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中美高中地理教材对比分析
2019-01-17覃丹严志强贺燕毛秀英
覃丹 严志强 贺燕 毛秀英
【摘 要】本文基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对比分析中美高中地理教材,认为美国地理教材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方面值得借鉴,提出我国未来地理新教材编写的四点建议:地理新教材的编写应更加重视对学生人地观念的培养,适当地加入相关知识;用科学的方法和步骤描述独立原理与规律,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适当地加入一些代表性的相关区域圖片、多种类型的组合图、生活图像,激发学生对区域学习的兴趣;活动设计贴切生活实际,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教材 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 美国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B-0036-03
随着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版)》明确指出:“地理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后能够具备的一些地理能力,一般就是对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这四个方面的培养。”地理教材是学生直接了解地理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地理教材中渗透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对中国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材(樊杰、韦志榕主编)和美国麦格劳—希尔公司出版的《科学发现者》地理教材进行对比分析。
一、中美教材对比理论依据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知识发展水平与在别人的帮助下能够达到自身最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因此在对比分析中美高中地理教材的时候,要着重分析教材的结构逻辑性是否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内容紧密联系,还要分析教材知识的难易程度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
(二)结构—发现理论。学科结构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知识体系,里面的知识构造都能紧密联系在一起;发现法指由教师在一定的条件下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在通过定性的分析、运算等,结合实际情境,最后自行发现原理、规律,从而达到掌握一定知识的目的性。因此,在对中美高中地理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时,主要分析教材的探究活动内容和实验设置环节是否符合高中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发展水平,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设置是否符合高中生的学习水平,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有效地获取地理新知识。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者主要有皮亚杰、科恩伯等人。他们认为学生掌握知识是在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层面上,依靠老师或者其他人的帮助,以此来获得新知识,而不是老师直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分析中美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时要注意教师所扮演的引导者角色,学生才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还要关注教材的主要结构与内容、教材的案例、教材问题的选择,而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建构知识方面出发,认真分析教材中的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建构地理核心素养。
二、中美高中地理教材对比分析
(一)人地协调观念培养的对比分析。人地协调观主要指的是人们在对待人地关系时始终保持着一种正确价值观念,中美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人地协调观的对比情况见表 1。
地理课程标准 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够赞同人地协调观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一定地理素养的人要了解人类的生活行为是如何影响自然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又是如何影响人类的生存空间以及理解人类是如何合理的利用和保护资源
教材内容 地理1的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和地理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的协调发展》的教材内容中最能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从实际的生活现象直观了解人地关系的影响 第七单元《资源与环境》中突出了人地协调观念,先是介绍地球上的资源、能源,最后分析人类对地球上各种资源的影响
两国高中地理教材内容选择都是基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角度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我国人教版地理教材知识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语言文字也较为通俗易懂,例如《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个章节的教材内容,主要是先讲述人地关系思想的一些地理小知识,再从生活实例去分析人地关系它们之间的影响,最后再提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注重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但是教材内容过于单调,图片内容太少,不利于学生直观了解地理知识。美国教材在第七单元《资源与环境》与生活非常贴切,教材结构图文并茂、重点突出而不单调。在第一节的导入前会有“探索实验”导入新内容,每一小节内容都会有“学习目标”和关键术语,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内容中穿插人地关系之间的影响,使得学生可以比较直观地认识人地协调观念;但是该教材文字过多,容易给学生造成视觉疲劳。
(二)综合思维培养的对比分析。综合思维主要是指人类能够从多方面去分析地理环境,从多角度去看待地理事物;中美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综合思维,只不过其出发的角度不一样(见表 2)。
地理课程标准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综合的地理视觉去认识地理事象,还能够具体分析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地理标准2:在一个空间结构中如何使用思维地图来建构关于人口地域,以及环境的信息
教材知识补充 地理人教版无对于教材知识内容的补充练习,不过在每一章内容的后面会增加问题研究的阅读内容 每个单元小节后面都加入复习指南和练习巩固题,其中练习题目内容丰富多样,还有地理实验
我国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将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贯穿于整个教材的主线内容中,例如学生在学习气压带与风带相关内容的时候,先要在熟悉大气的受热过程以及热力环流的基础知识上才能进一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并用综合思维对气压带与风带分布规律进行学习和分析。美国教材注重在学习课本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整体性、逻辑性与全面性,每一章节内容都是从多方面进一步对问题进行剖析,例如第一单元讲述了地理科学的本质,各个小节的知识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的,体现了整体性多角度的综合思维过程。
