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应用发展历程
2019-01-17陆兴华徐晖罗钧
陆兴华 徐晖 罗钧
摘 要 1998年—2014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是历史最大规模的扩张发展期,全省高校的总数达到全国前列,高职高专院校超过了本科院校的数量。在这一时期,江苏省高校图书馆也进入了整体化建设的新时代,JALIS也完成了1—3期的建设,进入成年期,共完成了220个项目/子项目的建设。汇文系统的推广,实现了ILS向新一代管理系统的第三次迁移,实现了全省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同构化,使得JALIS的数字化服务覆盖全省高校,终结了纸质卡片目录,电子资源进入江苏所有高校图书馆。
關键词 图书馆联盟 同构化 汇文系统 电子资源 卡片目录 馆际互借
分类号 G259.29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9.12.013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8-2014, Jiangsu Provinces higher education experienced the largest expansion in history. The total numb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rovince has reached the forefront of the country, and the number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exceeded that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 this period, university library in Jiangsu has entered a new era of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JALIS completed the construction of 1-3 phases and entered adulthood, completing a total of 220 projects/subprojects. The promotion of Huiwen system realized the third migration of ILS to the new generation system, as well as the homogenization of the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in Jiangsu. It made the JALISs digital service covers colleges across the province and ended the card catalogue, while the electronic resources entered all the academic libraries in Jiangsu.
Keywords Library alliance. Homogenization. Huiwensystem. Electronic resources. Card catalog. Interlibrary loan.
在1998年到2014年期间,江苏省高等教育经历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扩张发展,高校数量、在校生人数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省普通高校数量增加近两倍,达到134所,其中主要是高职高专院校数量的增加。高职高专院校超过了本科院校,成为江苏省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主要部分。此时,JALIS也完成一期至三期的建设,进入成年期,共完成了220个项目及子项目的建设,建成了完整的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使得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完成向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的第三次迁移,实现了汇文系统的全省高校图书馆系统的全覆盖。在这一时期,可以说是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大发展时期,得益于2000年以后校园网建设掀起的高潮。在建设校园网的背景下江苏省高校图书馆从基础建设起步,陆续接入互联网,逐步实现了区域图书馆联盟下的国际化发展。
1 全省高校图书馆互联网建设(1998—2003年)
1.1 加强基础建设,高校图书馆全面拥抱互联网
