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急救体会

2019-01-18王志琴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4期
关键词:溶栓医护人员心肌梗死

王志琴

213200常州市金坛区医疗急救站,江苏 常州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患者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而引发的部分心肌坏死现象,粥样斑块破裂、局部血栓形成、慢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均为导致该症状发生的主要因素[1]。因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并发症多等特点,加之救治时间紧迫,增加了死亡风险,故及时诊治是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的关键[2]。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在实施救治过程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内、院外联合干预,且已获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7月-2017年9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38~79岁,平均(59.43±2.08)岁;梗死部位:后壁13例,下壁9例,侧壁20例,中前壁18例。

入选标准:⑴纳入标准:①急性、严重胸痛症状>20 min;②心电图出现异常;③心肌蛋白标志物或血清酶测定值持续异常或先升高后降低。⑵排除标准:①伴有肝、肾功能衰竭症状;②感染严重者;③未经控制的高血压、消化道出血患者;④对治疗依从性差;⑤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方法:对本组患者实施临床急救干预措施,具体方案如下:①减少心肌耗氧量:叮嘱患者在发病后应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禁止进行任何活动,以减少心肌耗氧量。②准备急救药品:患者入院后立即将其送往重症监护室展开急救治疗,检查电复律监护仪、起搏器等相关抢救仪器是否异常,并提前备好相关药品,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重点观察其呼吸、心率、血压等变化情况。③建立静脉通道:及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动态观察其静脉压变化情况,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肺复苏,同时确保液体输入量及输入速度在合理范围内,在此基础上可酌情补充血容量等。④给予持续吸氧:入院后第1周给予患者高流量持续吸氧治疗,期间可根据患者病情好转程度实施间断吸氧或低流量持续吸氧治疗,医护人员还应实时监测患者排便时或进餐后的氧气吸入。⑤对症处理:在巡视过程中,若发现患者心电出现异常需及时告知临床医生以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对于存在室颤或室速患者可采取电复律治疗措施,若发生休克,应使患者保持平卧状态,将其口腔内异物及时清除,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心力衰竭患者除给予镇痛、吸氧等治疗外,还应确保其能够获得足够的休息,必要时可应用利尿药治疗。⑥抗凝溶栓:以嚼服方式给予患者300 mg阿司匹林治疗,期间可针对其病情发展情况给予适量溶酶激活剂治疗,以促进血栓中纤溶酶原向纤溶酶转换,进而起到良好的溶栓作用,在溶栓开始后,还应对患者胸痛缓解症状进行密切观察,同时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并查看是否伴有出血症状。⑦止痛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伴有严重胸前区疼痛现象,甚至并发心律失常,医护人员应及时给予止痛剂或扩冠脉药物进行治疗,可要求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给予持续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方式帮助患者缓解各项临床症状,以稳定病情的发展。⑧精神安慰:对于患者及家属所提出的问题,医护人员应耐心为其解答,以帮助患者消除心中疑虑,同时可通过增强与患者沟通取得其信任,以便给予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并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结 果

经临床急救后,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存活59例,死亡1例,存活率98.33%(59/60);发生左心衰、室性心律失常各1例,心源性休克3例,并发症发生率8.33%(5/60)。

讨 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除慢性冠状动脉硬化等一系列实质性病变外,和其他并发疾病、过度劳累、大量饮酒、剧烈运动等均有较大相关性,最终可导致患者出现心肌缺血坏死。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重视疾病的诱因,进而从源头降低疾病发生率与病死率[3]。

目前,临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以缩小梗死面积、挽救濒死心肌、保护心脏功能、预防及处理各种并发症为主,以在稳定患者病情的同时,有效提高存活率[4]。本研究结果显示,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存活率98.33%,并发症发生率8.33%,表明及时采取临床急救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预防中具有显著应用效果,有利于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接诊时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有胸部憋闷、呼吸急促等症状,要求其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并采取仰卧位,可有效降低心肌耗氧量,进而缓解心绞痛程度,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同时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因与致命性心律失常有关,故在急救时采取心电监护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医护人员更加了解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静脉通道建立与持续吸氧治疗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稳定及并发症的消除可起到关键性作用。及时给予患者抗凝溶栓治疗能够起到良好溶栓作用,且在溶栓开始后密切观察各项生命体征及胸痛缓解情况可实时掌握患者病情发展程度与溶栓治疗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采用硝酸甘油治疗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扩张冠状动脉并解除动脉痉挛,有利于确保其冠状动脉血液循环畅通,进而降低心肌坏死可能性;期间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情况给予对症处理可显著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并使其各项生命体征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此外,因受疾病困扰患者极易出现各种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而失去对治疗的信心,医护人员通过增强与患者的沟通能够有效帮助其减少负性心理,并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治疗[5-6]。总而言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第一时间采取急救措施,可对后期临床治疗及预后效果产生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采用合理有效的急救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死率,同时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溶栓医护人员心肌梗死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