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防范针刺伤的应用
2019-01-17钟杰玲黄碧秋龚珊鸿韦秋英
钟杰玲,林 琴,黄碧秋,龚珊鸿,韦秋英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住院部二楼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广西 南宁 530200)
针刺伤作为临床护理中具有较高发生率的不良事件,由于患者疾病类型较为复杂,且部分疾病传染性较高,易对医护人员生理及心理造成严重影响[1],且由于临床治疗中针刺伤发生概率较大,已成为护士职业损伤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此,为加强对医务工作开展中对针刺伤的防范有效性,故本院采取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对操作流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概率进行评估,根据风险相关性制定一系列可行防范措施的管理办法,以实现有效规避针刺伤风险的目的[2-3]。我科于2010年1月起实施FMEA管理模式,通过失效模式与潜在风险因素的合理评估,制定可行针刺伤防范对策,收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1 方法
1.1 FMEA项目组建
由科护长组织成立3人针刺伤FMEA小组,要求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主管护师资质,且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及理论积累,对本院针刺事件发生频度、管理失效检验及严重程度进行讨论、归纳。
1.2 流程规划制定,确立失效模式
将归纳所得各类针刺伤风险数据采用流程图形式予以分析,由FMEA小组讨论、分析后,确认增加针刺伤风险的影响流程及操作环节,并逐步确立失效模式。经确立失效模式后得出,针刺伤风险在各护理环节中均有体现,且以注射、采血及后续针头处理过程为主要失效模式,经高效讨论后得出,针刺伤主要风因素为操作失误、操作时间不足等。见表1。
表1 针刺伤失效模式和潜在风险原因及RPN值(分)
1.3 计算危机值(RPN)
RPN分别指发生频度(O)、失效检验难度(D)、严重程度(S)三方面的乘积,RPN=O×D×S,分值范围1~1000。且RPN值域与失效风险成正比,且RPN值越大,表明该项环节越需改进,故需对RPN值较高的失效模式,采取针对性管理。RPN值见表1。
2 临床应用
2.1 制订改进方案
①严格按照医疗操作规范制定相关预防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教育护理人员正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使用针头所具有的感染性,并通过定期开展安全注射教育管理讲座或活动,提升护理人员提防范针刺伤意识与警惕性,纠正侥幸心理。②纠正操作观念,严格要求护理人员进行各项诊疗操作时需佩戴无菌手套。③对医院现行的注射、输液、采血等操作进行针刺伤风险防范化改进,并根据改进内容积极开展培训教育,而对于新入职或轮转护士,应由FMEA小组对其进行针对性针刺伤风险预防培训。④对于已具有3年内工龄者,应由各科室对其针刺伤防范意识实施季度考核,并将针刺伤预防培训列入岗前培训必要内容,并开展危害性强化教育。
2.2 实施方法
2.2.1 树立正确安全防护观念
制定防范针刺伤知识手册、将防针刺伤宣传图片醒目位置张贴,并积极开展针刺伤后应急处理流程培训活动,进一步与提升工作人员安全防护观念。完善防护装备:如工作拖鞋,应选取整体包笼性好的拖鞋,有效降低操作食物引发的脚部针刺伤风险;对于利器收纳盒及盛污容器的摆放,应设为操作重点检查内容,确保治疗、护理操作结束后可将注射器实时回收,有效规避针刺风险。
2.2.2 规避不良护理行为
①严格按照执行安全操作规范开展护理操作工作:需戴手套对使用后的针头后处理、分离,凡进行针头相关操作时,均需集中注意力,且积极避免双手回套针帽等风险行为,可采用手回套针套,如动脉采血后,可将橡胶塞置于治疗盘内,单手刺入。②合理使用安全保护装置:在进行耐刺锐器收纳时,待达到容积3/4时就需更换容器,并在确保容器关闭严密前提下,送于指定地点统一销毁。③领导层改变管理观念:积极对采血、输液器材等内容予以改进,如可根据医院具体诊疗需求购置真空采血管、带保护性针头护套的注射器或针头可回缩的注射器、安全留置针和无针密闭接头等安全器材。④教育护士树立“一次就将事情完全做好”的全新概念[4],要求护理人员本人及时处理使用后的医疗垃圾,不留后患。⑤合理安排医护人员工作、轮班时间安排,避免护士疲劳工作,工作繁忙时段适当增加护理人力,减少忙乱造成针刺伤。
2.3 质量控制方法
每季度评估、计算RPN值一次,对RPN值高于100的风险环节及时进行流程改进。
2.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3 效 果
2017年1月-10月我科发生针刺伤12例,实施FMEA管理活动1年来,2018年1月-10月发生针刺伤6例。发生率由2017年16%下降到2018年的7.4%,经x2检验,x2=5.542,P<0.05,针刺伤发生率明显下降。
4 讨 论
4.1 FMEA在防范针刺伤的应用
4.1.1 根据针刺伤FMEA风险指数评估结果及风险因素归纳结果显示,造成医护工作者护理中针刺伤频发的主要原因如下:操作规程性差,防范意识低,工作专注度不足,工作环境不达标,防护装备购置不足或质量缺陷及培训质量较低,是造成针刺伤的主要因素,故需在防范管理中针对上述高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从根本上提升医护人员的针刺伤的防范意识,降低各类危险行为发生概率,有效杜绝或减少意外损伤的发生,避免护士遭受身心伤害。
4.1.2 针刺伤FMEA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促使管理者及临床一线护士加强对日常工作中忽视性风险因素的关注度,特别是对于护理操作中各类风险操作的问题的关怀:例如双手回套针帽、徒手捡针头是绝对禁止的操作,RPN值分别为448和280,是高风险环节,但在工作中常被忽视,由于个人不良操作习惯,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违规操作造成针刺伤。实施FMEA管理活动1年后因此项违规操作发生针刺伤1例,风险发生明显减少。
4.2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医院管理中应用FMEA实现对针刺伤防范的有效干预,不仅需要建立在管理者积极更新风险管理思维,加强对潜在隐患的总结归纳与管理,还需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逐步增强护理人员针刺伤防范意识。此外,护士对全新管理理念接受度,对FMEA有效实施具有直接影响。故需要医院在进行新护士培训中,加强对其风险防范意识的培训教育,以及对风险管理、应对措施的培养,促使院方逐步意识到风险防范意识的建设对护理工作安全性所具有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FMEA方法在防范针刺中的应用,主要通过对针刺伤原因及流程中所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进行改进分析,及时制定、采取院内安全注射及管理方案,有效实现风险性预防,从而使护士对针刺伤的防范理念实现有效转变、提升,降低各类风险行为概率,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针刺伤时间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