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科医学专业本科生职业认知调查分析*

2019-01-17薛明涛韩亚军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全科医学生

葛 伟,陈 伟,李 翠,薛明涛,韩亚军,马 晓

(1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老年病科,陕西 西安 710032,geweidr@fmmu.edu.cn;2 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2)

全科医学是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也是与内科、外科等并列的临床二级学科。全科医学教育就是对期望成为全科医生的培养对象开展以全科医学理念为指导的临床实践和社区工作模式的专项培养[1]。1993年11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标志着我国的全科医学学科正式建立。由拓荒起步,全科医学教育逐渐在全科医生培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于我国全科医学的起步较晚,全科医生的培养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加大关注,予以研究。

职业认知是对自己的职业个性、职业偏好以及面临的就业信息等方面的认识。良好的职业认知是全科医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潜能,增强培养效果[2-3]。然而,我国目前尚缺乏对医学生,尤其是对全科医学本科生职业认知的培养、教育,以及调查分析。本研究旨在了解全科医学专业本科生职业认知的情况,为全面构建全科医学教育培养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8年5月在某医科大学学习临床课的全科医学专业学生共34名。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悉研究目的,并自愿参与本研究。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专家咨询法,设计全科医学本科生职业认知调查问卷,自行设计,包括学生一般情况和职业认知调查表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入学第一志愿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入学时间;第二部分为职业认知调查表,包括社会对全科医生的需求量、全科医学的就业前景、本科毕业后你的打算、未来就业意向共3个条目,16个选项。

1.2.2 资料收集方法

由研究者采用统一指导语,向被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内容和填写问卷的注意事项后,采取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34份,有效问卷34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选取的34名全科医学专业本科生中,男生34人,女生0人;平均年龄(21.7±1.10)岁;入学第一志愿专业为全科医学的6人(6/34,占17.6%);独生子女28人(82.3%);入学时间均为4年。

2.2 全科医学专业本科生职业认知情况

2.2.1 社会对全科医生的需求量

34名学员中有27名和5名分别选择了社会对全科医生的需求量增多和急需,分别占79.4%和14.7%,合计为94.1%;0人选择减少(0/34),2人选择不清楚(2/34)。

2.2.2 全科医学生的就业前景

21人认为全科医学的就业前景良好(21/34),占总被调查学员的61.7%;12人认为一般(12/34),占总被调查学员的35.2%;1人选择不清楚(1/34);0人选择较差(0/34)。

2.2.3 未来就业意向

选择继续从事全科医学专业仅占23.5%(8/34),35.2%选择进入临床其他学科专业(12/34),23.5%选择没想好(8/34),而其余的17.8%选择转行至营养、健康管理等医学相关专业(3/34)和非医学相关专业(1/34)及其他(2/34)。

3 讨论及建议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人类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的转变、专科医疗服务的局限性等因素,使得全科医学被推到了医疗服务模式改革的前沿[3]。全科医学的兴起,促进了全科医学教育的诞生和发展。2010年,我国启动全科医生的教育体制,全科医学从公共卫生领域真正转变为临床医学的一部分,为全科医学的教学体系建设带来了很好的契机[4]。但目前,医学教育正在发生深层次的变化,如何更好地满足全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培养好“健康守门人”,对全科医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研究提示,全科医学本科生对全科医学存在较高的社会需要这一发展趋势表示认同,但对就业前景的认知热度明显弱于社会对全科医生的需求量认知;与此相反,对未来继续选择从事全科医学专业的自我认知度很低。

《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 文件指出,到2020 年,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5]。首都医科大学近期调研发现,截至2018年我国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量是3.46 人,尽管平均数量达到国家规划要求,但全科医生配置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中部和西部每万人口只有1.45 和1.93 名全科医生[6]。表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全科医生数量仍有较大缺口,社会对全科医生仍有较大需求。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这一社会现象有较清楚的认识。

全科医生存在较大缺口这一现状,是否就意味着全科医学生一定看好它的就业前景呢?结果显示,多数学生(61.7%)认为全科医学生就业前景良好,但认知热度明显弱于社会对全科医生的需求量认知。当涉及未来就业意向时,只有不到四分之一(23.5%)的学生选择继续从事全科医学。广大的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对全科医学人才求贤若渴,但由于职业成长、薪酬结构、组织制度等方面因素影响,致使人才难以从事全科医学[7-8]。

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专业培养是目前我国全科医师培养中最主要的途径之一[9]。然而,高等医学院校中全科医学专业本科生,尤其是211、985医学院校培养的优秀全科医学本科生能否在未来职业中继续选择全科医学?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职业认知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学生就业中起到方向性的作用,对全科医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和研究是全科医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提升全科医学生职业认知,避免发生人才流失、全科医学从业者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这是又一值得探讨的全科医学教育问题。

