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化动词搭配习得效果研究
——基于节点词搭配数量的视角

2019-01-17杨秀丽杨文明

关键词:词组副词词汇

杨秀丽,杨文明

(1.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6;2.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 518055)

一、虚化动词研究背景综述

虚化动词指的是语义较弱的高频动词,本身没有非常具体的意义,其意义通常是通过与其搭配使用的名词表现出来(邓耀臣,肖德法2005[1])。在虚化动词的研究文献中,虚化动词+名词是一类比较常见的研究对象,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见(桂诗春2007[2];耿雯雯2013[3])。而虚化动词搭配的分类中,还有虚化动词+副词(take up,take in),虚化动词+介词(take account of),虚化动词+形容词(make clear)等。由于虚化动词的虚化特征,给第二语言学习带来很大困难,而虚化动词+副词,虚化动词+介词,由于其双重的虚化性使语言学习者学习起来更加倍感艰难。而同时,虚化动词搭配中,虚化动词通常是高频动词,如果说那些高频词语在教室教学中是值得以明示教学的话,那么有效地教授高频词语的搭配对于语言学习者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webb and kagimoto 2011)[4]。

在众多研究文献中,Webb and kagimoto 2011独辟蹊径,选择节点词搭配词数量作为其中一个研究问题,试图发现搭配词数量的多少对于节点词搭配的学习是否有帮助。通过观测比对带有不同数量搭配的节点词的习得效果(6,3,1),作者得出结论认为,节点词的搭配词数量越多,这组节点词搭配的效果越好。那么本文将实验研究对象改变为虚化动词加副词的搭配,对于虚化特征明显的词组,此结论是否仍旧适用呢?

二、虚化动词搭配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我们的研究对象确定为虚化动词搭配,尤其是指虚化动词加副词的搭配。我们的研究问题是:节点词的搭配词数量是否影响虚化动词搭配的习得?如何影响?

2.研究受试:研究受试是国内某省级重点大学大一学生,共37人。这37个学生英语水平中等,对于实验的参与有积极的心态,能够主动积极地配合实验的具体操作,同时在初试中确认了目标词对于参与者均是陌生词汇。

3.研究步骤:通过前测确认了一周后可以正式参加研究测试的学生。正式的研究测试于一周后进行。受试者将在限定时间内学习三组,每组为12个虚化动词搭配。在学习时间结束后,他们将马上接受对这些搭配记忆情况的测试,对于三组的习得情况将作为考察研究问题的依据。

4.目标词组:目标词组是3组虚化动词+副词搭配词组,每组12个,共36个。该实验所选择的虚化动词均是高频动词,而由于其虚化性,再加上副词作为虚词的虚化特征,这类词组是学生记忆的难点。具体词项由于篇幅有限,可向作者索要。第一组搭配(2*6)包含两个节点词,每个节点词有6个搭配。第二组(4*3)包含四个节点词,每个节点词有3个搭配,第三组(12*1)12个节点词,每个节点词有1个搭配词。根据这三组搭配的学生习得效果可以看到搭配词数量对于虚化动词搭配习得的影响。

表1 目标词组

5.实验具体步骤:在实验部分,所有参与者学习这三组搭配。每组搭配词和它们的中文对译均以黑体加强形式在例句前给出。例句中的目标词汇也以黑体加强形式给出。例句中除目标词外也确保无陌生词汇。在例句中给出目标词汇可以排除影响学习难度的因素 (Laufer 1997)[5],而提供语境也可以使得学习者注意到同义词使用中的差异,有助于单词的回忆(xiao and McEnery 2006)[6]。参与者每组搭配词学习限定时间为3分钟,3分钟之后立刻参加考试。

6.测试:在正式实验前进行的初试中,只有那些对于目标词词汇完全陌生的学生才可以被选入参加正式的实验。初试的模式是给出英文词组,之后让学生给出母语翻译。在Webb and kagimoto 2011实验中,作者的初试采用的是给出母语翻译,让学生写出英文对应词,如果学生答不出,即认定为该词可以作为目标词。我们认为这种方式不够严谨。采用这种方式检测的是学生的积极词汇水平,而实际上一般来说,学生的消极词汇水平要高于他的积极词汇水平,与搭配知识相联系的特别困难往往在于他们的产出(laufer,2008)[7]。也就是说,有些词汇以英文形式出现他可能知道其含义,而如果给出母语翻译,他却不一定能搜索出相对应的英文词汇。那么,如果用给出母语翻译让学生再给出英文对应词的形式来确定某个词是否对学生是陌生词汇的方法,就可能会导致出现有些目标词汇在实验中以英文形式出现时,学生是认识的,这样就降低了实验的信度。因此,我们采用的是消极词汇初试模式,即英译汉形式。以这种方式检测出来的词汇应当能够保证该词的确是学生所不认识的。

