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瑜伽体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和差异性

2019-01-18向锦雯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体式冥想练习者

向锦雯

(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基础部,广东广州 510990 )

“瑜伽”一词源于梵文音译,其意义大体为“结合”“一致”“和谐”等。瑜伽是几千年来印度先贤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出的针对人体从肉体到精神的系统、完备、科学的修持方法。

瑜伽运用古老的技巧,改善人们的生理、心理、精神和情感,从而达到身体、精神、心灵的和谐统一,瑜伽体系一般包括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和调心的冥想法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和瑜伽调身的体位法对应较为一致的是中国的太极拳;和瑜伽调息的呼吸法对应的是中国的气功;和瑜伽调心的冥想法对应的是中国道教的坐禅。

1. 瑜伽体式和太极拳的契合性和差异性

瑜伽是一种兼顾身心的运动形式,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瑜伽风格最相似的体育运动是太极拳。

1.1 瑜伽体式和太极拳形式方面的契合性和差异性

瑜伽和太极拳都具有相同的动作风格,具有和缓、轻柔、飘逸的形式美。

瑜伽体式是瑜伽的动作形式,这种动作形式往往需要成形后再持续一段时间,一般是几分钟。瑜伽体式有站姿、后弯、前屈、扭转、侧屈、倒立、手臂支撑等。瑜伽体式要配合正确的呼吸方式(起吸落呼,开吸合呼),才能组成完整的瑜伽体式。瑜伽的体式比较缓慢、轻柔,动作起落在呼吸间注重平缓、稳定、洒脱、变异;各个不同的体式之间虽然有停顿,但彼此的转换几乎是“等速”的,因而,瑜伽的体式要体现间断之间的流畅。瑜伽的体式稳健、柔和,速度和频率适中,能给人一种均衡的美感,能减轻压力,能舒缓身心,增强身体耐力。因而,瑜伽具有显著的外在形式美。

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十分复杂,涉及到兵学、阴阳理论、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中医经络学等。太极拳风格缓慢轻柔、顺人之势、借人之力,用意不用力,具有健身、搏击、修身养性等多元功能。太极拳动作如抽丝挂线,连绵不绝,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以气运身,以心行气。太极拳注重精、气、神的统一,强调整体效果,体现了形态美、韵律美、内涵美,具有含蓄、宁静、抽象的动作风格。

瑜伽和太极拳动作形式的差异性主要有三点:

第一、瑜伽体式有静止,太极拳动作更为流畅。瑜伽不同的体式要在静止的状况中维持一段时间,因而相对太极拳而言,瑜伽缺乏动作的流畅性。太极拳的动作运行和缓,连贯圆活,虽有静有动,但静中藏动机,动中有静意,行云流水,首尾连贯。

第二、瑜伽体式基本上是对称性的,太极拳动作可以是对称性的,也可以是非对称性的。做瑜伽时,向前屈后往往要向后仰;左侧屈后往往要右侧拉伸,右侧屈后往往要左侧拉伸。瑜伽体式的这种动作设计往往更能促进身体的均衡性和对称性的发展。但因为对称性动作要做相反的动作,往往对动作的频度有影响;而太极拳有些动作是非对称性的,从而动作更加流畅自然。

第三、动作幅度不同。瑜伽以腰为轴,可弯曲,可伸展;可后仰,可前俯,甚至可以做动作难度很大的一字码,因而动作幅度较大。太极拳以曲蹲为基本体位,以平行运动为主要方式,动作幅度较小。

1.2 瑜伽体式和太极拳功能方面的契合性和差异性

瑜伽体式和太极拳二者功能的相似点主要有两点:第一是都有健身的功能;第二是都有平和性情、协调情绪的功能。

瑜伽的体式起源于古代的瑜伽创造者们对野生的植物形态、动物姿势深刻的观察、模仿和演绎,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发展和演变,瑜伽的体式在精雕细琢中日渐完美。瑜伽注重骨骼的协调平衡,人体的柔韧匀称,肌肉的张力和谐等。瑜伽体式的全套动作,能完整地使所有的肌肉、神经、腺体都得到锻炼和强化。人体能自然弯曲的骨骼有颈部、背部、骶骨等,这些能自然弯曲的骨骼会受到重力和运动带来的压力;但练习瑜伽能帮助这些骨骼恢复到轻盈灵动的正常状态,从而保持优雅紧致的自然曲线。 在保健和治疗疾病方面,瑜伽更具有显著的功能。瑜伽对背痛、颈痛、肩痛、失眠、头痛、脱发、痛经、关节痛、消化系统紊乱等都有显著的疗效;瑜伽能改善血液环境,调节身心系统,促进内分泌正常;能使长期坚持练习者精力充沛、思想开朗、身心平衡、精神充实、情绪稳定。

