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话语权研究述评

2019-01-18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建设

彭 飞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410081)

一、研究进展和主要观点的回顾

从话语权研究的发展脉络来看,关于话语及话语权的单个研究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一定理论体系,文化话语权基本理论研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学术角度对文化话语权的基本内涵、内容以及构成要素等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化、权威化的文化话语权理论体系。总体而言,文化话语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话语权的理论研究

在基本内涵方面,众多学者从不同的学术角度对文化话语权进行了深度解读:骆郁廷、史姗姗从结构学的角度出发,定义文化话语权为各种具体话语权力的集合,是一个国家自主提出、表达、传播本国文化话语、维护本国文化安全、主导本国文化发展、维护本国文化权益和根本利益的权利和权力[1]。王颖、姜鑫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出发,定义文化话语权是指一个国家在国内拥有对自身文化的文化主权,在国际上拥有一定的文化地位、权利[2]。刘海燕从发生学的角度定义文化话语权是“文化”、“话语”和“权力”三者的有机结合,认为文化话语权对内表现为文化话语的创造权,对外表现为文化话语的表达权和传播权[3]。

在基本内容方面,骆郁廷、史姗姗认为文化话语权主要由文化话语的表达权、文化话语的创造权、文化话语的传播权、文化议题的设置权和文化发展的主导权五个方面所构成,认为表达权是话语权的基础,并认为其实质是文化主体的利益诉求权,文化创造权是话语权的灵魂。传播权是话语权的重要内容;文化发展的主导权是文化主权的体现[4]。唐登蕓从文化话语权的价值和作用出发,认为文化话语权的基本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包括文化发展与繁荣的权利;控制舆论的权利;文化话语创造、表达与传播的能力[5]。

综上所述,学术界从文化话语权的基本内涵、基本内容等多角度对文化话语权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突破,为深入研究文化话语权的建设提供了学理支持。

(二)新时代文化话语权建构的问题分析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国文化话语权建设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阻碍。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话语权的构建,主要的挑战来自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

1.国内层面问题。

首先,从话语主体和话语主题的角度出发,鲁玲萍分析文化话语权建设受阻的原因,一方面,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自豪感、认同感不足;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和提炼不足妨碍了中国文化话语权的提升[6]。其次,从话语载体和话语客体的角度来看,赵庆寺认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等传统文化的实践载体缺失削弱了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基础;传统文化的国际认同薄弱约束了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塑造[7]。再次,从话语环境的角度来看,刘海燕认为政治经济实力不强,文化话语支撑面薄弱;传统文化转型不力,文化话语欠缺现代性;政策体制束缚过多,文化产业没有竞争力以及网络化全球化冲击下,文化渗透和围堵对抗加剧[8]。对此,王康娟、陈文指出新中国成立前期,我国对文化建设的不够重视,国家政策引导的偏差导致了文化话语权建设发展的缓慢[9]。

2.国际层面问题。

从国际局势和现状出发,赵庆寺认为西方文化话语霸权不利于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彰显。同时,王康娟、陈文也指出西方国家借助传媒和技术优势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其意识形态,形成全球文化话语霸权,挤压了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发展,文化话语权“西强东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10]。从文化的特性与紧张的国际竞争关系出发,鲁玲萍指出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特质被国际社会误解为吞噬以及文化软实力的激烈竞争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敌视是中国文化话语权增强的最大阻力[11]。其实,鲁玲萍只是从表面浅析了当前文化话语权建设的困境,没有抓住国际社会文化竞争和文化抵制的深层次本质。

(三)新时代文化话语权建构研究

综合关于文化话语权建构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学界主要是从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和话语权的对象、领域两大视角出发,提出文化话语权建构的对策和建议,为新时代文化话语权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南与实践指导。

1.话语权的构成要素视域。

话语内容是话语权的核心要素。从话语内容层面,谢清果认为我们要充分挖掘自身文化资源,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两方面双管齐下,才能建构起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话语体系[12]。赵庆寺也认为要立足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炼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价值理念,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增强文化话语说服力[13]。骆郁廷、史姗姗也提出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推动文化认同向价值认同的转变[14]。鲁玲萍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对中国文化进行创新的同时,要大胆学习外来优秀文化[15]。王康娟、陈文提出深入挖掘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面向世界的文化[16]。

