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教学案例与反思
2019-01-16左佳美
左佳美
一、本案例的意义和价值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传记,从内容上讲,本文所描绘的科学探险情景在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之外,所歌颂的科学探险精神也超越了学生日常的思想认知。同时,作为国外名家的作品,本文又呈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文化内涵,可以说对学生的阅读视野、生活阅历、情感世界都是一种有益的拓展、丰富和补充。从体裁上讲,本文从学生接触最多的散文、小说、诗歌转换为传记文学这一新的样式,既有写人记事文章的影子,又有传记特有的文学风貌,从写作题材和体裁方面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因此,《伟大的悲剧》作为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既承接了学生之前的阅读习惯,便于阅读经验的迁移,又打开了一扇新的体验之窗,便于阅读能力的发展。
《伟大的悲剧》虽然是翻译作品,篇幅较长,但文字并不艰涩,不存在理解障碍,适合作为阅读材料,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浏览阅读方式的训练。
浏览阅读本文,既能够提高整体感知的效率,还可以通过对内容的有效整合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为本单元中后面几篇文章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本文是茨威格依据斯科特一行的日记、胶卷、影像等资料,经过天才的想象创作而成。其中想象合理,细节描绘形象生动,也为实施“读写一体”的教学策略提供了优质范本。
阅读与写作是同源共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本案例通过读写一体化的教学实践,在阅读中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在写作中巩固学生阅读的成果,实现读写同步发展、共同提高的目标。所以,本案例的设计侧重了浏览和发挥想象描绘细节这两个读写点。
二、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评述
省内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语文主题学习的研究已有建树,同时也对“读写结合”相关理论做过认真的探究,笔者在语文主题学习的前提下对“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和策略进行了系统研究,对“读写一体化”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模式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探索。
三、本案例的创新之处
以“新课标”为依据,以承德市语文主题学习为前提,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力争在读写一体的实践中转变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調动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参与到阅读和写作过程中,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创设语文学习的情境,实现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案例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目标:
总目标:
运用浏览的阅读方式梳理和概括“大事记”;理解“伟大的悲剧”的含义;学习发挥想象,描绘细节的写法;开展语文主题学习“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深入探究文章主题。
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目标:
运用浏览的阅读方式梳理和概括“大事记”。
第二课时目标:
1.理解“伟大的悲剧”的含义。
2.学习发挥想象,描绘细节的写法。
第三课时目标:
开展语文主题学习“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深入探究文章主题。
(二)研究思路(第二课时)。
1.课例的导入采用内容回顾直接入题的形式,引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师:回顾上节课内容,谁能再给大家概述一下英雄事迹?
生汇报。
师:你是怎样概括的?
生:抓住记叙六要素。
师:这种学习方法不错,老师也进行了梳理:PPT展示。(红色字为一些重点实词,学生齐读两遍。)希望同学们再概括事件时也能运用一些文中的雅词美句。
2.运用浏览的方式从文中找出“日记”。
师提示:通常引用日记的内容用什么标点符号?
生:双引号。(学生浏览课文,边找边汇报)
师:老师也将这些“日记”整理出来了,PPT展示。(日记体形式,泛黄的牛皮纸,给学生以真实感)
3.结合“日记”研读文本,悟出写法,尝试用法。
结合“日记”研读文本时,共设计三次发挥想象描绘细节的训练。
第一次为说话训练:“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师:如果斯科特一行第一个到达南极,看到的景物会怎样?还会是单调的吗?
学生:不是。
师:那会是怎样的呢?你能用词语或句子来形容一下吗?
生1:耀眼夺目的。
生2:景色一定是十分吸引人的。
师:他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喜悦、激动、兴奋。(汇报完再带着失望沮丧的心情读日记)
第二次为赏析日记的内容:“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
师:“可怕”表现在哪里?
生跳读课文,然后汇报:食物不足、燃料不够。体力不支、路线难定、环境恶劣。
(当学生汇报到这一环节时,师PPT展示这一段)“天气变得愈来愈恶劣,寒季比平常来得更早。他们鞋底下的白雪由软变硬,结成厚厚的冰凌,踩上去就像踩在三角钉上一样,每走一步都要粘住鞋,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
找学生读一读这段。
师:天气是寒冷的、恶劣的,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先自学批注,然后小组交流,班内汇报。
生汇报:寒季早、雪又软变硬 、冰凌、粘。刺骨的、吞噬……
师:这些都是抓住了什么来描写的?
生:细节。
师:对。抓住了雪的形态变化、形状变化,人对雪的触觉变化、感觉变化等等最细微的动作和环节,才让我们如临其境。那么这些都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吗?
生:不是,是他想象出来的。
第三次为补写日记的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细节,运用想象的写法)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累了……(以这句话为开头,补白日记内容。)提示:抓住一个细节,如动作、神态、外貌、语言等,加入合理的想象,细致地刻画一个人物或一幕场景,来再现他们当时劳累的程度和状态。
学生习作,展示交流,评改。(抓住了哪些细节?写出了什么?)
交流之后学生再自己读一读这几句内容,体会这种濒临死亡的绝望心情。
师:第四处“日记”之所以表达的情感这么直接这么强烈,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同伴的离去。谁已经离开了他们?
生:鲍尔斯、威尔逊、奥茨。
师:对!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了。他的脚已经不能称之为脚。他在用冻掉了脚趾的脚板在行走。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是坚持还是放弃?请同学们精读课文第 8、9、10段,关注作者怎样抓住奥次的语言、心理、动作等细节描写,说一说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可以把想法写在文中空白处。(不动笔墨不读书。)
汇报:(倾听过程中做好批注。)
第四次为对比提升:
PPT展示:“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 ”“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遗孀手中!”