“综合布线系统”(Generic Cabling System,GCS)能够支持话音、图形、图像、数据多媒体、传感等各种信息的传输,支持UTP、光纤、STP、同轴电缆等各种传输载体,支持多类型应用和高速网络的传输,是图书馆接入互联网最重要的基础设施,而当时高校图书馆的基础设施缺陷却成为图书馆接入校园网的主要障碍。据资料记载,在1998年JSERNET二期工程进行验收时,全省近70所高校中只有26所高校建成校园网[1]。高校图书馆做为校园网的子网,一方面只有在校园网主干建设完成以后,图书馆内部局域网才能接入,另一方面,此时的江苏省所有高校馆舍也都没有符合标准的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主机房及配套的配电空调设施,不具备接入校园网的条件。为了解决这一障碍,1999年,城建部、教育部和文化部3部委制定的《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38-99》(以下简称:《设计规程》)被批准为强制性行业标准,《设计规程》中增加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机房的设计要求,并首次将其定义为“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必备的基础设施”[2]。2000年,《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3]成为国家标准(GB/T 50311-2000)。
图书馆集成系统、业务部门的全面计算机管理、办公自动化都依赖图书馆局域网的建设,也是高校图书馆跨进互联网时代的前提条件。为了实现这一条件,JALIS的区域联盟服务链条依托JSERNET,使每个成员馆通过内部局域网成为链条上的一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图书馆局域网建设所遇到的问题。自此,各馆开始对1999年以前建设的馆舍进行网络化改造,增设综合布线、计算机网络主机房和配套设施。1999年以后新建的高校馆舍都执行新的设计规范,实现10MB或以上到桌面的接入服务,开始提供Web、FTP与Mail等常规互联网服务,真正跨入互联网时代。
1999年起,汇文系统的推广与校园网的建设齐头并进,并迅速地发挥效益。从1978年南京大学开发西文图书目录检索系统开始,到1999年,南京大学图书馆、东南大学图书馆的汇文系统Web OPAC上线,历经二十年,可谓是江苏省高校馆迈进网络化的标志,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同时也开启了终结传统卡片目录服务的历史进程。
随着江苏省高等教育格局的发展,2001年,江苏省政府发布《江苏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五”计划》,计划中明确要求高校在“十五”期间把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工程,逐步实现校园联网、校际联网、区域联网,直至国际联网[4],全面接入互联网可以说是“十五”期间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之一。
1.2 推广汇文系统,快速实现管理系统的第3次迁移
Marshall Breeding指出[5]:“图书馆新产品的发展轨迹遵循一条独特的弧线: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产品才能足够成熟”,而这一规律却由汇文系统的开发应用打破。汇文系统在很短的时间取得成功,首先取决于江苏省教委、江苏省高校图工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在CERNET、JSERNET建设启动的关键时间点,省教委领导对于项目研发做出了前瞻性的决策,并提供经费支持;其次,借助“211工程”和江苏省政府提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形势,与CERNET、JSERNET以及校园网建设同步推向市场,并给与政策性优惠;第三,汇文系统吸取了2000年以前省内高校馆自研系统屡战屡败的教训,从起步就转入商业化运作,直面市场挑战,按照市场规则办事,保证了产品健康稳步的发展。
1998年12月,汇文系统进入实用阶段,次年,第一个省外用户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装机运行。1999年以后全面进入市场。当时,新晋的高职高专院校业务基础较差、人员缺乏、资金不足,如不给与特别的关注和支持,很难跟上整个JALIS的建设步伐,省教委要求汇文系统对省内高校实行价格倾斜,保证这些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和其他馆同样的起点。在这样的背景下,2002年,省内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用汇文系统的数量首次超过本科院校。2003年,JALIS工程一期建设验收,汇文系统经过三四年成熟期的验证,覆盖了60%省内高校图书馆,形成当时国内仅见的省域高校图书馆“同构化”环境。2007年覆盖率突破90%,达到了JALIS所规划的“同构化”的预期目标(见图1)。到2015年,完成JALIS工程三期建设验收时,汇文系统全省高校的覆盖率已经达到99%,在国内的用户数达800余家,是国内市场用户最多的图书馆系统之一。
汇文系统彻底改变了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应用的格局,1999年以前进入省内的商业化系统和自研的系統迅速被替代。过去十年,高校图书馆一直纠结的书目数据的标准化、共享、回溯建库等问题,都在校园网和汇文系统落地以后迅速得到解决,实现高校馆的全流程计算机管理,全面实现编目数据的标准化,并产生很好的服务效益。如扬州大学图书馆在2001年9月3日更换汇文系统后,五个校区分馆在一个工作日实现借还总量33 779册,创造了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单日服务的最高记录,并一直保持至今。
