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价值分析框架探讨
2019-01-17鲁子问徐海斌刘照惠
鲁子问 徐海斌 刘照惠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类是文化的动物,人类的发展本质上是基于人类文化的发展,也是以文化发展为目的的发展。人类的文化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发展的目的。因为文化的累积是人类下一阶段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的本质属性的增值。人类文化的增值,本质上是人类文化的广度与深度的不断发展,是文化价值的增值。对于整个人类而言,整个人类的发展本质上是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而整个人类文化的本质价值在于人类不同民族建构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差异性与多样性。人类虽然分为不同民族,但其实作为人类,乃是一个整体,相对于自然界其他物种而言,人类的共同性远大于差异性,所以不同民族的文化的共同性亦远大于差异性,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亦是人类文化整体的发展。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差异,但其目标相同,皆指向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的发展,这种差异性是人类文化整体的组成部分,使得人类文化呈现共同性的同时得以呈现差异性。同时这种发展的差异性,即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作为整体,不断丰富人类文化的广度与深度,丰富人类文化的价值,从而促进并呈现为人类文化的发展。显然,民族文化的发展不仅仅具有对于本民族发展的价值,更具有对于整个人类的价值。把握民族文化的价值,有助于把握人类发展的方向与价值。
在中国,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同时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是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因为民族文化传承既可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亦可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把握民族文化价值,可以有效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不过,民族文化价值并非如日月山河显而易见,而需要透过文化现象方可把握文化价值的本质形态。尝试探讨民族文化价值分析的框架,以便于更加尽可能准确地分析和把握民族文化价值,从而使民族文化传承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更大。建构民族文化价值分析框架,准确把握民族文化价值,也有助于认知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形成跨文化借鉴的参照系,从而更有效地开展跨文化交往,有效借鉴他民族文化。
一、民族文化价值分析的必要性
任何民族的文化皆非混元一体,而是有着各种组成内容。传承民族文化,首先应确定需传承的内容,是整体传承,或是部分传承,基于何种标准且如何判断确定传承的内容,基于何种价值体系确立和使用这一判断标准确定民族文化价值。
人文化地生存于自然之中,文化本质上是人类群体的生存方式,而这种生存方式本质上是人类群体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知方式的反映,这种认知方式本质上是基于生存需求,同时也是基于认知累积形成的认知路径。“人类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切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材料。”[1]不同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不同、迁徙历史中所经历的自然环境亦不同,不同民族基于生存环境形成的生理特征,如体格、肤色、毛发等,亦因此存在一定差异。基于不同的生存环境与有差异的生理特征,不同民族形成了对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同需求与不同认知,构建不同的社会结构。基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结构,不同民族的个体基于个人的不同的生存需求,建构不同的自我认知与自我生存方式。
