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培养机电类创新创业人才研究与实践

2019-01-17刘棣中

装备制造技术 2019年6期
关键词:机电类校企协同校企

刘棣中,周 涛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530023)

0 前言

二十一世纪是技术和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1]。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产业变革时期,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符合了国家的发展策略,适应了现代化企业需要大量具有创造力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国家有关部门也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随着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职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学习意识淡薄越来越明显,自主学习能力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创业的胆量。强力推进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高职院校迫在眉睫的问题。

1 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在校生或者毕业生人数都还不多,毕业生中能够有创业意识或者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仍还较少,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而言,仍远远不及。因此,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从意识形态、体制机制、教学理念、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创新环境、场所等方面全力推进,才能迎头赶上。

近年来,从政策层面到学校管理方面,各校都纷纷想方设法开展诸如创新实践、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大赛、创业策划等各式各样的活动,在学生中营造一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并深入人心。但高职院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困难仍较多,研究发现主要原因是没有适应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构建出创新创业培养的课程体系,仅仅靠1~2门创新或者创业课程未能将能力培养贯穿在人才培养的过程。缺乏创新创业课程的师资、缺乏创新创业实操项目、缺乏创新创业风险的防范机制、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效果的评估和宣传,这导致了政府的政策、学校的引导、学生的热情无法落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很难推进。

2 教学改革思路

创新创业人才是指以学科教育为基座,以通识基础深厚、综合素质高、专业适应性强为塔身,以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塔尖[2],适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因此,需要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与教学过程有效融合,构建实施融合创新与创业理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创新创业纳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协同的方式,多线并举培养企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

具体来说,要通过确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逐步实现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根本,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培养过程,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借助企业的实力和实际工程项目,通过校企共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多线并行、三年不断线的训练,使毕业生具备扎实的创新创业的能力;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创新,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并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和优良品质;通过教学管理体制的探索,使学生的个性和开创性得到发挥,不断实现自身新的跨越式发展。

3 教学改革举措

3.1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教学过程

学生在校学习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如何更好的应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而这仅仅依靠重复的说教和机械的练习是难以实现的。如何让创新的种子萌动发芽,需要从横向和纵向、课内和课外、理论和实践等多个方面做到教学相长,将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串联起来,将创新教育一线贯穿;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衔接,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从感性走向理性,从量变转向质变,重新认识的学习内涵,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思维的创新。

3.2 校企合作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依托学校现有资源,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共建集研究、设计、生产于一身的机械研发中心,搭建机电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和成果孵化基地;充分利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学院地处东盟经济开发区的区域优势、创业孵化政策优势、产业优势等,以企业的具体项目为依托开展各种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大赛、创新知识竞赛、专利申报等工作,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学生社团为组织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有效地训练学生具体的创业技能。

3.3 多种渠道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人才培养是需要全方位、多途径的,机电类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产品设计、生产、安装调试三条主线的训练和产品开发、产品创新、企业实践三种经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和创业能力,这单靠学校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联合校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企业家与大学生的联谊活动,建设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体制机制,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及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形成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架构及一系列合作办学管理制度。

3.4 利用超星学习平台开发网络在线课程

在联网蓬勃发展和智能手机日益普及的时代,课堂内外也适时的引入了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创业教育也应该抓住契机,做到与时代的步伐相一致,让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颖的网络虚拟技术相碰撞,在虚实相交的教学中让学生逐步感受到创新无时不在。例如,建立《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创新设计》《工业机器人》等网络在线课程,在网络课程中融合大量不同类型的新型教学元素,如动画、视频、创新案例、TRIZ理论、在线问答、签到、提交作业、课堂提问等,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提升学习的效率[3]。

3.5 以赛促学形成创新创业的氛围

通过组织学生参赛,发挥学生本专业领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在能力。学生在学习了专业知识之后,还须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和总结,这可以通过组织参加各类竞赛来实现,即理论与实践交融。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通过参赛训练和参加比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是学生进入企业、进入社会的模拟和过渡。比赛和训练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外部的竞争和压力,同时也能开阔眼界,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取长补短,使他们在专业方面和心理素质方面都得到有益的锻炼,并切身感受到创新的魅力。

此外,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在企业拜师,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产实际,同时接受生产一线老师傅的经验,接触企业的创新技术、创新思维,总结自身的不足,并将这些感受带回校园,从而影响更多的学生投身到创新创业训练中去,构成良性循环[4-5]。

4 教学改革成效

4.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企业和学校共同为学生夯实产品设计、制造能力、控制能力“三条主线”,提供产品开发、产品创新、企业实践三种经历[1],培养机电领域的创新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和创业能力等“三种能力”[1]。层层深入的熏陶与训练,使学生逐渐成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并逐渐形成和完善了“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连续四届在学院机电类专业中应用,机电类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显著提升,并带动广西其他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创新创业工作。

4.2 创新创业效果显著

通过建立并实践“三年不断线”的校企深层次互动合作体系,与企业协同育人,企业参与人才选拔、创新能力培养、教育教学、实训带教、学生创业的全过程。毕业生具备“能力强、素质高、爱创新、能创业”特质。学生在区内外技能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81项.创新带动创业,近年来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学生逐年增加,有自主创业意识的学生从2015年的3.1%提高到2018年的47%。近年来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学生逐年增加,而且创业的领域很广,涌现一批优秀典型。

4.3 开辟校企合作新模式

通过实践校企联合培养“三年一贯制”高职机电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毕业后企业工作,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赢。形成集教学、研发与产业化功能于一体的机电类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平台,学校和企业进行产业合作取得突出成果,获国家专利13个,其中捻茶机、凿岩机取得良好经济效益。成立“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机电类储备人才订单班”“宝钢订单班”“上汽订单班”、“沃源-机电创新中心”,为企业输送大批优秀人才。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三年不断线”的校企深层次互动合作体系,将学生各个不同认知阶段交叠承接,从学习知识、训练技能转变为整合知识、应用技能和创新发展,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创业的能力。可见,高职教育教学只有紧紧围绕“创新”“创业”,才能培养出“企业满意”“行业认可”的技术应用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机电类校企协同校企
基于Spring Boot的机电类特种设备风险防控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更正启事
机电类特种设备检验工作中的沟通探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接地技术在机电类特种设备中的应用及检验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基于校企协同构建信息类研究生工程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