升。
3.3.1 逐步完善“互联网+”时代的公共文化惠民服务体系
推广工程未来将继续充分关注和应用信息技术,形成“互联网+”时代的公共文化领域完备的惠民服务体系。通过推广工程移动阅读强大的云平台支撑能力和系统扩展灵活性,持续为公共图书馆及边疆、贫困地区提供多种形式的移动接入服务。建立健全大数据分析系统,加强需求信息的整理、归纳和分析,精准识别群众文化需求。通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和新媒体渠道,常态化征集贫困地区群众数字文化需求信息,测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整合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基层文化中心)的展览、培训、活动信息发布及在线信息发布、书刊报阅读、视听资源欣赏、网上公开课学习等数字资源,通过移动互联服务平台、基层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公共图书馆公开课云平台等新建的平台,为贫困县用户提供各类资源“一站式”的开放式共享服务,实现线下群众文化活动资源与线上数字文化资源的互补,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依托的资源更加丰富,使社会公众获取服务更加便捷,获取成本更加低廉,更有力地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3.3.2 探索开展社会化合作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移动有声APP平台已经成为听书的主流选择。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结合大众群体的这些阅读习惯和需求,推广工程将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进入文化帮扶领域,激发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活力。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推动具备资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社会机构,如喜马拉雅、阿里云、腾讯等大型机构开展合作,在平台构建、资源建设、服务推广等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工作机制。鼓励社会机构、文化企业开发和推广具有民族精神、反映时代特点的数字文化资源和产品,免费或以优惠条件提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3.4 完善资源精准扶贫的宣传推广与动态监管
针对基层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帮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加强对拟开展的精准扶贫活动宣传推广,建立健全帮扶工作的动态监管与评价反馈机制,才能真正实现数字文化惠及基层公众。针对资源建设的宣传推广要强调宣传推广活动的时效性、传播效率以及覆盖范围。针对资源建设的动态监管包括资源建设质量、资源服务效益和资源持续利用等内容,需要形成专门的分析报告,便于后期工作开展。同时加强针对资源的评价反馈机制,重点强调反馈程序,保证沟通渠道畅通,让基层馆员和用户可以快速、直观、准确地对资源使用进行评价;强化快速响应,在用户反馈的基础上,实时对资源配送内容、服务方式、宣传活动等内容进行改进与调整。
4 结语
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实现服务效能的跨越式提升。对于图书馆而言,服务效能提升的着力点就是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推广工程作为一项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必将充分发挥国家图书馆与省市级公共图书馆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加强全国各级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我国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均衡发展,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水平,让基层公众充分享受到内容优质、形式多样的现代数字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