(三)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对比分析。区域认知主要指人们从时空角度出发,能够运用自己的地理观点去认识并了解地理环境的呈现方式,科学、客观地去分析区域的发展以及区域对人地关系的影响。中美两国高中地理教材涉及区域认知能力的对比见表 3。
地理课程标准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事物观察能力,并能够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去认识和看待区域与区域的发展 地方与区域要素的 3 个标准为:“地方的自然与人文特征”“人类划分区域、以揭示地球的复杂性”“文化和经验如何影响人类对于地方和区域的感知”
教材结构内容 地理3主要概括了区域的相关概念与特征,从时空角度去认识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也讲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等相关知识 区域地理知识的内容在地球表层变化、内、外圈层等知识中不断穿插进去,特别重视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我国人教版地理 3 重视区域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与整体性,区域知识体系也比较完善,先介绍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概念,再深入分析区域发展现状问题,最后提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但是教材内容中对于相关区域知识的具体案例太少了,这样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相关知识比较吃力。美国高中地理教材对于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还是很重视的,它是在教材中把区域知识与所有章节内容结合在一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探索地理学科知识的能力。
(四)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对比分析。地理实践力主要是指人们在参与各种地理实践活动的时候必须具备相关能力以及一定的动手能力。中美两国高中地理教材涉及地理实践力的对比见表 4。
地理课程标准 要求学生在真实的地理环境下,能够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储备和适当地辅助工具,去尝试解释一些地理事象以及具体问题等相关能力 “空间术语中的世界”和“地理学的应用”两大要素中的五条标准重视运用地理知识和素养指导地理实践的应用能力培养
教材活动探究
设计 教材每一章节中都有相关的活动探究和问题研究 全书一共设置了124个实验,而且在教材每章节后面都会增加适当的知识拓展内容,一共设置了31个知识拓展实验内容,重视在“在做中学”
中美两国都很重视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我国人教版在教材每一章每一小节中都会涉及活动探究内容,而且活动内容丰富多样,而且现在教育部又提倡地理研学旅行,让学生去大自然中体验地理美,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实践能力;但是很多活动探究可用性并不是很高,很多活动实验都是教师来操作,学生观察现象,没能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地理的趣味性,所以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上的积极性不够。美国教材中的活动设置也多种多样,实验丰富而且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感受地理的乐趣,在每一章的结尾也会设置地理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地理知识,能够进一步巩固本章节的所学知识。
三、对我国未来高中地理教材编写的建议
(一)基于人地协调观念培养角度。首先,在新教材的编写上应更加重视对学生人地观念的培养,把人地观念更好地融入新教材中,在编写教材中有关于人文地理部分的时候,要从地理学的综合性与区域性等特点去适当地加入相关知识。最后,切实地将人地协调观念融入地理教材中去,在新教材的编制过程中多选取相关提问式或启发式的语言文字符号,这样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基于综合思维培养角度。培养学生综合思维需要长期积累与渗透。首先,地理教材作为教学活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辅助工,在编写教材时应利用事象直观性特点向学生讲述地理科学综合思的维方法,用科学的方法和步骤描述独立原理和规律,这就要求重视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其次,要保证综合思维培养的完整性,把握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在教材补充内容部分即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总而言之,要加强关注综合思维的培养。
(三)基于区域认知培养角度。首先,在新教材的编写中适当地加入一些代表性的相关区域图片,增强对知识点的直接了解,激发学生对区域学习的兴趣。其次,在一些较为复杂的区域地理知识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新知识,可以适当地增加多种类型图的组合图,学生可以直观、多方面地理解相关知识,这样还能够进一步启发学生修正认知错误、破除认知误解,从而把握知识点。最后,在关于区域地理的知识中适当地加入贴近生活的图像,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四)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角度。首先,在新教材編写中应注重对活动的选取,既要保证活动的质量,又要让活动探究有一定的梯度,适当调整地理活动,保障活动安全性,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其次,编写新教材中的活动设计要贴切生活实际,让活动既有可操作性,又有生活性和实用性。最后,可以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地理美”,通过研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王 颖.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应用研宄[J].山东社会科学,2013(12)
[3]林宪生.地理教学论[M].大连: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4]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Geography Standards.[EB/OL].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xpeditions/standards/ matrix .html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地理学科基地项目。
【作者简介】覃 丹(1994—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学科教学(地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严志强(1967— ),男,广西桂平人,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贺 燕(1995— ),女,河南驻马店人,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学科教学(地理)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毛秀英(1970— ),女,广西临桂人,南宁市第三中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育。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