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川西旅游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
2019-01-18朱奕达
龚 洋 ,朱奕达
(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39)
一直以来,凭借多样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川西地区形成了丰富的生态系统和丰厚的物产资源,是四川乃至全国的旅游资源重点建设对象。而同样,少数民族群众聚居的川西地区,也是全国深度贫困地区,成为全面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建设的硬骨头。为此,党和国家积极提供政策和资金扶持,以期推动川西地区旅游设施和旅游制度建设发展,从而带动这些地区的群众脱贫致富。目前学界对精准扶贫研究已经很成熟,或是政府主体视角,或是农业科技视角,或是职业教育视角来讨论等,而对于旅游扶贫的研究,特别是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相关视角则涉及较少。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无论是在旅游扶贫推进脱贫攻坚的内因性探讨上,还是在川西旅游扶贫模式的内容研究上,特别是对当前川西旅游经济差异的实践性把握上,都有着极大的开拓空间。有鉴于此,笔者将对川西地区旅游经济的差异及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从微观落脚,层层提炼、渐次深化、抽丝剥茧,以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观探寻措施。
一、川西旅游扶贫背景
在党的十九大后,作为脱贫攻坚第一站和春节慰问重要活动,2018 年 2 月 14 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四川凉山地区群众并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座谈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坚硬仗把脉定向,为凉山同胞提供脱贫方法,提出包括继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发展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种植养殖业、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加强对村民的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为凉山贫困同胞对症下药。[1]
为进一步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贫困地区旅游脱贫的指示,2018 年 2 月 28 日,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旅发〔2018〕27 号文件),文件指出,全国旅游系统要以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为重点,以旅游扶贫建设为抓手,细化精准脱贫机制,创新帮扶举措,加强政策衔接,着力推进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提高旅游脱贫的质量和成效。[2]
四川省为了更好推进川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早在 2016 年 9 月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五大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川办发〔2016〕62 号)中,就首次将四川省规划为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川西北、攀西五大发展经济区:其中以凉山、攀枝花为代表的攀西经济区以“四川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全国知名阳光康养旅游度假胜地”为发展目标,阿坝、甘孜为代表的川西北经济区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国际知名生态和文化旅游目的地”为发展目标,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促进川西旅游经济的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3]
凉山、甘孜、阿坝位于四川省西部,属于“三区三州”。2016 年底,“三区三州”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总量的 8.2%,贫困发生率约为16.69%,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3.7 倍,是全国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4]为此,四川省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突出重点,分阶段系统地推进旅游精准扶贫,安排省级旅游发展资金的 70% 用于川西重点地区旅游项目建设,有效地增进了该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纷纷走上了旅游脱贫的新路,截至 2016 年底,四川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农民致富的行政村已超过 5000 个,共 1000 余万农民直接或间接受益。
