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

2019-01-18王金豹

探求 2019年2期
关键词:协商民主特色

□王金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要什么样的民主,如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等关键性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意义深远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中的理论创新,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意义。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理论特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实现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本质和核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在国家制度规定上,民主的出发点是“社会人”;在制度与人的关系上,人是制度的目的,制度服从人民:在政治过程中,人民是决定性的环节。

(一)向度和力度兼顾:积极推进与稳健发展相统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始终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强化党的领导地位,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做到积极推进与稳健发展相统一。一方面,针对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遇到的关键和难点问题,提出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为目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强调坚持民主与改革同进行,坚持民主与法治共融合,坚持民主与权力相制约,坚持依法和服务相统一。另一方面,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强调应遵循稳健发展的原则。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方向,又要清醒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既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步伐不能放缓,又要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脚踏实地,稳步前进。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形实兼顾:人民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统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坚持人民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结合。一方面,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决定了中国的民主不是少数人的民主,而是最大多数人民的民主。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本位”的人民民主思想,核心是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是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中国现代政治必须是人民作主的政治。另一方面,针对西方的选举民主常常是形式民主却实质不民主,民主的目的与民主的结果大为不同,明确提出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益形式。[1]强调协商形式与选举形式的共存,并不是要降低选举在中国政治中的重要性,而是要使得选举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变得更加积极和活跃,以深化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换句话说,协商民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人民主权”不仅仅是一个形式,而且是在实质上使人民真正成为主权者,因而真正具有广泛性和人民性。因此,中国人民民主不仅从“以人为本”出发,充实了自己的价值基础,而且在协商民主中丰富了自己的实现方式;这既符合民主政治的规律,也符合国家治理实际,不仅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而且明确了自己的发展路径与原则。

(三)普遍与特殊兼顾:借鉴别国经验与立足本国国情相统一

借鉴别国经验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在借鉴他国成功的制度原则的同时探索出适应本国政治实践的政治模式,是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主要出发点和立足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主要从国情出发”这一理念,明确指出中国民主要立足中国国情。并强调,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我们需要借鉴,但必须在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上加以消化和吸收。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中国著名的典故,阐释了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会带来灾难性后果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强调“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会遭遇水土不服而行不通”的论断。[2]

(四)柔刚兼顾:民主和法治建设相统一

人民民主是法治建设的基础,法治建设为人民民主提供保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高度统一,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重要原则。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民主和法治是我国社会治理的两大法器,实现二者有机统一,是中国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性因素。具体来说,法治将人民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民主为法治注入新的内容和动力,以民主机制形成的法律制度,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根本原则。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理论渊源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民主观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而生成并不断演进的。马克思民主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民主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理论渊源。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源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过程中,运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对构建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形成了无产阶级民主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民主理论,以及列宁的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理论,形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则,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提供根本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民主理论和列宁的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理论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比如,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坚持人民当家做主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新时代中国民主实践相结合起来的理论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民主实践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民主实践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一是保持政治稳定性下的“渐进性”,渐进性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二是注重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绝不照搬照抄西方的民主模式;三是坚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推动党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上,立足于新时代新挑战新问题,形成新观点新论断新思路。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根”和“源”,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是我们党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更好地认识和选择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精神源泉。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中吸收社会治理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民主政治实践提供有益启示。比如,继承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强调的“兼听独断,多其门户”的理念,提出“协商民主”的思想;对中国自古就推崇的“协和万邦”“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和平理念进行提升和深化,创造性提出“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外交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根植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成为涵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重要源泉。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发展脉络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萌芽时期(1982—1985年)

1982 年3 月至1985 年5 月,习近平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的3 年多时间里,在推进改革、促进经济的同时,也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探索。习近平后来深情地说,“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从顶着压力如实向上级反映,要求减少正定粮食年征购量,到提出发展“半城郊型经济”[3](P122),发展经济作物和乡镇企业,让人民生活富裕;从“改革要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的思路,到“改革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思路[3](P199—200);从“机构要精简、班子要精干”到“兴起调查研究之风”的求真务实的民主作风。[3](P106)从三年正定岁月中能清晰地感知到,习近平的鲜明的政治立场、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立足实际的实事求是、走好群众路线的民本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以人为本的民主价值”、“立足国情的民主道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思想及风格,都可以在《知之深 爱之切》中找到思想渊源。可以说,正定三年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和实践前提。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初步形成时期(1985—2002年)

在17 年的福建从政岁月中,习近平从基层领导一步步成长为省级领导干部,先后担任过副市长、地委书记、福州市委书记、省委常委、省长等职。在这期间,习近平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围绕自己工作实践,创造性的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思路,并进行实践。这些观点主要是:第一,民主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提出“民主不是个笼统概念,不能老是谈抽象的民主”新观点,认为民主不能离开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和现代化建设,提出“民主要围绕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和现代化建设”的思路;[4](P81)、提出“民主要有阶段性,不能超跃现实”新思想,进而认识民主如果脱离了一定的阶段性,那么本来是非常合理的民主要求,就可能成为错误甚至造成社会混乱。[4](P91)第二,民主必须是有序民主。认为改革必须是建立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改革将形成一种有序的民主。这种有序民主,一是要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指出“民主要在法制的轨道上加以解决”的思想认识是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思想的认识起点。二是坚持党的领导。特别是村民自治要坚持和强化党的领导。从“民主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到“民主必须是有序民主”的新判断,从“民主要在法制的轨道上加以解决”到“民主要有阶段性,不能超跃现实”新思路,从“现场办公下基层”、铁腕清房到政务公开、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的民主实践。在福建期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框架、原则和思路已经初步形成。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发展时期(2002—2012年)