健身功能是太极拳诸多功能中最显著的功能。太极拳由于其动作的轻柔和缓慢,因而能对运动的节奏和身体的重心进行精确控制。打太极拳时,由于下肢基本处于半屈蹲的状态,因而能够强化膝关节周围的感受器官,使内气充盈,气血周流,增强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的肌肉力量,能有利于维持人体姿势的稳定性。太极拳将气息与肢体运动相结合,可以预防原发性骨质疏松,具有疏血壮筋、强化骨骼、调节脏腑器官、预防肥胖等多种运动效果。在改善性格、平和心境等方面,由于太极拳风格柔和,动作和缓,因而,通过长期练习,练习者能够有效地调控焦虑情绪,使其心境开阔,性格平和,从而避免暴力倾向,避免极端情绪。

瑜伽和太极拳二者的功能有诸多相似点,但在功能方面最大的差异是太极拳具有搏击功能,而瑜伽没有搏击功能。太极拳是一种个人徒手技击术,其技击本质是“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搏击过程中,太极拳体现出“松”“慢”“用意不用力”“顺人之势,借人之力”等诸多特点。太极拳在中国武术中地位显著,是中国武术中和刚阳风格相对应的一种武术流派。

2. 瑜伽和中国气功的契合性和差异性

2.1 瑜伽和中国气功呼吸方法的契合性和差异性

瑜伽有多种呼吸方法,瑜伽的呼吸方法按部位分类有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完全呼吸法(胸腹结合呼吸法),其中最常用的是腹式呼吸法。道行很高的瑜伽修行者在冥想时,运用腹式呼吸法,呼吸轻微而缓慢,身体和大脑仿佛处于静止状况,但其意识深处,生命力空前活跃。

中国的气功是以呼吸吐纳、形体活动、心理调节三者相结合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形式。

瑜伽和气功的相似性主要有两点:

第一、动缓息长的运动风格。瑜伽和气功经历数千年的传承,都已发展成完善的运动体系。瑜伽和气功都要求练习者肢体动作舒缓,以呼吸为引导,意形相随,动缓息长。

第二、动作素材的模仿特征。瑜伽和气功的运动形式,大都是由模仿动植物主要是动物开始的,早期的瑜伽和气功的创立者通过观察和思考,模仿某些植物的形态和动物的动作,逐步构成了具有仿生特征的动作体系。

瑜伽很注重“以意领气”“以心行气”“气意配合”,通过气息和意念的活动,练习者可以净化思绪,排除杂念,高度集中注意力,安定心神,从而平衡大脑皮层的抑制和兴奋功能。瑜伽的练习能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深吸气时,心脏搏出量增加;深呼气时,心脏回血量增加。因而,利用瑜伽的呼吸方法可以减轻心脏负担,增强心脏功能,对人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都非常有益。瑜伽的呼吸和气功的方法都有显著的健身价值。二者的共同点都是健外而助内,即通过肢体动作、呼吸方法、意念行为相结合相协调而强身健体,强化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使人体能更好地协调各组织系统的和谐运转,从而起到保健、延年、益寿的作用。瑜伽的呼吸和中国气功的呼吸方法的差异性主要是瑜伽的呼吸方法往往和具体的体式结合在一起,一般是体式为主,呼吸为辅。

气功中具有仿生特征的代表功法是“五禽戏”。“五禽戏”模仿了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形态,练习者模仿这些动物的动作不仅可以通过活动四肢来增强身体肌肉组织的功能;同时,动作、呼吸、意念的配合协调还可以强健脏腑等器官。中国的气功有静功和动功,动功如五禽戏、八段锦、马王堆导引术等,这些动功也和瑜伽一样,动作为主,呼吸为辅。但静功多以站式为主,身体如木桩般站立不动,主要的运动形式是气息的流转循环。静静的站桩可以通过垂直静止强化肌肉的力量,强化身体的平衡感;还可以感悟环境与自身的和谐,达到和缓情绪、平复心灵的结果。气功中的静功,人体没有具体动作,呼吸为主,这点和瑜伽相异。

2.2 瑜伽和中国气功呼吸基础的契合性和差异性

瑜伽呼吸和中国气功呼吸基础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二者最常用的都是腹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的特点是吸气时,腹部向外扩张鼓起,把空气吸入腹部,呼气时腹部内收。腹式呼吸法呼吸时,由于横膈膜下降,可以按摩腹部内脏,安抚神经,从而可以让身心安宁平静。

瑜伽呼吸和中国气功呼吸基础的差异性主要是瑜伽的呼吸只涉及到呼吸器官,并且不同的呼吸方法和不同的动作体式相对应。如:

胸式呼吸法:树式、上犬式等;腹式呼吸法:坐角式、站立前屈式等;完全式呼吸法(胸腹结合呼吸法):蛇式、骆驼式、下犬式等。

中国气功不同的呼吸方法差异较少,如坐禅主要是腹式呼吸法,而动作则有胸式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和瑜伽呼吸法最大的差异是,中国气功的呼吸法不仅涉及到呼吸器官,而且和穴位、经络相关联。

经络指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包括主干和分支。经络遍布全身,纵横交错,将人体肢节、内外、脏腑等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和汉民族的中医密切相关,但经络的存在得不到解剖学的支持,因为它既不是血管,也不是神经。

经络的起源和气功有着密切的关系。气功练习者通过练功,达到一定的层次后,有时,可以体会到在经络路线上气血缓慢移动的感觉。在若干次入静感悟的状态下,练习者对体内气血传导的路线通过了解与观察,感觉逐步清晰,意念逐步积累,归纳分析后就对身体经络的分布有了一定认知。通过若干次、若干年、若干代的体验、积累和传承,结合中医的治疗效应,就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经络系统。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气功对于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作用十分显著。气功通过呼吸放松,全身放松、意念放松,再集中注意力,通过呼吸鼓荡推动,使经脉中的某些阻塞现象能够得到改善,从而达到养精补气、气血畅通、调理机理的效果。

由于气功和经络的密切联系,因而,中国气功的许多功法都是在经络学的影响下编创的,气功与经络相互影响,二者密不可分。

3. 瑜伽冥想和中国坐禅的契合性和差异性

3.1 瑜伽冥想和中国坐禅形式的契合性和差异性

冥想是瑜伽最珍贵的一项技法,是实现入定的途径,瑜伽冥想的目的在于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平静。瑜伽冥想的姿势一般有七种打坐式:即,简易坐、莲花坐、半莲花坐、吉祥坐、至善坐、雷电坐、悉达斯瓦鲁普坐。简易坐是一种最常见的安逸舒适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整的坐姿。简易坐可以两腿盘坐,如果膝部有病,还可以双腿或单腿向前伸直。

坐禅也称打坐、盘坐,是一种古老的养生锻炼方式,是佛教和道教的一种必不可少的修炼姿势。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道教就产生了打坐。道教打坐的姿势一般是将两条腿交叉盘于体前,抬头平视,脊柱挺直,调整呼吸,放松身心,逐步入静。

瑜伽冥想和中国坐禅形式的契合性主要有三点:

第一、二者要求的环境相同。瑜伽和打坐最适合在环境幽静、空气清新的树林、山间练习。当然,其练习场所也可以是在室内。但不管在室内还是在室外,一般要选择清洁、安静、舒适的地方。二者对环境的要求,主要是因为二者都需要在寂静的环境中才能更好更快地达到冥想和坐禅的效果。

第二、二者都要结合一定的呼吸方法进行。瑜伽和打坐一般都用腹式呼吸法,气息绵长,呼吸轻缓,便于入定禅修。

瑜伽的冥想要融合环境与呼吸,以身心的平静获得体内能量的汇集和人体大脑的休息,用最自然、最和谐的练习方法,进入宁静超脱悠然的精神世界。

道家坐禅,意在超脱和养生,所以必须注意呼吸。坐禅时,意守丹田,呼吸吐纳间,感觉吸进天地之间的纯净灵气,从而达到物我两忘,飘飘欲仙的境界。

第三、二者认为世界的本源相同。瑜伽认为:“梵”是世界万物的本体,也就是宇宙。万物发展,生出其生命的活动者;因此,人与事物、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同一的。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本体,“道”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是万物的本源,因此,万物都统一于道。

瑜伽冥想和中国坐禅形式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二者的动作形式有所不同。相对而言,瑜伽冥想的姿态比道家坐禅的姿态更加丰富多彩,变化多端。

3.2 瑜伽冥想和中国坐禅体系的契合性和差异性

瑜伽冥想和中国坐禅体系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二者的某些理念是一致的。

冥想和坐禅二者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将人与天视为一体,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冥想和打坐,都要求练习者调身、调息、调心,以达到身体与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平衡。

就过程而言,坐禅和冥想的过程大体一致。瑜伽的冥想,分“凝神、入定、三摩地”三个阶段。凝神时要求内心关注于一处一物,但此处此物,不是体外某物或体内某点,而是意识之内的某一虚拟的影像。入定是对于关注的对象“周流不断的知觉”,这里知觉的对象就是指凝神阶段时心系的某一虚拟的影像,入定阶段要一直维持着对这个虚拟影像关注的意念,莫忘莫失,不离不弃。