话语主体是话语权中最活跃的要素。在话语的言说主体层面,谢清果认为政府、民间机构及普通民众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应实现联动,各自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话语生产机制[17]。鲁玲萍指出要加强文化教育与建设,增强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归属感与自豪感[18]。王康娟、陈文提出大力培养专业的文化人才,造就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文化掌握者、创新者和传播者[19]。张芹提出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文化话语权建设的内在要求[20]。

话语载体是话语权的重要媒介。在传播载体层面,赵庆寺认为要加强文化品牌、文化融资、文化合作、文化人才、文化集团等方面的建设提高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扩大文化话语的辐射力[21]。谢清果认为需要立足时代发展前沿,发展外向型传播媒介,整合媒介资源以打造多元化的传播矩阵[22]。骆郁廷、史姗姗也高度关注网络文化话语新阵地,提出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增强网络议题设置和引导,提高网络调控能力,从而增强网络文化话语主动权[23]。王康娟、陈文具体提出结合现代传媒技术,以网络、影视、手机为主,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站、优秀的影视作品、公益广告等方式,力争将网络发展成提升文化话语权的新的重要载体[24]。

话语环境是话语权的重要场域。在话语环境层面,刘海燕提出树立文化自信是争取更大文化话语权的保障。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从而有底气的弘扬中华文化[25]。张芹也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作为中华儿女必须坚定的文化信念,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我们才能拥有更强的文化话语权利,更自信的文化话语权力[26]。

2.从话语权的言说对象视角。

王颖、姜鑫从国内、国际以及网络三大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了促进中国文化话语权建设的策略。分别是,一、中央应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从思想上提高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利用现代化技术和媒体,传播中国文化;加强文化教育,培养人才。二、发挥民间组织和华人华侨等民间力量,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三、认识并发挥网络对文化话语权建设的重要作用[27]。苏娟从国际和国内两大视野出发指出,一方面,国家应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规制建设,增强文化议题的设置权,从而在国际文化话语平台上由被动变主动;另一方面,国家应继续努力提高政治、经济硬实力,为提升文化话语权奠定坚实的基础[28]。陈春燕、阮先凤从语言学角度,提出以语言教学为媒介,构建中国文化话语权。同时,在深入认识中国文化在我国语言教育中的缺失的主要表现的基础上,从教育学立场提出三大对策。其一,完善教育制度;其二,加强教材建设;其三,做好配套改革。陈江生从先进政治文化的独特视角,对政治文化内涵,重要性等进行了详细阐述,为我们从政治、经济等视角出发,对文化话语权提升之道进行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二、研究评价与未来展望

(一)关于文化话语权理论研究的思考

第一,文化话语权的应用研究亟待加强。从总体而言,研究成果在理论层面小有成就,但在应用层面确鲜有实质性进展。首先,纵观文献研究的发展脉络,学界关于文化话语权研究的历史还不是很长,研究成果也不是很多,且成果主要集中以小论文、评论等形式,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文化话语权的著作很少,专业性论文只有几篇。其次,就文献采用的研究方法而言,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研究观点缺乏相应的数据支撑,理论观点缺乏相应的案例支持,导致整个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从而给实践性应用带来很大的挑战。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展现其生命力和价值。我们应加强对文化话语权的理论体系建设,并重视理论成果的实际性转化,为文化话语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文化话语权的解构研究不够深入。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注入不同的思维和灵感。文化话语权研究也不例外。一方面,深入掌握和理解文化话语权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是进行文化话语权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虽然研究者们都十分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性作用,并从发生学、结构学、传播学等角度对文化话语权的概念进行了论述,但从整体而言,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碎片化的趋向,缺乏关于文化话语权概念和实质的明确界定。同时,在理论方面尤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在于学界对文化传播渠道和文化传播载体两个基础性概念之间的区分不明显,在大量的研究中有混淆使用的现象,从而必然导致某一方面在文化话语权建设中作用的弱化和失值。

同时,各学科体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相互作用是学科建设的重要路径。仅从自身学科角度出发而得出的研究成果必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文化话语权的研究,应拓展研究思路,注意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文化话语权的提升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需要学者们从传播学、政治学、心理学以及等不同领域进行探索,以多学科的理论成果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进。