脱贫攻坚道路仍然任重道远。2017 年,四川文化厅根据川脱贫办发〔2017〕3 号文件和川委〔2011〕21 号文件制定了惠民扶贫计划,[5]对全省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在内的 12 个市州的 541 个计划退出贫困村进行牵头帮扶,建设包括“有阵地、有队伍、有机制、有经费、有活动、有效果”的“6 有”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6]
由四川省文化厅提供的数据(表 1)可知,以甘孜、凉山、阿坝为代表的大小凉山彝区和高原藏区,凭借 1176 个贫困村占据了全省扶贫数量的 42%,可知少数民族群众聚居的高原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的脱贫现状仍然严峻。据 2016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川西地区 800 余万彝、藏、羌、回等少数民族人口,仅占全川 8262 万人口数量的 10% 左右。由表2数据可知,2016 年川西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大,农牧民依然贫穷,这表明川西地区仍是四川省脱贫帮扶的重点地区。
表1 四川省 2017 文化惠民扶贫对象及数量统计
表 2 凉山、阿坝、甘孜城乡居民年收入(元)
二、发展差异经济、政策、模式
阿坝自治州拥有 3 处世界自然遗产、3 个 5A 级景区、11 个 4A 级景区和众多自然生态旅游景区;甘孜自治州地貌多样,森林、矿藏自然资源丰富;川藏公路(南北线)和滇藏公路沿线经济较为活跃,特别又以藏药、藏香猪等特产知名;凉山自治州有德昌螺髻山、德昌凤凰城、会东老君峰等重点国家旅游项目;[7]攀枝花有“阳光康养 + 旅游”的发展模式,良好的生态环境激发了养生和度假旅游经济发展。
(一)川西旅游经济带经济差异
1. 川西旅游经济带同全川差异
以甘孜、阿坝组成的川西北经济区与攀枝花和凉山组成的攀西经济区,组成了川西旅游经济带,根据《2015 年四川旅游年鉴》的数据(表 3),[8]2015 年川西旅游经济带国内游客数9679.67 万人,占全省旅游客数 16.5%;旅游收入以 845.78 亿旅游收入占全川 13.7%。川西旅游经济带以平均 30% 增速高于全川 27% 增长速度,增长速度快,但 16.83 万人的入境游客仅占全川的 6%,4205.42 万美元外汇收入仅占全川的 3.6%,且在全省入境游客同比增长14.1%情况下(除攀枝花市外),均呈平均 45.7% 负增长,凉山州更是下降 98%,创外汇能力不佳。
表 3 2015川西旅游经济带旅游数据统计
2. 川西旅游经济带内部经济及差异
攀西经济区:总游客数5419.37万,其中攀枝花国内游客 1659.86 万人,占总数 30.6%,凉山州国内游客数 3729.51 万人,占总数 69.4%;入境游客上,攀枝花市有 0.18 万人,同比增长 81.6%,而凉山州入境游客人数为无,同比下降 98%;攀枝花市占攀西经济区全部外汇收入。
川西北经济区:总游客数 4290.3 万,其中甘孜州国内游客 1068.67 万人,占总数 24.9%,阿坝 3221.63 万人,占总数 75.1%;甘孜入境游客 5.54 万人,占 16.65 万总人数的 33.3%,阿坝入境游客 11.1 万人,占总数 66.7%;外汇收入上,甘孜 1583.24 万美元占外汇收入 38%,阿坝以 2554.94 万美元占外汇收入 62%。
攀西经济区与川西北经济区:总游客9679.367万人,攀西经济区占55.7%,川西北经济区占44.3%;在入境游客上,攀西经济区有 0.18 万人,仅占1%,川西北经济区有 16.65 万人,占总数 16.83 万人的 99%;外汇收入上,攀西经济区 67.24万美元,占4205.42外汇的 1.6%,川西北经济区占 98.4%;旅游总收入上,攀西经济区 452.24 亿占川西旅游经济带旅游总量 53.5%,川西北经济区旅游收入393.54亿,占 845.78 亿总数的46.5%;增长速度上,攀西经济区同比增长 67.5%,川西北经济区同比增长 52.4%,发展潜力上,攀西经济区占有优势。
(二)川西旅游经济带政策差异
2018年 1 月 15 日,为进一步发挥好自驾游在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公布中国“西部行”自驾游精品旅游线路的通知》(旅发 [2018]4 号),推出十条“西部行”自驾旅游线路。十条中国“西部行”自驾游精品线将“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旅游点纳入自驾线路,更好引导游客进入深度贫困地区旅游,促进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工作开展。[9]
1. “西部行”自驾游受益地区:(1)川西北经济区下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线路一、318 川藏线:318国道中四川成都至西藏拉萨段,约2200 公里,沿线经过碧峰峡、泸定桥、海螺沟、木格措等四川风景区,辐射带动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理塘县、巴塘县)的贫困地区。(2)川西北经济区下的阿坝藏族自治州。线路五、甘南川西线:从甘肃兰州经四川阿坝,约1100 公里,沿线经过若尔盖草原、花湖、九寨沟、黄龙等自然风景区,辐射带动阿坝藏族自治州贫困地区。(3)川西北经济区和部分攀西经济区。线路八、四川线:指由攀枝花到德格段,途径四川省凉山州、雅安市、成都市、阿坝州、甘孜州等重要旅游州市,约1600 公里。沿线经过邛海、碧峰峡、都江堰、青城山、汶川、五明佛学院、德格印经院等自然风景区,辐射带动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贫困地区。[10]
2. 十大旅游目的地:攀西阳光度假旅游目的地(攀西),大九寨沟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川西北阿坝),国道 318、317 川藏线旅游目的地(川西北),大香格里拉 环贡嘎世界高山生态和文化旅游目的地(川西北甘孜),大香格里拉 环亚丁世界山地旅游目的(川西北甘孜)。川西旅游经济带占50%,但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占 80%,攀西经济区仅占20%。[11]
3. 十大精品旅游路线:九环世界遗产线(川西北阿坝)、国道 318、317 川藏最美旅游景观线(川西北阿坝)、香格里拉文化与生态旅游线(川西北甘孜),攀西阳光康养旅游线(攀西),长征丰碑红色旅游线(攀西和川西北)。[12]