基于此可知,每一民族的文化皆是在本民族生存环境(当下生存环境与迁徙史构成的生存环境史)、本民族的生理特征、本民族的认知方式与认知路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其价值具有本民族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人类整体认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迄今尚存在诸多严重的认知总量与认知方式缺陷,如人类对宇宙的已有认知尚非常缺乏,人类对宇宙的探索领域可能不到整个宇宙的1%,人类尚未找到快速认知宇宙的有效方法;人类对自己的大脑的认知亦尚十分缺乏,人类已有大脑知识可能不到整个大脑知识体系的1%,比如语言在大脑的全部运行机制,人类尚未找到加速认知大脑的有效方式;人类几千年来战争不断,尽管人类整体深知战争的灾难性、破坏性、甚至毁灭性,但迄今人类尚未找到遏制人类之间相互杀戮的战争的有效方法等等。人类深知对自身的认知机制、方式等的研究,都尚存在太多太多的未知。所以,呈现人类不同民族的认知方式的不同民族文化所具有的认知方式价值,是人类整体最有价值的宝贵财富。传承不同民族的文化,就是为人类延存不同的认知方式,其价值之巨显而易见。无论是不同民族的语言,还是家庭关系,甚至是种植或养殖方式,对人类整体而言,都具有巨大的认知方式价值。
不过,不同民族的生存环境的差异,相对于宇宙、太阳系而言,并没有本质差异,共同性大于差异性;不同民族的生理特征的差异,相对于其他生物而言,亦无本质差异,共同性大于差异性;不同民族的个体的自我认知方式,相对其他动物而言,亦无本质差异,共同性大于差异性。所以,人类不同民族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使得不同民族之间可以分享、借鉴、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化。如信息传递方式,无论是烽火、喊声、符号、语言、短信、密码、乃至最新的量子加密技术等等,各民族皆可借鉴、吸取。再如面对自然灾害造成的居住地破坏,人类不同民族往往选择迁徙、重建等方式,迁徙的路线、重建的方式,不同民族之间皆可相互借鉴、吸取。精神层面的文化内容的分享、借鉴、吸取可能较为困难,但也有很多较为容易,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为例,禅宗的坐禅静修的方式,对于任何宗教信仰的人,皆可借鉴、吸取,而可以完全摒弃禅宗本身的宗教信仰的羁绊甚至桎梏,而只选择静修。
不同民族文化的价值不是其不同的生存方式与认知方式的现象形态,而是其生存方式与认知方式的价值形态。苗绣制作的技艺,只是其现象形态,其价值首在审美、次在养性、且在工匠精神、最后方是其服饰功能。所以,传承苗绣,关键不在于苗绣技艺,而在于传承苗族人民对自然的审美之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之心,对心性的修养,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若只是传承其服饰功能,则难以传承其内在价值,而且现代服饰的功能远大于传统服饰,也使得传统服饰难以获得因其服饰功能而得到文化传承对象的认同,唯有传承其内在价值,方才可能得到深度认同,而实现基于内在驱动的传承。笔者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界牌苗寨调查时,见一全身苗族衣着服饰的四岁苗族女童,与其穿着印有英文单词T恤衫的七岁哥哥一同行走。笔者问女童:“你为什么穿苗族衣服呀?”女童答曰:“好看”。笔者在得知男童也有苗族服饰之后问男童:“那你为什么没穿苗族衣服呢?”男童答曰:“妈妈说难得洗。这个穿起来也简单。”显然,单从服饰功能而言,现代服饰的优势远大于传统服饰,但从审美而言,传统苗族服饰对于苗族儿童的审美价值,则显著大于印有英文单词T恤衫。显然,传承民族文化,需要准确、深度把握民族文化价值。
