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心理护理效果研究
2019-01-18张玉芝苗建文
张玉芝,苗建文
(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电力医院,北京 100073)
糖尿病足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糖尿病并发症,由于患者神经系统病变而紊乱微循环、丧失感觉能力,导致局部血供不足,诱发活动功能障碍,并表现在足部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以足部坏疽、溃疡为主,患者心理上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影响临床对患者血糖的控制。糖尿病足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特点,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故而辅以合理有效的心理护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1]。基于此,本文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8例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特此分析了糖尿病足患者的心理护理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1 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于2015年0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8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WHO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伦理学要求。排除精神异常、无法交流沟通以及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通过电脑完全随机分组法,将之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分别有44例。研究组中24例男性研究对象,20例女性研究对象,年龄40-77岁,平均(56.66.1)岁;常规组中23例男性研究对象,21例女性研究对象,年龄40-78岁,平均(56.76.2)岁。对比两组临床资料,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大。
1.2 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化护理,主要包括:严控饮食、警惕足部病变、合理处理足部创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预防感染。
研究组在常规化护理基础上行临床心理护理,具体为:(1)心理护理:尽量与患者积极交流,主动询问患者有何需求,熟悉掌握患者病情,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以及治疗仪器设备的用途与功能,让患者心理上感到被尊重、被关心、被重视。同时为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促使其积极配合临床护理,需了解患者心理变化,当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时,积极予以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2)健康宣教:定期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教育,积极向患者普及糖尿病足相关知识、治疗方法、护理方法以及注意要点等,主动、耐心解疑答惑,消除其顾虑、疑问。对患者加强胰岛素注射培训,向患者发放保健宣传手册。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以赢得患者支持、信任、理解,通过交流帮助患者建立治愈的信心,针对焦虑情绪过重的患者,需与患者家属积极交流,掌握患者具体病情,并嘱咐家属多陪伴、多关心患者,予以心理安慰、精神支持。在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时,可尽量让患者参与其中,以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有利于患者明确不良情绪对疾病治疗的影响,每次换药时,向患者传达病情恢复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
采用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评估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当SDS、SAS评分超过55分,则提示患者存在严重的负面心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比较两组护理前的心理状态评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s,分)
小组 病例 护理前 护理后SAS SDS SAS SDS研究组 44 57.13.5 58.64.1 32.31.2 33.54.2常规组 44 56.63.3 57.74.3 42.31.4 44.33.7 t-0.689 1.004 35.973 12.798 p-0.492 0.317 0.000 0.000
3 讨 论
我国糖尿病足发生率近两年逐步呈攀升态势,据有关统计,在糖尿病患者中,约有50%左右的患者存在糖尿病足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安全健康。虽然药物治疗糖尿病足具有一定的疗效,但辅以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从根本上消除足部威胁,降低致残几率,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2]。糖尿病足周期长且治愈难度较大,若治愈不及时则需要通过手术予以截肢,不仅加重患者及其家庭经济压力,而且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心理障碍。故而加强心理护理,向患者普及糖尿病足有关知识,让患者了解预防措施,以减轻其不良心理,同时加强胰岛素注射培训,发放保健卡,积极与患者聊天,宣讲疾病问题,耐心解疑答惑,赢得患者信任,使患者树立治愈的信心,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3]。本文中,研究组护理后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由此可知,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心理护理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