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

2019-01-16贾舒涵李鹏飞陈主德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

贾舒涵 李鹏飞 陈主德

摘要: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和学生管理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承载着中华儿女优秀的民族精神,本文基于上述问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点,通过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手段、优化学生管理工作方式方法三种方式,为做好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进行探索。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12.030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9)12—0131—04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予以重申,并将其列入党的教育方针中。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溯本逐源,可以看到“德”字始终贯穿于中华优秀的思想文化、语言文化、教育文化,乃至生活文化中。

《尚书·皋陶谟》篇中述有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并将其作为人之道德的基本准绳;亦通过“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表述了有“德”便是能完成万事的基石。《礼记·大学》中,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意义,而能真正做好修齐治平的人,也正是被誉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秦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智、勇,此为孔子谓之德之大者。胸怀仁厚、态度宽和,善于分辨、学会取舍,内心果敢、视野开阔,是为不忧不惧的君子之道,也正是孔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孟子在《孟子·尽心章句上》中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其意为人应在不得志时做好自身道德修养,在得志时要向全天下播撒德爱。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言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由是可见,古往今来,无数“达者”以其贤德灌溉着泱泱中华大地,“德”也一直以其深远的意义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多数优秀传统文化著作均将中国人优秀的道德情操与卓越的民族智慧、不朽的思想灵魂融为一体。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是最好的德行修养;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德育教育中,不仅可让德育教育工作事半功倍,更可成为高校做好立德树人教育、构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有力抓手。

二、高校学生传统文化的认知问题

为了解目前“95后”高校学生群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分析学生们认知缺陷的成因,笔者通过问卷方式进行了一组关于传统文化认知的专项调查,调查样本为某高校部分2016-2018级本科生,调查对象共计120人,所学专业主要涵盖艺术类和理工类。本次调查问卷共包含问题20个,通过调查反馈,笔者整理出目前“95后”大学生群体关于对传统文化认知的不足之处,主要包括:

(一)对传统文化著作的认知多数出自于中小学教材;

(二)不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内涵;

(三)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兴趣低于“洋节”;

(四)对传统戏剧(如京剧、黄梅戏等)存在反感情绪;

(五)认为传统手工艺将会在未来被淘汰;

(六)学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等政治类课程缺乏实际意义。

针对高校学生在传统文化认知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笔者以谈话的方式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了深入调研。总结发现,目前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缺失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体现在对“家”这一概念的淡漠化,具体表现在对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持负面情绪,认为举家团圆、拜年、亲友互访等都是繁文缛节、是形式主义,而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充满了娱乐和商业氛围,更能使其获得快乐;更有甚者,不仅不了解元宵、粽子、月饼等传统节日食品的由来,还认为这些传统食品目前存在的主要意义是为了作为节日礼品互赠,认为其负面作用已大于正面意义。二是体现在传统文化修养缺失,具体表现在部分高校学生将大部分业余时间用于玩赏影视剧、流行乐、网络游戏、动漫等方面,缺乏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研究兴趣,生活兴趣更多以现代娱乐为主、整体浮躁感较强。三是对学习存在较强的功利心,认为在大学期间应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对专业知识及外语、计算机等技能的学习中,在学习之余应把时间用在对自身兴趣爱好的研究中,认为诸如《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课程的开设没有实际意义,认为考试成绩才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首要标准。

三、加强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通过上述調研发现,高校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已愈发严重,情感淡漠、修养缺失、追逐功利的心态使得高校内外爱慕虚荣、道德滑坡、诚信下降的氛围愈发浓厚;加之网络不良信息、海外虚假消息的影响,也使得部分学生缺乏文化自信,思想观念偏激,所引发的刑事案件、失德事件不胜枚举。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和优良传统之写照,高校学生作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承载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任务,所积累的“德”应如大地般宽厚;若缺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仅难以“积德”,更容易“失德”。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作为大学生的培养者,高校教育不应仅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更不能仅将考试成绩优异与否设定为评价大学生优劣的首要标准。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认为:“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败的催化剂。”在当前高校中,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育人的现象仍屡屡存在,“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是过去教育中的顽瘴痼疾,是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资治通鉴》有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只是德的辅助,德才是才的统帅,“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正如《周易》所说,“德厚”方能“载物”,要将“立德树人”作为培养新时期大学生的首要任务,以德为先,只有将德育贯穿到高校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工作的始终,方能完成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四、以中华传统文化加强立德树人教育的方法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培养好学生,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而在上述落脚点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同时成为培养好高校学生的途径、方法和手段。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模拟课堂和培养实践,笔者认为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做好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可从体系建设、思政教育、学生管理三方面着手。

(一)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體系建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月25日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遵循此要求,高校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也是最重要学段,高校党委应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与内涵,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之于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应用的方式方法。