3.1 拓宽全科医生培养途径,培养全科医学人才

全科医学的兴起,促进了全科医生的诞生和发展。目前我国全科医师的来源途径有三个[9]:①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专业培养;②临床医学生毕业后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③对现有“社区医生”进行理论培训和岗位实践从而转变为具有全科理论指导的全科医生。三条培养途径均在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2006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 其中指出要“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科教育,积极为社区培训全科医师、护士, 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通过上述教育路径,一方面,应全过程地实现院校教育、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及全科医学继续教育各个环节的专业规范教育、培训不脱节;另一方面,不建议单纯依赖于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专业培养未来全科医学人才,以免发生人才流失、全科医学从业者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

3.2 加强全科医学生职业认知教育,吸引全科医学人才

3.2.1 全面解读政策导向,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

全科医学教育中应全面地、及时地向医学生宣传、解读各项政策。通过解读政策导向,帮助其明确全科医学重要地位、作用以及其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积极主导地位,消除医学生将全科医学职业仅视为未来的谋生手段的认识误区,提高医学生对职业发展前景的认同度,坚定其通过该职业途径实现人生价值的信念,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201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5]中对全科医生职业荣誉感的培育从政策倾斜和舆论引导上作出指示,乔伟[10]将其总结为五个方面,包括:①改革全科医生的执业方式、服务模式,将全科医生改革定位为医疗行业医生培养制度、执业方式、服务模式的重要尝试;②通过向全社会公开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人才利用,提高公众对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的关注和知晓度;③为全科医生打造自由灵活的执业平台,将全科工作背景作为获得职业发展机会的优势条件,给予政策倾斜,如应聘、转科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提前一年晋升职称等;④完善利于全科医生灵活执业的法律法规和行业维权组织机制,从制度层面给予保驾护航;⑤倡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预防保健观念和就医观念,配合全科医生工作的开展[10]。意见指出,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增进人民福祉的关键措施,首次将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是全科医生的至高荣誉。其次,意见充分肯定了全科医生在保障和改善人民健康中的作用和地位。“健康守门人”是对全科医生的最高褒奖,它体现了全科医生在守卫人民健康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意见强调,通过舆论引导、政策激励和法律支持,充分保障全科医生在学习培训、人才流动和职称晋升中所享有的优先权。充分体现了国家大力发展全科医学和大力支持全科医生的决心,全科医生将大有可为。

3.2.2 持续完善配套政策,提升医学生的职业自信度

全科医学生的职业自信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今后是否继续从事全科医生职业。王心旺[11]及其课题组成员对768 例全科医学生职业自信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科医学生对全科医生职业现状持消极态度,对未来3年的发展预期持积极态度,对全科医生职业的信心总体上差强人意。如何提高全科医学生的职业自信是我们面临的一道难题。

医学生对其职业的认知度受到内外条件的影响,客观条件往往作用于其主观认识。故政府应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培训、培养长效机制,以增强基层全科医生的工作认同度,提高其行业自豪感[12]。持续完善长效培养机制,对其进行专业规培帮扶。促进其以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与过硬的临床技能胜任本职岗位,不断增强其个人职业素养与岗位要求的高匹配度,使之工作历练游刃有余,有效增强其职业自信度。

3.2.3 持续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医学生的职业忠诚度

2018 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中强调:全科医师的培养,对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家庭医师签约服务、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13]。要积极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运”的分级诊疗制度,促进卫生资源向基层流动,为全科医学生“学以致用”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其才能技术有用武之地,促进其成长为对职业追求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全科医学人才。

北京协和医学院张新庆[14]及其同事对全国9省份医务人员职业忠诚度状况进行调查及分析,结果显示:医务人员职业忠诚度偏低,60.1%的医务人员称不愿再次从医,70.4%称不愿子女从医;25~34岁的医务人员或护士的职业忠诚度偏低;工作压力与职业忠诚度呈负相关,薪酬公平感、权益保障、才能发挥情况与职业忠诚度呈正相关。医生是医学生的下一个阶段,研究显示年轻医务人员职业忠诚度偏低,说明在医学生阶段树立牢固的职业忠诚度至关重要;研究同时显示,完善的激励措施(薪酬、权益等)有助于培养职业忠诚度。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现阶段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统一规范的全科医学教育是实现这一举措的关键途径。本研究显示,与国家和人民对全科医生的迫切需求相反,全科专业医学生自我认知度很低,因此,今后的医学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提升学生对自我专业的认知水平。

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经历20年的发展,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城市都在积极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工作, 逐步形成和完善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和模式,全科教学师资队伍也正在逐步形成,这对不断提高全科医师技能水平,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全科医学教育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仍面临全科医学相配套的课程建设相对落后、医学院校轻视或忽视人文课程对全科医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全科医学生的社区实践课时偏少等问题[15]。未来要向全科医学教育发展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等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学习和借鉴成功经验的同时, 研究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中的职业认知教育,应从多角度增强职业荣誉感、提升职业自信度、提高职业忠诚度等方面帮助医学生增加其职业认知,并通过拓宽全科医生培养途径,多方面吸纳和培养全科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全科医学生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