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线建设特色文献资源的收集与研究
2019-12-05冯国权
冯国权
(中国共产党攀枝花市委员会党校图书馆 四川攀枝花 617000)
1 引言
三线建设是指1964年—1980年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战略决策,以战备为主导的在全国13个省、自治区开展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指出,我国的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70%在沿海,只有30%在内地[1]。这是三线建设思想源头,即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和利于备战。三线建设是一段共和国不能忘却的岁月,是点燃中华民族灵魂的一簇圣火,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2]。数百万人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感召下,参与了这场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创造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攀枝花市因三线建设而生,传承弘扬“三线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年毛泽东重要指示:“建不建攀枝花,不是钢铁厂问题,是战略问题”;邓小平多次亲临视察并盛赞“这里得天独厚”。如今,攀枝花已经成为“英雄攀枝花·阳光康养地”,而三线精神依然代代相传。2018年3月28日,三线建设干部学院成立,依托攀枝花三线建设历史、工业遗迹、特色场馆等红色教育资源,填补我国三线建设“红色”干部教育的空白,完善全省干部教育培训主题功能区布局,进一步擦亮“英雄攀枝花·阳光康养地”城市名片,提升攀枝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新形势下,学术界开展多角度深入的三线建设研究,攀枝花市内、校内专家学者也正在积极进行相关的研究,对文献资源的需求量剧增。图书馆应主动参与三线建设的相关文献收集和整理,以不断适应和满足用户的研究需求,承担起三线建设文献保障任务。但目前图书馆在文献收集和馆藏方面还存在不相适应的方面:一是三线建设时期的珍贵文献,大多处于零散无序状态,文献之间缺乏有效关联,文献资源平台尚未建立;二是三线建设研究涉及到工业、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如何建立有序、合理的文献供给体系,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文献需求,图书馆责无旁贷。深度挖掘三线建设相关文献资源,体现的是图书馆人的政治自觉和历史担当。
2 三线建设文献的收集原则和目标定位
2.1 收集原则
文献收集的针对性。针对三线建设时期一手素材、二次文献、灰色资料、历史手稿、原始影像、记录胶带等非公开性传统文献资料,可依托档案馆、纪念馆、高校图书馆进行收集。对于理论研究文献资料,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进行检索收集。优先收集具有丰富历史价值的史料,包括重大决策和事件、可歌可泣事迹、人类战胜自然的意志体现、历史经验教训等,梳理出最能体现三线建设奋斗历程中反映三线精神风貌的珍贵历史资料,挖掘其时代价值和理论价值;总结文献收集经验,逐步形成系统方案,进而全面铺开。
文献收集的系统性。以三线建设历史资料为主,科学确定研究的各个专题文献,建立起领导人、重要人物(群体)、历史影响、当代价值研究等专题,掌握这些文献类型和数量,并进行分门别类,以提升文献检索准确性。在个案研究时注重通过大数据量化分析等手段,有效地整合研究内容,辨伪存真、去粗取精。同时,在对文献归类中,避免标新立异、夸大其词,真实客观地还原历史事实,更好地为研究提供服务和精品课程打造。
文献收集的特色性。特色文献数量和质量是数据库的生命力,特色文献收集也是特色馆藏建设的重要部分。三线建设文献收集应立足四川,面向全国,重点在攀枝花。目前许多研究文献大多在国家层面上进行三线建设战略性思考,而缺乏对某一地区的专门性研究,对相关文献的挖掘与整理基本上还是空白,充分把三线建设在攀枝花的文献挖掘出来,突出亮点,突出创新,体现高水平,彰显高质量。
2.2 目标定位
高标准的三线建设文献库。文献库收集的资料最多、有影响、有特色,用户只要研究三线建设,首先想到的是三线建设文献库,收集的历史文献、整理的资料、录入的论文和专著既丰富又全面,并且富有三线建设鲜明特色和攀枝花本土特色。
高质量的三线建设服务库。在路径上,把握收集历史在于为现实服务,将工作融入到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之中。在内容上,全方位收集三线建设史料特别是在攀枝花历史,既为用户提供史实资料,又为开展党性教育提供最原始、最真实、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在方式上,不拘于具体载体,不管是期刊、报纸、图书、论文,还是网络资源、语音视频,都是切实可行的。
