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大发展理念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践行

2019-01-18吕艳红段雅婷

探求 2019年6期
关键词:民众个体理念

□吕艳红 段雅婷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所提出来的新观念,反映了中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精神;通过协调不平衡因素来解决发展失衡的问题;为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相处就要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外部资源就要坚持对外开放;通过共享发展所获取的成果来确保社会公平。矢志不移的秉承上述理念,能够合理应对我国发展之时遇到的各类矛盾与冲突,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拓宽发展的方向,使发展更加全面化。

以上观点使得中国的发展道路产生了重大变革,它是党与民众应对新发展困境的最佳路径选择;该理念植根于深层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之下,是在我党多年执政经验的积淀下形成的,同时也能够符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同时,坚定不移的坚持以上发展理念可以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人的全面发展品质,还可以使人的社会关系更加丰富,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标准。此理念使得人们得以全方位发展。用另一句话说,使人在精神素养方面得到极大提升,提高了人们的道德修养和办事能力,这样反过来使人们能更好的理解这一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为实现相应发展要求提供了相应理论知识。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

(一)五大发展理念是历史唯物主义实践逻辑的展开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里明确提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p11)现实的发展告诉我们,五大发展理念是适合中国,是正确的,其观念也适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稳定进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应对发展困境,体现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不仅告诉了我们应当怎样去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告诉了我们怎么样做到更加合理的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是一种革新,它是建立在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不断创新发展理念,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基于“四个全面”国家战略布局的再讨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逻辑的推进

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党秉承实事求是主旨探究中国发展过程里“变”和“不变”要素前提下形成的,关于新时期社会发展状况的核心观点,这同时也证实我党长期以来都切实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思想。其中,不断创新是发展的核心动力,协调发展才能使发展更均匀,是对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一种表现,通过充分了解,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规划开始,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面对发展中的问题时,一定要有完善的解决方案。协调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道路,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现代化、信息化发展一样也不能落下;创新主要意味着:首先是更新,其次是创新,最后是改变。社会实践是不断自我生成自我变化自我推进的更新过程,这一客观发展过程就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自我变革、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新状况。而生产力未来走向是通过提高技术水平,使得创新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创新的其他方向上,打破陈规定型,通过道德的新观念、新理念来对社会造成影响;通过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综合相关实践规律得到最后结果。党中央一贯贯彻落实这一宗旨,在进行积极发展的过程中,保护环境不应当被忘记,要注意对自然环境的治理;开放发展体现了系统理论的思想,从哲学上看,一个整体是由各个相互联系的个体构成,进而形成一个拥有新功能的系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客观要求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这台“发动机”,中国和世界彼此密不可分,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发展出现变化,世界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我党一直坚持着经济发展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每个公民都可以分享到发展所带来的红利,确保所有民众的实际利益,而民众在获得发展成果之时,同时也能够收获成就感,重视“共享”发展,不但能够证实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坚信民众是历史创造者,同时还能够彰显我们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主旨以及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实际目标。

(三)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生成性逻辑的体现

马克思在继承辩证法思想的前提下,把实践引入哲学,引入唯物主义,注重哲学的实践性,强调事物和对象的实践性,认为事物都是不断在变化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基本性质,所有的事物均是处于历史的、实践的以及辩证的形成过程里,同时在其不断的变化过程里逐渐成型。此处所谓实践的实质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行为里持续进行创新,其根本也属于一类“生成性”。五大发展理念在我国的发展历经多年的理论准备,同时其还秉承了不断解放和提高生产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马克思主义核心理念,是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阶段实践成果一脉相承的。发展观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首先,邓小平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创新、开放、共享”属于邓小平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五大发展理念则完全承继邓小平理论的核心理念,为应对特殊历史发展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类和生态体系、党和政府与民众等方面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型理念,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在我国不断发展之后逐渐形成的。其次,“三个代表”核心思想明确了实践主体的地位,同时也使思想认识更加统一。该理念是在世纪交替之时出现的,当时国际国内政治与经济理念冲突频频,形势非常繁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统一了思想,发挥了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最后,科学发展观则是其直接导源,其中发展生产力及其所有发展都是为了民众的理念之间能够相互交融促进。在决定相应的发展机制、方式和统一的思想引导下,我国经济在一段时间内快速发展,一部分发展中的问题开始凸显,科学发展观就此形成。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建立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之上,并对它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一如既往地重视“所有民众的基本利益”,把服务民众视作发展的实际目标,继而确保其能够变成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内生性变量。同时科学发展观自提出以后,国内的发展理念就开始出现根本性变化,不同行业的工作在该理念的引导下,均可以完全考量环境、民生等科学因素。简而言之,五大发展理念是由“科学发展观”而衍生的,同样也属于应对新型历史发展机遇和相关问题之时对“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深度理解和衍生。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认为,要充分维护每个人个性发展的需求,是实现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个性的发展,进而实现自由发展,最后演变成全面发展的终极形态。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其著述的众多文稿里都针对自由全面发展做了大量分析说明,例如,《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作品都能够看到相关论述,同时提出其能够由三个维度理解。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现实规定性