由此可知,全川重点打造的旅游线路几乎都在川西北生态经济区。
(三)川西旅游经济带发展模式差异
川西旅游经济带凭借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被定位国家生态文明安全防线和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在发展模式上,以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为目标,在第一产业基础上,通过打造第三产业重点旅游产品为动力,协调发展第二产业,实施全域旅游和“旅游 + 产业”融合绿色发展模式。
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在自身旅游资源基础上,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动力,打造两套发展模式:(1)攀西经济区发展模式,即旅游 + 第一产业。[12]凭借国家战略资源地区和重要水能开发基地为跳板,大力发展四川亚热带特色休闲农业和林业生态旅游,引导发展水利旅游,培育品牌特色农业旅游商品,努力打造全国知名阳光康养旅游度假胜地。(2)川西北经济区生态发展模式,即旅游 + 第三产业。以川甘青结合部综合发展示范区为平台,稳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防线为基础,构建以旅游为重要支柱的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旅游餐饮,体育娱乐,旅游购物,旅游住宿,打造国际知名生态和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13]
三、发展定位挑战与机遇并存
从表 3 可知,由甘孜、阿坝、凉山、攀枝花构成的川西旅游经济带,旅游人数仅占全川游客数量的16.5%,且除了攀枝花市外,其余 3 州入境游客人数均同比下降,以至于 3.6% 外汇占比在全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同样,由表 3 可知,由甘孜和阿坝构成的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入境游客 16.65 万人,占川西旅游经济带总入境游客数16.83万人的 99%,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入境游客差距悬殊,再次,为何阿坝州“一日游”数量同比增长 128%,过夜游呈 5.4% 增长?这对以旅游经济作为发展引擎,带动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脱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的川西旅游经济带来说,是有待理清思路,得到有效解决的现实问题。在精准扶贫的视野下,川西地区通过对政策扶持大环境的运用,和对全国脱贫攻坚成功经验的借鉴和吮吸下,同样能取得协调、生态、高效的旅游扶贫成效。
(一)全川角度的挑战
1. 基础设施不健全。从《2015 四川旅游年鉴》提供的四川国、省道干线图知道,全川主要交通干线集中在川东地区,主要面向重庆、贵州和陕西省份,同时,10 个机场中仅九寨沟黄龙、攀枝花保安营、西昌青山 3 个在川西旅游经济带,机票消费本身高于地面交通,加上四川饭店平均房价在临近省份是最高的(表 4),[14]激烈市场竞争,降低了前往川西旅游经济带的游客占比。
2. 融资渠道狭窄,投资不足。根据《2015 四川旅游年鉴》提供外来旅游项目在川投资情况了解到,外来旅游投资项目落在川西北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所组成的川西旅游经济带较少,仅占全川旅游投资 3 层左右,较少的投资对于以生态旅游发展为主的川西旅游经济带来说,无疑不利。
表4 2017 年部分省份星级饭店房价统计表
3. 重大不利事件影响。2008 级发生在甘孜、阿坝的汶川 8.0 地震、2013 发生在甘孜、雅安的 7.0 级地震,2017 发生在阿坝九寨沟县的 7.0 级地震,都为川西旅游经济带蒙上了地震高危区的阴霾,使游客人数减少。[15]
4. 高原地形,气温较低。川西地区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海拔 4000-4500 米,多具有高原和山地地形。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西部都属于川西高原,具备太阳辐射强、氧气含量较成都平原低,平均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寒冷干燥的高原高山气候特点,特别是冬春季节道路积雪积冰情况严重,[16]除了攀枝花东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外,其余川西地区全年适合开展观光旅游的周期短。
5. 旅游产品单一,创新不足。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城镇化发展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速城镇化加快了地区人口流动,2014 年川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占 2.8%,较 2013 年提高 0.6 个百分点。[17]流向发达地区的青壮年,降低了川西旅游经济带的生长活力,流向城镇就业的农村居民,磨损了川西民族特色旅游的生态文化环境,致使旅游发展后劲不足。
(二)川西经济区角度的挑战