第三,文化话语权的价值研究有待拓展。学术界对文化话语权价值的认识和研究十分深入。从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都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论述,指出文化话语权价值主要关乎意识形态和文化建设方面,指出文化话语权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意义,从而促进关于提升文化话语权的研究呈现“井喷式”的发展。但是缺乏从微观角度对文化话语权价值的考究,从而也导致了我国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提升国际文化话语权和国家文化话语权研究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平民文化话语权的研究。其次,发现了它的价值,就要研究如何发挥其价值。如何打破文化话语权研究长期围绕国家、政府如何作为的主体垄断局面,发挥平民在文化话语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新时期文化话语权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四,文化话语权的问题研究有待深化。关于文化话语权建设的问题,学界从国内和国际两大视野,充分认识到了当前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建设面临着“内忧外患”交织的困境。从对已有的研究结果的梳理中发现,关于文化话语权所面临的国内问题的分析角度多且全面,系统围绕话语权构成要素展开,自我认识相当深刻,找到了很多的问题。而对文化话语权所面临的国际问题的探讨则相对较少,且聚焦于西方文化话语霸权一方面,缺乏创新性认识和独特见解,从而可能导致我们对文化话语权的国际危机认识不够全面。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因此,扩展研究视野,深化问题认识深度,是提升文化话语权的重要方面。

(二)关于文化话语权建构研究的思考

文化话语权的建构研究有待创新。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章的阅读和梳理发现,长期以来,很多研究者把对文化话语权的建构主要集中在传播学视域之下,从主体、渠道、内容等维度分析文化话语权建设的困境,提出话语权的提升之道,并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在较多的研究成果中,大部分的研究所提出的对策和建议有殊途同归之感,异曲同工之妙,和分沓重复之嫌。在当前日新月异、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需要开拓研究视野,拓展研究思维,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统筹规划文化话语权的提升之路。

第一,以“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为核心,构建中国化话语体系从话语内容方面来看,研究主要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照搬。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提升文化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只有始终坚持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以及创新,才能为文化话语权建设奠定更为坚实的生成基础。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共享的世界,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我国的文化话语权研究也要扩宽研究视野,认识到本国与国外在文化话语权方面既存在竞争关系,也是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只有始终坚持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学习和借鉴,才能为文化话语权建设开拓更加广阔的运行空间,从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第二,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方针,打造大众化话语阵容关于文化话语权构建中话语主体的研究成果方面,存在主体的固化和定向化。大部分研究者都是以国家单一主体作为中心而展开研究和论述。然而,文化话语权的建设,既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但同时,文化是大众的,共享的。文化的发展、文化话语权的建设也是每个个人所义不容辞的使命和担当。因此,我们对文化话语权建设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从国家的立场出发,同时也可以细化到校园、社区、党政机关等社会的各个职能部门,具体化到学生、党员、群众等各个社会主体,打造新时代文化话语权建设的强大阵容,通过自上而下的有力指导和自下而上的积极响应,共同携手致力于文化话语权建设,从而使文化话语权建设之路走的更稳更远,最终迎来我国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第三,以“网络互联、网络互通”为契机,创造现代化话语载体关于文化话语权建构中话语载体的研究,学者们都敏锐地捕捉到了互联网时代给文化话语权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但缺乏对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主战场,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的战略思维,缺乏对互联网挑战的应对之策的研究。新时代特征的把握21 世纪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文化话语体系建设的外部环境和技术条件,同时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媒介对文化话语体系内部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新时代文化话语体系建设,一方面,要抓好和用好互联网时代的机遇,文化话语权建设全方位融入互联网思维,实现官方媒体、民营媒体以及自媒体、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从“相加”到“相融”的飞跃,充分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党和国家的最强传声筒,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文化话语权建设的最大增量。另一方面,要警惕和重视互联网时代的挑战,要求我们加快网络文化安全的机制建设,净化网络环境,剔除有害噪音、杂音,防止西方腐朽文化的渗透,开创网络新气象,让“中国声音”传的更远、更广、更深。

综上所述,学术界从文化话语内容、载体、主体等方面为新时代文化话语权建设提出了可行之道,对文化话语权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但同时,关于话语环境建设、话语表达方式等方面作用于文化话语权建构的研究相对薄弱,有待充实。此外,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三者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从经济、政治视域对文化话语权建设展开深入研究,挖掘经济和政治发展对文化话语权建设的重要作用,是文化话语权研究的又一新视角。文化话语权的建构研究仍是当前和今后研究的重中之重。●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建设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媒体话语权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中国不断提升国际宇航话语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