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对筛查糖尿病眼底病变的临床价值
2019-01-18康礼杰
康礼杰
444100湖北省当阳市人民医院眼科
为了分析眼底荧光造影检查法对于糖尿病患者眼底病变筛查所具有的实际临床应用价值与意义,结合实际情况,2017年5月-2018年6月收治糖尿病患者140例,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5月-2018年6月收治糖尿病患者140例,分为两组。观察组70例,男39例,女31例;年龄38~72岁,平均(62.36±3.12)岁;糖尿病病程5~9年,平均(6.5±1.5)年。对照组70例,男40例,女30例;年龄37~70岁,平均(60.15±2.34)岁;糖尿病病程4~8年,平均(6.4±1.3)年。患者以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研究方法:对照组糖尿病患者采用常规式的检查法,即先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体征情况,并针对患者开展常规眼科的专科检查,包括视力检查、散瞳的眼底专项检查等。观察组糖尿病患者则在此基础,采用眼底荧光造影检查法来进行糖尿病的眼底病变筛查工作,具体操作如下:造影前期,详细询问患者的基本病情,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患者实施荧光素钠的过敏性试验,针对皮试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充分散瞳之后,按每千克体重计算药量取适量的荧光素钠快速地静脉注射,再通过APS-B型号眼底荧光造影仪,对患者眼底实施造影检查,以最终的检查结果作为判断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的依据。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基本标准:采用我国眼底病学组于1984年制定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分为单纯型和增生型共6期。单纯型:Ⅰ期:有微动脉瘤或并有小出血点,(+)较少,易数;(++)较多,不易数;Ⅱ期:有黄白色“硬性渗出”或并有出血斑,(+)较少,易数;(++)较多,不易数;Ⅲ期:有白色“软性渗出”或并有出血斑,(+)较少,易数;(++)较多,不易数。增生型:Ⅳ期:眼底有新生血管或并有玻璃体积血;Ⅴ期: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生;Ⅵ期;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生,并发视网膜脱离。Ⅰ期、Ⅱ期、Ⅲ期均为非增殖性质糖尿病的视网膜类病变;Ⅳ期、Ⅴ期、Ⅵ期为增殖性质糖尿病的视网膜类病变。
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糖尿病患者诊断结果的评分情况。②分析眼底荧光造影相对于常规的眼底检查结果的修正情况。
统计学方法:本实验使用SPSS 20.0专业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中的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算,计量资料使用t值检验计算,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诊断结果评分情况:经过临床观察发现,对照组糖尿病患者40例检查出有眼底病变症状出现,其中,Ⅰ期12例(17.1%),Ⅱ期10例(14.3%),Ⅲ期6例(8.6%),Ⅳ期6例(8.6%),Ⅴ期4例(5.7%),Ⅵ期2例(2.8%),实际诊断的精准率57.1%。观察组患者58例检查有眼底部病变症状出现,其中Ⅰ期17例(24.3%),Ⅱ期 12 例(17.1%),Ⅲ期 10 例(14.3%),Ⅳ期 9例(12.8%),Ⅴ期 7例(10.0%),Ⅵ期3例(4.3%),实际诊断的精准率82.8%。从两组患者临床数据所做出的对比分析结果中可得出,相比较于对照组,观察组诊断结果的精准率较高,可达82.8%,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的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4,P<0.05)。
眼底荧光造影对于散瞳的检眼镜实际检查结果的修正情况:经过临床观察发现,对照组患者并未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疾病30例,实际修正诊断18例,实际修正率可达60%。其中,Ⅰ期修正5例,Ⅱ期修正2例,Ⅲ期修正4例,Ⅳ期修正3例,Ⅴ期修正3例,Ⅵ期修正1例。由此可见,观察组相对于对照组实际检查诊断的结果修正率较高,应用价值较突出。
讨 论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视网膜的病变程度通常与患者实际病程及血糖的波动情况有直接联系[1,2]。糖尿病所诱发的视网膜病变,通常具有进行性与不可逆性等基本特征,倘若可提早发现、提早做出正确的诊断与临床治疗,并尽早进行有效干预,则可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视力水平[3,4]。经过本次临床研究发现,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眼底病变筛查,采取眼底荧光造影检查,诊断结果的精准率相对较高,并且,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对于常规的眼底检查诊断的结果修正情况较好,这说明,在具备条件的地区,采取眼底荧光造影检查来开展糖尿病患者眼底的病变筛查工作,能够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的精准度,可对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程度提供更精准的诊断依据,有助于制定出最具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方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