(1)说话训练:
师:你读这两句的时候心情一样吗?再读一读。第二句是斯科特画去“妻子”改成“遗孀”。当时斯科特是怎么想的呢?你能揣测一下吗?学生缺乏这种生活经历,请他们结合生活发挥想象,讨论一下。学生再汇报。(细节、心情、动作。)
师:同学们抓住了斯科特的心理活动。作者又是怎么想的呢?
看课文,谁来读一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画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抓住了动作,心理细节描写。)
师:“悲伤”是一种心情,因为他将要迎接死神的到来,“坚决”是一种态度,一种从容面对死亡的态度。同学們,如果再让你读,你会重读哪些词语?
(2)指导朗读。
4.研读“日记”时,采用“读中悟”的方式进行,朗读和朗读指导重点训练两处。第一处是朗读和指导屏显的第4处日记。第二处是朗读和指导第13段。
5.以“日记”为线,理清“悲”在何处。通过抓重点段明确人物的“伟大”体现在哪里。
6.通过文章最后一段,加深理解“伟大的悲剧”的含义。
师:请大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文字。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师:结尾点题,点明主旨。“所有这些”指哪些?
生:指探险路上失败的英雄们。
师:在人类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这些伟大的悲剧太多了,但是这一切却从未阻止人类继续探索的脚步,同学们还知道那些为科学勇于探索的事迹?
(随机推荐阅读和文段拓展)
7.学生小结之后,用诗歌《英雄,上路吧》结课。
8.附板书设计(简)
五、课例总结和反思
1.“字词检测”走过场——弱化了语文基本功训练
“新课标”要求: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而概括情节这一部分:斯科特一行于 1912 年 1 月18 日继挪威人阿蒙森之后登上了南极极点。返回的途中,他们拖着“羸弱”的身子,“蹒跚”行进在“皑皑白雪”上,经过 70 多天的死命挣扎,当燃油与食物均已“告罄”时,终于被南极寒冷的暴风雪“吞噬”,演绎了一场人类探险史上伟大的悲剧。
这段话里面很多重点的词语无论读音、书写、理解等方面对于七年级孩子来说都是很有难度的。我只重视了读音,而忽略了书写和理解。应该让学生动笔写一写或分享一下记忆方法,再随文处理一下词义,也可以进行词语造句说话训练。关注整节课对于基础字词理解都没有细化处理,这是这节课很大的一个疏忽。
2.“解读‘悲剧”——没有悲情的解读
“新课标”关于阅读理解规定: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本节课只是粗浅地概括了死亡之悲、失败之悲、作证之悲等,人物精神品质也是结合一小方面明确的,并没有真正理解“伟大的悲剧”是什么意义。如果让学生仔细地品味一下这些词语,斯科特一行不就是在“无垠”的南极雪原“风餐露宿”,拖着“疲惫不堪”的“赢弱”身子,“蹒跚”行进在“皑皑白雪”上吗?当燃油与食物均已“告罄”时,“凛冽”而“阴森森”的狂风“吞噬”了他们,使自己的妻子成为“遗孀”。斯科特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是沿着自己去南极极点留下的足迹往回折返的,我想茨威格在文中使用的重点词不就是他们的脚印吗?然而遗憾的是我却忘记了这一点。用这些关键词以“造句”的形式把故事复述出来,显然比粗浅的分析要有用。但庆幸的是开始概括事件时还用到了这一方法。
3.读写结合——抓准点,重视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重点围绕读写结合点来积累写作素材,感悟写作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把阅读中积累的大量有活力的字、词、句、段等素材,以及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写作方法应用于写作实践。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语言。
这一点是我自己对本节课各个环节中最满意的一部分。对于细节的分析细致的很呢,也确实经过了反复的细读和不断的思考,抓住了雪的形态、形状、人的感觉等最微小的变化来体会细节描写的神奇效果。学生也能理解得很好,创作出来的作品比较令人满意,而且学生之间还能及时评改,这也是进一步的提高。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让学生再好好地品读一下这几句,我相信孩子一定能读出很深的感情的。以后的教学中,“读—品—读”这些环节我一定不能忽视。没有动情朗读的语文课,何来语文味?何谈语文美?
4.“拓展延伸”——拙劣的“续貂”
依据国家语文课程计划和“新课标”中阅读与写作的要求,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过程中增加阅读篇目总量和写作训练量,使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来积累语言,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在大量的写作中巩固阅读成果,提高写作水平。
本节课的重点是主题阅读的第二课时,精读指导课,在最后拓展阅读中没有很好地落实拓展,只是匆匆地浅读了文字,粗略地概说了一下内容和人物。多篇文章的阅读预设是第三课时进行“人类群星闪耀时”的主题阅读交流汇报。我将从这本书中选出几篇“失败的英雄”的文章,如《滑铁卢的一分钟》《黄金国的发现》《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把这些文章分享给学生,学生提前阅读,做好“伟大的悲剧”的阅读批注及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在课上的时候采取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的形式分享阅读体验及成果。课后还会进行一个主题阅读的手抄报特色作业展示。
回顾自己从备课到上课的整个过程,心情从沉重到慌乱,然后是迷茫到绝望,突然有那么一天豁然开朗,听完其他老师的讲课及专家的评课后,内心是满满的、沉甸甸的收获!很感谢这次机会,很高兴我又成长了!这次活动是我成长路上的一个重要契机,放下包袱,一切从头开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