高利用的三线建设资源库。建设数据库不是“为建而建”,而是“以建为用”,应注重成果转化。成果转化不是等数据库建成了再转化,也可以边建边转化。教学、科研、决策咨询和相关教研部门都要主动参与、深度融合,力求推出精品力作。
3 三线建设文献收集措施方法
攀枝花市委党校图书馆2018年以来对三线建设有关的学术研讨会汇编、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老领导访问实录、口述三线建设等进行收集整理,收集了《中国三线建设研讨会成果汇编》《彭德怀三线岁月》《省委老领导访谈实录》《口述小三线建设》《攀枝花开发建设史资料片》等80余种(册)。虽然我们对三线建设研究文献收集整理工作在文献档案和口述文献方面有了一定进展,但与专家学者日益增长的三线建设研究文献需求还不相适应,文献收集与挖掘工作任重道远。为此,我们努力从以下方面加强文献收集和研究工作。
3.1 三线工业遗产
攀枝花市因工业而建,因工业而兴,三线建设时期留下许多工业遗址遗存。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审核认定具有保护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413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省级10处、市级19处、县级29处);通过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攀枝花市共登记文物7 287件(套)[3]。这些基础数据和文献记录,是深入研究三线遗产价值的基础。三线工业遗产调查,收集遗产资料,整理遗产名录。表1是攀枝花市三线建设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通过相关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反映了攀枝花市兴起发展全过程,保护好这些工业遗产,就是留住了城市记忆。
表1 攀枝花市工业遗产名录
三线建设选址布局原则是“靠山、分散、隐蔽”,其建设、发展、地理位置深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遗产价值具有独特性。据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公布名单中,攀枝花钢铁公司和503地下战备电厂入选[4]。发布该名录,一是唤起公众保护工业遗产;二是支撑科学决策;三是传承和发展城市文化。通过工业遗产保护,推动攀枝花市经济发展的转型和升级,在遗产活化利用过程中,重视整体性、系统性的思维,从城市特色风貌入手,让工业遗产融入当代生活,成为公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灰色文献
灰色文献作为一种新型信息源,有其特殊的参考价值。三线建设灰色文献的收集和整理:一是对三线建设珍贵文献收集。包括《三线建设调整改造有关政策文件选编》《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编》和《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文献选编》等珍贵资料。二是对三线建设研究会的资料、论著、汇编的收集。近年来学术界十分关注三线建设研究,2014年3月23日成立了“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先后在北京、攀枝花、遵义、六盘水、遵义召开了五次全国学术研讨会,三线建设的研究进入了热潮,这里产生了很多的讲话、报告、学术交流文章、研讨会发言等,采取主动向参会领导或代表索取刊物、资料。三是对三线建设口述史文献的挖掘收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的口述调查,收集当事人口述材料,真实还原事件原始状态,生动地揭示尘封多年的三线建设往事。经过攀枝花文献工作者的努力,整理完成了领导干部、普通建设者,还有1964年修建成昆铁路的印尼华侨的口述文献[5]。加强与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的联系,博物馆共收集口述历史视频120人,8 000多分钟[6],合法地复制或部分共享“口述历史馆”资源,以及全国劳动模范雷永、煤炭部劳模孙仕平、省三八红旗手李有兰等7名三线历史名人,整理30余万字的口述材料编撰《峥嵘岁月——从三线建设一路走来的河门口》。另外,对于三线建设口述史研究文献,重点加强关键作者的文献收集,如徐有威教授著述《刻不容缓地重视口述史:保存中国当代史不可再得的鲜活资料》《上海小三线口述史选编》《上海小三线口述史)》《口述历史:上海小三线建设在安徽》等[7]。四是编制灰色文献目录。以文献篇名、责任者、收藏单位(个人)著录,制定专题目录索引,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将收集有序的文献传递给教研人员学习与研究;五是做好专题服务工作。根据教学科研需求,确定若干个专题,精选出与专题有关的内容,进行专题报道,以文摘、题录的形式及时地推送、报道,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
