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悟“高明”
2019-01-16樊静
樊静
[摘要]《带刺的朋友》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我与自然”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动词、拟声词、称谓词等,感受小刺猬的可爱和作者的喜欢之情,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关键词]统编教材;教学解读;关键词;高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 34-0006-02
《带刺的朋友》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我与自然”主题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课文讲述了一只机灵可爱的小刺猬偷枣的故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课文以“带刺的朋友”为题,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又点出了作者与写作对象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刻画,将这位“带刺的朋友”偷枣本领的“高明”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精”“准”“巧”“妙”,并逐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一、精准用动词,凸显高明
作者用了一系列动词来写小刺猬偷偷摸摸爬树偷枣的过程。一是它“爬上树”,继而“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深处的枝条”,显示出他对偷枣路线的驾轻就熟;二是它“摇晃树枝”“从树上掉下来”,又“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把红枣扎到背上”,偷枣的动作那样纯熟、老练;最后,它“驮着满背的红枣”“急火火地跑去了”,逃跑时动作丝毫不迟疑。从偷偷摸摸靠近目标到迅速麻利摇落红枣,再到把红枣全部扎在背上,然后快速溜走的过程,这一系列恰到好处的动词,将小刺猬聪明伶俐的形象描述得活灵活现,有很强的画面感,让人不由得赞叹:“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教学时,教师可以重点引导学生对刺猬偷枣过程中的动词进行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1.小刺猬究竟是怎样偷枣的呢?为什么说刺猬偷枣本事很高明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 - 10小节,按照顺序找出刺猬偷枣的句子,读一读,并圈画出描写它偷枣时的动作的词语。
2.圈画出刺猬偷枣的动作,组织交流句子。(学生读画圈出的动词:“爬、摇、归、打滚、扎、驮、跑”)这是作者对刺猬的动作进行描写,把它偷枣的过程写得活灵活现。
3.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体会刺猬偷枣的“高明”。
4.同学们能否试着用这些词复述一下刺猬偷枣的过程呢?(教师提示可以用上表示先后关系的词语)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指名回答,教师评议并小结。
在教学中,抓住关键词句分析理解课文是重点。教师通过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动词去理解分析刺猬偷枣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从而为学生的习作做好准备。这样,抓住关键字词进行总结分析,使学生明确爱护动物的主题,增强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除了理解、感悟动词外,文章的写作方法也值得学生认真探究。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动词,练习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这样,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动作描写来刻画小动物、表现小动物的特点,使学生的写作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二、巧用环境描写,衬托高明
环境描写是这篇文章的一个特点。故事发生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新月斜挂,朦胧的月光透过树枝,斑斑驳驳地洒在地面上”。在这样幽暗的环境中,小刺猬选择偷枣的时机真是高明啊!“朦胧”“斑斑驳驳”等词语渲染了秋夜的气氛,突出了刺猬“偷”的趣味。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环境描写的巧妙,教师可以采用比较句子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文字之美。
1.出示句子:
(1)一天晚上,新月斜挂,月光透过树枝,洒在地上。
(2)一天晚上,新月斜挂,朦胧的月光透过树枝,斑斑驳驳地洒在地上。
2.引导学生对比朗读,比较两个句子的不同。
3.指导朗读:“月色朦胧,夜色昏暗,小刺猬选择偷枣的时机可真高明!试着读出秋夜的气氛来。(指名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
这里,引导学生对比着读,使学生发现作者用上关键词,将秋夜朦胧的氛围恰到好处地进行了渲染,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妙用拟声词,突出高明
文章的第三个特点是用拟声词来体现小刺猬的特点。刺猬摇晃着树枝,于是,树枝“哗哗作响”;紧接,着就是一阵“噼里啪啦”的响声,这是红枣应声落地的声音;最后是“噗”的一声,小刺猬掉了下来。
这一组拟声词将事物的动态特称进行具体描绘,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看到了那一幕,听到了那实实在在的响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气氛的緊张。
“哗哗作响”说明刺猬摇树枝的力量很大,“噼里啪啦”说明掉下的红枣数量很多。这两个拟声词,说明作者的猜测是正确的。小刺猬选择了一个又快又有用的方法,真是高明。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断深化、透彻。
四、变化称谓词,表达喜爱
纵观全文,作者对刺猬的称呼不断变化:由“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到“小东西”。这越来越亲近的称呼,表现了作者对小刺猬逐步加深的感情。看来,作者对这位“带刺的朋友”真的是越来越喜爱了。
教学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很重要。这是学生作为读者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一个契合点。作者对小刺猬称呼的变化,不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小刺猬越来越喜爱的情感;而且也能够从侧面衬托出小刺猬这个“聪明”的小家伙,它“高明”的偷枣本领深深地折服了作者,也给小读者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称呼的变化:
1.出示:“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提出问题:“作者在这里称小刺猬是‘小东西,是一开始就这样称呼吗?请在文中找出作者是怎样称呼小刺猬的?”
2.学生找出三个句子(出示)。
(l)“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
(2)“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 噗的一声掉了下来。”
(3)“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提问:“从三个不同的称呼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好奇、喜爱直到钦佩之情,理解感情的变化。
4.男、女生分读课文。
“体悟作者情感的变化”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难点。这里,采用有感情朗读、换位思考等方法,巧妙地破解了难点。“那个家伙”——小刺猬偷枣的行动和聪明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使“我”对他产生了喜爱之情。“小东西”——看到刺猬用巧妙的办法把偷来的红枣迅速地背回了窝,“我”对刺猬又多了一份钦佩。“好奇一喜爱一钦佩”表达了作者对刺猬感情变化的过程。这样教学,巧妙地将课后习题融人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刺猬感情的变化,帮助学生解决了课后习题,提高了教学实效。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