三、实验研究结果

根据实验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平均分,标准差)表明:三组平均分成绩中第三组(12*1)最高,即节点词12个,每个有1个搭配词的组别。第一组(2*6)最低,即包含两个节点词,每个节点词有6个搭配的组别。为了确定三组之间平均分是否具有显著差异,我们进行了ANOVA 检验,结果表明,三组平均分总体具有显著差异F(2,36)=4.62,p<0.05。为了确定哪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我们继续进行了post hoc 检验,表2结果表明,第一组和第三组之间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第一组和第二组,第二组和第三组之间的结果均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也就是说,结果的显著差异来自于搭配词最多(2*6)和搭配词最少(12*1)的两个组。

表2 pospost hoc检验

四、结果分析:与原实验结果的差异说明了什么

我们的实验结果与Webb and kagimoto(2011)的结论大相径庭。Webb and kagimoto的实验结果表明,同一个节点词下搭配词数量越多,学生习得的效果越好,即第一组(2*6)包含两个节点词,每个节点词有6个搭配的组别学习效果最好,而第三组(12*1)12个节点词,每个有1个搭配词的组别习得效果是最差的。且这种差别三组之间都具有显著差异。Webb and kagimoto的解释是,第一组,节点词出现的频率高,只有两个节点词,每个平均出现6次,这样,学生对于节点词的记忆负担减少,会有更多的精力记忆搭配词,而第三组出现了12个节点词,每个节点词只出现一次,这样学生要用与记忆搭配词同等的精力来记忆节点词,记忆负担加重,在同等的时间内,第一组的记忆效果就要好于第三组,同样也好于第二组。这种解释似乎是合理的,但是,为什么我们把原实验中的由形容词+名词构成的目标词汇换成虚化动词词组之后结果却恰恰相反了呢?

我们认为,Webb的解释对于他实验中的目标词是合理的,但是他把这种结论适用于所有的词组搭配教学方法的记忆,我们认为却是不严谨的。在Webb的实验中,他的目标词是形容词+名词的词组搭配,即实词搭配,和本实验中的虚化词组搭配应该有着本质不同。根据这两个实验的结果以及实验后学生访谈反馈我们试图给出的解释是:实词词组近义词在学习者头脑中的记忆方式应该是联通在一起的,一个词组的回忆也会触发另一个相似词组在头脑中的反应,这样相似词组反复出现就会形成频率效应,这样在Webb and kagimoto的实验中,由于第一组节点词出现的频率最高(每个6次),而节点词后面的搭配词又出现了记忆联接现象,学生对这些搭配词的记忆会互相触发,这样学生的学习负担会在这三组中是最轻的,因此习得效果会是最好的。而且由于原实验中虽然是实词中第一词相同,但是意思上相似度不高,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近义词的负面效应。但本实验中的目标词是虚化动词搭配,虚化动词本身意义上具有虚化的特点。在第一组中虚化动词词组尽管具有同一个形式上的节点词,但各个词组意义之间没有关联,这样使得学生对虚化动词的记忆无法在头脑中进行内容上的联接和互相触发,结果就会使得学生不会因为仅仅是在形式上相似的节点词的反复出现变得印象深刻反而却会出现混淆的情形,甚至会出现类似近义词学习效果的情况,即近义词在一起出现反倒会降低学生习得的效果(Nation,2000)[8]。因此,实验结果中,第三组(12*1)比第一组(2*6)的习得效果好,且具有了显著差异,也就不难理解了。

五、结论和启示:节点词搭配对虚化动词搭配学习具有重要影响

我们的实验结果证实,节点词搭配对于虚化动词搭配的学习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是,节点词搭配词少更有利于虚化动词搭配的学习。我们的研究结果对于虚化动词词组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课堂虚化动词教学模式也有着积极的启示。虚化动词词组教学和学习一直都是英语领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往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通常是给出一个节点词(例如turn),之后在这个节点词后给出一系列的至少不少于三个的搭配词,例如turn up,turn in,turn out等,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我们认为效果不如一次性给出一个,以避免混淆,之后的短语可以在以后的教学和学习时间再学习。

从研究的角度而言,我们的实验结果完全否定了之前关于搭配词越多,记忆越容易的结论。给科研工作者的启发是,当我们就一种现象做出结论时,一定要严谨、审慎,避免以偏概全。

我们的研究设计也存在着不足,例如在三组词汇难度上可能会出现某组的词汇对于某个受试者来说偏难于其他两组的情况。在结论的解释上,我们的认识还很肤浅,仅认识到虚化性的无实际意义的词类记忆与实词词类记忆在头脑中的记忆方式上会有差异,但至于深层次的认知因素我们还不得而知。以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猜你喜欢

词组副词词汇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副词和副词词组
本刊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