1.3 图书馆目录数据的数字化终结传统卡片目录
计算机应用给图书馆带来的颠覆传统的变革之一,就是新型的联机目录查询系统(Online Public AccessCatalog,以下简称:OPAC)取代传统目录体系,这是图书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1981年,美国国会发布“冻结目录”文件[6],宣布自1981年起停止卡片目录的生产,对全球图书馆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于如何将原有卡片目录转换成机读目录,学界进行了充分讨论。1988年,林阳春[7]总结了卡片目录与机读目录转换的3种方式:(1)并存发展,在建立机读目录数据库的同时,继续组织卡片目录,两者并存;(2)终止发展,即不再产生卡片目录,但原有卡片目录保留使用,改用书本、缩微目录替代,辅以联机检索,美国国会图书馆自1981年后采用的即是此方案;(3)回溯转换,对图书目录进行回溯,转换成机读数据,回溯率达到服务所需的比例时,废止卡片目录[8]。经过学界的充分交流讨论,归纳起来的核心问题就是建立以机读目录格式为标准的书目数据库,完成图书馆目录的机读目录化、数字化,建立开放的OPAC服务系统[9]。当时,江苏省馆藏规模大的院校,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图书馆,采用“并存方式”逐步替代卡片目录,在OPAC上线以后,缩减目录卡片生产,OPAC服务与卡片目录并存,过渡到完全停止生产目录卡片。大多数馆藏规模较小的高校馆,采用“回溯转换”方式,在系统迁移升级的过程中,一次性完成图书剔旧、书目数据回溯,直接废止卡片目录,用OPAC提供目录服务。
为了推动馆藏目录数字化进程,JALIS一期工程建设的目标之一即是推动全省高校图书馆完成书目数据的数字化回溯,为建立全省高校的联合书刊目录数据库创造条件。JALIS管理中心设计了近期与长期实施规划。近期规划就是配合汇文系统的部署,为成员馆的本地数据回溯提供支持。1997年,管理中心统一购买国家图书馆的中文图书MARC标准数据(包括回溯数据和实时数据),同时,组织近20个高校馆进行分类回溯,回溯数据汇总后由JALIS管理中心提供Z39.50的下载服务,供全省高校图书馆进行回溯建库和新书编目工作时套录数据,降低自编目的数量,提高本地书目数据库的质量[10]。在长期规划中,JALIS在四个高校图书馆支持建立图书期刊采编中心,以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从上游解决书目数据的供给问题。2000年初,由JALIS管理中心购买国家图书馆中文图书书目数据在江苏省内高校图书馆的使用权,保证全省高校图书馆受益。2003年后,改由采编中心出资的方式购买,由政府经费支持过渡到自我发展。采编中心作为上游服务商,向高校图书馆提供书刊的同时,利用国家图书馆的数据提供编目服务,解决成员馆的标准书目数据的长期供给,其目的在于一方面降低本地新书的编目比例,另一方面使得全省高校图书馆的书目数据质量达到同一水平。
1.4 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的数字化转型
1998年1月,《科学》 (Sciences) 杂志中国服务器在北京大学开通,标志着中国读者使用图书馆文献资源形式发生变化,跨越了纸本资源、光盘资源,进入了网络电子资源的时代,这是中国图书馆开始引进网络版电子资源的标志性事件[11]。自此,在校园网接入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实现了新型的网络资源采购方式和使用方式,这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当时,许多高校图书馆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外文书刊资源拥有量零的突破。
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服务也是在这一背景下,追随着CALIS的建设起步,实现了数字化转型。1998年以后,JALIS通过对各学科(地区)中心配套,共采购国外光盘数据库60余种,包括EBSCO公司的学术期刊目次库等。2000年,JALIS通过以集团购买的方式引进OVIDNET、BIOSIS Previews和INSPEC数据库[10];2001年,JALIS在南京大学图书馆建立全国第一个省级文献保障系统的电子资源镜像点——“维普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镜像点,这是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的第一个网络电子资源数据库服务。这些资源以IP地址控制的方式,向江苏省内高校的校园网读者开放服务。电子资源的使用门槛低,高校用户只要接入校园网,就可以直接使用,这标志着江苏高校图书馆从单一以本地光盘数据库为主的服务,进入到了面向互联网的“数字化资源+本地光盘数据库”服务的时代。这一转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图书情报一体化,重新定义了高校图书馆履行情报职能的方式和服务内容,也改变了用户使用图书文献的方式。
