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口语表达运用策略探究
2019-01-17周晶
周晶
摘 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行思想与情感表达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写作了解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性格、兴趣、思维进行全面的认识,以便于教师为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而口语表达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以优化学生的写作质量,使得学生的文章有一个清楚明朗的写作线索,从而有效避免流水账的作文现象。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口语表达;运用策略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写作与口语表达的训练是学生学好语文、运用语文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通过生字、词的组合,我们可以了解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掌握情况,对学生后续学习语文有着重要的积淀作用。这也从侧面要求我们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口语表达的运用,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育,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打造语文写作教学的新格局。
一、小学语文写作中口语表达运用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口语表达是人们建立友好交往关系的第一步,而在小学语文写作中,口语表达从侧面可以反映出学生文章写作的结构、字词的运用能力,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口语表达的锻炼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机械性的训练与逻辑性的语境分析,减少学生的表达错误,为学生的写作结构提供质量保证,使得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能够灵活运用词汇和语法技巧,继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口语表达的优化中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构建学生的写作内容,让学生以科学合理的形式对文章进行书写构造。
二、小学语文写作中口语表达的运用策略
1.生活融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生活处处皆学问,在教学中也不例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这一教学资源,与语文内容进行整合,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带领学生走入生活,进行生活的探索与创作,让学生的写作更加真实,文章内容更加具有情感,从而让学生感知到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学习“春游去哪玩”这一口语表达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春天好玩的地方与春天的优美景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或者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展示春天的美景图,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春天的感知,引导学生进行对大自然的探索与表达,让学生说一说春游好玩的地方和春天有趣的事情。在口语表达的过程中让学生就“一次有意义的春游”为题写一段话,通过写作竞赛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优化学生的写作水平,让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这一环节得到充分的发展。
2.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注意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原则,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趣味性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以舞台剧的形式对文章内容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学习“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这一口语表达内容时,教师可以开展班干部角色的扮演活动,进行班級管理日常的表演,让学生自己对班干部管理行为进行充分的展示与创新,通过舞台剧的表演形式说一说班干部的责任,在表演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表演中让学生懂得班级管理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知道写作也是有条理、有逻辑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明白:每个人在班级的建设中都有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和谐统一的发展,继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口语表达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融入,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写作内容,还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这也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时,可以充分运用这一资源为学生开展朗读大会、实时创作评比等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写作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口语交际演讲”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话题资源,对学开展实际的操作训练,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教师可以选择家乡、读书、饮食等几个话题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与写作创新,在演讲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示演讲稿的写作要素:第一在写作时要注意文章的说服力;第二,在写作时要有鲜明的写作观点;第三,在演讲稿写完时,要自己先练习或者合作练习,以便于在进行演讲的时候可以通顺地朗读文章。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优化学生的情感表达。
对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口语表达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生活融入、角色扮演、实践训练等策略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增强学生的情感表达,在多元化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饶伟芳.探讨写作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8):94.
[2]陈伟,李光锋,向文音.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分析与研究[A].教育理论研究(第三辑)[C],2018.
编辑 李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