马克思与恩格斯表明:“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p519)此类个体是实际生活的人,也就是此类个体需要从事各种活动,切实参加物质生产,所以是在相应的物质的、不遭受其任意支配的限制、前提与基础上活动的。民众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形成一定的社会政治体系,其中浓缩了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的最为基础、最为常见的联系。可以看出,在某些特定条件之下,人是可以实现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影响人自由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技术,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人是否能全面发展。换言之,生产力的增长与进步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组成因素。生产力的进步可以在自然条件的限制下创造巨大的财富和自由的人性;另外,在生产力得到发展的基础上,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促使地区型的个体被全球历史性的、经验中的更为常见的个体所代替。换言之,社会的不断发展,是人们从地理因素的限制中解脱了出来,人与人之间彼此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使两者都能获得更好地发展前景,进而实现全面发展。克服社会必然性也是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确保人民能够摆脱不平等与不适当的生产关系。同时马克思认为:可以全面发展的个体——其社会关系属于其自身的共同关系,实际上完全是由其自身所控制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社会关系才不再将个人视为持不同政见者的力量,使得人的全面发展能够最终实现。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未来指向性

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p53)这也证实,只有当任意一个人都能够达到自由全面发展以后,才可以确保所有人均能够自由全面发展,因而个体全面发展实际上属于所有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固有的“冒充体系”以及“虚假体系”存在差异的是这两类体系完全无视大部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质上一种有机的综合体才是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反对一切人民的战争”,个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会损害到其他人的利益。不同人必然存在其自身的个性,同时也属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其关系应当是完全公平、自由交流、相互促进、相互协作的。此处个体的发展不但不能够将无视他人发展作为基础,同时应当为其余人发展提供帮助;其余人的发展相应也会为个体发展奠定基础,即互相为对方提供相应条件。简单来讲,共产主义理念里,确保自身自由发展并不单单是个体抑或少数人所重视的问题,实际上是要实现全部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主体生成性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具有主体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受制于外部或其他事物的被动存在物,而是有意识、有目的,以有计划地方式抵御外部世界,具有识别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所谓人类创造性即人类经由各类实践行为形成目标,继而对无机界予以改造。人能够自主对自身行为做出决定属于人类自主性的具体表征。也就是没有将人视作某类能够驯服的生产资料来驱使,而是将其视作一种主体,此类主体并非处于自然、自发状态之中,而属于能够支配所有自然之力的活动形式存在于生产之中。所以在针对人类主动性予以提升之时,要不断发展人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它涵盖人类各类需求的增加、综合能力的增强、人格的完善、交际范围的拓升及其社会阶层的持续复杂。实现人的本质的途径之一就是不断发展人的主体性,在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完善自己。

三、五大发展理念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

(一)创新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创新属于催生发展的根本动能,能够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且促使社会更快的进步,不断创新现有的学科门类。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4](p507)这也证实自由是相对而言,其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生活条件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是不切实际、任意的自由。创新包含有多个层面,经济层面是不断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到经济增长新的发动机,突破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处理盘根错节的冲突问题的方式。其能够确保经济稳定、和谐发展,提升民众生活水准,增加物质生活水平,可以为民众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所以,只有不断创新,顺应发展潮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培养新的发展方向,实现经济稳定、和谐发展,持续增加物质生活水准,为民众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二)秉承协调发展理念造就复合人才

