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雾在哪里》一课谈语文要素的落实
2019-01-16李笋
李笋
[摘要]统编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语文要素,这些语文要素就是语文教学的纲和本。在《雾在哪里》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显性与隐性语文要素的挖掘,要直面教材文本,明确语文要素;依托语文要素,精准设计教学;围绕语文要素,关注学习过程。这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要素;课堂落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4-0077-02
统编语文教材采取了双线编排的方式,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与清晰的语文要素组织单元。其中,语文要素作为统编语文教材编排上的一大亮点,主要是以单元提升、课文旁批以及课后习题的形式呈现,掌握这些语文要素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主要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一课为例,谈谈语文要素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一、直面教材文本,明确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是统编语文教材的主要特点,它包括语文知识与能力、学习策略与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仔细挖掘与发现文本中的语文要素,把握其特点,最大化地发挥语文教学的价值。
(一)关注文本中明确的语文要素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统编语文教材中明晰的语文要素是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指导的有效凭借。在《雾在哪里》一课中,作者主要通过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把“雾”这一常见的自然现象描写成一个淘气的孩子在与世界捉迷藏,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想象”,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基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特点,在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就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想象雾调皮可爱的样子,而课后习题中,“读好课文,读出雾说话时的语气”也是这一课最为明显的语文要素,教师也可以基于这个语文要素展开教学。
(二)挖掘文本中隐含的语文要素
语文教材中语文要素的编排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依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以及接受事物的习惯,按照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编排的,各部分内容之间是有着一定联系的。因此,在解读教材的时候,教师还要注重文本语文要素的前后勾连。
1.延续的语文要素
《雾在哪里》是统编语文教材第三册的一篇课文,在前面,学生已经对“联系上下文或者生活实际理解词语”这一语文要素有了自己初步的认知。因此,在《雾在哪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继续沿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这一语文要素,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变暗、甚至、霎时、一切”等词语的意思。另外,在一年级下学期,教材中出现了“认识标点,建立句子概念,认识自然段”等语文要素。因此,在《雾在哪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这些语文要素的特点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句子概念的理解。
2.递进的语文要素
递进的语文要素特点最明显的就是关于朗读方面的语文要素,它几乎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要素。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关于朗读的语文要素也逐渐从“读准字音,读出句子之间的停顿”逐渐发展到“读好长句子”“读出语气、重音、分角色朗读”等,以梯度的形式出现在文本中。在《雾在哪里》一课中,关于朗读的语文要素是“读好雾说话时的语气”,关于书写生字,教材中也依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基于这些特点,教师就要合理确定教学内容,以使学生的语文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二、依托语文要素,精准设计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有了明确的语文要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的时候也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与方向。但需要指出的是,有了语文要素,并不意味着要按照这些语文要素一个一个地去落实学习目标,而是需要把这些语文要素巧妙地融人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不同的学习板块中相机呈现,从而最大化地提升阅读教学效益。
(一)注重同一语文要素的多重呈现
关于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的出现,单靠一次学习活动是很难让它得到有效落实的,只有多次出现,滚动推进,才能逐步呈螺旋上升趋势,使语文要素得到有效落实。
比如,在《雾在哪里》一课的教学中,在关于建构“句子的概念”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上,教师就可以以第三自然段为例,让学生先自由读,数一数这一段有几句话,然后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明白这段话主要是从“雾说的”“雾做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三个方面进行描写的。当学生明白了句子的建构以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学习课文的四、五自然段。这样一来,在一系列结构化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对句子概念的建构也经历了一次感知、迁移、运用的全过程,真正使语文要素在课堂中得到了落实。
(二)注重不同语文要素的有机融合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这些素养主要包括知识、技能、理解、价值观、态度等方面的内容,由于每一种语文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不同语文要素之间的有机融合。
比如,在“找一找,雾把什么都藏起来了”这个问题的教学中,就涉及了诸多语文要素。在朗读方面,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读懂一段话,还要求学生能够把整篇课文内容联系起来思考,还需要学生对提取出来的信息进行归并、整合,以确保提取到的信息不遗漏、不重复,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等方面的语文素养在具体的实践运用中得到提升。
三、围绕语文要素,关注学习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他们搭建恰当的学习支架,让他们亲历学习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变“学会”为“会学”,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提供支架,帮扶引领
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恰当的学习支架,给予他们帮扶,如创设情境、适时点拨等。
同样,以“找一找,雾把什么藏起来了”这个问题为例,对于学生来说,找到雾把什么都藏起来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就提取到的信息进行规整。那么,怎样才能为学生搭建起适合的阅读支架呢?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用笔圈一圈,再把自己圈到的内容读一读;然后,教师帮助学生把多余圈出的部分去掉,以使学生提取到的信息更为精准。这样一来,学生也自然懂得了在提取信息的时候不仅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还要善于对信息进行整合,从而使其逐步内化成为自己的语文能力。
(二)亲身经历,实践习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让学生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深刻感受与体会,一定要让其真正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只有这样,语文要素才能得以落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以课文第六自然段教学中的提取信息的教学为例,有学生通过阅读圈出了“海岸、城市、街道、树木、桥梁、房屋、行人、小黑猫”等,对于学生提取到的信息,教师没有直接予以肯定或者否定,而是问其他学生:“你们觉得他圈得对吗?”有学生立马指出:“不对,街道、树木、桥梁、房屋、小黑猫是城市里面的。”教师及时追问:“那么,你认为怎样修改合适呢?”学生说,只要把“海岸与城市”圈出来就行了,其他部分是多余的。这样教学,让学生真正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過程,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综上所述,在统编语文教材中,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是语文教材编写上的一大创新与突破,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文本中的语文要素为依托,注重对学生语文知识能力以及学习习惯的落实,这样就犹如掌握了打开学生阅读之门的金钥匙,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