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9-01-18曲庆明炊娟霞赵玉伟王永兵

中外医疗 2018年34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下肢机器人

曲庆明 ,炊娟霞 ,赵玉伟 ,王永兵

1.江苏省南通和佳康复医院康复科,江苏南通 226004;2.郑州颐和医院康复科,河南郑州 450000

脑卒中又被称为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缺血性卒中,多发年龄为4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远远高于女性,该病发病率高,且致残率、致死率一直居高不下[1]。目前,临床上对脑卒中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有效的预防和康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发现,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再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够有效恢复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临床效果显著。该文方便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10月在该院治疗的50例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在该院治疗的5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训练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25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7例,最小年龄43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57.6±6.38)岁。12例左侧肢体偏瘫,13例右侧肢体偏瘫。观察组25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8例,最小年龄44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年龄(57.9±6.42)岁。15例左侧肢体偏瘫,10例右侧肢体偏瘫。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肢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首次发病。②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并检查确诊。③病程半年左右。④单侧肢体偏瘫。⑤患者及家属对该研究知情同意,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意识、认知障碍。②伴有严重精神障碍。③下肢关节病变无法行走。④伴有严重脏器衰竭。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针灸按摩、平衡训练、日常活动能力训练等,根据患者身体情况,科学调整训练时间和训练难度。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再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具体为:采用型号为Flexbot-B的下肢智能机器人,治疗师协助患者穿上减重背心,把步行靴的驱动轴固定,科学调节机器人装置;通过协调控制患者的髋膝踝关节,带动其步行训练。时间为30 min左右,训练步速为1.25~1.80 km/h。

对于无法主动完成训练的患者,则用机器带动,患者被动进行练习,能够主动训练的患者,应合理对机器设置阻力,增加训练难度,促进患者恢复。在患者训练的同时,应开启生命体征检测系统,密切监测患者各项体征变化情况,一旦出现危急情况,应立即停止训练,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2]。

1.4 观察指标

①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对患者下肢运动能力进行评估,满分34分,分值越高则表示运动能力越强。②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满分100分,分值越高则表示生活质量越高。③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满分100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高。④康复训练效果评定包括: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得数据资料均通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更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效果比较

2.2 训练前后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各项评分比较

训练前,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的各项评分都明显升高,但观察组评分更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几年,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增多,严重脑卒中会导致患者发生永久性神经损伤,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引起多种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威胁。脑卒中最常见的是偏瘫,主要是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3]。脑卒中患者发生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因为屈膝、屈髋受限,踝背屈障碍导致。

表2 康复训练前后,两组各项评分比较[(),分]

表2 康复训练前后,两组各项评分比较[(),分]

组别 下肢运动能力训练前 训练后生活质量训练前 训练后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前 训练后对照组(n=25)观察组(n=25)11.2±2.35 11.3±2.40 26.8±3.15 32.4±1.03 9.183<0.05 49.6±10.11 48.7±10.28 45.5±8.92 46.1±8.66 t值 P值70.5±5.44 85.4±6.19 11.067<0.05 71.2±4.67 85.7±5.99 8.854<0.05

传统临床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主要以常规训练为主,要求治疗师具有丰富的经验,通过借助各种操作手法,纠正患者异常运动模式,提高患者的患肢运动能力,但是,常规训练周期长、费用高、训练效果不理想[4]。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先进的康复训练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比如康复机器人,它是通过机器带动患者患肢,使偏瘫患者被动进行运动,刺激肢体运动神经,恢复其运动功能[5-8]。

该次研究结果发现,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再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的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更佳。训练前,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训练后,观察组的下肢运动能力(32.4±1.03)分、生活质量(85.4±6.19)分、日常生活能力(85.7±5.99)分,对照组分别为 (26.8±3.15) 分、(70.5±5.44) 分、(71.2±4.67)分,两组的各项评分都明显升高,但观察组评分更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aning Zhao等人[9-10]发现,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够提高下肢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够提供持续性、对称性、集中性、反复性的步态模拟训练,加上自身具有的减重、视觉反馈、智能运动反馈等系统,更多更大面积的刺激患者机体,有效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Junpeng Wu等人[11-12]研究发现,下肢康复机器人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流程操作比较复杂,训练时间长、系统装置缺乏统一衡量标准等。因此,在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训练时,必须由经验丰富的治疗师,严格按照操作说明进行训练,才能更好的提高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常规训练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中,有效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于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的康复具有很大的前景,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下肢机器人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