民族文化价值大多较为显著,因为文化乃是历史积淀,这一过程自然发酵出其价值。不过,由于诸多原因,并非所有民族文化价值都显而易见。人类文化本身历史积淀中可能存在遮蔽。这可能是有意的遮蔽,更可能是无意的遮蔽。有意的遮蔽可能是因为已知者希望传承的文化内容神秘化,或者仪轨化,从而呈现其神圣性、仪式主导者的权威性。大多数通灵文化行为,皆因如此。无意的遮蔽可能是因为文明的掩落,如西夏党项文化的掩落。更为常见的文化价值遮蔽则是无意遮蔽,是因于认知视角与认知方式偏差而出现其价值的未显。“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若单从一个民族内部分析此民族文化,则很可能出现视角偏差导致的遮蔽,反之亦然。我们若从能更广博的民族文化价值认知视野去分析民族文化价值,我们可能发现民族文化的诸多原本遮蔽的价值。布依族八音坐唱的牛骨胡,本身是吸收了来自西域的胡琴文化,其利用牛骨制作胡琴的方式,与利用木筒、竹筒、甚至牛角制作胡琴的方式很多的相同,但也有着一定不同。其相同在于利用较为容易获得与加工的自然材料制作,其不同在于牛骨更加容易获得(甚至比牛角更容易获得,因为一头牛的骨头总量远远多于其角)。而且,牛角长度、直径等皆是固定,基本无法改变,其制作的牛角琴的音量、音域等皆受制于牛角。但用牛骨做琴,则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长度、直径,从而调整声音传播的距离与范围,甚至改变音质与音色,增加音域,这使得牛骨琴更具有根据需要调整而用于更大范围传递信息的便利与可能。显然,不从根据需要传播信息这一视角看牛骨琴,可能难以发现牛骨琴的这些特殊价值,而发现这些价值的基础便在于从不同的认知视角、以不同的认知方式,分析民族文化的价值。
由于人类有文字记录以来的历史,远远短于人类文明史,更短于人类生存史,所以人类文化价值的遮蔽现象普遍存在,这在文字历史较短的少数民族文化中,尤其普遍。布依古歌中有多个版本的《十二个太阳》古歌,故事内容存在很大差异,其形成历史已经被遮蔽,我们只能从当下理解去分析其历史。所以,对于文字历史较短的民族文化的价值分析,更需要从本民族之外的认知视角,采用本民族之外的认知方式,方可能更为准确地把握这些民族文化的价值。
文化价值遮蔽还可能出现在刻意的遮蔽中。如蛮夷狄戎羌等字,其古意原本无贬义,只是描述特征的指称,甚至还有些许褒义、美义。
如蛮、夷、狄、戎、羌等字,原本并无任何贬义,只是描述特征的指称,“蛮”原本是指南部善于使役动物的蛮族,“夷”原本是指东部体格较大、绳索缚身的夷族,“狄”原本是指北部使用火与犬的狄族,“戎”原本是指西部的手执武器的戎族,“羌”原本是指西部牧羊的羌族①。
后来由于某些政治、文化的需要,这些文字的本义、甚至美义很多被遮蔽,而被赋予贬义,导致出现文化价值的遮蔽。这种遮蔽更需要用外在于传统、甚至本民族的认知方式,深度分析,方可正本清源,以于把握。这些遮蔽或来自文字研究、词典编撰、丛书选辑、经典注释等,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曾可以彰显了一些古字后来形成的贬义,《四库全书》更是刻意删除和修改了大量典籍,王弼、朱熹等历代注家在解读、注释经典时更是普遍存在选择自己认同的意义、遮蔽原本或与注家认同意义不同的意义。当然,也存在因为失传而遮蔽文化价值的现象,尤其是一些只是口头传承的民族文化内容,往往因。文化价值遮蔽甚为复杂,此处只以二三示例简略阐述其若干形态,全面分析将另文进行。
二、价值与民族文化价值的特性
何为价值?在汉语中,价意指价格,值乃是值得,价值的本义是值多少价格,如苏轼《雪诗八首》之一“海风吹浪去无边,倏忽凝为万顷田。五月凉尘渴入肺,不知价值几多钱。”诗中的“价值”,就是值多少价之义。汉代汉语中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概念则是来自西方。在英文中,“价值”(value)一词源于古代梵文wer(护栏、掩盖、保护)、wal(围墙、掩盖、加固)和拉丁文 vallum(堤)、vallo(用堤护住、加固、保护),其本意大体是“可宝贵、可珍惜、令人喜爱、值得重视”的意思。后来的“价值”(value)一词,即取其“对人有维护、保护作用”的含义演化而来[2]。
价值一词虽然一直是一个日常生活用词,但其哲学本质也一直是思想家关注的重点。在西方学术史上,自文德尔班(Wilhelm Windelband,1848-1915)起,价值更是成为哲学研究的热点。“文德尔班、李凯尔特、布伦坦诺、梅农、舍勒、哈特曼、培里、摩尔、罗素、杜威、尼采、萨特、哈贝马斯等人的研究,都从不同角度丰富、推动了价值论的发展。”[2]58我国学者对价值论的系统研究则较晚,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之后,李连科、李德顺等学者率先开始价值论系统研究,至今已成为我国哲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于价值定义,研究者众多,视角不同,目的不同,自然对其本质的界定亦不同。有学者认为价值乃是一种实体,就是具有价值的事物本身,或者说,价值就是价值客体中的某种东西。也有学者认为价值其实只是一种属性,或者是一种功能,是价值客体固有的某些属性或功能。也有学者认为,价值只是一种观念,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或心理现象,是与人的兴趣、欲望、情感、态度、意向或规定等相关的东西。我国学者大多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界定价值的本质,认为价值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是价值客体满足价值主体需要的关系[2]67-73。