图书馆书目数据库和目录服务在机读目录取代卡片目录之际,也逐渐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实现了OPAC服务。1986年以后,以UNIX为平台的自研和商业化集成系统都提供目录查询功能,采用哑终端(Dumb Terminal)方式,以Telnet和拨号登录,进行馆内外的目录查询,但操作不方便,实际利用率并不高。1989年以后,万维网(WWW)、超文本和网络浏览器技术问世。1995年以后,随着江苏省高校校园网建设的起步,南京大学图书馆、东南大学图书馆就开发了江苏高校图书馆最早的万维网版OPAC,但由于当时网络条件的限制,并未真正发挥效益。1999年起,JALIS的成员馆在接入校园网、部署汇文系统以后,在保证书目数据库的回溯规模达到日常服务所需的比例以后,逐步终止了本单位的卡片生产和维护,开始提供OPAC系统服务,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直接使用网络浏览器访问汇文系统的OPAC系统。OPAC除提供传统的题名、出版社、责任者等多种目录查询服务,OPAC还集成读者预约、续借、到馆通知、新书推荐等深度服務,同时,OPAC还可以展示图书的动态馆藏信息。与传统卡片目录相比,OPAC完全取代原有读者卡片目录,给用户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用户体验,可以说卡片目录从此走入历史,一去不复返。
本地图书馆(Local-ScaleLibrary)向网域图书馆(Web-ScaleLibrary)[12]过渡也标志着图书馆资源服务的数字化转型,这也是传统图书馆向复合型的数字图书馆转型最为直观的标志。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借助网站改造建设,突破了传统图书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原有的网站内的OPAC、电子资源、公告栏等集成资源转型成为互联网上的服务提供(Service Provider,SP)。2000年,图书馆网站、OPAC与校园网的建设同步,在全省范围内快速部署,全省70所高校图书馆中建成图书馆网站、开通OPAC服务的占25%[13]。到2004年,JALIS二期工程启动时,全省高校图书馆达110所,其中建成图书馆网站、开通OPAC的成员馆占全省高校馆的50%,82%的本科院校馆开放了Web OPAC服务[14]。
2 图书馆新技术引进与外延发展(2004—2014年)
2.1 构建“JALIS+同构化”体系,带动全省高校馆共同前进
在1998-2014年江苏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高校数量净增长62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多校区、多分馆的服务环境更加复杂。面对这一情况,江苏省“JALIS+同构化”的联盟合作发展格局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突出的范例是“江苏省通用借书证”、JALIS联合目录、CALIS联合认证、馆际互借服务的部署推广。
JALIS在发现业务需求以后,实行统一规划,集中投入经费进行开发建设,在单点突破后即迅速推广,快速交付使用,使得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了服务效益,同时也保证了投资的最大效益。在保证全省各类型高校馆整体发展的进程中,最为主要的是得益于汇文系统的普及推广应用。由于省内高校馆基础平台的同构化和一致性,使得推广难度降低,一个解决方案,即可解决全省的问题。成员馆可以在JALIS联盟内无障碍地享受到同质同量的数据、服务共享,极大地降低了服务成本,而新建、升格、合并的高校馆一旦使用汇文系统,馆际之间在业务上的差异就被压缩的最小。
随着汇文系统覆盖率的增加,以汇文系统为中心的图书馆在应用新技术方面不断丰富服务场景。自2003年以后的十余年,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引进新技术的普及面与数量,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见图2)。
2.2 积极应用二维码、RFID等扫描新技术
2000年以后,江苏省高校馆在完成汇文系统本地部署以后,成员馆在此基础上开始引进新技术进行外延服务扩张,可以说开启了改革开放以来新技术引进最为密集的时期。发展的走向受到来自两个方向的影响,其一,图书馆管理软件市场进一步细分,电子阅览室管理、门禁、自助借还、RFID、自助打印复印服务、二维码等新技术进入高校图书馆,渗透到图书馆各个业务环节,形成新的业务生态;其二,与校园信息化深度整合,一卡通、校园统一认证等新应用的加入,图书馆系统更加依赖校园信息化环境,部分业务在校园网内被分流,原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被动摇。
2003年,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金志敏发表《浅谈“二维条码”技术在ISBN上的应用》,这也是国内图书馆界最早关注二维码应用的文章之一[15]。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首次在OPAC服务中嵌入二维码,开启了二维码在图书馆的应用。
为引进新技术应用,创新更丰富的应用场景,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对新技术应用的态度积极而务实,更加注意先吸收同行经验而后动,很多技术应用的研究走在全国前列。2004年1月,张厚生和王启云发表《图书馆服务的无线技术——RFID应用》,这是我国图书馆界首次探讨RFID应用的论文,标志着RFID正式进入我国图书馆界的视野[16]。2010年9月,省内高校图书馆的第一套RFID系统在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分馆落地使用,系统采用超高频标签,初始规模达到了30万册,成为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的第一个应用案例。到2018年初,已有苏州大学、扬州大学等10余个馆引进RFID系统,应用规模超过近300万册图书。