在此期间,习近平从全局和战略的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问题,包括民主的本质、民主与法治的关系,党群关系、党内民主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这一探索主要是:第一,对什么是民主这一问题上,提出“民主是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民主选举不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全部”的思想,并用‘驴马理论’,来说明民主是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5](P382—383)习近平把“民主是个系统工程”这一思路运用到基层民主建设中,创造性地提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同步推进的思路,对发展基层民主提供全新的方向和思路。比如,他认为通过民主管理、决策、监督能解决“村长一言堂”和村级财物管理混乱问题。因此,2004年习近平在浙江推广武义县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做法。第二,提出“要把提高立法质量放在首位”、“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思想,强调要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坚持为人民立法、靠人民立法,不断提高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第三,明确发展党内民主的基本要素。从“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出发,创造性地提出发展党内民主要以“实现党的纲领为目的”,“要紧密结合党组织的功能和党员的权利、义务来展开”。[5](P370-371)在这期间,特别是主政浙江时,提出了“和谐浙江”、“平安浙江”、“法治浙江”,以法治的理念推进工作,扩大基层民主,加强社会综合治理等,而且浙江的温岭模式、温州模式等民主改革模式运转得很好。可见,这个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得到了长足发展。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成熟时期(党的十八大—至今)

党的十八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一个重要节点。因为党的十八大不但实现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权力的民主交接,习近平当选新一届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而且党的十八大报告也阐明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和思路,即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宏伟事业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不断深化,在实践中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意义深远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依法治国”新战略,从“协商民主”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思想,从“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和社会组织协商”七种协商民主渠道到“协商民主要制度化和规范化”,从民主政治的“鞋子论”到“飞来峰”新比喻,从“四个看”到“八个能否”的新标准,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到“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新论断,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到社会主义法治“三统一”和“四善于”等新思路。这一系列新论断新实践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日益成熟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段时期,可以理解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成熟时期。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的实现途径

(一)树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价值

“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政治。树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价值,必须尊重人民选择,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主性。从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中国自主探索社会义建设道路的结果。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提出“以苏联为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党一直强调中国要走中国式的或者说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树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价值,必须以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价值目标。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当然与西方国家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民主有根本的区别,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民主不是少数人的民主,而是最大多数人民的民主。树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价值,必须以人民来评判民主得失,特别要以“四个看”①的判断标准来判断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1]

(二)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是要努力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比如,在体制设计上,要提高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要支持和保证基层人大代表在基层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保证他们参与基层重大决策,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二是要积极推动基层政治改革。基层政治改革的重点在于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基层党委与政府关系(党政关系)、政府管理与群众自治的关系(党与社会关系)、党委政府和公民的关系(党群关系)。因此,要努力推进乡镇机构的改革、社区自治和城乡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的转变。三是以党内选举制度、决策制度和监督制度为重点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比如,要实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改进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相关机制;紧紧围绕决策公示制度、咨询制度、听证制度、评估制度、责任制度和协调制度等六项制度,不断完善党政决策体制;政务公开要聚焦事权、人权和财权,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

(三)推进协商民主向纵深领域发展

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推进协商民主向纵深发展,一是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渠道、不同的层级推进。从多种渠道开展协商,特别要从“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和社会组织协商”多头推进。此外,协商内容要做到“四个广泛商量”。二是推进协商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特别要在已有的制度规范框架内,嵌入协商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要求。例如,在干部选拔任用的制度中,增加协商讨论环节;在基层换届选举中,增加协商环节;在预算审议等方面增加协商讨论的要求;在人民调解的制度规范中,进一步完善协商环节等。

(四)培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

培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一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民主意味着对行政权力的限制,充分发扬民主会使干部感到权力的边界,甚至使不称职者丢掉权力。只有从道理和感情上接受“权由民所授”,才能真正忠于民主理念,体现出民主作风。二是要提升民主政治素养。民主政治文化的载体是有良好民主政治素养。应通过长期的、全社会范围的学习和宣传,使宪法蕴涵的人民主权思想、法治思想、平等和反特权思想、自由与纪律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意识等渗透在每个公民心中,成为民主政治文化心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三是要借鉴和扬弃国外民主政治文化。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实践,对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具体分析,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此外,要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民主生活,认真负责地行使每一项民主权利,在行使民主权利的同时学习民主思想、捍卫民主理念,坚定对民主政治的信心。

[注 释]

①“四个看”:一是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二是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三是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四是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猜你喜欢

协商民主特色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