笔者认为,价值无论是实体,是属性,是功能,是观念,还是关系,首先是一种值,具有量度的特性。价值的量度方式、标准可以有很大的差异,可为模糊量度,亦可为精准量度,甚至可以采用测不准原理进行不测量、而只是感知的量度,无论如何量度,其实质依然是可量度。食物的价值可以以热量的方式进行量度,也可以以口感的方式进行量度;空气的价值可以以含氧量进行量度,也可以以清新度进行量度;水的价值可以以流量、发电量等进行量度,也可以以清澈程度、是否甘甜可口等等进行量度;工具的价值可以以生产能力、承载能力、甚至马力这种参照系概念等等进行量度,也可以以便利性进行量度;信仰的价值可以以历史长度、信众人数、甚至神仙数量等等量度,也可以以虔诚程度进行量度。显然,这种量度不是具有可量度的值,而是具有可量度的特性。
价值不仅可以量度,而且价值需要量度。在价值认知之时,价值需要判断,进而做出选择,或者为了接受,或者为了传承。显然,价值认知与判断是一切价值行为的逻辑起点,而量度是认识与判断的基础。
价值量度的对象,并非价值客体的一切,而只是价值客体满足价值主体需要的因素。任何价值客体的因素的可量度的值可能都非常复杂,但价值主体往往并不需要价值客体的一切要素,因此也不需要把握价值客体的一切可量度的值。所以,尽管在价值的视野里一切皆可量度,价值却并非需要对一切要素的值进行量度。如空气,我们可以量度空气的所有要素的值,比如我们可以量度某一确定空间的空气总量,判断空气是否稀薄,是否足以满足所有人、所有植物、所有动物、甚至所有微生物的生存,甚至判断在这种空气浓度状态下,各种液体的沸点是否是100度。但其实我们并不量度此地空气的所有要素,我们只是量度该地的空气成分是否满足来此地登山的人、准备移栽至本地的植物、准备在本地饲养的动物的需要,非特定情况下,我们不需要量度此地空气浓度是否能满足远在万里之外的潜水者的空气浓度需要;我们通常也只是需要知道在此地,我们使用的饮用水的沸点是否不是100度,而不去量度液态的汞的沸点等等。但是,若远在万里之外的潜水者准备来此地登山,我们需要在此地用沸汞进行某项浇筑实验,显然,则我们需要量度此地空气的浓度是否足以满足远在万里之外的潜水者的氧气需要,需要测量此地汞的沸点。由此可知,价值客体的值的量度,是基于价值主体的需要,而不是基于价值客体的内涵要素。价值的“主客体关系不是自在的关系,而是被建立起来的,是社会性地建立起来的关系”[3]。
在人类文化意义上探讨价值,价值的主体当然是人,但价值的客体并非只是物,也并非只是人类的外在世界,而也包含了人。每一个人可以以其他人为自己的价值客体,每一民族也可以以其他民族为本民族的价值客体,甚至每一个人可以以自己为自己的价值客体,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观看喜剧电影能力满足自己的走出低落情绪的需要,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意志力满足自己挑战极限锻炼身体的需要。
基于此,笔者认为,价值是价值客体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的量度值。
首先,价值是产生于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关联,没有关联的价值客体,对于价值主体则没有价值。“‘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4]“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5],正因为成为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才具有对人的价值。“价值,是指以主体的尺度的一种主客体关系状态。这是人类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道德、艺术、宗教、日常生活等领域中一切价值判断所具有的共同含义。”“‘价值’是对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描述,它代表着客体主体化过程的性质和程度,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变化与主体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的性质与程度[6]。”