2.3 积极介入微博、微信等移动互联网平台应用
这一时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中国进入移动互联网超速发展时代。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关注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2004年,当国内图书馆界第1篇关于短信服务的论文发表后[17],同年南京森林公安学校图书馆的手机短信服务上线,成为全省高校图书馆的第一个手机应用服务。同年下半年,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内第一个覆盖全馆的无线(WIFI)网络,在苏州大学图书馆落地,由苏州大学图书馆部署和管理。后来的馆内无线网络建设,分为图书馆独立实施和校园网络中心统一规划两种模式。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深化,以及对于网络安全的要求日益严格,后续建设的内部无线网络,一般都由网络信息中心统一规划管理。无线网络的建立,激活了图书馆的空間服务,吸引读者回流图书馆。
在2010年 “微博元年”[18],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就开通了第一个微博服务,同年,汇文公司推出“我的图书馆”手机App,2011年1月,“微信”问世,仅过一年,用户过亿,成为最热门的网络社交工具[19]。2013年,南京大学图书馆开通微信公众号进行移动网络资源服务[20]。在短时间内,省内高校图书馆的双微服务密集上线,近50%的江苏高校图书馆提供微信、移动图书馆服务,并进入常态化服务阶段(见表1)。
2.4 开展自助式服务,研发资源发现系统
自助式服务在2000年以后进入江苏省高校图书馆,与校园网的建设相互支持。自助式借还服务,24小时还书服务,自助交罚款,自助式的打印、复印、扫描等服务与校园一卡通绑定,给高校师生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成为新的服务亮点。2008年以后,自助借还设备使用量逐年上升,主要高校馆的自助借还书的比例超过50%。2010年前后,欧美一些大学图书馆取消人工借阅服务,完全由自助借还机替代[21]。2010年,江苏省内高校馆第一家自助式的座位管理系统在东南大学图书馆推出。2017年以后,有关厂商将第三方支付与原有的自助服务结合,创建云打印复印服务场景,进入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将手机移动支付与云打印、云复印、云扫描服务整合在一起,派生出新的业态。
2009年,Serials Solutions公司发布全球第一个网络级资源发现系统——Summon[22]。发现系统以“简单、快速、易用、有效”的检索效率、创新的资源组织方式和全新的商业模式颠覆了传统图书馆服务理念,带给用户一种全新的体验,自此资源发现系统作为全新的学术信息发现工具引起了全球图书馆的关注。2011年以后, Summon、ExLibris公司的Primo Central,EBSCOhost公司的EDS、Find+等资源发现系统,先后进入江苏高校图书馆,由于价格的关系,江苏省用户集中在本科院校。
2.5 传统电子阅览室服务向IC转型升级
2000年以后,在江苏省高校图书馆陆续接入互联网以后,原有的以本地光盘、音像资源服务为主的电子阅览室开始转向互联网服务。这些服务在以后的近十年中成为新的服务热点,成为图书馆创收的主要来源。2007年,对全省半数的高校进行调查,电子阅览室电脑数量最少的馆为50台,最高达690台,每馆平均241.7台,装机量和收益都达到历史极值。
然而,2003年以后,随着微机市场价格的持续下降,大中学校的学生使用笔记本电脑越来越多。2008年以后电子阅览室利用率明显下滑。据对南京地区高校馆阅览室2005—2007年连续三年的现场调查数据显示,到馆阅览的读者中,使用笔记本电脑读者的数量已从2005年不到20%的比例,到2007年已超过60%。由于笔记本电脑拥有量和馆内无线网络覆盖面的增加,据调查,2009年以后绝大多数高校馆的电子阅览室上座率仅能维持在40~50%。这种全局性的用户迁移现象,给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开放带来了巨大压力。
为了使传统服务与新技术应用相互协调,2005年以后,国内高校图书馆兴起了对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以下简称:IC)的理论与应用研究。IC被认为是传统电子阅览室的替代者,兼有网络、自助打印复印、自主学习、交流以及研究的各种保障条件,可为读者提供一站式信息集成服务。2008年以后,江苏省内新建或改造的高校馆开始按照IC的理念,对原有设施进行改造以实现转型,吸引读者回归图书馆。在2009—2011年间达到高潮。
3 管理与服务体制在互联网+时代的改革探索
