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常态化”研究

2019-01-18李新华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常态化常态课程体系

郭 帅,李新华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将认识应用于实践,并根据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推动认识的发展才能实现其价值和意义。[1]从1998年休闲体育专业作为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出现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到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明确休闲体育专业作为体育学类本科特设专业,再到党的十九大后体育产业、全民健身的特殊需求,休闲体育成为国家和社会聚焦的新方向,休闲体育专业人才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教育领域首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将休闲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义为能胜任休闲体育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2]“国标”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凸显了面向市场和社会实际,突出实用、重视创新等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如何落实“国标”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何增强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知识应用能力,如何培养契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宏观背景出发,阐释新时代休闲体育专业人才需求,基于能力本位解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需要,引入“常态化”理念探析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体制机制。

1 新时代召唤休闲体育专业合格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教育强国建设成为新的国家战略。[3]新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将得到普遍提升,人均收入和余暇时间将显著增多,人民借助运动休闲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的愿望将持续增强。同时,随着国际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已成为社会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以体验式旅游、路跑、戈壁挑战、冰雪运动、水上运动、极限运动等为内容的休闲体育产品和服务消费成为新时尚。在此背景下,具备相关专业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成为社会和市场的急需资本。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4]大学教育,本科为本。本科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阵地。面对新时代的新矛盾、新目标、新征途,大学本科教育肩负起了新的使命;面对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教育强国的新战略,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被赋予了新的责任。新时代的国家发展需要具备实践应用能力的休闲体育应用型人才。新时代的发展目标要求高校培养能胜任休闲体育相关工作的合格人才。

2 能力本位激活 “实践教学系统”

能力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场域,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是人的创造性、能动性和内发性的外在表现。能力本位教育则从市场和社会实际出发,力求在本科阶段培养具备基本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人才。[5]“国标”规定: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要具备获取与应用知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三个基本能力。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休闲体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休闲体育项目策划与组织、休闲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体育旅游推广与经营、户外运动指导与管理的能力,能胜任休闲体育方面的工作。[6]这就要求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既要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突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育。

2.1 获取与应用知识能力的激发

现代社会是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任何的竞争都离不开人才,人才间的竞争则是应用知识能力的竞争,而应用知识的逻辑起点就是获取知识。因此,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成为人才竞争的优胜者,能否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休闲体育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知识获取以知识识别为基础。学生只有识别知识的价值,才会产生获取知识的动机,才会创设条件去实现有效知识的获取。而知识识别受社会实际和市场环境的深刻影响,学生通过实践判断市场和社会需求是识别知识、培养获取知识动机和能力的有效手段。其次,获取知识又以应用知识为落脚点。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休闲体育产品和服务的策划、组织、管理、运营等,都考验着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考验着他们运用和发展现有知识的能力。因此,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能力的实际需要激发了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模块的建设。

2.2 创新创业能力的刺激

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到2018年《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发布,创新创业正朝着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进,正进行着与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深度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创新创业成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面对新环境、新挑战,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因此,新时代高素质的休闲体育专业本科人才要富有创新精神,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具有沟通协调能力和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从能力本位的理念来看,这些能力要求直接体现为休闲体育专业本科人才应对和解决社会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直接体现在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2.3 社会服务能力的要求

潘懋元先生指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已成为国际共识。[7]高等教育服务社会不仅是科技服务、文化服务,还包括大学生人才服务。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健康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的实践者。时代要求大学生既要关注个人前途,也要关心社会发展。社会参与和社会服务就成为当代青年大学生联结个人和社会需求、统一自我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型社会的构建和人们对健康休闲生活的追求,休闲体育公共服务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服务能力迎来了新的挑战。公共服务要求服务者不仅要具备服务意识和公益精神,还要拥有服务的技能和方法。从能力本位来看,市场和社会需要休闲体育专业人才既要具备服务意识,掌握休闲体育服务的技能和方法,还要具备面对实际情况协调解决问题完成服务工作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结合理论知识在实践学习中探索和积累。这又进一步激活了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系统。

3 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常态化”探析

新时代的人才需求和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刺激着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建构和高效开展,催生出实践教学“常态化”这一概念。区别于传统的阶段性实践教学,“常态化”实践教学是注重连续性、经常性的全方位应用型能力培养与实践的过程。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常态化”则致力于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休闲体育专业教育的全过程。通过落实实践教学环节至每一学期,结合“第二课堂”,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常态化”体系。该体系的具体建构和实施依赖于目标、课程、师资、教学条件、质量管理等要素的优化配置。