其次,价值是一种需求满足程度,当然,这种程度可能是不断变化的。“价值,就是在人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目的、需要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客体的存在、性质及其运动是否与主体本性、目的、需要、能力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动态关系。”[2]76这种满足关系是价值客体的一种功能,或者是其自身的实有功能,或者是价值主体附在其上的附加功能。价值“是价值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性质或功能”,“是人、群体意识到了的、满足需要的对象,意识到取得实际目的手段的结果”,“是通过价值‘载体’(价值对象—需要对象)表征出来的,是对于活动着的主体的社会用处、社会功能。”[7]牡丹治疗血瘀的药用功能是牡丹的实有功能,但牡丹“国色天香”的审美功能则非其实有功能,而是价值主体赋予牡丹、从而附于牡丹之上的功能。显然,功能不只是来自价值客体,而是来自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关联,来自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的需求的满足。
文化是人与自然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的类本质、类特性,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与发展而创造的。人类创造文化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求,所以文化的价值就是文化价值主体对文化价值客体满足文化价值主体生存与发展需求程度的量度值。
从人类整体而言,文化既可以整合为人类整体的文化,也可以分列为人类各民族的文化,那么文化的价值就是人类整体与各民族对于文化价值客体满足人类整体与各民族生存与发展需求程度的量度值。从具体民族而言,文化是本民族这一人类群体的文化,文化的价值是本民族对于文化价值客体满足本民族生存与发展需求程度的量度值。
显然,一个民族文化的价值不只是本民族的量度,而也可能是他民族的量度。此即,民族文化价值主体具有复合性,可以是本民族,可以是他民族,乃至人类整体。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不同民族可以相互直接借鉴的文化因素,其价值可以直接为他民族所认知与量度,然后接受。如互联网技术,几乎在短短几年时间,就为各民族所接受。再如静修方法,也很容易为不同民族所接受。甚至是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也很容易就为不同民族所接受。当然,也有一些文化因素,往往难以为他民族所接受,尤其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由于其价值难以量度,文化价值难以判断,故而难以接受。
三、民族文化价值分析框架
分析民族文化价值的目的在于准确把握民族文化价值,以有效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和跨文化借鉴。
分析文化价值,一般始于对文化价值的分类。对于价值的分类,有很多视角,如分为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人的价值,物质价值指自然价值(自然环境的价值)和经济价值,精神价值包括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宗教价值等,人的价值则是在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协调发展中实现人的价值;[8]或者按照所满足的主体需要的性质划分为满足主体的各种物质需要(衣食住行等)的“物质价值”,满足主体各种精神需要(理性、知识、情感、意志等需要)的“精神价值”等;或者依据人的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也可以区分为经济价值、政治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以及科学认识价值和社会实践价值等;或者依据所满足的需要在主体性活动中的整体性质和地位,人们也常常将价值区分为“目的价值”和“工具(手段)价值”;还可以依据每种价值所实现的满足主体需要的现实性和程度则可以划分出正价值与负价值、高价值与低价值、潜在价值与现实价值、真实价值与虚拟价值、即时价值与长久价值。[6]80这些分类还可以根据分析需要进一步细化,如“工具价值可以分为生产工具的价值、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直至人的包括手和足在内的肉体的价值等物质手段的价值,以及认识的价值、科学的价值和真理的价值等精神手段的价值”[9]。