1988年,全国高校图工委召开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应用经验交流会暨成果展示会,在会议纪要中提出:“图书馆要应用计算机,必须配置专用的计算机,即使是微机”[23]。从那时起,图书馆“自建+自营”硬件保障体系的认知,被高校图书馆界接受并沿袭至今。直至今日,国内高校图书馆不论规模大小,都有独立的中心机房和硬件体系。这种传统体制的发展走向,也同时受到学校和图书馆的管理者重视。然而这种模式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深化,服务托管、数据中心、云服务等新业态的出现,越来越不适应高校图书馆的发展。21世纪以后,江苏省高校借鉴国外的高校图书馆与学校的信息服务机构(Information System Service,ISS)的经验[24],分别进行了四种方式的改革尝试。
(1) 建立资源整合的“图文信息中心”。这种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的大学,这种模式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并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出现高潮并持续至今[24],进入21世纪后,台湾地区高校也开始出现类似的探索[25]。虽然1997年江苏省内本科高校尝试将图书馆、电教中心、计算中心等统一管理,成立“现代教育中心”,但未成为主流。21世纪以后,随着江苏高校校园信息化的深化,基于“资源整合、人力整合、技术整合、服务整合”的考虑,开始着手机构重组的探索,拟合并图书馆、信息中心,建立“图文信息中心”。当时合并的具体方式,各高校也有不同。截至2018年,全省本科院校中,仅有两所高校采取此种模式,仅占全省本科院校的3%,17所高职高专院校改制为“图文信息中心”,约占全省高职院校的17%。
(2) 图书馆软硬件运管分离的托管服务。这种模式在于取消图书馆主机房,硬件交由学校信息中心统一托管。馆内无线、有线网络交由信息中心管理,图书馆负责软件服务运维、设备采购部署。学校提供硬件的托管运维服务,减轻图书馆自设机房带来的人员、硬件的压力。
(3) 校园云服务。学校提供统一的云服务,包括平台、基础设施服务,图书馆仅做为平台用户,不再拥有自主机房,也不再招聘硬件维护人员,而转向招聘数据工程师。此种方式与第二种方式是目前国外高校图书馆主流的管理模式[26]。图书馆提出需求,说明所需带宽、CPU/内存/存储空间、所需数据库资源等要求,只专注于服务的推广和创新,以上三种方式必须借助学校的行政力量方可实施。
(4) 外包服务。充分利用社会分工细化的外包市场,将业务分拆外包,减轻图书馆的运维压力,这是運用最广泛的方式。外包主要面向可拆分、易管理考核的项目,包括个人计算机日常维护、机房管理(包括中心机房和电子阅览室),以及专用设备的外包服务,构成图书馆的运维保障体系,此种方式图书馆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得到广泛的应用。
图书馆管理体制的改革,归根结底是要在服务创新和业务扩展投入方面做好加法,另一方面是在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运维管理、经费投入方面做好减法,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这是全球性的趋势,但涉及到管理人事、技术多方面的制约,改革仍然在路上。
4 结语
1998年至2014年,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在完成馆内局域网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接入互联网,并利用“JALIS+同构化”的优势,通过汇文系统建立起了覆盖全省的服务和管理体系,实现了全省高校图书馆书目数字化、标准化的全覆盖。
全省高校图书馆的技术进步虽然在1997年前的二十年进度稍缓于国内先进地区,但在JALIS启动以后,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三次迁移,实现了多项历史性突破,迅速走在全国前列。在这一时期,高校图书馆密集引进和研发应用了大量新技术,使得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其服务规模、文献资源储备、服务项目、覆盖面都大大超过前二十年。可以相信,随着JALIS的建设与江苏省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配套实施,将进一步加速全省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转型和提升。江苏省各类高校图书馆将在区域联盟环境下共同发展,由本地服务向网络化、数字化服务转型,向移动端服务扩张,全面实现规模上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龚俭.江苏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建设[A].江苏省科协,江苏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构筑面向21世纪信息化体系.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8.25-32.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 JGJ 38-99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Z].1999:49.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和《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的通知[Z]. 2000: 2.
