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手术海绵组合贴膜的研制

2019-01-18王明玲刘光旺

医疗卫生装备 2019年1期
关键词:水袋贴膜孔镜

王明玲,王 红*,马 超,刘光旺*

(1.徐州市中心医院手术室,江苏徐州 221009;2.徐州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江苏徐州 221009)

0 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1]。对于突出物巨大、钙化或脱垂等严重的LDH治疗,多选择后路开放操作,但此操作对周围组织损伤大,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2-3]。随着医疗技术及医疗器械的发展,椎间孔镜的问世解决了上述难题。目前,临床上已将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作为LDH治疗的常规手术方案。在进行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时,由于术中需要以水为介质冲洗术野的出血点,以便更好地暴露术野,术中常常会冲洗大量的生理盐水,导致生理盐水浸湿手术区、术者的手术衣以及手术室地面,不仅污染了术野及房间地面,还有增加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可能性[4-6]。目前,医护工作者大多是先在手术区域贴手术贴膜,再用手术巾围成一个“马蹄”形防水墙,用于限制冲洗液的流溢范围。虽然该方法对冲洗液流溢范围有一定的限制,但是由于防水墙是临时构建,结构不稳定,液体仍会从开口向下流溢,有污染手术台和手术地面的可能。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手术海绵组合贴膜,现介绍如下。

1 设计

1.1 结构

手术海绵组合贴膜包括贴膜、海绵垫和集水袋3个部分(如图1所示)。海绵垫背部设有背胶,贴膜和海绵垫通过背胶粘接,海绵垫内部设有定型条和吸水管,通过定型条形成半包式手术区,在半包式手术区开口外侧设有集水袋,集水袋底部设有排水管。吸水管一端铺设在海绵垫内,管壁设有吸水孔[如图1(b)所示],另一端与排水管分别连接到三通管的入口。三通管的出口与负压引流装置相连,出口处设有单向止回阀,液体仅可以单向流通,防止液体回流。海绵垫外侧设有防渗层。

图1 手术海绵组合贴膜结构示意图

1.2 原理

本设计将海绵垫和集水袋组合,对术中溢出的冲洗液进行收集,避免冲洗液发生外溢而浸湿手术台和手术室地面。海绵垫通过背胶固定,组合成适宜医务人员操作的U形手术区域,当冲洗液从穿刺套筒溢出时,首先通过海绵垫对冲洗液进行吸收,海绵垫未能及时吸收的冲洗液则通过贴膜开口端流入集水袋中。吸水管和排水管均通过三通管与现有的负压引流装置相连,将冲洗液引流到吸引器内。

1.3 功能

本设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手术位置将海绵垫自由组合成适合的形状,并通过背胶固定位置,利用海绵垫和集水袋的双重作用,使术中冲洗液得到及时吸收和引流,再利用负压引流装置进一步对海绵垫与集水袋中的冲洗液吸收,以保证手术区域不受冲洗液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冲洗液不会外溢,污染手术室环境。

1.4 主要材料

主要材料包括:(1)海绵垫:采用医用吸水海绵材质,外侧面铺设防渗层,防止吸收的冲洗液外渗,下底面铺设背胶;(2)贴膜:采用医用聚氨酯膜并涂以医用压敏胶;(3)集水袋:采用塑料材质,透明袋体,上开口大、下开口小,袋口设有金属或者塑料定型骨架;(4)吸水管及排水管:均采用硅胶材质。

1.5 创新点

为解决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术中冲洗液外溢浸湿手术台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手术海绵组合贴膜,可以有效解决冲洗液外溢问题。创新点如下:(1)海绵垫内铺设定型条,方便医务人员将海绵垫在手术区域围成适宜的形状;(2)海绵垫底端设有背胶,医务人员可以通过背胶将海绵垫与手术贴膜粘合,使结构稳定;(3)海绵垫内吸水管的管壁上设有吸水孔,有利于增大吸水管与海绵垫的接触面积,提高吸收冲洗液的速率;(4)集水袋袋口处设有定型骨架,使集水袋打开时,开口结构稳定,方便手术区域内冲洗液更加顺畅地流入集水袋中,防止集水袋闭合造成冲洗液外溢;(5)集水袋下端设有排水管,排水管和吸水管均通过三通管与负压引流装置相连,结构简单,引流方便;(6)三通管出口处设有单向止回阀,有效防止负压引流装置停止工作时冲洗液发生回流而产生污染。

2 使用方法

术前消毒铺单后,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手术的位置,将海绵垫弯折成适合的形状,通过背胶粘接在手术单上。将手术薄膜贴于手术切口正上方,用无菌纱布抚平,使之与术野皮肤完全接触,不能留有气泡。然后将吸水管的另一端与负压引流装置相连接,使手术野溢出的生理盐水全部被引流到负压引流装置内。手术海绵组合贴膜应用效果图如图2所示。

图2 手术海绵组合贴膜应用效果图

3 临床应用

3.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行椎间孔镜手术患者48例,年龄28~65岁。腰椎CT均显示腰4-腰5及腰5-骶1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方式均为椎板间入路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麻醉方式为局部麻醉,体位采用俯卧位。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4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铺单,在手术区域贴一张手术薄膜,再用手术巾围成一个“马蹄”形防水墙。实验组手术铺单后,在手术区域贴自制手术海绵组合贴膜。

3.2 观察指标

为研究观察对象防水措施的有效性,监测2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体温变化,术后手术单、手术衣、地面的潮湿情况,是否存在低体温、寒战等现象,患者及手术医生满意度。

3.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经过对比分析,发现2组患者在术中和术后的体温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详见表1;2组患者术中手术单、手术衣、地面潮湿发生例数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详见表 2;2组患者术后出现低体温、寒战等现象,患者及手术医生满意度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详见表3。

表1 2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体温变化比较℃

表2 2组患者术后手术单、手术衣、地面潮湿发生率比较[n(%)]

表3 2组患者术后低体温、寒战发生率、医生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比较[n(%)]

4 应用效果

当医护人员使用冲洗液冲洗时,溢出的冲洗液一部分通过海绵垫吸收,另一部分引流到集水袋内,使冲洗液既不会污染手术区域,也不会顺流到地面污染手术环境[7]。海绵垫内的吸水管为软管,管壁上设有吸水孔,铺设在海绵垫内可以更全面、更快地吸收冲洗液。海绵垫内吸收的冲洗液和集水袋内的冲洗液通过负压引流装置引流到吸引器内,有助于维持术中环境不被污染。海绵垫外侧设有防渗层,且海绵垫只有朝向手术区的一侧可以吸收冲洗液,其外表面被防渗层隔离,避免了冲洗液渗出污染手术环境的可能。

5 结语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时长1.5~3 h,若术中冲洗液浸透手术区域外的铺单,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菌可以在潮湿的环境下通过水液迁移至手术区域,给患者带来切口感染的风险[8]。本文设计的手术海绵组合贴膜不仅可避免患者术中手术铺单浸湿的发生,还可以保证术中冲洗液顺着固定的开口方向通过吸水海绵流向吸引器,不会造成手术区域的积水,可确保手术铺单及术者衣裤的干燥,大大降低了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9-10]。使用吸引器吸走溢出的冲洗液,不仅避免了冲洗液对手术室环境的二次污染,更有利于术者从容完成镜下手术。该方法经济易学、简便实用,值得在脊柱内镜手术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水袋贴膜孔镜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柔性水袋的沉管隧道压载水系统设计与应用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某贴膜机设计
经皮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水袋 动力之源
CAMELBAK LOBO 物有所值的水袋包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巧用透明水袋 轻松驱赶蚊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