价值分类有助于我们分析民族文化价值,实现民族文化价值分析的目的,因为价值分类有助于把握民族文化价值的量度,从而把握民族文化传承与借鉴的途径与方法。
文化价值是文化价值主体对文化价值客体满足文化价值主体生存与发展需求程度的量度值,生存与发展是需求的基本形态。基于前述的价值分类,我们可以发现,若从功能来分,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是必然存在的。我们不仅仅需要用荷花活血止血、去湿消风、清心凉血、解热解毒起到治疗作用,以及用荷花的根“藕”作为食物,用荷叶作为包裹物,如荷叶饭等,而且,我们需要用荷花愉悦我们的精神。“当我们欣赏晨曦中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时,我们内心无比愉悦,心旷神怡,感到荷花真美。这‘美’并不是荷花的属性,也不是人的属性,而是花的各种属性与人的审美结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显现’”。[10]显然,我们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同时,我们还有一种工具性需求,因为在满足物质、还是精神需求之外,我们还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荷花的去污泥功能,使得我们可以以荷花为我们改造世界的工具,从而满足我们的一种工具性需求。
显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需求首先是物质性需求,继而是精神性需求,然后还有工具性需求。人的需求可以以图表示为:
图1 人的需求构成
基于人的需求可知,民族文化的价值构成亦应包括生存性价值、发展性价值两大类别,或者物质性价值、精神性价值、工具性价值三大类别,进而形成六小类:指向生存的物质性价值、精神性价值、工具性价值;指向发展的物质性价值、精神性价值、工具性价值,鉴于生存与发展可能存在同期性,难以准确分开,所以亦可从物质、精神、工具视角进行分析,从而构成双向分析的民族文化价值构成,即:
图2 民族文化价值构成
这一分类是基于民族文化价值分析的功能而分,这一功能可以进一步分类,如精神性价值可以进一步分为宗教价值、审美价值等等。若目的不同、视角不同,我们可以形成民族文化价值的诸多不同分类,比如基于领域,我们可以将民族文化价值分为政治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法律价值、教育价值等;基于对象分,我们可以将民族文化价值分为对本民族价值(可进一步分为对本民族精英阶层价值、对本民族民众价值,或者其他进一步分类方法)、对他民族价值、世界性价值等。
这一分类是为了便于进行民族文化价值分析,而真实的文化现象则往往并非只是呈现单一文化价值,可能是复合的价值形态,同时同一文化现象的价值可能流变,或者扩展。苗绣在形成之初,其功能是加固苗族人民衣服在劳作中容易破损之处,如裙边、衣领等,其功能是指向生存的物质性价值;之后,审美成为其新的功能,无论是苗族新娘的嫁衣上的苗绣,抑或是苗族人民节日盛装上的苗绣,都不再单是为了加固容易破损之处、使之经久耐穿,而是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与祝福,这显然是指向发展的精神性价值;再后,苗绣成为了许多人愿意购买的商品,从而具有了商业价值,不再为苗族人民所独享,而成为各民族人民可以共享的文化形态,其作为商品销售的商业价值是苗族人民指向发展的物质性价值,其作为商品被购买则实现的是苗族文化对于购买者(苗族或者非苗族)的审美的指向发展的精神性价值;而若一人购买苗绣是为了谋生而学习刺绣技术,则又呈现为指向生存的工具性价值,但若另一人购买苗绣是为了研究苗绣工艺,则其价值呈现为指向发展的工具性价值。显然,民族文化现象的价值是复合的,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互动中建构的。把握民族文化价值的复合性,有助于基于复合的民族文化传承目的而传承民族文化。学生可能因为钟情于苗绣的美这一精神性价值而参与苗绣传承,也可能因为苗绣的商品销售利益这一物质性价值而参与苗绣传承,或者能因为需要为自己或他人完成某件刺绣制品这一工具性价值而传承苗绣。
任何文化都存在价值,民族文化亦然,而价值存在不同内涵,把握其积极价值,有助于民族文化传承。建构民族文化价值机制分析框架,有助于准确把握民族文化价值,从而更有效地开展民族文化价值传承与跨文化借鉴。
注释:
①本文古文字结构分析皆来自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政史学院徐海斌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