1.经济区内角度。川西北地区为何阿坝占游客多数?为何阿坝州的“一日游”增长最快?由《2015 四川旅游年鉴》提供的各市(州)旅游项目到位资金比重数据了解到,其中比重最高的阿坝州,在全省旅游资金到位占比 30% 以上,及时和充足的资金投入,提升了阿坝包括交通、通讯在内的基建水平,加上成都经济区的辐射,使其在设施完善、游客充足的旅游基础上,“一日游”同比增长率最快,达到128.6%。至于攀西地区中,为何凉山占据游客多数,但攀枝花占外汇收入全部,要从产业和经济发展情况分析,由《四川统计年鉴 2016》提供的产业比值了解到,凉山州以农业为主,占比达到 59.8%,对比攀枝花 29% 的占比,代表了凉山州过高的农占比,但也因此相对保留了更多原生态自然和人文环境;同时,在消费上,攀枝花主打阳光康养旅游品牌,主推高端群体,因此对服务业占比 29.1% 的凉山州而言,自然意味着较低的经济消费和较高的自由度;在地理位置上,攀枝花属于川云边界,在成都和昆明辐射下,游客导向受到影响;攀枝花属于长江水系航运的纵深点,[18]且攀枝花保安营机场是四川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和沿海口岸的最近点,加上以攀钢为代表的丰富战略资源储备,成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19]为旅游业创造了丰富的外汇。综合因素,导致了凉山州游客多于攀枝花,但攀枝花外汇收入占攀西经济区全部。
2.跨经济区角度。攀枝花市同以甘孜、阿坝和凉山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地区比较。从《四川统计年鉴 2016》所提供数据了解到,在产业比值上,甘孜、阿坝、凉山都具有超高的农业占比,平均达到 63%,而攀枝花只有 29%,也低于全省 38.6% 的比值,且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占比 41%,高于其他地区,这虽然得益于攀枝花的国家战略资源定位和亚热带特色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但攀枝花 43 个民族中,汉族占人口的 86.7%,因此不排除有文化差异的因素。[16](1)传统文化浓厚。“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钱”“抬起锄头种庄家,放下锄头为养家”小农思想,致使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占比高,由表 5 可知,除了攀枝花外,其余都属于高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地区,这源于民族地区早婚早育的传统生育观,致使人口素质下降,贫困人口增多。(2)生活观念不同。婚丧嫁娶、祭祀过度浪费,穿在银上等不良消费习惯消耗了大量财富,“不患寡而患不均”原始共产主义心理使之安于“被扶贫”。综上,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观念,致使少数民族地区产业落后,低城镇化率,贫困情况严重。
(三)发展机遇:政策扶持
长期以来,国家对贫困地区,都进行了脱贫帮扶指导和政策支持,一方面努力缩小东西差距、城乡差距、民族差距,另一方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1. 政策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2018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对于加大旅游资源的挖掘和文化项目的产业化推进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四川“十三五规划”强调将带动全省旅游业年增长 15% 以上,通过发展旅游,到 2020 年惠及全省贫困人口脱贫任务的 20% 以上,使旅游业成为全省支柱产业。[19]国家旅游局积极融入扶贫攻坚大局和全省脱贫攻坚战略,对从中央推动到落实“最后一公里”,奋力推动旅游扶贫向纵深发展,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旅游行业力量。
表 5 川西旅游经济带各(市)州人口数量及自然增长率
2. 金融共享。2016 年 8 月,由国家旅游局牵头、12 个部门共同制定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20]明确提出了“金融支持旅游扶贫专项行动”。随后,国家旅游局迅速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深入洽谈、协商,陆续形成了多项战略性合作机制。2017 年 3 月,国家旅游局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信银行签署合作协议,[21]深化金融支持旅游扶贫政策措施,共同推进金融服务在旅游扶贫方面的创新。2018 年 1 月,国家旅游局在“三区三州”旅游扶贫对接活动上,给深度贫困地区送上了五大帮扶“礼包”,“金融帮扶”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四)发展机遇:经验借鉴
1. 技术切入点。2018年3月12 日,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河南省旅游局与高德地图携手,共同推进“全国全域旅游全息信息服务系统”在河南试点,并上线了旅游扶贫地图,助力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系统为在游客出游前、中、后三个阶段,提供吃、住、行、游、娱、购全方位的旅游地图服务,[22]帮助游客消除公益前往的顾虑,提高生态旅游经济质量。其中的机制,在于高德的亿级自驾用户和他们不错的经济条件,正是生态旅游的客户群。系统将自驾用户同扶贫地图连接起来,通过乡村公益游形式,既鼓励用户更多地参与扶贫公益,又帮助贫困地区通过旅游获得经济增长,为全国贫困地区的旅游发展起到引导示范作用。
2. 文化切入点。2016 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开办“农民夜校”的通知》 文件下发,[23]要求“农民夜校”秉着“缺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原则,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主,按照“时事政策、法律法规、技术技能、文明新风、文化科普”五大板块,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差异化”授课。3 月 27 日,新华社报道川东达州团寨村脱贫攻坚新进展,团寨村村两委借助“农民夜校”平台,聘请电商教师为村民开展培训,[24]包括包装产品、网店开办、销售商谈等课程,帮助贫困村民通过网络打开农产品销路,确保有条件的贫困户普遍掌握 1 至 2 项实用技能,减少“等靠要”情况,使他们变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使“农民夜校”这个“造血脱贫”的妙方成为全国扶贫典范,带动更多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致富。