三摩地是修习瑜伽的最高境界,是经过长时间专注的静虑的结果。到了三摩地时,思维的主体与关注的虚拟的影像合而为一,思维趋向于无分别无记忆无联想的状况,达到 “梵我合一”,“身心灵”三者的统一,而泯灭了知识、能知、所知“三端”的境界。“三摩地”和佛教的禅修、道教的修行要达到的最终境界是一致的,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道教坐禅,也是由“凝神”而至“入定”,最后达到一种无欲无求,无思无虑,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

瑜伽冥想和中国坐禅功能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瑜伽冥想的方式复杂多变,相对而言,道教坐禅的形式较为简单。

瑜伽冥想的主要形式有四种:

第一、移动冥想。移动冥想是将注意力专注在自己身体上所达到冥想方式。在瑜伽练习中,练习者把注意力完全放在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或自己的某种体式上,达到一定程度的静止,才能产生冥想效果。

第二、呼吸冥想。呼吸冥想将意念专注于呼吸,轻呼慢吸,气息悠长而微弱,在一种优美的意境中,练习者使自己呼吸变得匀称,心灵得到安抚。呼吸冥想最能体现“凝神、入定、三摩地”的瑜伽境界。

第三、蓝图冥想。蓝图冥想是在冥想时,通过自我精神引导,头脑中出现某些美好的画面,绘制一幅令自己身心舒畅的蓝图。这些蓝图,可以是景色优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是引人入胜的人文景观。冥想的蓝图整体风格应当是轻柔、悠远、深邃,富于美感,不能丑陋、血腥、暴力,这样才能使冥想达到较好的效果。

第四、语音冥想。语音冥想可以借助冥想词和音乐来进行。借助冥想词的语音冥想一般需要在瑜伽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也可以修练者自我诵读),通过瑜伽教师诵念瑜伽冥想词,引导瑜伽练习者进行意念想象,使瑜伽练习者逐渐进入到美好的冥想境界。借助音乐的语音冥想要使修练者聆听美妙的音乐,用心体会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借助美好的音乐听觉形象进入平静、祥和、愉悦的状态。瑜伽的语音冥想简便易行,方式多样。如借助冥想词的语音冥想有时心与口同时反复诵念,有时只是默念;出声念诵时,可以低声悄语,也可用普通的语音响度。诵念时,节奏可以与呼吸同步,但有时又不必二者一致。

相对瑜伽的冥想而言,道家的坐禅较为简单,道家的坐禅要完全达到一种无思无虑,无欲无求的状态。《易传》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即要用一种极其虔诚的心态,达到“无思无为”的境界,才能打开人心与神灵之间沟通的渠道。《易传》中的“无思无为”,就是道教坐禅的最高境界。道教坐禅和瑜伽的呼吸冥想较为相似。坐禅时,凝神入定,气息悠长轻微,几不可闻,身体寂然不动,达到一种万籁俱静、万象皆无,万念皆空的状况,在无思无虑、无欲无求的境界中体味个体、自然、宇宙“天人合一” “万象归宗(道)”,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虚幻境界。

4. 结论

印度的瑜伽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要素契合的动因是人类思维的相似性。人类由于物种、基因、自然环境、思维器官的大体一致而导致某些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的大体统一。

瑜伽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要素的契合也得力于印度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其中,佛教成为印度和中国交流的桥梁。佛教和瑜伽都起源于印度,二者有很多民族思维、文化特征的相似性,佛教和瑜伽都希望通过培养智慧、修养身心、净化心灵,达到解脱。因而,二者有些相同的地方,如瑜伽“制戒”的五个方面和佛教的“五戒”有很多相似之处,“五戒”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五戒”的五个方面,除“五不饮酒”制戒没有涉及外,其它四戒,制戒都有涉及。

瑜伽作为一种哲学体系、锻炼体式、冥想方法,早已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佛教、道教所追求的“禅”与瑜伽的修炼方法基本一致。瑜伽修炼时讲究“梵”,追求身心合一的效果,这也与佛教、道教的“入定”和“顿悟”颇为相同。

瑜伽在中国传播时,还与我国的医学、武术和民间导引术相交流,并融合了汉民族文化的某些特点,逐渐成为强身健体、影响广泛的健身术,也丰富了古代养生学的内容。瑜伽和中国传统文化某些要素差异的动因则是因为古印度和古中国二者在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民族特征等多方面不同的结果。这些不同的因素导致了二者独立发展时交融中有独立,影响中有保留的复杂结果。

猜你喜欢

体式冥想练习者
对当代诗词体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花朵的冥想
小学生初学跳长绳小妙招
蓝的冥想
六言绝句体式概说
《冥想》
绝句体式多变化
律诗篇法体式
冥想
健美操训练中舞蹈意识的培养方法探析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