个体自由全面发展实际上属于一种多维度、总体和谐发展的过程,它不仅要注重物质生活的提高,更注重精神素养的培育和提升。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不断走向世界的同时,我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也不断受到西方世界的影响,盲目崇拜金钱和享乐主义大肆泛滥,民众过度追逐满足其实际的物质需求,却对精神需求有所忽视。继而导致民众逐利风气猖獗,意识理念与思想道德水准不断降低,社会也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物质生活,精神文明的发展同样重要,从国内当前阶段来讲,部分个体已经发展至实现自我的过程,不过很多个体依然位于基础的生存层次。一般群体里大多数个体需求的满足状况能够彰显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同时也能够表现出国家的文明水平。

(三)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增加个体自由全面发展能力

马克思主义的主旨就是要实现人类发展以及解放。绿色发展指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它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共生的最终理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是绿色发展的最根本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中的人们,不仅要关注社会,对于自然界的动向也要时时关注。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替代生态环境,其所遭受的破坏都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事关民生,蓝天和青山满足了人们对美丽和幸福追求,绿水青山是人类伟大的财富;对环境的保护实际上也是在保护生产力,对环境的改善实现了生产力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应该将奋斗目标确定为对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满足,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不断提高人们绿色发展,绿色出行的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最终目标。

(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动力源泉

秉承深化开放能够应对发展过程里出现的各类内外联动状况,也是国家持续进步过程里所必须经历的。坚持开放发展可以促进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沟通。在开放中,是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个人对生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变得多样化。人的实质并非个体本身存在的抽象物,在现实性角度,其属于所有社会关系之和。所以,社会关系对个体可以发展至什么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此处提及的开放,并非对以往做法的持续重复,实际上是要以新型理念、新型措施构建更高水准、层级的开放型经济;不但要植根国内,完全体现中国资源、制度以及市场等基础优势,而且要合理应用国际国内市场、资源,通过开放来促进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和全球各国互利共生、共同占有发展获得的成果。通过开放可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生活,让人们更多的去了解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6]在开放发展的形势下,地域因素,血缘关系将不再成为阻碍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障碍,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得人们有机会去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我,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总而言之,愿景得到扩展、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改善,个人从区域个体转变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个体,“世界历史个体”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

(五)以共享发展理念增加个体价值

实际上,共享发展理念属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体的根本追求,其本身就是将公平与普惠归属于发展范围之内。五大发展理念则属于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它注重人在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更注重人的幸福感。我党一直以来都将民众视作历史创造者,一直秉承“以人为本”、发展是由民众决定、发展成果要和民众共享,是我党的主要发展宗旨。2019年9 月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7]共享发展必须要首先满足和民众利益紧密关联基本需求问题,如扶贫、教育等;对于触及到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地方,要做到重点解决,达成精准扶贫目标;持续实施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品质的持续增加;形成更加充足的就业机遇,提高劳动收益;构建完善的社保体系,增强社会保障品质,完全表现出人类的自我价值理念。马克思提出,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必然是一种能够完全自由发展的社会,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其根本目标是要确保民众可以公平平等和幸福的生活与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了共享发展的内涵,分别为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四个方面。共享发展追求的是普遍共享,惠及公众,并非为少数人所独有;共享发展指的是,对国家所有建设成果进行共享,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环境等多个方面,为人民的正当权益提供全面,坚实的保障。共享发展还应该将民主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广大群众的智慧进行汇集,对其力量进行调动和发挥,对全民共享,共参,共努力的良好局面进行打造。在共享发展之外,应该有一个由从低至高、由不均衡至均衡的缓慢发展过程。

五大发展理念是引领中国发展的“总钥匙”与“指挥棒”,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以及对全球发展的普遍价值。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传承了历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发展理论,同时具备世界眼光,是对全球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也是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面临多种挑战和威胁的背景下产生的,其追求的是为中国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引,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思路,明确方法,这对中国发展难题的化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达成和良好国际形象的塑造与提升都是非常有利的;此外,也帮助他国明确了发展问题解决思路,能够有效增强全球治理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引导全球经济朝着合作,共享,稳定,持续的发展方向迈进,同时也为世界经济高速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民众个体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