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中,工作主旨要组织全员推动并努力探寻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专业教育的契合点,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融合,将传统文化理念深植在课程教学和学生工作中。通过对传统文化学习工作的建章立制,将传统文化推动工作分级、分层落实于具体责任部门、责任人,以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合理、有序开展。在具体工作中,各高校首先要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精神及对其的权威解读,并以此为基础,妥善建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制度,依托负责学习督导工作的专业或兼职部(处)室,科学设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做好学制规划和进度计划,并把学习任务以院系为基础单位层层分解、随时验收、量化考核。

同时,要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所给予高校学生的影响程度有深层次的理解,并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道德水准和文化自信。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以院系为单位,通过考察、测试等多种形式,摸清教师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并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和传统文化专项培训力度,使教师群体先于高校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正确、明确的解读,达到习近平同志要求的“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的理论水准,才能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授给高校学生,才能更好地做好立德树人这项根本工作。另一方面,要深刻理解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大力弘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标准,在加强高校教师的专业理论、传统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重点夯实高校教师的道德体系建设,打造一支以德为先的教师队伍,下大力气塑造高校教师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垂范作用。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手段

通过前期调查发现,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所存在的最大的共性问题是:部分学生对思政类课程持消极态度,认为思政类课程的学习没有实际意义,是在“浪费时间”。分析成因,除少数学生的学习功利心作祟外,根源问题还是在于思想政治类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创新,或部分学校对该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尚显不足,导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引发学生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创新抓手,对于做好德育工作、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实践意义较强。在上述调查中同时发现,多数学生群体对于将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优秀民俗文化、古代经史典籍、优秀诗词歌赋、对弈和国画艺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传统的思政课程教育有着较大的兴趣,甚至有部分学生提出了诸如将中华典故重新演绎代入课堂,将剪纸、戏曲、杂技等传统文化设立为选修课等建议与设想。经过实践检验,笔者认为在思政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以上设想确可作为有效手段推行,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有效的作用。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讲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但这八个字应如何正确理解呢?我们可在实际教学中安排一组学生演绎一段岳飞的故事:率兵抗金、保卫南宋,是为爱国;一生戎装、死而后已,是为敬业;军纪严明、坐者不杀,是为诚信;乐善好施、化私为公,是为友善。通过对一段传统文化故事的演绎,让学生们不但对岳飞、对南宋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而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更是陶冶了学生们的道德情操,创新了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的方式方法。

类比于上述方式,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可通过多种创新形式启发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精髓,理性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精髓融入专业知识理论,帮助学生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性。通过创新性的思政课程,有针对性地化解学生群体所出现的情感淡漠、修养缺失、追逐功利等各类问题,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德”的理念予以弘扬,切实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三)优化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

高校学生的言行举止与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先进性通常呈正相关趋势,对于“95后”和即将进入象牙塔的“00后”而言,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效用已逐渐退化,以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学生管理工作,将是现今高校教育的重要研究方向。

在学生管理工作方式方法的优化途径上,基层共青团组织及辅导员队伍应勇担重任。高校学生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者和实施者,与学生相处时间最久、对学生状态了解最透、为学生未来思考最多。基于目前大学生群体出现的各类文化缺失、道德缺失的问题,辅导员应以问题为导向,将中华传统文化作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理念中,为学生完善文化修养、修正道德体系,并应积极努力寻找各类契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运用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而中华传统文化又有着诸如古文、诗词、国画、书法、乐赋、戏剧、曲艺等多种载体,基层学生工作管理者可针对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特点,研究合适的途径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应用工作。

在具体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应用的途径较多,实施者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特色晚会,甚至是家访、一对一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们一起讨论传统节日内涵、聆听传统戏曲韵律、赏析传统诗词意境,通过鉴赏与分析,提升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领悟力和感知力,让经久不衰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入脑入心,真正改善学生們对“德”的认知,修补学生们在“德”方面的缺口。

五、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发展紧密相关。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要坚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要做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制度体系建设,以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手段,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工作的管理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培育大学生“德”的理念、更加有效地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真正为建设新时代我国高校发展的新局面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答记者问[J].人民教育,2017.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J].中国纪检监察,2017(03).

[3]陈宝生.开启加快教育现代化新征程——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紫光阁,2018(10).

[4]王洪东.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

[5]宋光辉,马雨.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医学院校立德树人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01).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Lide Shure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JIAShuhan,LI Pengfei,CHEN Zhud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000,China)

Abstract: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and central link of college education, Lideshu people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s and carries the outstanding national spirit of the Chinese children. Based on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paper take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 core point, strengthens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nnov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and optimizes student management. Ways and means of three ways, in order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Lide Shure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责任编辑:张丽丽]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