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践行核心素养理念

2019-01-16徐婷

新课程·下旬 2019年11期
关键词:法治意识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徐婷

摘 要:从教学实践经验出发,就培养学生的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识,从教材逻辑、开展活动、分析案例、创设情境四个方面尝试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法治意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任课教师探讨的热门话题之一,加之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始投入使用,使得如今的初中课堂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任务是进行德育和促进学生品德养成,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形成良好品德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宗旨是在学生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对初中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加以引导和促进的综合性课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立德树人,创设教学情境,引用生活案例,组织课堂活动,着眼于教学本身,努力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体会本学科教学的特色与魅力。在核心素养养成方面,应该说培养法治意识,树立法治精神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法治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传统教学的过程中更多是教师的“一言堂”,法治教育往往仅凭教师理论性的讲授来培养学生的法治认知,忽略學生的参与体验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导致法治教育流于形式,效率不高,没有真正培养学生形成法治意识。本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提出,为学科教学描绘了更为具体、更为系统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学生的学习经历因为全新的教学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学习感知得到增强,尤其是在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如果以单纯理论知识为主要教授内容,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学生的内心也很难从根本上接受法治知识,这样教学效率很难提高,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说,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学生的法治素养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基于此,学生的法治意识才能更好地得到提升。

一、理清教材逻辑,打好学法基础

此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围绕“法治”设计了很多内容,尤其是八年级下册更是作为法治专册供初中生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教材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载体。

面对全新的教材,教师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理清教材逻辑。只有这样,更为清晰的知识体系才能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学法做好准备。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是初中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法律知识,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将会了解法律的内涵、特征以及作用等,明白法律与青少年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公民”让学生能够辨别违法行为的种类以及学会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八年级下册法治专册则是对宪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并在最后一个单元对“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进行了阐述;九年级上册从国情教育的角度详细讲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相关内容。与此同时,教材还在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以及九年级上册中提到了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提到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意在培养德法兼备的新时代中学生。

教材的精心编排,让学生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实现了从公民个人到国家法治建设,从学习基础法律知识到描绘国家法治建设蓝图的提升。当然,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只有教师首先理清教材逻辑,明晰教材编写意图,学会如何更好地运用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元素,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法律常识,为培养法治意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开展多种活动,树立尊法理念

随着不断深入推进的新课程改革,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赏。不同于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重视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学习效率因此提高了不少。学习法律知识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基础,但是由于课本知识过于理论化,如果教师只是单纯讲授知识,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缺乏学习兴趣,甚至还会出现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现象,这些都会影响法治意识培养的效果。

法治意识的培养不是只讲讲法律知识就能完成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开展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从而增强法治意识。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时,笔者特意购置了一本最新修订的宪法并将其带到课堂上。每节课刚开始的几分钟,笔者都会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宪法的活动;同时,结合热点,在授课过程中观看习近平主席手持宪法宣誓的视频,并带领学生在教室里进行了宣誓活动;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的最后,笔者安排了一场关于“德治好还是法治好”的辩论比赛。通过这样的辩论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法治,还了解了德治,更强化了法治精神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使学生明白了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这些活动给学生带来的体验和触动是仅凭教师讲授无法实现的,它们对于学生树立尊重法律、崇尚法律的意识,实现对法治从知识能力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分析具体案例,做到自觉守法

案例教学是法治教育中经常采取的方式。以案说法,能够生动形象地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相结合,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也能够促使学生运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案例教学以案例为载体,而教学效果的优劣与案例质量的好坏直接相关,教师在现代教育手段日渐丰富的今天,可以从多种途径获取符合日常教学的案例。获取案例的方式如下:(1)利用好教材中的现有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案例,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些案例入手,对学生加以引导,可以发现这种方式既方便又有效;(2)也可从初中学生的生活案例入手,学生的生活经历十分有限,如果案例选取远离学生生活,则会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反而事倍功半;(3)教师还可从互联网上搜集案例,在日常案例教学中不必拘泥于书本和自身的经验,可以从信息丰富的网络空间中筛选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从而使得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使用案例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八年级下册“崇尚法治精神”这一单元,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可以了解到“自由”这一法治精神。这一内容与之前所学的“权利义务伴我行”的相关内容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笔者以热点事件“女乘客阻止高铁运行”一案为例,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罗女士有乘坐高铁的权利吗?高铁不能等乘客吗?罗女士受到惩罚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案例,得出结论: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不能滥用权利,权利义务是相统一的,崇尚自由但是自由也是有界限的。学生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主动运用已学过的法律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其实就是对法治意识培养效果的最好检验,也是对法治意识的进一步强化。相信在生活中,他们也能够运用所学,做一名守法小公民。

四、创设生活情境,学会善用法律

学习应该是一个积极而又主动的过程,初中学生获取知识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与此同时,再加上教师的悉心指导、同学间充分交流,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作用是为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一个范例。教师利用课堂活动的观察来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思维养成、情感培养,最终引领学生形成学科所要求的核心素养。比如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针对网络上热议的“霸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此类现象的成因,积极交流由此类行为所引发的社会影响,并从中得到启示。学生通过一系列参与式的学习方式,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逐渐形成,法治观念得到增强,公民素养不断提升。同时深刻地认识到,每个公民都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以上事例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的兴趣容易被激发,从而引起共鸣,这要归功于真实教学情境所带来的效果。由此可以得到启示:教学的素材就在我们身边,它可以是学生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抑或是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新闻,这些都是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良好素材。学生学习的动机正是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被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以及正确认知,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从而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充分的培养。学科知识源于生活,也应归于生活。就法治教育这方面内容来说,教材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或者学生接触甚少,理解起来有难度。笔者在授课时根据课本中的知识和法治精神建设原则,创设生活情境,使抽象的知识变成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从而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指导。例如,八年級上册“善用法律”这一课中,介绍了非诉讼和诉讼两种维权途径,为了让学生能够明确两种途径的区别,并且理解诉讼手段的独特地位,笔者创设了消费纠纷的生活情境。从讨论要不要维权,到怎么维权,一步步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的方式解决纠纷,维护个人合法权益;八年级下册讲到“公平正义的守护”时,利用视频“智勇的哥”,设置问题:当我们发现不正义的行为时,应该如何做?创设此情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到勇气和智慧是守护正义所必需的,缺一不可:面对非正义行为,首先要坚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鼓起勇气与之斗争到底;其次,不要盲目采取行动,学会讲究策略,见义勇为更要见义智为。课后学生反映:这样的情境不仅加深了对这节课重要内容的理解,更体会到了善用法律、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性,从而使法治意识进一步得到增强。

总之,将核心素养理念落实到日常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不能只依靠理论教学,更不能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只有利用多样的课堂教学手段,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当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的方式也可以为我们所用。例如,与班主任老师合作完成法治教育班会、相关知识竞赛、法治小报评比等活动。这些都将为学生提供运用课本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增强学习效用的机会。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成效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法治素质也得到了促进和发展。也只有这样,法治教育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得到增强,才能早日成为法治中国建设者和参与者。

参考文献:

[1]刘艳玲.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7.

[2]倪燕儿.追求本真教学,落实核心素养: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17(14).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法治意识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