3.3 数字资源
3.3.1 学术专著类
经查阅相关资料和网上调研,国外对三线建设有少量研究,收集到的文献信息仅4种:(美)巴里·诺顿《三线建设:中国内陆的国防工业》、(加拿大)吕德量《越南战争与中国文化大革命前的三线防卫计划(1964-1966)》、(美)金家德《中国西南边陲的危机与开发1936—1969年间攀枝花的转型》、(美)柯尚哲《三线建设铁路与毛泽东时代后期的工业现代化》。
国内三线建设学术研究成果较多,出版了71种专著。主要有关于三线遗产的第一部专著《西部地区再开发与三线工业生产再生——青海大通模式的探索与研究》,通过对工业遗产的整理,剖析三线工厂的历史意义和保护价值。林凌和李树桂著《中国三线生产布局问题研究》,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李彩华《三线建设研究》,何郝炬、何仁仲、向嘉贵主编《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陈夕著《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徐有威著《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一、二辑),王春才著《彭德怀在三线》《中国大三线》《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三线建设铸丰碑》,张鸿春著《三线风云:中国三线建设文选》,郑有贵、张鸿春主编《三线建设和西部大开发中的攀枝花——基于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和改革发展的研究》以及《三线建设纵横谈》《陕西的三线建设》,王佳翠《遵义三线建设研究》等是三线建设研究代表性著作。这些著述对三线遗产价值、决策背景、经济布局、历史成就等方面作了深入分析研究。
3.3.2 学术论文类
目前,关于三线建设研究成果在CNKI中国知网以篇名为检索条件对“三线建设”进行跨库检索,文献总数507 篇。对三线建设文献总体趋势分析可以看出,1970—1999年间发表的关于三线建设文章数量较少(总共39篇),三线建设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自2000年开始,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作为历史比较和借鉴三线建设研究逐步上升并受到关注;2009年以后发文量增长更快,2015年论文数量达到峰值58篇,主要对三线精神及三线文化挖掘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进一步对攀枝花本土作者发表论文情况进行检索:文献总数15篇,其中攀枝花学院9篇、攀枝花市委1篇、攀枝花市图书馆1篇、其他4篇。
表2为CNKI中国知网检索到的三线建设高被引论文TOP10。从时间跨度看,1995—2012年正是三线建设研究保持上升状态时期,类型以期刊为主,发表层次高,从三线建设战略决策形成、工业遗产价值、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三线人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3.4 小说
三线建设题材小说有45部,从出版形式来看,有传统出版作品34部、网络出版作品11部,网络出版占30%。网络出版以读者数量多、互动性强的特点在发掘历史记忆和传播三线精神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线建设题材小说在较短时间逐年增长。有的作者曾经是三线建设的建设者,如《路》的作者鲁之洛,在湘黔铁路建设时做宣传工作;《攀枝花之恋》作者渝儿石,是三线企业工人,用了8年时间完成了50万字的鸿篇巨作。
表2 三线建设研究被引论文TOP10
4 结语
攀枝花市在三线建设时期保留下来数量众多的工业遗存,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基因。三线建设干部学院的兴建,在传承三线红色基因、弘扬三线精神和三线文化研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图书馆是三线建设文献资源体系构建的重要机构,充分利用和有效组织三线建设相关性文献,形成系统的可利用的特色馆藏体系,以不断适应和满足三线建设方面专家学者日益增长的研究需求,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三线建设文献保障,也为建立三线建设文献专题数据库打好基础,更好地服务于攀枝花市地方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