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疼痛护理对晚期肿瘤患者的效果观察
2019-01-18吴莹,伍雯,朱娓*
吴 莹,伍 雯,朱 娓*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研究显示,有超过70%的晚期肿瘤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疼痛感出现,并且通常难以忍受,但是采用正确止痛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后,能够促使其得到有效缓解[1-2]。本研究除了为患者提供常规护理服务外,还对其进行了系统化的疼痛护理干预,并且获得了良好应用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0例晚期肿瘤患者于2012年5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58.788.92)岁,共50例,男性37例,女性13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8.828.93)岁,共50例,男性35例,女性1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纳入标准:不存在沟通障碍者;不存在精神病史者;不存在视听障碍者;晚期肿瘤,原发肿瘤发生远处转移者。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疼痛护理):在患者报告有疼痛症状出现之后,对其疼痛强度采用数字模拟评分法评估,如果评估的疼痛强度在3级以上,则要严格遵照医嘱对患者进行相应治疗,然后再相应的时间内对患者疼痛程度再次评估,如果疼痛强度在3级以下,则不需要行特殊处理,如果疼痛强度依旧在3级以上,则要采用以上各种措施继续对其进行干预。
观察组(系统化疼痛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合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
①对患者疼痛程度采用疼痛体温评估单进行评估,以此来对其疼痛情况进行了解,包括疼痛强度、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类型、疼痛性质、疼痛具体部位、疼痛对患者活动、情绪、食欲以及睡眠造成的影响、近1w内疼痛控制情况等,然后再将具体评估结果作为依据,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②在原有疼痛体温评估单设计基础上,加入疼痛描绘曲线表格,将体温单绘制方法作为框架,疼痛对应时间作为横坐标,疼痛强度作为纵坐标,分别采用5个空格来表示0-10个代表疼痛强度的数字,每个空格为两个疼痛等级,疼痛程度从下向上进行递增;对新出现疼痛或者新入院的患者,每天要对其疼痛强度进行4次评估,连续进行3d评估,3d后,再将患者的疼痛强度作为依据,对评估次数进行合理抉择。如果患者属于重度疼痛,则每天要对其进行4次疼痛评估,如果患者疼痛程度连续3d内均属于中度疼痛,则要每天对其进行2次疼痛评估,如果患者疼痛程度连续3d内均属于轻度疼痛,则每天对其进行1次疼痛评估,如果患者有爆发痛现象存在,则对其进行30min的疼痛干预之后,要再次评估其疼痛强度,以此来对其疼痛缓解情况进行了解。③合理处理疼痛:如果患者疼痛程度在0-3级之间,则要对其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给予其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向其讲解可以通过合理措施控制疼痛,如果其疼痛强度加强,则要及时与医护人员进行联系;如果患者疼痛程度在4-10级之间,则要马上与医生进行联系,及时制定止痛计划,严格遵照医嘱,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自我或协助调节,对药物疗效进行观察,干预后再次对患者进行评估,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仔细观察,采取相应措施对其进行干预。
1.3 观察指标
采用BPI(简明疼痛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缓解情况以及疼痛对患者活动、情绪、食欲与睡眠的影响程度,共分为0级-10级,10级表示有剧烈疼痛出现,造成了严重影响,0级表示没有疼痛感出现或者没有影响。
1.4 统计学分析
在SPSS 19.0软件包中纳入数据,差异分别用t或者卡方来检验,若P<0.05,则代表差异明显。
2 结 果
对比可知,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疼痛评分0-3级患者所占比例更高,8-10级患者所占比例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情况对比[n(%)]
3 讨 论
临床上,肿瘤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在于进行疼痛评估,但是从以往临床评估结果可以看出,护理人员通常在患者告知有疼痛感出现之后才对其进行相应干预,且难以获得理想的止痛效果。在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24h详细、量化评估,以此来促使医生能够对患者疼痛变化情况进行更快了解[3]。
本研究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了常规疼痛护理与系统化疼痛干预,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疼痛评分0-3级患者所占比例更高,8-10级患者所占比例更低,P<0.05,可见相对于常规疼痛护理,系统化疼痛干预的效果显著,能够促使患者疼痛得到有效缓解。这主要是因为本研究中建立了新型疼痛体温评估单,促使医疗与护理进行紧密结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疼痛评估-治疗-评价的关联性提高,促使患者能够对治疗进行更好配合。与此同时,护理人员通过经验累积,对疼痛评估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加深了认识,在病历中描绘疼痛曲线能够促使医护人员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并且自身疼痛评估意识、技能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
综上所述,系统化疼痛护理在晚期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促使患者疼痛程度显著减轻,临床推广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