四、政策建议:树立川西旅游品牌,加强攀西建设
十九大上,习总书记提出要走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这对于川西旅游经济带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除了坚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打造生态旅游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还必须在精准旅游脱贫攻坚战中,培养本地旅游人才、整合旅游营销资源,推进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合作共赢。[25]
(一)从全川角度
大力推进旅游扶贫,提升川西经济带在全国知名度,打造生态四川的旅游品牌,吸引全国旅游投资建设,助力治蜀兴川。
1. 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在保护生态下发展旅游经济。全面完成川西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和农村通畅工程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水泥路、村村道路硬化,提升川西道路交通设施配套水平,使西蜀道不再难;在景区建设中开展绿色旅游引导,在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民宿客栈等企业落实生态旅游环保责任,实施水资源、建设用地考核监管和奖惩机制。在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的核心和缓冲区,要重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对于严重退化的(如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脆弱区)、[7]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自然遗迹和濒危物种分布区、水源地保护区等重要和敏感的生态区域,要严守生态红线,把保护放在生态旅游发展的首位,对于不敏感地区,也要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坚持科学适度开发,推进生态旅游集约化、低碳化、绿色化发展,同时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保护,做好与相关规划和旅游生态保护措施。
2. 创新川西旅游品牌,加强国际交流。根据地方旅游发展资源,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在“本土化、原生态”上做文章,引导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创新发展模式,打造川西山地旅游、水上旅游、温泉旅游、阳光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生态乡村旅游品牌,打造自驾旅游圣地,激活扶贫旅游经济内生活力;以建设“生态川西”为抓手,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资源,规划重点旅游产品,开拓入境游市场,[7]在国家开放新格局中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主动作为、主动发声,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外汇收入;大力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将国内外有效旅游资源、优秀的运营团队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入川西旅游职业教育,[7]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家级旅游师资,从旅游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接待技能上提高川西职业教育管理水平,培育本土旅游技术人才,不断提升川西旅游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为打造“生态四川”品牌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3. 加强与高德、百度、腾讯地图的互利合作,发展信息化服务平台,激发自驾游群体,带动川西经济发展。据四川省公安厅交警总队车管处统计,截止到 2017 年 9 月 30 日,全省机动车驾驶人超过2100 万人,居全国第 5 位,驾驶人数量居全省前五位的是成都、南充、绵阳、德阳、宜宾,分别约为 658 万人、137 万人、129 万人、108 万人、102 万人,[26]从驾驶人年龄看,26 至 50 岁之间的驾驶人约占总数的72%,相对集中的年龄段和充分具备的经济能力成为川西旅游经济带的潜在用户,因此,无论是自驾游服务政策的出台,加强自驾游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还是鼓励发达城市机动车用户同旅游扶贫信息平台对接,对于推进,对于缓解川东经济区节假日城市交通压力,推动川西旅游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助力旅游脱贫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4. 拓展、创新融资渠道,提升资金在川西落户率。在全省旅游投融资“双千亿”工程下和川渝合作政策下,通过线上线下平台拓展旅游企业融资渠道,与金融机构、网络平台和产权交易平台共同实现资本方、资源方、服务方的全面合作,推动旅游投资项目“高大上”与“小精巧”相辅相成。由《2016四川旅游年鉴》提供的投资数据了解到:来川旅游投资的重庆、广东、北京、贵州、云南多为毗邻地区和沿海地区,而所有地区中,又以重庆在川投资项目最多、资金最多。所以,在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安的范例下,[27]加强川西旅游经济带同毗邻地区的交流合作,特别是要建立同包括重庆在内周边地区铁路、公路、水路“姻缘线”,让川西旅游经济带变成毗邻地区的后花园和休闲山庄。
