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忻州水土保持建设纪实
2019-01-19张桂琴郭元德马文波
张桂琴,郭元德,马文波
(1.中共忻州市委党校,山西 忻州 034000; 2.忻州市水利局,山西 忻州 034000)
忻州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其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水土流失面积19 129 k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76%。境内以管涔山为界,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流域。辖14个县(市、区),东部7县(含宁武局部)为太行山西北部山地丘陵防沙水源涵养区,西部8县(含宁武大部)为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拦沙保土区。受地形复杂和高差悬殊影响,境内小地域气候多样和植物生态环境多样,为水土保持工作带来复杂变数。境内河流较多,自市内向四周发散,汇入市外河流,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制约,河流兼具山地型和夏雨型双重特性,河流坡陡流急,河床侵蚀切割严重,洪水暴涨暴落,含沙量大,极易造成洪涝灾害。
1 70年的水土保持主要成效
新中国成立前,忻州饱受战乱和乱砍滥伐的破坏,山川梁峁一片荒芜,自然灾害频发,群众生活质量低下、生活环境恶劣;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正确引导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荒山添绿色,梁峁变良田,到处生机盎然。今天,忻州由封闭走向开放、从小农意识走向绿色发展,正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向小康社会砥砺奋进。
70年来,忻州人民为求生存,与大自然进行顽强抗争。为防治水土流失,采取坡地平整、疏浚沟道、治理滩涂、集蓄雨水、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四荒”拍卖、水保监督与执法等措施,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由点到面,从简单粗放到规模集约,水土保持工作历经艰难,创造了许多典型经验,谱写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其中尤以小流域综合治理多有创新。
2 小流域治理的五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忻州小流域综合治理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一是1950—1979年,以大规模群众会战的集体治理为主要形式;二是1980—1989年,以户包治理为主要形式;三是1990年至21世纪初期,以“四荒”拍卖和兴建精品小流域为主要形式;四是从2005年开始,扶持民营大户进行水土流失集中治理;五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土保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人民群众更高的期盼。
2.1 平田整地开展水土流失治理
古往今来,治理坡地水土流失主要采用坡改梯。忻州地形复杂,梯田建设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之初,境内把山区修建梯田作为蓄水保土和提高农田产量的重要途径来抓,在人多地少的山区建立“基本农田”制,通过精耕细作,实现稳产高产。随着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推行,针对山区农田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的实际,忻州率先在保德县暖泉、河曲县曲峪、偏关县营盘梁等地,对一些梯田施以技术改造。通过典型试验、示范和总结,得到广大农民认可,进而开始大力推广。到1978年底,全区修造梯田面积达4.44万hm2。其间,曲峪、暖泉、营盘梁3村因推广一次性修成水平梯田而被树为全区农业先进典型。但就全区而言,当时梯田多为人工用铁锹、镢头、箩筐、扁担等修筑,最先进者亦不过以手推车、小平车运土。梯田面宽多为3~5 m,修筑标准普遍不高。
2.2 户包治理小流域和股份制治理开发开创水土流失治理新路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河曲县旧县公社小五村农民苗混瞒,以其独到的远见卓识和敢想敢干的胆略,首创了户包治理小流域的新路。1981年5月,在国家政策尚不明确的前提下,苗混瞒经公社党委同意,尝试承包了离村2.5 km远的新尧沟,经过全家一年的辛勤劳动,完成初步治理面积11.67 hm2,占总面积的70%。坡上整地造林9.33 hm2,沟底打坝4座,修筑高标准水平梯田2.33 hm2。通过林粮间作和种植经济作物,翌年,这个小山沟使他家增收500元。1982年,原忻州地委、行署经过调查研究,肯定了这一成功的尝试,并在全区范围内将此治理模式进行了大胆试验推广。之后,河曲县旧县公社户包治理小流域模式在全省、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关报刊纷纷刊发文章进行宣传,原国家计委主任宋任穷、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对此予以肯定,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乘直升机专程到偏关、河曲、保德视察,先后有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代表3千余人次莅境参观。为了进一步总结交流户包小流域的成功经验,原忻州地委、行署分别于1983年和1986年在偏关召开了三级干部现场会,在偏关、河曲两县召开了全区户包小流域现场会;省委、省政府于1986年在河曲召开了全省水土保持工作会议,至1986年底,全国有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推广了户包治理小流域。随着户包治理小流域的迅猛发展,忻州市在河曲县五花城流域率先创建了第一个股份制流域治理组织,即“五花城流域治理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两权分离,先治后包,按股分红。通过3道防护体系、5个开发系统,经过4年精心治理,新增治理面积471.2 hm2,年治理速度21.6%。五花城治理实现了较为完整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形态结构,既达到了真正综合治理的目的,又为黄土高原建设生态农业找到了出路,是户包治理小流域的新发展。1990年10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用股份制形式开发治理小流域的试行办法》,此后,采用股份制开发治理小流域的经验在全省得到普遍推广。