3.1 明晰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本目标的体育学本科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以相关职业技能为导向,结合专业知识和岗位需求,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过程。具体到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则可以解构为: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培养学生体育学专业基本技能和组织休闲体育项目、经营休闲体育服务场所、推广体育旅游、指导户外运动等休闲体育职业技能;培养学生自我发展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等。

3.2 建立“常态化”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常态即正常状态,“常态化”则是强调达到“常态”。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常态化”就是要结合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优势,围绕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目标,整合校内外资源,将体育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建立实践教学运行的长效机制。第一,整体把握8个学期的本科教学,解构每一学期教学目标,建立理论与实践、认知与应用紧密结合的学期教学任务;第二,在系统性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计下,组织实践教学,开拓第二课堂,进行不间断的实践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第三,建立实践(实习)大纲、计划表、任务书、教程、教学日志、考核与评分标准、安全管理等实践教学系列文件,保障实践教学“常态化”的有序进行。

3.3 优化休闲体育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载体,培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教学过程的开展依附于课程体系的合理建构。因此,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常态化”构建需要从课程体系的优化着手。

“国标”规定:课程体系是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等组成的综合体,且可在教育部文件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特点进行优化设置。实践教学“常态化”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实践课程体系的优化,同时需要实践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的相互关联和良好化学反应。一方面,应结合休闲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学校和区域特色以及社会市场需求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素养和能力;另一方面,应对接实践教学“常态化”理念,努力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相互关联、彼此照应,突出理论与实践的联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提升自我效能感。同时,在课程教学环节也要做到课程间的相互衔接和渗透,致力于实现每学期、每门课程都是理论和实践学习相结合,将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论文设计等环节与理论课程体系无缝对接,形成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实践运用——产生新的学习动机——再学习理论知识的良性循环。

3.4 搭建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以Lave等人为代表的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设计应以学习者为主,内容和活动则应与社会实践相联通,在真实的情景中,实现知识获得、学习者的发展与身份建构等的统一。[8]基于这一理论,建构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常态化”体系,必须创设实践情境、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一方面,注重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包括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实习平台、创业孵化中心等,积极拥抱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在校内建设休闲体育场所管理、活动组织策划、应急事件处理等虚拟仿真实验室,让学生在虚拟现实情境中锻炼知识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搭建校内实训平台和孵化中心,打通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道,解决“只学不练”“只想不做”等问题。另一方面,多渠道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积极沟通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共同建设具备一定接纳能力、场所相对固定、师资专兼结合,可供学生进行休闲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实习、实践的平台,给学生创造在休闲体育领域市场、社会和研究一线检验所学、发挥所长的机会,实现产学研的有效衔接,提高学生知识转化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3.5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执行者,实践教学“常态化”的落实和顺利推进需要教师队伍的广泛参与和深入践行。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常态化”的实施则首先要满足“国标”中对师资规模、结构、素质等的要求,注重教师能力的提升,与时俱进,更新理念、改进方法、强化技能。其次,应对实践教学的需要,要着力打造既具备理论知识素养也具有市场和社会经历或既具有理论教学能力也具备相关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主动聘请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好的休闲体育一线服务工作者或企事业单位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积极推进在岗教师定期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和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第三,对接实践教学平台,强化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评聘、继续教育等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

3.6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根据“国标”在体育学类本科专业质量管理中的相关规定,明确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目标,建立健全包括教务运行、教学过程、平台建设、方案修订等的全方位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并执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规范、监控和评估办法。建立实践教学前评估、教学过程监控、教学后反馈的评价机制。实践教学实施前应对软、硬教学条件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完善教学准备;实施过程中中要开展定期与不定期自查、自评、他查、他评,并通过专题汇报、座谈会、实地考察、现场评估等多措并举,力求对实践教学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确保实践教学顺利进行;实施后要畅通与学生、指导教师、服务对象的反馈渠道,建立学生跟踪反馈机制,健全指导教师和社会评价机制,并恰当运用反馈和监控结果,及时调整实践教学方案和培养工作。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的制度化和常态化,保障实践教学“常态化”的合理高效开展。

4 结语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应用,落脚点在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育。面对新时代的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本研究基于能力本位理论,明确了具备相关专业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新时代休闲体育专业人才需要实践教学系统进行“加持”;嵌入“常态化”理念,通过对实践教学目标、运行机制、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师资队伍、监控体系等要素的剖析和重构,形成贯穿休闲体育专业教育全过程、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常态化”体系,旨在为休闲体育专业及其他体育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理论借鉴,为落实休闲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满足新时代社会和市场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给予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常态化常态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以德树人 推进学雷锋常态化
努力推进青少年普法教育常态化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