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固定加自体植骨在下肢慢性骨髓炎中的效果
2019-01-17袁伟
袁伟
下肢创伤性慢性骨髓炎在临床骨科中属于一种常见的病症,是指由于患者受到各种创伤后,致使其组织感染而最终出现病变的一种病症[1-2],在急性发作期会出现有红肿、发热、疼痛以及水肿等临床症状,慢性期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伤口不闭合,患有该病症后,若不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则将会导致患者的骨骼及皮肤出现严重的损伤,致使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3-4],所以,提高其临床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现对单纯给予患者单边外固定架骨搬移术与在此基础上加用自体植骨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了搜集与分析,详情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我院的154例下肢创伤性慢性骨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而后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77例,其中男女比例为46:31,平均年龄为(48.0±5.1)岁;研究组77例,其中男女比例为47:30,平均年龄为(48.1±5.3)岁,上述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在患者及患者家属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后,同时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同意的患者;符合下肢创伤性慢性骨髓炎诊断标准的患者。排除标准:有严重感染性病症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不全面的患者;中途退出本次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于术前均进行创面常规清洗剂消毒处理,并给予其一定的抗生素进行干预治疗,以防发生继发性感染,术后每日使用生理盐水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冲洗,持续3~5周,并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持续2周[5-6]。研究组患者实施单边外固定架骨搬移技术联合自体植骨治疗法,详细内容如下:对患者的创面进行清洗,清除其瘢痕组织,将切口部位锁定于患者的破溃部位,而后对其进行切口操作,清除患者的死骨部位,并利用引流材料对死腔进行封闭处理,对神经及大血管进行隔离,利用支架固定骨折端,调整好力线,切开患者的骨膜,于截骨处进行钻孔,待骨骼截断后对截骨位置固定物进行放松,将其撑开2 mm左右,连接截骨,对单边支架进行固定,直至充分暴露骨膜后,取掉已移植材料,并对其进行钻孔处理,钻孔处利用可吸收线进行缝合,并采用咬骨钳对其进行充填及折叠,最后清理患者的患腔,缝合及包扎手术切口。对照组患者实施单边外固定架骨搬移术,手术方法与研究组相同。于术后3个月,对患者的治疗优良性进行评定,术后8个月,对患者的愈合时间进行评定。
1.3 观察指标
首先,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性,评定方法以Paley评分标准[7-8]为准,在该评分标准中共包括有5个观察标准,包括有:(1)明显跛行。(2)软组织营养障碍。(3)肢体疼痛。(4)肢体功能障碍。(5)僵硬性踝关节。若患者未出现(2)~(5),可将治疗效果评定为优;若患者在(2)~(5)中出现(2)、(3)时,可将治疗效果评定为良;若患者存在有运动功能障碍,其无论存在有(2)~(5)中哪一项,治疗效果均为差;其次,观察两组患者的愈合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均以通过SPSS 22.0软件计算,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用t检验,若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优良性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优良性(94.81%)高于对照组(83.12%),P<0.05,见表1。
2.2 愈合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愈合(4.9±0.6)个月时间低于对照组(6.5±0.8)个月,t=14.039 9,P<0.05。
3 讨论
下肢创伤性慢性骨髓炎的发生与患者的手术感染、骨折以及过度进行抗感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症的治疗主要以骨搬移、清创以及自体植骨等治疗方法为主,对患者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其所产生的治疗效果也大有不同[9-10]。为了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文中对患者在实施单边外固定架骨搬移术的过程中加用自体植骨的临床治疗方案进行了探析,在实施期间,充分的结合患者自身的病情,给予其合理的单边外固定架,使之紧密的嵌套于患者的病变骨质中,使其重获稳定性,此种方法不仅延长患者的骨折端,且会对患者骨折断端的神经及肌肉组织进行有效的牵张,以此来促进患者骨折临近组织的快速恢复。通过实施骨搬移手段,可有效的避免过度剥离骨膜,以此来加快患者的骨骼愈合速度。自体植骨手术的实施可利用微小的颗粒及数量一定的松质骨在患者的骨腔内进行填充,并将其融合于患者的骨质中,减轻患者自身骨质发生的排斥反应,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快速恢复[11-12]。本次研究中,实施单边外固定架骨搬移技术联合自体植骨治疗方案后,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有效的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其医疗成本,说明其治疗该病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单边外固定架骨搬移技术联合自体植骨治疗方案的实施可有效的提高该病症的治疗优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