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下结肠多发息肉切除术导致缺血性肠病报道1例
2019-01-19徐昕唐岚通讯作者
徐昕 唐岚(通讯作者)
200122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上海
缺血性肠病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足导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病变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1]。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于2016年6月12日收治肠镜下结肠多发息肉切除术导致缺血性肠病患者1例,现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
患者,女,64岁,因“发现结肠息肉4 d”就诊。患者因体检发现结肠多发息肉,并拟行肠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等慢性疾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无移动性浊音。2016年6月13日结肠镜手术进镜至回盲部,升结肠至距肛缘约20 cm可见数枚0.3~0.5 cm息肉,较大者以生理盐水+靛胭脂行黏膜下注射后圈套器电切除,创面金属夹夹闭,标本送病理检查,较小者氩气烧灼处理。肠道准备欠佳,部分肠管粪水较多。术后嘱暂禁食,静脉营养支持,米雅调节肠道菌群等治疗。术后第2天患者出现中左下腹绞痛,伴有排便感、便血。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腹软,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查腹部CTA未见明显异常。2016年6月15日再次行结肠镜检查,进镜至乙状结肠,可见陵局部肠黏膜充血糜烂,水肿明显,终止进镜,乙状结肠散在充血、糜烂,边界清楚,直肠黏膜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缺血性肠病。立即予前列地尔改善微循环、左氧氟沙星抗感染、葡萄糖等营养支持,患者腹痛及便血缓解,于2016年6月23日停药出院。
讨 论
缺血性肠病又称缺血性结肠炎,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为局部血管病变、血流量不足或血液高凝状态。该病的发生往往存在易患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等[2]。该病好发于老年人,腹痛、便血为其常见症状,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结肠脾曲的血管主要为肠系膜上、下动脉,由于两支血管在脾曲吻合不完善,导致结肠脾曲成为最易发生缺血性损伤部位,其次为乙状结肠[3-5]。临床上体征与症状不相符。本例患者出现中左下腹绞痛,伴有排便感、便血、腹软、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符合缺血性肠病的特点。
结肠镜检查可以大大提高该病的检出率及诊断率,有助于早期治疗。血常规和生化检查对本病无特异性诊断价值。本例患者内镜下表现典型,肠镜下见乙状结肠散在充血、糜烂,边界清楚,诊断明确。
缺血性肠病经合理治疗,预后好,有自限性,恢复较快。约半数可在24~48 h内症状缓解,1~2周结肠病变愈合。保守治疗主要包括扩管、抗凝、溶栓等。本例患者予前列地尔改善微循环、左氧氟沙星抗感染、葡萄糖等营养支持,患者腹痛及便血缓解,停药出院。
本例患者无发生缺血性肠病的易感因素,腹部CTA未提示异常表现,主要考虑为结肠息肉切除术引起。部分医生在行肠镜手术过程中对肠管过度牵拉,手法不当可导致缺血性肠病的发生,增加患者的痛苦,故行肠镜检查及手术时医生应注意手术手法,动作轻柔,减少类似情况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