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
2019-01-17蔡泳
蔡泳
摘 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改革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在班级这个团体中,班主任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进行管理,可以在管理中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班级和谐氛围的产生,让班级的管理工作更为民主、自如。对以人为本的理念简要分析后,提出目前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和漏洞并找出解决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
班主任在一个班级中是中心点,对学生来说,班主任的态度和看法都对其有着重要影响,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是帮助学生培养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最好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教育改革进程,在新时代班主任面前的是急需完善的教学制度,以人为本通过对传统教学理念的修正,改变了固守的教学思想与行为,保护了学生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校得到全面发展。
一、以人为本理念对小学班主任管理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想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大幅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便要求班主任在此时期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于班级管理当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班主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带入管理工作中,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出现成长发展中人格和个性偏离正确轨道的现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集体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品格[1]。
二、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重视学生成绩、分数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班主任常常为了增加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时间而剥夺学生的体育活动和兴趣爱好,希望学生能够一门心思学习,甚至还会与家长沟通,来阻碍学生的兴趣活动。本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却在部分班主任的不恰当管理下变成只管成绩不管其他。这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身心健康的影响都是只有弊没有利的[2]。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时期的学生大多都是跟着教师的思维前进,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在学校生活中都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但其实不然,学生学习的过程本来就应当是自主掌握的,而现在许多教师和班主任认识不到这一点,一直在课堂中扮演主导地位,班主任在对班级的管理中只重视自己在班级中的“威严”形象而忽略了学生的想法。伴随着社会发展的浪潮,这种传统模式的教学和管理已经被确诊为不适用了,因而对于教师来说,理应还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并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是被迫学习,而是自愿学习,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也能成为积极的执行者。
三、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的管理策略
(一)增加师生交流、完善班级管理
在一个班级的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目前最为规范合理的管理理念,班主任要做的就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使学生感受到班级和集体的温暖,从而增强集体意识、对班集体展现出热爱的一面。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说,班主任不仅要做到对学生的管理,还要让学生也参与到管理中来,使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班集体中民主和温暖的氛围,使班级的管理更加人性化、多元化[3]。
(二)培养学生个性、响应学生需求
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下,班主任应当更多地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与学生自身的需求发展,不限制学生的特长爱好,且要对学生的个人成长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和褒奖,让学生能够在班级中提高自信心,由此使得学生能更加积极地配合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也要在班级管理中加强服务理念,不应将管理工作变成束缚学生的牢笼,而应尽量使学生在一個较为宽松的管理环境中获取自主独立的思维和意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响应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意见,使学生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成长、发展。
(三)以学生为主体树立以人为本观念
现阶段的小学教师很多都忽略了学生在班级和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优势不能自由地发挥出来,使学生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作为班主任,也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应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用实际的行动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用引导的方式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和手段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心理和学习成长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需严格遵从“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多角度、多方面实施在以人为本下的班级管理方案,使班级成为学生的另一个家,学生能够在班集体里自由发展个人能力,体会集体的温暖和荣誉感,感受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对于班主任而言,也大大提升了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倩雯.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剖析[J].卷宗,2019,9(13):176.
[2]罗艳华.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探究[J].中外交流,2019,26(17):126-127.
[3]刘佃.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0):125,127.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