2.3 “四荒拍卖”和精品小流域建设再上新台阶
20世纪90年代,国家水保治理投资逐年增加,户包、拍卖、股份制等多种新机制引入水土保持。根据省政府印发的《关于继续抓好以户包为基础开发治理小流域的决定》及《关于拍卖农村“四荒”地使用权 搞好小流域综合防治的若干规定》等政策,忻州结合本地实际,率先制定了拍卖“四荒”使用权和加快小流域治理的有关政策,鼓励农民、机关团体、公职人员购买“四荒”地,进行开发性生产,允许将往昔国家投资补助和集体出资投劳治理的小流域使用权有偿拍卖,合同期内治理成果允许转让、转卖和继承,鼓励以治理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治理。截至2010年,全市已有拍卖、承包、租赁及股份制“四荒”地101 055.4 hm2,有治理户13 646户,已发“四荒”使用证10 677份,完成治理面积45 878 hm2,治理总投资14 388万元。这一时期,在“四荒”拍卖不断完善推进的过程中,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再造秀美山川”“十五年初见成效,三十年大见成效”的战略目标,忻州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集中连片的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做规划,科学合理上措施,不留死角搞治理,严把质量保成活,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草、灌、乔合理配置,率先在河曲、保德、偏关、神池、无寨、岢岚、宁武、静乐等西部8县兴建精品小流域工程,之后扩展到全区14个县(市)。经几年治理整合,辐射连片,全市已有50余条精品小流域较好地保存了下来,形成了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小流域治理新格局。
2.4 民营水保大户治理小流域方兴未艾
2005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省水利厅关于发展民营水保大户的资金扶持办法的通知》(晋政办发〔2005〕59号)印发,对以承包、购买、租赁等形式治理开发“四荒”地33.33 hm2(500亩)以上,责权利明确的企业、集体或农户进行扶持,进一步鼓励推动民营水保大户治理。企业、合作社等社会资本开始涌向山庄窝铺、梁峁沟壑,城市反哺农村、企业回馈社会,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转型发展、产业升级,推动了水保治理新热潮。繁峙兆丰农业基地、代县绿源广汇河道生态综合治理有限公司、忻州周通煤业等一批水保治理大户逐渐入驻,开始了忻州水保综合治理新征程。忻州周通煤业以土地流转、“四荒”一次性补偿转让方式取得岢岚中寨沟流域进行综合开发治理70年的使用权,承包流转土地、林地、荒草地30 km2,采用“公司统一流转开发,返聘农民共同致富”的模式,开发盘活山区资源,修复建设生态环境,规划用5年时间把岢岚县周通绿色农业生态开发园建设成为以核心示范区为主,以生态农业区、特色养殖区、生态营林区、森林保护区四个功能主题为辅的“五位一体”综合性绿色生态园,规划总投资9.4亿元,目前已累计投入近4亿元。繁峙县探索创新了“政府引导+大户参与+专业单位设计+部门审定”的工作机制,引入繁峙县兆丰农林基地作为建设主体,通过以奖代补项目对娘娘山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项目区综合治理面积32.29 km2,2018年通过水土流失以奖代补项目完成治理面积24.85 km2,完成投资1 380万元。
2.5 生态文明建设开创水保治理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田林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为贯彻落实中央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山西省委、省政府启动了以汾河为重点的7条河流的生态修复工作,忻州既是太原都市圈的一极,又是京津冀的重要门户,同时处于汾河、滹沱河、桑干河、大青河4条河流的上游流域。全流域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为历史首创,绿色发展引领水保治理走向全新的变革。京津风沙源二期治理水利水保项目持续推进,完成投资2.55亿元;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初见成效,完成投资0.54亿元;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陈出新,完成投资2.65亿元;中央水利发展资金小流域治理持续发力,完成投资1.8亿元;淤地坝新建、除险加固成效显著,完成投资1.12亿元;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助力生态治理,完成投资4.76亿元;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试点项目启动实施,规划投资49.3亿元。与此同时,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的PPP模式不断创新,脱贫攻坚开展的整村搬迁、整沟治理开创了水保治理新模式。随着国家生态治理投资不断加大,跨地区、跨行业的生态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在指引新时期水保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3 结 语
历史是一面镜子,再现了忻州70年来水土保持工作走过的艰辛历程;历史是一本教科书,记录了忻州70年来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回顾70年来黄土高原上忻州的巨大变化,我们缅怀为全市水土保持工作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讴歌那些不断创新发展的典型事迹。徜徉在山清水秀的今日忻州,我们不能忘记忻州水保人改变穷山恶水的初心,更要牢记爬坡过坎、再创辉煌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