江苏省人民政府. 江苏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五”计划[EB/OL]. [2017-04-04]. http://www.jiangsu.gov.cn/jsgov/tj/jyt/201212/t20121226311946.html.
BREEDING M. Library Systems Report 2019: cycles of innovation[EB/OL].[2019-06-01].https://americanlibrariesmagazine.org/2019/05/01/library-systems-report-2019/.
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冻结目录”文件[C]//邱东江.图书馆学情报学参考资料(第3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0.85-88.
林阳春.图书馆自动化与卡片目录的命运[J].国家图书馆学刊,1988(3):38-42.
郑建程.必须重视卡片目录向机读目录的转换工作[J].图书情报工作动态,1992(6):8-10.
王绍平.计算机公共查询系统(OPAC)琐议[J].图书馆杂志,1996(6):28-30.
江苏省高等学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项目建设管理中心.江苏省高等学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JALIS)一期工程建设验收总结报告[R].江苏省高等学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项目建设管理中心,2003:34.
肖珑.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引进回顾与前瞻:写在CALIS项目建设20周年之际[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9,37(3):18-27.
OCLC. Libraries at webscale: a discussion document[EB/OL].[2016-11-11].http://www.oclc.org/content/dam/oclc/reports/worldshare-management-services/libraries-at-webscale.pdf.
陈益刚.高校图书馆OPAC系统的实证分析[J].图书馆杂志,2000(5):42-44.
范翠玲.我国高校图书馆网站及主页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J].图书馆论坛,2005(4):84-87.
金志敏.浅谈“二维条码”技术在ISBN上的应用[J]. 图书馆杂志,2003(2):40-41.
陈定权,王孟卓.我国图书馆RFID的十年实践探索(2006~2016)[J].图书馆论坛,2016(10):16-24.
崔宇红.基于手机短信平台的图书馆信息推送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4):67-68.
杜惠清.2010,微博元年[J].国际公关,2011(2):26-27.
陆树燊.2011-2018年微信发展简史:微信成功的必然和偶然[EB/OL].[2019-01-02].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17596-1.html.
牛丽莉.自媒体时代江苏“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双微服务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8(12):55-62.
钱国富.技术史视角下的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实践与思考:以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 2017,37(8):56-63.
曾建勋.资源发现系统的颠覆性[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6(2):1.
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秘书处.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应用经验交流会暨成果展示会纪要[C]//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秘书处编.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应用经验交流会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5.
HIRSHON A. Integrating computing and library Services[EB/OL].[2018-12-02].http://library.educause.edu/~/media/files/library/1998/1/pub3018-pdf.pdf.
薛理桂.資讯时代大学图书馆与电算中心两者之间关系探讨[EB/OL].[2018-02-01].http://www.lib.ntu.edu.tw/pub/univj/ujl-2/uj2J. html.
张连分.30年来国外大学信息服务机构改革的实践和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9(9):85-88.
陆兴华 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馆长助理、系统技术部主任。 江苏南京,211167。
徐 晖 南京大学图书馆馆员,江苏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办公室主任。 江苏南京,210023。
罗 钧 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江苏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高校数字图书馆(JALIS) 管理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 江苏南京,210023。
(收稿日期:2019-07-20 编校:刘 明,曹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