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课微写
2019-01-17王婷
王婷
摘 要: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学生“头疼”的内容。提到写作,很多学生就会抓耳挠腮,绞尽脑汁,搜肠刮肚,结果还是难以写出文通字顺的文章。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平时积累少,训练少,写作素材少,没有掌握写作的技巧,导致他们写不出来。为此,我们提出了“随课微写”这一提高写作能力的教学方式,将写作训练融于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随着阅读练习写作,集腋成裘,滴水成河,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随课微写;写作教学
随课微写就是随着课文的阅读进行微型写作的教学方式。其中微写作可以是对字词句段的仿写,也可以是对整篇课文结构的仿写,还可以是续写、写读后感等。它具有字数少、耗时短、反馈快等优点,由于其简单易操作、形式灵活,因而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通过将写作教学细化到平时的文本阅读中,减轻单元“大写作”的压力,让学生在读中写、读后写,从而切实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
一、认真朗读,选好“点”
选入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很适合小学生朗读,可以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语言、揣摩结构、领悟感情,从而找出文章独树一帜的“亮点”,这些点就是随课微写作的练习点。如有的课文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微写作的点就可以选取人物的描写;有的情节跌宕起伏,就可以选取情节为写作的点;还有的结构层次一目了然,就可以选取结构作为训练的点……通过这一个个点组成微写作的面,选准点、选好点,为微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秋天的雨》一课为例,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描写了一幅美丽生动的秋天图。读完课文我们并没有感受到“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条和悲凉,而是感到秋的美好、丰收和欢乐。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用拟人将秋雨人格化,或用比喻将秋比作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等。因此,修辞手法是这篇课文的一大亮点,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认真朗读的基础上选取修辞手法作为微写作的训练点,让学生围绕修辞手法展开练习,从而加深对修辞手法可以提高表达效果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反复阅读,指导仿写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接触正式的写作练习,写作在他们的脑海里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虽然在一二年级也有这方面的练习,但写作的范围狭窄、内容少。如看图写话、简单地写几句话等,要求也比较简单,只要句子通顺基本上没什么问题。而到了三年级写作就成为重要的内容,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只有积累的素材多,才能在写作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从而写出质量高的文章。这就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仿写,让学生在仿写中不断积累。
1.句子的仿写
语文课文中有很多优美的句子,这些句子有直击人心的力量,品读这些句子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鉴赏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观察分析并仿写。通过实际运用,学生吸收句子的表达特点、文章的结构特点,并用在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技巧。
例如,教学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阅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并仿照该句子写话。这一自由、开放的话题立刻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学生纷纷开展有效的阅读活动,并在阅读中结合生活实际仿写出很多精彩纷呈的句子。
如有的学生喜欢描写西沙群岛物产丰富的句子:“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从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来像皮球一样圆。”认为这句话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鱼的外貌和动作,寫出了鱼的欢快和种类繁多,并仿照这一句式,写出了花园里花的种类繁多:“花园里的花真多,有的像随风起舞的仙子,有的像亭亭玉立的少女……”
2.仿写结构
课文的结构是文章的框架,结构安排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文有很多结构明确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仿写结构,提高写作技能。
如三年级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就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这一结构方式仿写一处景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写出了很多“总—分—总”的小短文。如有的学生就地取材,写出了题目为《美丽的校园》的短文。开篇点题:我们的校园很美丽,是我们学习的乐园;接着分别介绍了校园一年四季的美景;最后用一句话“我爱我们美丽的校园”结束全文。
总之,随课微写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师要深入研究这种新型的写作方式,将其巧妙地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曾凤.练能选点 随课微写[A].教育理论研究(第四辑)[C],2018.
[2]陈天芝.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让写作课活起来[A].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二)[C],2019.
编辑 李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