(二)从川西角度提高攀西经济区旅游地位,提高资金落实效率,加强民族地区观念更新换代
1. 平均政策扶持。攀西经济区有 590 万人口,占川西经济带人口总数 73.8%,但只创造了川西旅游经济带 53.8% 的旅游收入,这主要源于攀西旅游路线和特色景点的打造有待重视和提高,因为从目前全川旅游规划上看,无论是“10 条西部自驾游旅游路线”中川西的 3 条、10 大旅游目的地、10 大精品旅游路线,其受益对象和辐射区域都属于川西北经济区,这对人口基数大、密度大、脱贫难度大的攀西经济区不是好事情,加上凉山州高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的 468 万人口,加剧了攀西经济区脱贫攻坚难度,因此着力挖掘攀西经济区发展潜力,提升攀西经济区在川西的战略地位,在精品路线和旅游试点上侧重凉山地区,建立凉山州旅游脱贫示范区,对于平衡川西旅游经济带发展,助力川西乃至全省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具有关键意义。
2. 加大国际交流,促进攀西外汇增加。攀西经济区 2015 年 67.24 万美元的外汇收入,连川西北经济区4138.1 万美元外汇零头都比不上,凉山州更是几乎没有外汇收入,而入境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推动文化宣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传统文化发扬和民族特色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开展国际旅游合作大力开拓入境旅游市场。推动亚热带立体特色农业的观光旅游国际化宣传,保护和发展凉山民族文化特色,提升攀枝花疗养和凉山彝族文化的国际知名度,打造国际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品牌。
3. 用好“农民夜校”,更新思想观念。推进民族地区建守旧观念更新换代,提倡新风尚。[28]农民夜校在“文化科普”上,利用农家书屋和广播,推进养生医疗知识讲解,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提高人均寿命;在“文明新风”板块上,破除少数民族地区“不患寡而患不均”原始共产主义心理,鼓励居民自主就业、创业,减少“等、靠、要”思想,正确引导“民族特色”,养成文明健康科学的消费习惯,促进城乡居民健康发展;在“法律政策”板块上,法律专家提供专业法律知识讲解,鼓励少数民族文化传人完善自身权利意识,注册商标,获得法律专利权保护。发展、夯实产业,挖掘文化内涵,夜校“技术技能”板块利用自身优势,紧跟产业和农牧民,在产业岗位上,夜校提供产业岗位技术支持,帮扶农牧民就业,对回流青壮年提供培训就业书,对于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制品,夜校联合村委运用互联网思维,对其进行统一收购、线上销售,扩充贫困农牧民增收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真正成为产业和村民对接的桥梁。
五、目标效果:建设生态文明旅游,推进脱贫攻坚
文明,推动旅游者文明出游、旅游企业服务高效、服务人员关怀至诚,使长期以来川西存在的不文明现象得到改善和有效治理,进一步刷新对川西少数民族印象,并在全社会形成文明旅游的新风。有序,实现川西旅游市场竞争有序、管理有序、出游有序的生态旅游,强化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坚持依法兴旅、治旅,让优秀旅游企业脱颖而出, 让不法企业在法治川西中淘汰。生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出行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加速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循环、低碳转变,生态屏障建设保障取得新成效,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安全,坚持旅游安全优先,强化政府信息平台建设和监管,增强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和游客自我防范意识。用游前培训,游中提醒,游后保障的方式,来加大游客对川西旅游的信心,使“安全川西”深入广大游客心中。便利,通过国省道体系和旅游扶贫最后一公里建设,打通旅游扶贫的空间壁垒,提升自驾游水平和质量,努力做到信息获取即时,交通出行通畅,旅游设施人性,通过提高旅游业的便利化水平,让“蜀道难”变得“不再难”,实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川西之旅”。富民强省,通过不断完善旅游扶贫规划体系,加强对“川西旅游经济带”投资和攀西经济区建设,促进川西扶贫旅游业发展,不断提高川西旅游业在全川经济的比重、川内旅游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旅游进出口总额占总额的比重,并预计到 2020 年,全川旅游投资总额要达到 5000 亿元,新增旅游就业 200 万人,每年带动 600 余万贫困人口通过发展旅游业受益并实现脱贫;基本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四川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助力“全面小康”和“治蜀兴川”取得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